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

記得有個非常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叫《愛的教育》,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有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第一天開始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主要描述了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讀懂孩子》也是一部呼籲與教會父母如何理解愛和如何愛的書,書中用深入淺出的的方式告訴你,愛與歸屬是什麼,愛與歸屬感如何影響孩子。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書中是以心理學與教育學經典學派的理論成果為基礎,作者總結與提煉了工作多年的自身研究和教學成果寫成本書。書的開篇就提到了經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引出作者自創的分層理論,作者將人類需求分為三種:個人需求、系統需求、靈性需求,感覺作者的這種分類方法是融合了很多中國傳統思想在裏面的。書中通過實例講述了孩子需要通過行為、情緒、人際關係和疾病來綜合的觀察,講述了“盲目的愛”和“成熟的愛”是如何造成影響的,講述了要尊重家庭所有成員的愛,遵循“生命五大法則”的愛。書中有很多作者所見的案例和很多作者實踐的方法,這些內容很實在,而且作者對這些處理的方法和觀點也有很多可取之處,比較適合中國價值觀家長去學習和閲讀。但是我認為作者自己理論的科學建模做的並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經驗之談的基礎上,並沒有做科學實驗、科學總結和科學研判,雖然説心理學和教育學都是社會學科,但同時也是社會科學,不能只憑借經驗主義和知識積累來建立系統理論,這樣做難免落入個人主觀主義的偏見之中,使理論成為個人觀點而不是科學理論而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本書只能算作個人觀點與經驗總結,不具有經典理論所具備的科學性與普遍性,我們只能從中學習一些好的方式方法,但並不可以作為一個經典的指導工具或教學工具使用。

如何讀懂孩子呢?在最後一章周老師給出了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見解,總結起來就四點:是一他要有高尚的品德。二是身心健康,情緒開朗穩定。三是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懂得愛自己和他人。四是能夠勇於探索人生,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且能勇敢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最終, “父母要成為典範”才是教育的精髓。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2

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名字叫《讀懂孩子》。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內容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對幼兒的理解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用理性的觀點看待事件,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樣去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教師要學會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態進行教育。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

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繼續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繼續學習,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和撰寫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

同時我也終於明白了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強迫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穫。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3

看到這本書出現了驚人的一幕。

下午的時候我剛在樊登讀書會上聽到一則故事。

故事裏説有一個小夥子在19歲那裏有一天晚上覺得莫名其妙的非常冷,冷得讓他感覺快要死了,所以他嚇得不敢睡覺,從那之後他就開始整夜失眠,睡不着。

後來心裏醫生調查他家裏的族譜情況時發現他的一個叔叔就是在19歲那年有一天晚上出去維修電纜時凍死了。他的命運被詭異的隔空傳遞到這個孩子身上了。

本來這件事情我是將信將疑。哪有這麼離譜的事?

結果晚上就在這本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很多家庭教養良好,感情和睦。孩子卻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不斷往下追蹤就會發現隱藏在家族中的各種未盡之事或家族祕密:早夭,意外,殺害,暴力,精神病,不當收入……,如果這個家族不能好好面對這些事情,或有的人的命運不被接受,甚至遭到排除或忽略,那麼家族中旺旺會有孩子去經歷這些事情。

書中舉例:有一個年輕人每年的4月份,情緒就會陷入低潮期,甚至想自殺,後來我瞭解到,原來這位年輕人有一個叔叔,他就是在4月份去世的,由於這位叔叔去世時很年輕,所以一家人都不願接受這種事實。於是這件事情就成了家族的一個黑洞。

看到這裏我開始確信這本書確實確實是言之有物,值得精讀。

本書是圍繞孩子的成長教育的一些問題來闡述的,比如父母離異、父母發生衝突、家族系統裏出現感情鏈斷裂等情況下的孩子的教育問題。

作者以一個心理學家的身份,結合自己平時的一些工作案例,告誡我們當小孩子出現了一些反常的情況時,我們要先學會觀察,觀察孩子的情緒、人際關係、疾病等等,然後再從這裏面分析出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誘因。

在本書裏面作者還介紹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家族系統排列圖,做這張圖表不僅是對先祖的一種緬懷,更重要的是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在整個家族能源流裏面的位置,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新的思維來審視孩子的問題

在本書的每一張作者還佈置了一些練習,在文中適當的位置還有插圖,令人賞心悦目,讀起來很舒暢。

在最後一章周老師給出了自己的教育孩子的見解,總結起來就四點:

第一、 他要有高尚的品德。

第二、 身心健康,情緒開朗穩定。

第三、 懂得表達自己的情感,懂得愛自己和他人。

第四、 能夠勇於探索人生,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並且能勇敢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如何才能把孩子塑造成理想的樣子呢?

答案是“父母要成為典範。”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4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幾乎都是帶着被愛和祝福的真心而誕生的,但現實的教育環境的限制或壓抑,讓很多父母無法為孩子塑造一個優質有序的生活環境,讓很多父母無法將自己的愛意和祝福真誠地表達給孩子。

在現實的失衡和缺愛的教養環境中,我們很容易看到,很多孩子出現了問題,各種各樣已經被看到或被忽略的問題。這時候我們要責怪孩子不懂事嗎?我們經常講孩子的問題一定也是家庭的問題,但究竟是哪裏的問題,我們未必清楚,或許你也需要讀一讀周鼎文先生的《讀懂孩子》。

在《讀懂孩子》中,周鼎文提醒每個家庭或孩子需要面對3重需要,而幾乎所有的問題發生都源於這3重需要之間的衝突延伸,也就是個人需要的“愛與歸屬”,系統需要的“平衡與完整”,道性需求的“道德與昇華”。從這3個需求出發,還總結出人生命發展所需要遵守的“五大法則”,幫助我們從家庭中驗證這個運行法則的規律。

我們要讀懂孩子,不僅要讀懂孩子表面上的獨特個性,更要去看到孩子的性情背後的系列緣由。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家族系統排列法”,主要是通過梳理整個家族的人際關係和重大事件,讓我們看清每個人需要正視的傷痛,這和我們所講的“原生家庭追溯”有些相似,但這個概念擴大到整個家族的審視,去療愈整個家族系統的失衡,而不是單個家庭或孩子的傷口。

周鼎文的《讀懂孩子》中,更核心的一點便是“理解孩子的愛和歸屬感”, 所有問題的發生,幾乎都是因為孩子無法在家庭環境中找到愛和歸屬感的正確來源。這一核心原因,可能導致孩子在行為上出現厭學,離家出走等反應,可能導致孩子在情緒上出現自閉症,多動症等表象,可能導致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出現欺凌,軟弱等現象,還有可能導致孩子某些生理疾病的發生。

要理解孩子的問題,就要面對孩子的愛和歸屬感的鏈接斷裂的現實,通過“系統排列法”去家族中尋找鏈接斷裂的原因,並引導家人之間修補自己的傷口,修復的過程也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參與,而是與事件有關的全體人員的集體安撫。

如何去讀懂孩子呢?大概就是去理解孩子對家庭深深的愛,擁抱孩子的問題來源的歸屬感,去修復孩子與家人之間斷裂的情感鏈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面對孩子的問題,更重要是去探索父母自身的情感鏈接是否完整,審視整個家族的問題所在。

孩子和家庭密不可分,哪怕長大遠離,依舊受到家庭的歸屬感所影響,這就是家庭的最美的意義,是父母與孩子的隱形牽絆。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5

我特意讀了一本名字叫《讀懂孩子》這本書。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內容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對幼兒的理解是多麼的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

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用理性的觀點看待事件,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樣去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教師要學會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態進行教育。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

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繼續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繼續學習,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和撰寫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

同時我也終於明白了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強迫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

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只要我們抱着“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切實的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的進行角色轉換,那麼我們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新課程,達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6

很多自稱父母的人來説,從過去講究能成活,吃飽飯,吃喝拉撒睡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如同做任務一般都是在每天的忙碌中進行着。

現代人更多的是講究科學育兒的方式,一直很期待,也一直在尋找科學方法來開導自己,想讓我們的下一代獲得更好的生活,所謂的幸福快樂從何而來。

首先了解我們的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當問題出現時,再去找出適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與過去相比較,現在講究與時俱進,教育永遠在不斷地更新進行提升自我。

瞭解一個孩子的身心,助長孩子的成長健康,本書也是在幫助我們的家長,將孩子和老師和家長三者互相連接起來,以達到幫助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

主張學習也不是最重要的,能夠讓孩子更開心的接受學習這件事,進行有效的教育。

讀懂孩子的問題,更多的家庭環境的影響,言傳身教,讓很多活在當下的人,只有言傳沒有身教,玩着手機對着孩子又是吼叫,完全失敗的標榜。

當你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更多的是反省自己,這樣的錯誤不能一再犯下去,要從中獲得經驗教訓。

像我們家這樣原生態的家庭,關於我們成人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父母輩的愛的傳遞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當我們準備畫這幅畫的同時,首先想到的是這是單純善良的基地,播種之前也要讓種子周圍的環境變得和諧幸福才能健康成長。

孩子的愛是本能反應,對於這面鏡子,孩子體現出來的行為舉止,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家長是首當其衝的問題所在。

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還有孩子都有情緒的表達,系統地讀懂這些情緒也是需要不斷觀察學習和反思的。

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的,基本所求都會被滿足,自然也就想要更高的需求,其實關於“愛與歸屬感”也是本書提到最多的地方。

心靈的灌溉需要愛不斷地填充,其實這是每個人從小到老都會被需求的食物,不管是盲目的愛,還是成長中的愛,最後成熟的愛,都需要去學習提升自己,到底如何去愛?

本書的生命五大法則有具體的介紹。讀懂孩子,也是屬於個人的需求,乃至整個家族的需求。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7

暑期學校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字叫《讀懂孩子》。

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

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國小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讀書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一本好書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同時我明白了學校要求教師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

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強迫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讓我“想説話”、“有話可説”,也希望我能不負重望真正變得“會説話”。使我的教學生涯變得更幸福。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8

以前的一位同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名字叫《讀懂孩子》。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樣去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藴含其中。"是啊,"防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繼續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繼續學習,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同時我也終於明白了領導們要教師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強迫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讓我"想説話"、"有話可説",也希望我能不負重望真正變得"會説話"

只要我們抱着"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那麼我們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新課程,達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9

《讀懂孩子》這本書,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中,我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

怎樣去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裏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藴含其中。”是啊,教師也應卸下自我。享受生活的。

“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

我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小生命,我確實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懼,然而,怯懦和迴避解決不了問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教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傷。”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愛要讓學生感受得到,才能在與學生對立的立場轉化為同一立場,我們的語言,行為一定要以尊重學生善待學生為準繩,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認可你,接受你,同時尊重你,師生良好的關係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嗎?

作為教師,孩子需要我們的呵護和關愛,讀懂是基礎,讓我們每位教師為此努力吧!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0

在《讀懂孩子》這本書裏有一章叫《兒童心理現象的三大基石》,其中提到了一個名詞叫做“雙重依賴”,包括物質依賴和精神依賴。

先説説物質依賴,我的理解就是物質方面的,孩子還小,沒有賺錢的能力,在物質上依賴家長是正常的,只是現在有些家長,自知對於孩子的陪伴太少,有所虧欠,所以只能在物質方面彌補,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這就導致孩子對金錢沒有意識,得到的東西不知道珍惜。

再説説精神依賴,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裏被保護地太好了,家長捨不得打、捨不得罵、甚至連一些簡單的家務都捨不得讓孩子去做,所以導致孩子上了國小,甚至到了國小階段的中高年級還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孩子掃地不會拿掃把,有的孩子分菜不會分,有的菜到了面前也不知道要伸過去舀,這就是自理能力的缺乏,或許這就是被家裏慣出來的,什麼事情都給孩子安排好了,孩子就不會自己主動去做什麼了,在學校也是,因為習慣了被安排,所以作業也要老師七催八催才會拿出來做,甚至寫字也要老師提醒了才知道要寫,他們習慣了被安排,永遠不會主動去做什麼事情,只等老師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我覺得家長應該在幼時就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1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幾乎都是帶着被愛和祝福的真心而誕生的,但現實的教育環境的限制或壓抑,讓很多父母無法為孩子塑造一個優質有序的生活環境,讓很多父母無法將自己的愛意和祝福真誠地表達給孩子。

周鼎文的《讀懂孩子》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理解孩子的愛和歸屬感”, 所有問題的發生,幾乎都是因為孩子無法在家庭環境中找到愛和歸屬感的正確來源。

這一核心原因,可能導致孩子在行為上出現厭學,離家出走等過激反應(曾經的同樣的我),可能導致孩子在情緒上出現自閉症,多動症等疾病,可能導致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出現欺凌,軟弱等現象,還有可能導致孩子某些生理疾病的.發生。

孩子是家庭最忠心的守護者,是這個家庭的核心組成部分,他們會想盡辦法挽救父母的關係,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承擔這個家存在的問題。通常,孩子會通過行為、情緒、身體上的疾病、人際關係,甚至危害生命等方式來承擔。

很多時候,我們眼裏看到的問題孩子,其實只是家庭的“替罪羔羊”。

本書就是用客觀的家庭倫理來探討問題孩子背後的家庭問題,從而讓父母帶着孩子一起,變得更好,讓這個家也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前進的力量。

而未婚的我們和即將走進婚姻殿堂的準新郎新娘,都會面臨着要養育兒女,何不先提前教育自己,做好為人父母的必要準備,給下一代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讓其健康茁壯成長!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2

案例描述:

娃娃家內的欄杆旁站立着好幾個民族娃娃,旁邊有個小籃筐,裝着一些調羹和木珠。這是娃娃家主題下喂娃娃的一個內容,每個娃娃都張着大嘴巴,等着孩子們來喂。第一天過去了,孩子們看看這些娃娃,不為所動。第二天,娃娃們的肚子裏依然空空如也,兔兔、子涵發現了這些小木珠,於是在娃娃家的奶瓶裏、鍋子裏裝滿了小木珠,有模有樣地開始燒飯、做菜。他們還將娃娃家內印有各種蔬菜圖案的小塊拼圖放入鍋子裏,我問寶寶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兔兔回答我説:“我要燒菜呀,沒菜我怎麼做飯。”

思考與分析:

1、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由於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更喜歡具體形象的事物。在角色遊戲展開的初級階段,孩子們的角色意識較為薄弱,所有的遊戲行為還停留在對遊戲材料的擺弄階段。3歲的兒童認知範圍擴大,逐步形成了一些與生活經驗相聯繫的實物概念,但此時兒童的概念很具體。因此,一旦孩子們投入了遊戲,他們就需要豐富多樣,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遊戲材料,才能推動孩子游戲的發展。

2、我園以民族歌舞為特色,在喂娃娃的遊戲主題中可以看出,教師在環境創設時處處以融合為主,旨在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接觸多元文化,於是將娃娃的形象製作成為孩子們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常常接觸的特色民族:漢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但是,孩子們並不認識這些民族娃娃,而且對單一的喂娃娃的操作也缺乏興趣,導致這個遊戲內容一直無人問津。

對策與措施:

1、仔細留心孩子的每一句童言稚語,思考孩子話語背後的意義。如在娃娃家主題遊戲中增添一些形象生動的遊戲材料,如蔬菜、水果、蛋糕等。也可以提供一些孩子們自己動手簡單製作的物品,從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習得生活經驗,習得技能經驗,習得交往經驗。

2、充分利用分享交流的機會介紹這項遊戲內容,激發孩子參與遊戲的興趣。另外,教師介入的方式,也可靈活多變,如和孩子們比賽喂娃娃,給喂得較多的孩子予以一定的獎勵等等,以孩子們玩伴的身份參與遊戲,以孩子們喜歡的形式介入指導,會使孩子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快樂地投入遊戲。

3、低結構遊戲內容與高結構集體活動不可分割,兩者相輔相成,孩子們在集體活動中瞭解了這些民族之後,可以將遊戲內容推陳出新,如比一比,誰最快將豆豆喂到某個民族娃娃嘴裏,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地過程中累積對民族娃娃的經驗。

心得與感悟:

孩子們在遊戲中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表達着他自身的需要。教師要善於捕捉孩子們童言稚語中藴含的教育價值,挖掘出孩子們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推動孩子游戲的發展。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3

看了《讀懂孩子》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讓我感觸很深,發現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家長和老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以獨道的觀點,發現了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學校圖書室每期不斷增加,我們的知識不斷提高。我通過看了《讀懂孩子》一書後,本書代序共80種,特別在第33種《如何讓孩子由“苦學”變為“樂學”?》這一種中,使我深深會到現在的家長都希望自已的子女成龍,走正道,都為孩子設計的人生之路就是讀書—考試—名校—好飯碗,家長勸孩子學習的常用語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中國還有一句家喻户曉的格言,也在勸人“苦學”。這句話的意思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然苦作舟”,還有“錢在高巖,不苦不來”,“先苦後甜”等等都強調要用“苦”。但這些話都是學習要付出的,好的成績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這些都沒錯,但是,過分的勸人“苦學”恰好忽視了另一方面,學習並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學習是一個人的求知的過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有一點進步都是怏樂的。孔子在2500

多年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樂之者”。可是在我國全面推向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老師還是抓“應試教育”,家長要求自已的孩子成績好,這些都是勸人“苦學”的之多,勸人“樂學”的之少。如我們教師寫學生的評語,用得最多的話是“該生刻苦學習”,沒有老師評價學生“該生能快樂學習”,

我們作為一名老師,又作為一名家長,我們怎樣從孩子由“苦學”變為“樂學”?

只要我們抱着“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那麼我們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新課程,達到幸福教育,開心學習的理想效果。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4

作為首席導師(班主任),一直覺得自己管理班級的能力還算可以,但是總是會心虛,因為對於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太少,處理一些班級的事情都是憑感覺和經驗,有時候碰巧能夠處理得當,但是這種巧合不是每每都能發生,有些時候明顯能感覺到處理不好,孩子只是屈服於我的威嚴,而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

通過魏校長的介紹,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讀懂孩子》。這本書對於我來説就像是雪中送炭,我讀書的狀態可是稱得上是如飢似渴,短短几天的時間,我便讀完了一遍,感悟頗深,故寫此文來記錄自己的體會。

我將從兩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首先是一句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作為班主任,恰好班裏的學生都各具風格,家庭背景也都驚世駭俗,所以從接班到現在,我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候,不是在處理學生就是在處理學生的路上。因此,我也是算是身經百戰,從某些方面來説還得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為我提供這麼好的成長機會。處理了無數次的矛盾和糾紛,我總結出一個道理:孩子的任何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而這個根源往往都和“愛”有關。

周鼎文老師在書中做了非常詳細的論述,包括“孩子的行為在説什麼”、“孩子的情緒在説什麼”、“孩子的人際關係在説什麼”、“孩子的疾病在説什麼”。在這裏,我就每一點談一談自己的感悟。基本上所有的問題孩子的行為都逃不出這幾種“離家出走”、“厭學”、“説謊”、“偷竊”、“沉迷網絡”、“攻擊性很強”。“離家出走”是一種很典型的家庭問題,孩子離家出走就足以説明孩子在這個家裏沒有歸屬感。

比如,爸媽經常不在家,幾乎沒有時間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就算是僅有的那點可憐的交流也只是批評似的詢問成績問題。孩子想要的“愛”從父母那裏總是得不到,就會使孩子對於家庭沒有歸屬感,當發生矛盾時,孩子往往會選擇逃避。“厭學”的問題往往出現在父親身上,學習是一種主動積極的事情,需要爸爸給與鼓勵和榜樣的力量,如果父親長期不在家,或者對於孩子關注不夠可能會導致孩子厭學。説謊大多數是因為父母關係不平衡引起的,孩子往往想通過對一個爸爸或者媽媽説謊來順應夫妻關係中弱勢的一方,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説謊的習慣。偷竊這種行為的原因比較多,但是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缺愛,精神上得不到滿足,往往就會求助於物質。

第二種是尋找歸屬感,當他的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可能會加入某種羣體,如果這種羣體裏面有人偷竊,那麼他為了融入團隊,就像是送出“投名狀”一樣,也進行偷竊。沉迷網絡或者是沉迷於一種事物説明孩子內心是空虛的,往往是父位缺失,孩子缺少來自於父親的關愛,要麼父親常年在外打工,要麼父親和孩子交流較少或者基本不交流,這種情況就會導致孩子內心裏非常空虛,為了彌補這種空虛,孩子往往會向外求,求助於虛擬網絡,求助於外在的享受等等,比如瘋狂購物等等。最後一種也是最危險的一種:攻擊性很強,這種孩子往往是承受了家庭裏某種潛在的壓抑的憤怒或者委屈,再者就是家庭教育處理方式就是毆打,孩子從小就知道一個道理:簡單粗暴,直接有效。所以,當孩子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求助於暴力。如果他嚐到了暴力的“甜頭”,那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談完學生的行為,我們再來看看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大體分為幾種:焦慮、憂鬱、憤怒、敏感脆弱等。每一種情緒的背後都代表着一種問題。焦慮往往代表着對未來的一種擔心,孩子思考的很多,但是卻難有行動,這時候我們家長和老師就要學會引導孩子學會付諸行動,當一個人真正行動起來的時候,事情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憤怒是一種最常見的情緒,合理的憤怒有利於表達一個人的不良情緒,從某種意義上是有利於自己的身體健康的。青春期是孩子比較敏感和脆弱的關鍵期,尤其是某些特殊家庭,孩子會對於一些事情格外敏感,這個時候我們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比較完善合理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自己的承受能力範圍內去體驗自己的快樂與悲傷,得與失。正如周老師提到的那樣:“一個在健康的、有界限的、有秩序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會更容易找到適宜的分寸感。也就是説,他知道在一個特別的境地裏,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錯的,他會建立起內在的力量。這樣,他就會慢慢降低情緒上的敏感度。因為他知道,他是在一個有秩序的界限裏面生活的。當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裏,他就可以更穩定地發展自己,並調適自己的情緒。”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5

老師佈置作業,讀周鼎文老師的《讀懂孩子》一書,很快讀完了,書中很多點讓我很受益。

書中講到人的本能就是去圓滿三大需求:個人需求,系統需求,靈性需求。靈性成長的需求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的最終目的。即通過經歷所發生的一切,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活出真正的自己,與生命大道和諧同行。當需求間發生矛盾與衝突時,“良知”這個報警器就會想起。圓滿靈性需求會化解個人需求與系統需求的矛盾。圓滿靈性成長的需求,即在探索自己,探索世界,活出生命的本來樣貌。

實踐生命的五大法則:整體法則、序位法則、平衡法則、事實法則、流動法則。如何知道我們是否遵循生命的法則呢?如何知道我們是否在對的路上?從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孩子就是家庭以及父母最好的鏡子。面對孩子的問題,多角度思考孩子的問題是在提醒我們什麼,是要引導我們看見什麼。

夫妻關係失衡的調整:對方對你好,你要懂得回報,回報的時候還要“多加一點”,對方對你好三分,你回人四分,這是正面的流動。夫妻關係中,“理所應當”是一個最危險的陷阱。而回報負面的時候減少一分攻擊,帶上一分愛。

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認清事實,尊重事實。

讀懂孩子的心得體會 篇16

本學期學校向我們推薦了一本書,名字叫《讀懂孩子》。看完之後,其中的很多故事讓我感觸很深,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也很多!我覺得這些故事都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從中,我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説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會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

“遇到困難,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書中説到:“教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充滿愛心的去思考問題。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孩子,但不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孩子?他們當中的每一個孩子都同樣需要得到尊重,得到關愛!面對任何一個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彌補的,甚至是終身的損傷!”教師繼續學習不僅能提高自身的修養,還能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好處,繼續學習,將會終身受益。

以前總感覺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獨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這種感覺變了,當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開朗時,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樂呀,才突然發覺思索着讓人充實、快樂、自信。同時我也終於明白了領導們要教師寫讀後感的良苦用心。其實要求老師寫讀後感並不是為了強迫教師們讀書,而是要讓每一位教師認真思考,因為讀而不思是寫不出感想來的,更不可能從中獲得提高。只有經過認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讓我“想説話”、“有話可説”,也希望我能不負重望真正變得“會説話”

只要我們抱着“一切為了學生”的信念,切實地更新觀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進行角色轉換,那麼我們一定會邁着紮實、堅定的步伐走進新課程,達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