《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觀後感1000字

20xx年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正式上線各大影院,對於《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其有七位導演分別取材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以來,祖國經歷的無數個歷史性經典瞬間,講述普通人與國家之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動人故事。關於觀看20xx年《我和我的祖國》電影的觀後感,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觀後感1000字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1】

在《我和我的祖國》立項之初,我對它並不期待。畢竟在觀影經驗裏,主旋律獻禮片的規制、宏大事件的重現、多個故事組接的模式,讓人不禁會產生“枯燥”、“假大空”的預期。

直到看完後走出影廳,我才長吁一口氣。必須承認:這部電影和我的預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緻、有趣且不乏動人之處的作品。

電影對建國70年曆程中的7大“核心現場”,進行了別緻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沒有選擇以宏大的角度去進行“硬輸出”,而是採取平民化的視角,聚焦每場事件背後默默無聞的平凡者。

目前看來,它將成為今年國慶檔的最大贏家。

下面依次來聊聊自己對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國開國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國可能沒有人比林治遠(黃渤飾)還要更加“兵荒馬亂”。

在典禮前一天的檢查會上,所有團隊眾口一詞:“萬無一失”。只有他艱難地開口:“電動升旗,不敢確保萬無一失。”

林治遠是負責開國大典電動升旗的工程師,但當時的中國在科技上並不發達。一個電動裝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緊張的技術難題——中國此前從來沒有電動升旗裝置,沒有經過反覆的實驗,誰能保證一定成功?

時間緊迫,只能臨陣磨槍,進行“土法試驗”。而接下去的一夜,還有着更突發的事件等着他,只有“過五關斬六將”、“鋌而走險”這樣的詞,才足以形容這一夜的驚險。

客觀而言,《前夜》是七個故事中,拍攝難度、導演技巧和演員表現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評選“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非管虎和黃渤不可。但個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創意上稍顯保守,這是有些可惜的。

這段故事的題眼,是片中至關重要的阻斷器。雖然它只是一顆小小的金屬球,在整個規模空前的開國大典上並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問題,那麼五星紅旗就無法穩當地停住,有被頂飛的風險。這顆小球,其實就喻指開國大典背後,在各個環節裏付出努力的每個人。

導演管虎一直擅於描繪極端情境下被逼到絕境的人物,如何爆發出自己的潛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長的題材,再加上黃渤看似外露、實則飽滿穩當的表演。整個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達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張一白

沒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張一白導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而張一白卻選擇將目光聚焦於一對被命運捉弄的戀人,可謂極為微觀的視角。我們從小就在課本上背誦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卻從沒想過這件事背後的個體印痕。

張譯飾演的高遠,是參與原子彈研發項目的科研人員。在一場實驗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輻射而身染重病,漸漸發展為不治之症,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當天,他偷溜出醫院,坐上一輛公交車,卻偶遇了自己三年來都未曾聯繫的女友。

他們是一對戀人,此時卻不能相認——不僅因為小夥子是參加原子彈研發的工作人員,必須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為自己時日不多,唯有隱瞞才是最好的選擇。一個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説的委屈和遺憾。

雖然命題是“原子彈爆炸”,但這個故事卻巧妙地轉移了“主戰場”,塑造出了一場“身不在場的原子彈爆炸”。80%的情境,都在這輛不斷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車上展開,而宏大事件則隔着車窗喧鬧着。

在一個長鏡頭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飾演的女生開口訴説往事,從初見到情深的點點滴滴;而一旁的張譯只能用眼神演戲,卻演出了契闊之際的悲情。

《相遇》中有兩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開頭,高遠被高壓水槍沖洗,血緩緩地從他的口罩中暈染而出;另一幕在結尾,兩人在洶湧的人潮中被衝散,高遠摘下口罩,對視的一笑成為了他們的最後一面。

這兩幕令人不禁思考:我們為什麼會對歷史上的宏大事件產生感動?

我們的感動,並不來自於集體的光輝成就,那是一種矯揉造作;而是來自於“另一種版本”的歷史現場——就如同這個故事一般,是無名者的默默隱忍,是所要經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錯過的遺憾。

《奪冠》/徐崢

客觀而言,《奪冠》在各個層面的指標上,並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卻是個人最喜歡的。

鼕鼕,一個上海石庫門街坊里正過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這條街裏電工的兒子,上得了屋頂,修得了天線。那年的8月8日,整個街坊都指望靠他來看女排決賽的實況轉播——電視信號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為了接收信號,鼕鼕只能一直換着角度待在陽台上。

可實際上,情竇初開的他此刻還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自己暗戀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國外,很可能再也不回來了。眼看着她就要被帶去機場,鼕鼕陷入了兩難的“夏日大作戰”。

徐崢用一場小孩之間的“怦然心動”來切入“女排奪冠”這一歷史事件,是非常可愛且浪漫的。讓人不由自主地覺得,東東就帶着他小時候的影子。

某種意義上,這種處理方式其實和張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們都選擇把鏡頭放在距離事件現場非常遙遠的“不在場位置”,細微地切入其中。只不過《相遇》是悲劇,而《奪冠》則是喜劇。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不僅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還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風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紀的滬語喜劇,諸如謝晉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迴歸》/薛曉璐

《迴歸》相對而言是較為保守、不夠出彩的一段故事,因為整個主線情節都必須圍繞香港迴歸當晚的慶典做文章,沒辦法“出奇制勝”。不過,它的核心概念還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時間”。

“我們已經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儀式總指揮與儀仗隊升旗手(杜江飾)的這條線,聚焦的是“國家的時間”。

意外來到香港的小鐘表鋪老闆(任達華飾),被執勤隊隊長(惠英紅飾)所救治,並組建家庭。這條線索,指向的是對故土的思戀、對人的感恩、對工作的負責,是“情感的時間”。

幾條線索,指向的都是同一個瞬間的“必須準時”,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點零分零秒。薛曉璐導演重點抓出了這個細節,然後再進行擴散,讓敍事線索間產生關係。

此外,惠英紅與任達華在非常有限的戲份空間裏,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實的煙火氣,算是其中最大的亮點。

《北京你好》/甯浩

甯浩拍《北京你好》這般充滿京味的喜劇,的確再合適不過。

北京的出租車司機(葛優飾),離婚後與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xx年北京奧運會的門票之後,他想借此機會與兒子緩和關係。

但是,在這份大禮未送出之前,他仍舊時時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換着法地到處顯擺。每個他見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禮一番。不料,意外發生,這張票開啟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劇背後,又有着甯浩一貫悲歡交融的底色——我們要記住20xx年的奧運會,卻也不能忘記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帶來的傷痛。

在滿地雞毛的現實世界裏,這個失落卻又常常打了雞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晝流星》/陳凱歌

《白晝流星》的攝影與調度維持在水準線上,但敍事邏輯有些問題,有點可惜。

以“草原傳説”作為基點的這則故事,包含着寓言感:傳説中,若能在白晝看到流星,貧瘠的大地就會變成綠洲;而航天技術的發展,對於貧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帶來希望的“白晝流星”。

不可否認,它的立意出色。將“新農村扶貧”和“航天航空事業”兩件大事糅在一起,構成了互為牽引力的關係——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航天科技發展與扶貧,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也存在着關係。

《護航》/文牧野

最後一段故事《護航》,由文牧野執導,算是收了個不錯的尾。

《護航》聚焦閲兵式上的“後備飛行員”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優秀、最全能的飛行員,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補,成為飛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為隊長的她,只能成為後備的人選。

每一個幕後不能上場的平凡者,她們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書寫。文牧野顯著的強項在於,他對人物的塑造與情感處理是細膩的。

《護航》通過飛行時不斷偶發的主體回憶,來打撈、回溯這位女飛行員的心路歷程——從孩童到少年時光,再到成長過程中所經受的各類挫折。她要打敗性別觀念的禁錮,要在無法兼顧愛情與事業這件事上做出抉擇。這些回憶連同“護航飛行”的主線,塑造起了鮮活的形象。

七個故事、七種鮮明的風格,卻沒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況。原因在於,它們都是書寫歷史橫截面背後的小人物。

這也是《我和我的祖國》讓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個故事,都選擇將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後的那些細微角落,然後再是“祖國”。

真正的歷史,蟄伏於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國”這個觀念在此時顯得既抽象、又具體,在平民化的敍事邏輯裏,最終漸漸生髮為實際的關切。

從這一層面而言,我們不難發現《我和我的祖國》的優點——它並非是傳統印象中,那類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達;而是一部充滿細節、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作品。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2】

其實對於主旋律電影,尤其是這種帶有濃厚的完任務色彩的電影,真的期待值不高,因為以《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為代表這種主旋律電影的普遍拍法都是:一些重要歷史進程的重現,順帶堆明星臉蹭流量,其實故事和人物都很乾巴,越往後觀眾也漸漸不買賬了。今年聽説這個項目的時候在暑假看院線電影的貼片看到,片方找了七位導演分別選取一個重大歷史事件拍七個短片,當時我就和同學説這就是完任務,絕對沒多少看頭。因此28號的點映場我並沒有選擇這部電影,但是從那天友鄰的反饋看好像不錯,因此抱着試試看的心態看了,沒想到真的被打臉了,七支短片的質量雖然參差不齊,但是整體質量不差,算是圓滿完成了對祖國的獻禮,而且大部分都選取了大時代下的一些小人物去拍,而不是光堆事件喊口號了。

下面就根據自身觀感簡要對各短片作出評價,為防止被噴收錢,先把票根曬一下,個人總體評價是《北京你好》(9.5)>《奪冠》(9)>《白晝流星》(8)>《前夜》(7.5)>《相遇》《護航》(7)>《迴歸》(6.5)。取平均分後總分為7.7分。

一.《前夜》 導演:管虎 個人評分:7.5分

拿管虎的這個開篇是再合適不過了,講述開國大典前夕升旗的準備工作,用卡時間點的敍事方式展開,選取一個小事件去體現開國大典的重要性。這個短片勝在選對了黃渤,完全投入這個角色當中了,這個設計師的固執和堅持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都體現的非常出色,而且重重困難被管虎戲劇化處理後,觀影過程非常緊張,生怕真的出現差錯,這個短片在羣戲上也是一個大亮點,人民羣眾集體去捐物幫助做阻斷球的戲,感動程度不亞於國歌響起,而且舊影像的巧妙使用也很加分,把黃渤P進去真的不違和。不知道是不是由於時長所限,這個短片的其他人物存在感太弱,所有的戲份幾乎都給了黃渤,王千源的轉變説服力真的不夠(雖然可以拿時間緊去解釋),從而在看某些情節時感覺並不流暢,觀感上並不是很完美。而且卡時間點敍事的一個壞處就是困難是接踵而至,雖然説觀影過程更緊張,但同樣也容易造成情節設置上的刻意,顯得太假。

二.《相遇》導演:張一白 個人評分:7分

張一白其實是挺會拍愛情戲的,包括他接這一個劇本也是他擅長的題材,以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為背景,講述一段因投身國防事業而不能相認的戀人的故事,處理上冷靜剋制,並沒有強行煽情,這點我挺喜歡的,尤其是張譯戴口罩的眼神戲,可見他的高超演技,最後兩人相隔在慶祝勝利的人流中,也是我印象極深的戲份,片尾任素汐見到張譯照片的哭戲,當時同場不少人在偷偷抹眼淚,但是我感覺導演光注重情感上的處理,而忽略了講好故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任素汐的大段對白,這確實為了鋪墊情感,但是我個人還是感覺影片整體上亮點不多,沒有足夠的情節支撐讓我相信這段曾經的感情(反正光靠那點對白確實不夠),略有遺憾。最後真的要致敬一下默默無聞的國防科技英雄們!

三.《奪冠》 導演:徐崢 個人評分:9分

徐崢導演的這一部是我最大的驚喜,巧妙地將女排奪冠的歷史大事件嫁接在兩個沒來得及告別的小朋友身上,風格可愛而又浪漫,而且由於徐崢本人的童年經歷,他把故事置於上海的市井,接地氣,充滿生活氣息,影片的節奏調節通過冬冬的心理狀態變化和女排比賽進程同時進行,而不是單獨拍女排,有好幾處鼕鼕在選擇調整接收天線和送禮物小美之間的衝突,徐崢有意識的將他們處理成囧式喜劇,非常搞笑,可能當時的鼕鼕並不知道女排奪冠的意義,但是他享受了當英雄的時刻,這並不是多大的壯舉,卻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結尾用20xx年女排重奪奧運冠軍的時間線與前面巧妙呼應,解決了當年的遺憾,真的讓我意想不到。

四.《迴歸》 導演:薛曉璐 個人評分:6.5分

情感的蓄積是非常飽滿的,也真實還原了當時香港迴歸的談判歷程,羅大佑的《東方之珠》一響起我確實也掉了眼淚,但是相比其他短片,這部更像是規規矩矩,按部就班完成老師作業的同學,我並不反對這麼拍,這樣最安全,但我更期待看到是對任達華(修表師),惠英紅(巡警)這類香港普通市民的更多着墨,尤其是手錶的串聯意向,真的是很好的一個拓展點,不知道是時長所限還是導演能力不足,東拍拍任達華他們,接着西就還原談判現場和升旗儀式了,這樣確實可以多弄進去一些明星,但意義確實不大。反倒更加的散亂,把手錶的串聯情節作用完全沖掉了。

五.《北京你好》 導演:甯浩 個人評分:9.5分

這部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主旋律作品還能保持強烈的個人風格,這個結合我真的是非常滿意。甯浩完成的程度用它裏面的一句台詞就是:“牛掰格拉斯!"以一個奧運會入場券為線索拍了個小人物喜劇,讓你笑,最後還有點小感動(本片還同時串聯了20xx年的另一場大事)。張北京這個角色就很有瘋狂系列那些小人物的影子,沒本事又特愛面子,更不用説裏面葛大爺的表演加成了,他的光頭一出來就有人笑了,而且他説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一本正經的搞笑,看的真的是“歪瑞嗨皮”啊,期待他們倆後續合作拍喜劇。片中選了郝雲的一首《回到那一天》,超級好聽。

六.《白晝流星》 導演:陳凱歌 個人評分:8分

這一部也是極具作者風格的電影,也是我同學和友鄰集中開炮的一個短片,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蠻喜歡的。雖然這個短片在故事的敍述上非常莫名其妙,甚至有些凌亂,但是細細想來,陳凱歌是在向觀眾的心裏注入那個白晝流星,去引導觀眾思考,白晝流星絕不僅僅是那個掉下來的返回艙,而是兩位迷途少年產生的信念與希望,是李叔對他們無私的關懷與奉獻,田壯壯這個角色串聯起扶貧與航天兩大熱點,而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角色(兩位的演技仍需磨練)不禁讓人思考:扶貧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像李叔那樣給他們精神上的慰藉和充實,獲得精神上的白晝流星。

七.《護航》 導演:文牧野 個人評分:7分

自打《我不是藥神》後,文牧野進入了我的視線,我個人對他這部短片本來抱有極高的期待值,實際上文牧野也只是工整地寫完了作業,並無太大的亮點,《護航》這個故事其實有非常大的講述空間,宋佳飾演的呂瀟然因為成績優秀被組織選為備飛,只能當閲兵式的替補,在藥神中,文牧野是有極強的情感表達能力和人物心理表現能力的,但是這兩個優點我幾乎完全看不到,加的大量閃回對宋佳這個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改變的意義並不大,反倒沖淡了敍事主線,淪為平庸之作,雷佳音和郭京飛純屬過來搞笑,不過這一部的男女演員的顏值都達到了巔峯,包括選了宋佳,演的非常用心,雖然她的發揮空間真的不大,而且在大熒幕上看抗戰的閲兵也是一種享受。

總體來説,這七個命題作文雖然水平參差不齊,但整體完成得不錯,絕對是國慶檔口碑和票房冠軍,也是為後續主旋律電影的拍攝提供了思路,以小見大,更容易引起共鳴,更易出奇制勝。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3】

歷史的長河奔湧不息,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然而總有一些時間節點,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讓所有人為之永生難忘。

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在香港會展中心,五星紅旗準時升起,獵獵飄揚!經歷了154年風雨飄搖,血脈分隔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是祖國和人民不可磨滅的共同回憶。

恍然間,那一天已經過去20xx年了。20xx年,由薛曉路導演執導的《迴歸》,作為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的一部分,真實的還原了這一歷史盛況,抒發了祖國和人民的共同心聲——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短短一分四十八秒的預告片,讓人心頭觸動,熱血沸騰。導演薛曉路以迴歸儀式籌備前後,幾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再現了1997年7月1日這一重大歷史時刻。他們是堅毅果決的中方外交官、莊嚴肅穆的儀仗隊軍人、英姿颯爽的香港警察和赤子拳拳的鐘表師傅。

《迴歸》這個片段,不僅將為我們呈現一場莊嚴的交接儀式,還將首度揭示香港迴歸談判桌上,那一場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紛爭”。

讓我們回溯這一段歷史,來看看當時發生的故事。

1996年年底,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交接儀式總指揮安文彬先生,率領交接儀式籌備小組進入香港開始前期工作。

然而,類似這種的主權交接儀式,世界上無一先例可循。於是,一切只能由自己設計策劃。在具體安排中,最關鍵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給籌備組的一個重之又重的任務:確保中國國旗必須在7月1日的0時0分0秒準時升起,讓香港的主權如期迴歸祖國。

這個任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困難重重。外交官安文彬先生曾經在朗讀者節目中回憶道, “我們每一次的談判都只為2秒鐘。我跟英方説我們的國旗一定要在0時0分0秒升起來,主權迴歸,分秒必爭,這件事情毋庸置疑。所以你們的旗子一定要在23點59分58秒降落,當時英方非常不認同,他們不給我們這兩秒,所以我們前前後後為這件事情進行了無數次的談判。”

2秒鐘,不過彈指一揮間!但是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意味着不能準時收回香港的主權,意味着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要再多2秒!

英國要把香港這顆“東方明珠”歸還給中國,心裏本來就極不情願,因此,在交接儀式的具體安排上,英方設置了眾多障礙,與他們的談判進行得非常艱難。

安文彬先生的談判對手,是英國的戴維斯大使,他們進行了大約16次正式談判。而非正式會談舉行了多少次,安文彬先生已經無法記清了。

在最後一次談判中,安文彬先生非常果決地站了起來,對英方的談判代表説了一段話。

“香港已經被你們佔領了150多年!而現在我要的只是2秒鐘,你卻是這樣無理相拒。我認為英方這種態度不僅中國人不能容忍,世人也是不能容忍的。”

如果不是一位中國外交官用堅定的立場、強硬的態度為國家爭取到這短短的2秒鐘,恐怕香港迴歸也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

同時,要讓中國國旗準時升起,僅僅得到英方口頭同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在實際操作中,把每一個環節用秒來計算準確,連儀仗隊每一步走多遠,都要提前計算好,不能有絲毫誤差!

安文彬先生為此專門從美國買了一塊相當精確的手錶,與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對好了時間。他還讓兩個司儀專門掌控時間,設立了禮賓總協調和中方技術監控人,嚴格掌握時間。而軍樂團的兩名副指揮,用讀秒的方式掌握國歌響起時間。

“整個交接儀式的過程,雖然只有三十分鐘,但是這三十分鐘,有二十五道程序要執行,每一個程序,用一分多鐘要完成,而且要準確無誤的完成。”安文彬先生如是説。

然而,當儀式進行時,為了不讓中國如願,英國用盡了各種方式: 查爾斯王子致辭,超時了23秒。於是,隨後的活動加緊進行,司儀講話速度加快,儀仗隊行進步伐加快,終於把23秒又搶了歸來!隨後,英國奏國歌時又突然加速,縮短了12秒,導致現場出現大約12秒左右的真空時間!

當時全場一片肅穆,安文彬站在樂隊指揮旁邊讀秒,一直到11時59分58秒時,才讓指揮抬起了指揮棒,保證國旗百分之百精確地於0時0分0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154年的血脈分離,寸土必爭,秒秒必爭!香港這條迴歸之路漫長坎坷亦波瀾壯闊,其間也是無數幕後英雄不捨晝夜的血淚史。

在《迴歸》這部影片中,當我們看到演員杜江、朱一龍等人邁着整齊的正步出場時,那莊嚴肅穆又鏗鏘有力的步伐,彷彿又將我們帶入了20xx年前的歷史性一刻,揚眉吐氣,振奮人心!

“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説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

70年風雨兼程,大陸和香港始終一路同行。這種關係,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一定會是!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

《我和我的祖國》是由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聯合執導,(按出場順序)黃渤、張譯、吳京、馬伊琍、杜江、葛優、劉昊然、陳飛宇、宋佳領銜主演,演繹7組普通人與祖國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歷,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片。

該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

這個才真的是全明星陣容。如果在這三部曲當中,你只想選擇一個去看的話,那麼就推薦這一個吧。158分鐘的電影,拆分成七個故事,不會差到哪裏去。

在一個影片裏,短片橫向比較,導演的功力也就可見分曉了。

接下來一一説。

01

《前夜》單元由管虎執導,黃渤、王千源、歐豪、樑靜、佟大為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天的故事。

1949年的當天,我們只看到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前冉冉升起,卻不知道在開國大典前夜,關於國旗還有這麼驚心動魄的事。

第一次使用電動,於是用1:1的方式進行模仿試驗。沒有紅綢子、黃綢子……在屋頂上用喇叭一喊,就會有相親們送來。

在最後緊急時刻,為了讓國旗能在高空固定,需要化學物品。前兩個屋頂上的呼喚看着也許讓人發笑,可是這一刻的呼喊,有絕望有期待。

夜越來越深,時間越來越緊迫,沒想到即使在半夜,鄉親們也都各自提着燈籠來到了這裏支援。

漆黑的小巷子被温暖的燈籠一點點點亮。

寧靜的屋子被一個個相親們熱情的聲音“我這個可以嗎?”“用我的吧!”變得喧鬧。

本來絕望了的林志遠(黃渤飾演)點燃了希望和鬥志。合成了所需要的東西。

然後他一路朝着天安門去,車被攔截也不顧一切衝,這大概是影片的第一個淚點。

作為唯一會焊接的他,卻有着恐高症。然而沒有辦法,他依然用簡陋的工具爬上旗杆,開始焊接。他是如何克服自己的高空恐懼症的,黃渤把這一段演繹得很好。

整個《前夜》的故事完整,節奏緊湊,演員演技到位,我給五顆星。

02

《相遇》單元由張一白執導,張譯、任素汐、張嘉譯、周冬雨、彭昱暢等人主演,主要講述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故事。

當時要做原子彈,中國有許多無名英雄,隱姓埋名投身這個事業當中。無論是在原單位還是在派出所,都是查無此人。主人公高遠就是這樣。

原本有個相親對象,正在相處。卻忽然消失。

兩個人在三年後,在當時送姑娘回家的公交車上相遇。

姑娘為了等自己喜歡的人,三年來四處打聽,每天都要來坐這個公交。意外相遇,高遠卻不承認自己是誰。

而高遠呢,自己為了拯救試驗結果,因為輻射受傷。在醫院住下的時候每天都在聽外面是否有什麼聲響。

兩人相遇之後,兩個人之間的故事由姑娘的講述展開。

正要相認的時候,忽然聽到爆炸聲,全國沸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高遠衝下車拿起報紙放進懷裏珍藏。

那一刻心裏踏實安慰興奮……百感交集。

兩個人被人羣衝散。

而他的一切隱忍和委屈,在當時姑娘雖不明白,卻信任。在後來,明白了,所以痛哭。

人物形象鮮明,豐滿。四顆心。

03

《奪冠》單元由徐崢執導,吳京、馬伊琍、徐崢、劉濤、張建亞、韓昊霖、樊雨潔等人主演,主要講述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故事。

這一個單元大概是我心中在七個故事裏數一數二的排名。

女排奪冠,這樣一個故事,怎麼融入情緒,怎麼帶動愛國情懷,怎麼感染人……編劇和導演的功力真的是設置得很巧妙。

這是由兩個小孩子的視角展開。

朝夕相處的兩個小男孩小女孩,女孩第二天要出國了。男孩準備送給她自己親手畫的畫。然而這天轉播女排比賽,他們家是這附近唯一有電視的。

為了看直播,巷子裏的街坊鄰居搬桌子,搬凳子,拿水果瓜子……

可當時設備不是很好,只有小男孩會接天線。

一面是約好見面的小美,一面是大家想看比賽的心。

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總會讓人會心一笑。

小美被媽媽拉走了,小男孩咬牙回到屋頂弄天線,懸掛的窗簾在他的後背,舉起的天線,就像一個超人。

整個影片真的很“徐崢”,是七個故事裏最輕鬆可愛的。

四顆星。

04

《迴歸》單元由薛曉路執導,杜江、朱一龍、惠英紅、高亞麟、王洛勇、任達華等人主演,主要講述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的故事。

“香港迴歸,國旗在凌晨升起,一秒都不能少”。

通過一個修表師與香港阿sir的相遇故事,調錶這種老技術的穿插,換上國旗,煙火亮起站起來熱淚盈眶捂着胸口的瞬間……都非常温情。四顆星。

05

《北京你好》單元由甯浩執導,葛優、龔蓓苾、王東等人主演,主要講述20xx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故事。

濃濃的京味兒,也很“葛優”。有詼諧,也有温情。

穿插了汶川地震,鳥巢修建,讓故事豐滿,人物形象鮮明飽滿。五顆星。

06

《白晝流星》單元由陳凱歌執導,劉昊然、陳飛宇、江珊、田壯壯等人主演,主要講述20xx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的故事。

這大概是我最不懂的一個故事。

從這個名字就透露着一種莫名的文藝,和這個原型感覺融合的很是生硬。三顆星吧。

07

《護航》單元由文牧野執導,宋佳、佟麗婭、張子楓、雷佳音、韓東君等人主演,主要講述20xx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式的故事

閲兵式中,有人接受全世界萬眾矚目,可是也有很多人,為了閲兵式的順利隱姓埋名,默默付出,不計較個人得失。四顆星。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5】

在競技賽事裏,中國女排於國人心中的地位是特殊且不可撼動的。1984年女排姑娘首次奧運折桂,用“三連冠”站穩巔峯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團結拼搏、不畏困難、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凝聚成整個時代的精神符號。

作為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之一,由徐崢執導的《奪冠》正是借一個小男孩的視角回顧了1984年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歷史瞬間。《奪冠》重現了中國女排奧運賽場的英姿,同時將鏡頭聚焦到大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記錄80年代全民歡騰共為女排喝彩的場景。

重温國人驕傲記憶 女排精神凝聚人心

各位聽眾,各位聽眾,台灣同胞們,海外僑胞們,現在我們向大家轉播,第23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女子排球決賽,這是由中國女子排球隊對美國女子排球隊……

現在中國隊侯玉珠在發球,美國隊一傳沒有到位!打探頭球!好球!郎平把球扣中了!

在黑白電視機裏,央視解説員宋世雄傳來了捷報,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熟悉的解説聲音響起,喚起了一代人的時代記憶。“八幾年的時候,在弄堂裏,大家一起看女排比賽。這個給我的印象是特別特別深刻。”作為《奪冠》的導演,徐崢將自己的女排記憶融入電影中,當時十二歲的他經歷了中國女排首次奧運奪冠的時刻,成為了這段歷史的見證人。

當女排隊員站上領獎台,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國歌聲迴盪在體育館裏……這一切組成了觀眾們記憶中的經典畫面。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注意力也相對集中,“所以一場比賽,它的話題從頭到尾,始終貫穿。帶給我們精神世界的充實感是很強烈的。”徐崢説。

在故事中,徐崢將女排精神與時代情感緊密結合,通過獨特的敍事風格,將35年前洛杉磯奧運會那場激動人心的女排決賽“搬到”上海弄堂裏“現場直播” ,以弄堂的鄰里情,再次重温女排傳奇,重現中國女排首奪奧運冠軍的巔峯時刻。

徐崢回憶道:“那個時候大家看這麼一場比賽真的是萬人空巷,在80年代也是在改革開放剛開始的這個階段,帶給我們中國人一劑強心劑,種下了一顆自信的種子。”運動是最能夠凝聚人心的,徐崢表示,女排精神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女排,也不僅僅是運動,“它所產生的這種凝聚力,是能讓你感覺到,你跟你的祖國之間有這麼一種相通的感覺。”

小人物見證大時代 小情懷點燃大夢想

黑白電視機擺在弄堂中間,前排馬紮、中間椅子、後面踮起腳尖,鄰居們層層疊疊聚在一起觀看那場振奮人心的比賽……

房頂的天線時不時需要有人手動的尋找信號,每當中國隊得分,歡呼聲彷彿能穿破天際……

徐崢將兒時對上海的記憶在《奪冠》中情景再現,還原了80年代老上海石庫門弄堂的生活氣息。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那個在房頂舉着天線手動尋找信號的小男孩。通過小人物見證大時代是徐崢對於《奪冠》的創作理念。

徐崢認為,每一個故事都應該樹立一個英雄,可以是民族英雄,也可以是平民英雄。“像在電視機裏大家看到的女排,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她們在世界體育的大舞台上,站上了巔峯。而我們故事所講的這個主人公,是一個小孩,一個普通人。”當他在天台上舉起天線的時候,他就是一個英雄,徐崢笑稱:“(做音樂的時候),我跟作曲老師説,‘您就照着超級英雄那個來’。我覺得在那個時刻,在在下面看比賽的觀眾心裏,他跟超級英雄是一樣的。”

1984年的女排姑娘用“三連冠”向世界展現中國力量,弄堂裏的小男孩為了保障其他人觀看直播放棄了看比賽的機會,徐崢説:“我們這個故事的核心,其實是講個人為祖國默默奉獻的那一刻,那一點點能量。那種能量可能微不足道,但是都具有一種信念。無數感人的瞬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是真正的跟國家之間的那種血脈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