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通用8篇)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1

古詩,以她那豐富的內容,深遠的意境,優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國小語文教材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瞭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經過幾次的古詩教學的學習,是我對怎樣教古詩又有了新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通用8篇)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反覆吟誦,感受形象美。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説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悦。

在吟誦時要正確流利。古詩語言是非常優美精煉的,它經過了詩人反覆推敲錘鍊,有鮮明的節奏感,平仄押韻,琅琅上口,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樂曲來看待,這就是古詩所獨特的音樂美。正確流利地誦讀,就是在初步教學古詩時,就指導孩子們大聲地朗讀,力求把古詩讀準確、讀清晰、讀出節奏感;進而要求把古詩讀流利,讀出古詩的平仄押韻的韻律美,提高孩子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學膾炙人口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所作的《春曉》時,就注意讓孩子們正確的基礎上,大聲地、流利地朗誦,稚嫩的童聲隨着優美的韻律,讓人陶醉不已。

吟誦時,還要咬文嚼字。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鍊詞句的。教學時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孩子們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後,組織孩子們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迴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

吟誦時,要反覆不斷、要有感情。在孩子們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後,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覆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覆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於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2

3月21日,我讀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詩詞》132-138頁,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杜甫在王昭君故居前寫下“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詩的最後兩句,如此描述這位奇女子的一生,寫得多麼玲瓏,多麼明豔,又有着多少淒寒。她遠嫁匈奴,走向大漠,最後留下什麼呢?一個美麗的傳奇,一個淒涼的青冢。如果説斜陽只是一個人的心事,那它不會留下這麼多的吟唱,之所以如此,更重要的是因為斜陽照徹古今,見證江山更迭。劉長卿面對金陵城,想起惆悵南朝事,寫下了“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一個王朝的興衰,與斜陽的光芒、寒磬的聲音、長江的流水勾連在一起。斜陽曾經探望過多少人,見證過多少事?劉禹錫在《烏衣巷》中説:“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今天,那些野草閒花都融入了夕陽晚照中,春天裏燕子飛來,它們落腳的地方,當年的華麗樓閣,如今卻變成了尋常百姓人家。真正的驚心動魄不是風雲突變的瞬間,而是再大的輝煌也終將歸於平淡。殘陽照徹人生,每個人在黃昏落照之中都有自己的感受,也許殘陽如血,永遠映照在興衰交跌的關隘之上,永遠照徹人們的心事。

3月22日,我讀了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詩詞》138-154頁,至此“斜陽晚鐘”已全部讀完。黃昏多情,黃昏無奈,將黃昏刻畫得最細膩的是南渡之後的李清照。由北入南,失去夫君,失去家國山河,這樣一個走向暮年的女人,黃昏時刻,她的心事又能怎麼書寫?我們都記得她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在她的眼裏,黃昏格外悠長,滿眼的景緻已經不堪,何況又聽見了這樣一種聲音:‘“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番景象,一個“愁”字能了嗎?人心已怨黃昏長,偏偏雨打梧桐,點點滴滴,格外渲染了她的憂傷。有誰的黃昏能如此細膩?還有不少人寫過斜陽的晚鐘,傾聽時間的流逝,傾聽空間的永恆。斜陽裏晚鐘的迴盪,會令人心中驀然一驚。韋莊説:“萬古行人離別地,不堪吟罷夕陽鍾。”這首詩作於灞陵道中,灞橋折柳,南浦送別,都是古人的離別之地,離別時一碰就碎的心情,才特別不堪夕陽鐘聲。那個愛斜陽的韓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3

古詩文洋溢着中國文字的魅力,充滿着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情感。我是一個語文教師,我喜歡這些雖古猶新的文字,在教學時我把這種偏愛不由自主地傳染給學生,如果學生能跟我一起體驗古人曾經歷的生活、思想和喜怒哀樂等等,然後恍然大悟:古人原來也有跟我們一樣的思想和感情……那麼我覺得古詩文教學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最大的體會,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教學原則,那就是:一定要揭開古詩文的神祕面紗,使學生覺得古人離我們很近,他們的思想、情感就活在他們的文字中,這樣才能培養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達到活學活用古詩文,進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

下面我結合一些成功的課例談一談古詩詞教學怎樣處理讀與賞的關係:

一、在培養古詩文朗讀能力時,注重整體朗讀

讀出古詩文的內在意義節奏,避免唸經式誦讀;有時用投入角色加深理解的方法來幫助朗讀。

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學時,先給幾分鐘學生在小組內自學,瞭解大意。然後師生一起討論原文該按怎樣的節奏讀。(晏子見楚王,楚王問:“齊/無人耶?”晏子對答:“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説:“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答:“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然後請兩名學生按剛才討論的朗讀節奏對一遍話。

再請另兩名領悟力較強的學生用現代語言創造比較生活化的對話讀出來或

演出來,要求配合語氣和表情:

晏子見了楚王,楚王(傲慢地)問:“齊無人耶?”

晏子(自尊地)對答:“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為無人?”

楚王(不屑地)説:“然則子何為使乎?”

晏子(從容,綿裏藏鋒)對答:“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有了這些感知後學生很自然地讀出其朗讀節奏,也很容易在朗讀中加深理解了原文。

在《《世説新語》兩則》《曹劌論戰》《隆中對》等文的教學時均可採用讀讀演演的方法達到投入誦讀的效果,總之古詩文課堂教學要整體感知,培養語感,不必急於求成地去講解文意。

二、語言的品味必須伴隨着大量的誦讀、細細的品讀。

古詩詞的誦讀、吟誦,有別於一般課文的朗讀。戴建榮老師執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就別具一格。他把教學過程設計為:讀詩、唱詩、吟詩。用大量時間引導學生學會怎樣讀、怎樣唱、怎樣吟、特別是教師讀、唱、吟的示範,對學生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隨着對詩句語言的理解,學生讀得有板有眼,讀出了節奏,讀出了語感,讀出了韻味。

一些古詩詞教學讀的量也很多,但就是讀不出味道來。關鍵在於對詩句的誦讀缺乏必要的引導,把誦讀和語言的品味、情感的薰陶割裂開來。

讀詩先讀題,品詩先品題。

例一:《送元二使安西》。先讓學生自讀題,有的學生把“元二使”三個字連着讀。教師再引導學生看註釋,學生分別理解了“元二”“使”的意思,就讀得正確了。

例二:《憶江南》。教師先板書“江南”,師生分別講述了江南的風光。再板書“憶”,引導學生聯繫詩句“能不憶江南”,把題目讀出了感情。

例三:《長相思》。教師先用平淡、陳述的語氣讀,再用充滿感情的語氣讀。兩者比較,讓學生思考應該怎樣讀題,怎樣的“長”,怎樣的“相思”。

一些成功的課例都是伴隨着大量的誦讀,學生加深了對詩的語言、意境、情感的感悟。

三、教師的示範誦讀,是對語言品味的導向。

重新認識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示範誦讀的功能。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通過教師的範讀,領會、感悟、傳神。

觀摩會上所有教師都非常重視範讀,而且讀的水平很高。聲情併成,既傳韻,傳達詩的韻味,又傳情,傳達詩的感情。有的一次又一次範讀,每次讀的目的不同,節奏、語感,情感的表達不同,或是鮮明對比,或是層層深化。既體現了教師的文化底藴、語言藝術,也體現了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這就和一些教師的教學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以播放錄音代替範讀,有的吝惜到全程僅作一次範讀。這反映了教師沒有整體把握好詩詞教學的特點,沒有刻意去提高自己誦讀的水平。

請看一些範讀片斷:

於永正同時範讀陸游、毛主席的兩首《詠梅》:讀得抑揚頓挫,讀出不同節奏、語感、情感對比鮮明,讓學生從範讀中進一步悟出兩首詞不同的意境。

江秀梅範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教師誦讀的語言魅力引來學生熱烈的掌聲。但汪老師卻這樣引導學生:請不要忙於鼓掌,先説説你為什麼鼓掌,你欣賞什麼,你悟到了什麼。

四、意境的想象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意境的深遠,留下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古詩詞教學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就沒有品味,就沒有創意。大多數觀摩課都重視創設情境,啟發想象,把學生帶進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1、要從文本出發,拓展想象的空間。

想象並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託的是文本。把詩中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

從觀摩的課例來看,想象的內容較廣闊。包括:

景物的想象:

《春望》,從讀題開始,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鳥、想象未“國破”前長安街頭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色;再想象“國破”後“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滿目淒涼的景色。邊想象,邊誦讀,從景悟出了情。

敍事的想象: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敍述了詩人得到喜訊後的所見所聞。教師讓學生品讀“放歌”“縱酒”“還鄉”“穿巫峽”“下襄陽”等詩句,邊讀邊想象所敍述的人和事的畫面,從而加深了對詩人感情的領悟。

情感的想象:

讀《長相思》中“聒碎鄉心夢不成”一句,想象詩人對家鄉的思念,覺也睡不好,夢也作不成的情境。為加深對詩人理解,補充了詩人寫的另一首詞《菩薩蠻》,對其中“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的詩句,讓學生邊誦讀,邊想象。並以詩人的妻、兒、父、兄的不同身份,誦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句,把“君”字分別換成“夫”“父”“兒”“弟”。如以兒子的身份讀:“問父何事輕離別?”這樣的角色轉換,學生置身其境,與詩人對話,加深了譯詩人情感的體會。

2、採取多種形式,豐富想象。

藉助多種媒體組合創設情境,激發想象;藉助教師生動的語言描述,啟迪想象;藉助聲情並茂的誦讀吟唱豐富想象。

《長相思》教學運用課件重現詩中的畫面,配上渲染氣氛的音樂,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讀,把學生帶入了詩中情境。接着啟發學生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從而讓學生看到詩中的畫,悟到詩中的情。

語文教師如果生硬地傳授古詩文知識,只會引起學生學古詩文的恐懼,但是,如果是一種自然的輸入,學生又怎麼會拒絕自己的本土文化呢?古詩文是一種芬芳的精神食糧,語文教師如果善用,將會澤被後世。希望同身在課堂的語文教師們一起探索更多更佳的方法。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4

經過這次對中華古詩詞的培訓,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要使學生愉快、輕鬆的學習古詩詞的內容,體會詩詞大意,積累詩詞的語言,那麼自己首先要把握好古詩詞的韻律格調。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一、以讀為主,積累語言古詩詞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是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覆誦讀,深刻體會。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我教學生以讀為主,積極引導他們探尋詩詞的意藴。

二、自主探究,勤思創新1、誦讀積累

教師在教古詩詞的時候,還要有意識地加大古詩詞的量,以詩帶詩,以詞引詞,用思鄉之情、愛國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貫通幾首詩詞,儘可能走進學生的情感深處。如在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後,可以讓學生再誦讀四首關於送別的詩:《別董大》、《送別》、《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學習了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後,可讓學生再誦讀《春望》等關於愛國的詩。這樣就達到了以新帶新、拓展詩詞量的效果,還有利於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動探究,想象昇華

陶行知主張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在行動中產生思想與智慧。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讓他們藉助工具書等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然後藉助重點詞、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學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務。但要真正領悟這詩中的意境,光理解詩句的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古詩詞都是十分精練含蓄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給我們無窮的想象空間。在能熟練朗誦古詩詞的基礎上,再抓住古詩詞以最凝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感情的基本特點,把對學生情感的引發、激盪、昇華,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騰飛的小船進入詩詞的意境。

3、積極引導,關注創新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對古文的認識是有限的,在自主理解時肯定會有一些錯誤,甚至鬧出笑話,這就要求我們既要保護好他們的積極性,又要作適當地引導,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偏頗,指明學習古詩詞的正確方法。對於他們在古詩詞學習中體現出來的點點滴滴的創新火花,我們都應該小心地呵護,積極地加以肯定,並引導其繼續沿着自己的創新思路前進,結出一個個創造智慧的碩果。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教師要給孩子們構建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詞課堂,引導他們去發現詩詞的美,欣賞詩詞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5

經典古詩文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多年來我校一直將“經典誦讀活動”傳承、繼續、並將之發揚廣大,取得了不斐的成績

通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閲讀興趣,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活躍思維,陶冶情操,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華美德,促進學校人文化發展,提高辦學品位和辦學特色。

與日常教學相結合。、除安排的校本課外,每週四下午課外活動(單週誦讀、雙週寫字),各班按照不同學段的內容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師生集體共讀經典,共賞美文,共寫佳句,進行經典吟誦、演講,分組背、個別背、接龍背、默背、書寫比賽等學習遊戲活動,為經典誦讀拓展更寬的道路。

與學校養成教育活動相結合。開展“人人讀經典、做謙謙君子”活動,利用語文課前2分鐘時間,採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學生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並提倡制定恰當的周背誦量,力求達到這個小目標。語文老師每天要與學生共同進行誦讀活動。每節語文課前準備2分鐘,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做到讀而常吟之,學生全員參與。每班可選一名普通話及朗誦較好的學生做帶讀的小老師。每週末語文教師將本週所吟誦的古詩文進行簡單的講解賞析,或進行誦讀指導。

與班隊活動相結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兩節班隊課作為經典誦讀活動課,將本月所吟誦的古詩文全面複習,或在班級內舉行吟誦表演。舉行古詩文默寫或經典文化手抄報、書畫展覽、凡人凡言徵集等活動。

與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相結合。開闢誦讀窗口,學校櫥窗每週推薦一首古詩,供學生誦讀賞析,感悟。在每次校園廣播中必吟誦至少一首古詩詞。

與親子活動相結合。鼓勵、倡導學生家長參與經典誦讀,督促學生每天回家進行10分鐘經典誦讀活動。倡導家長和孩子一起讀,積極營造濃厚的家庭誦讀氛圍。

注重校內向校外延伸,激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多讀多背從而多用,不增加負擔,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開展“優秀詩文朗誦會”、“誦讀小小擂台賽”、“讀書大王”等評選活動。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6

一、古詩文在國中階段的重要地位。

近幾年,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教育愈來愈重視,教育部在20xx年3月還頒發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國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誦讀古代詩詞,初步瞭解古詩詞格律,閲讀淺易文言文,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欣賞品位……”

而部編版語文七下教材“編寫説明”裏面也指出“新教材更加強調古代詩文教學,一方面加大選文的比例(約佔全部課文的40%以上),一方面開發適合教學需要的新選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且自20xx年起,福建省會考語文試卷當中,古詩文的內容增至22%。

由此可見,古詩文教學已是國中語文日常教學的重點之一,甚至可以説是重中之重了。

二、古詩文是難啃的骨頭。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古詩文教學也是國中語文教學最難啃的骨頭之一。難啃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於教材本身。首先是篇目較多,就拿人教版八年級下冊來説,書中選編了8篇文言文,20首古詩詞,除了29課《滿井遊記》外,其餘全篇要求背默。其次是文言文不乏較大篇幅的作品,如《送東陽馬生序》、《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對於大部分國中生來説,還是有一定理解難度的。另一方面來自於教學過程。因為教學的功利性,古詩文複習的教學形式一直以來都是比較單一呆板的。除了背誦、默寫、翻譯、做真題訓練,平常也難有既新穎又行之有效的複習手段。學生的學習科目多,課業壓力大,且自八年級起,就要參加生物、地理學科的會考。因此,很多學生在課後已不願再花大量時間,去背誦那些“賺分慢”的課內古詩文,更別説課外閲讀積累了。

所以,身為語文教師,我們除了要爭取學生更多的課外時間去背默古詩文,關鍵還是要提高古詩文複習的課堂效率。

三、古詩文對比複習的探索

都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們既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反覆朗讀,不斷複習,尤其是重點、難點篇目的反覆複習,但複習形式又不能太過單一,如果只是一味地讀背、翻譯、做題,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注重聽説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王君老師在她的《芻議語文教材整合》中寫道:“反覆應用對比,促成了資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單打獨鬥。巧妙前後勾連,促成了新舊知識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淺薄平庸。”

於是筆者對古詩文的對比複習進行了一些探索,而這一探索的核心就是課文的整合與比讀。

“所謂比讀,是指教師選擇文體、主題、結構和手法等不同的角度,引領學生對一篇課文不同段落的異同和兩篇或多篇課文的異同進行梳理比較。”在對比中加深印象,在對比中強化認知。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7

培根説:“讀詩使人靈秀。”國小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

低年級國小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同時,低年級學生閲歷淺、閲讀量少,要讓他們從精煉、跳躍的詩句中體會到詩中之情更是難點。因此,藉助直觀的材料手段或學生生活資源,以“畫”的形式豐富詩句的內容,使學生在頭腦中或紙上、補充組合再創造詩的表象,從而在古詩教學中“身臨其境”,進而激起與詩人情感的共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為古詩配插圖,並把課堂中教學的古詩畫下來,看着自己用畫筆把古詩給“畫”了下來,學生既有了興趣,也積累了古詩的表象,豐富了想象。

古詩的意境多半藏於字裏行間,詩往往只擷取生活中美麗的鏡頭加工而成,因而並不是逐字逐句解釋就能體會詩的意境。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讓他們身臨其境走入詩意的'“畫面”中,“賞畫”吟詩,把詩景詩情統一起來,讓作者當時的情感得以迴歸,使學生、文本作者、環境實現對話,無疑是最好的方法。

許多詩描繪的離學生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無法直觀地感受,那麼就可借用多媒體中鮮豔的色彩、典雅的音樂,把古詩中描繪的意境直接呈現在孩子們眼前,形成視覺、聽覺上的強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誦古詩來。讓孩子們像古代的詩人那樣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吟誦古詩,這“風景”有些是寫意的國畫,有的是寫實的照片,但卻以強烈的畫感引起孩子與詩人的共鳴。

每學一首古詩,都問一問學生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倡導學生吟詩作畫,把古詩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畫,融想象於畫面,這也是一種詩文、詩情與學生的品味、感悟的對話和交流。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畫畫既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拉近了他們與古詩的距離,同進有助與學生理解古詩,感悟意境,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他們在掌握一種學習方式的同時,更為內心增添了一份情趣,一股熱愛民族文化的熱情。

古詩文誦讀心得體會 篇8

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們面前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詩的世界……”這是語文書中的一句話。

這次活動結束後,我雖然不能算是受益無窮,但也可以説成是感受至深。

通過這次詩歌學習,我彷彿真的看見了那個詩的美麗的世界。

我學會了怎樣寫詩,自己也嘗試了寫詩。以前都是寫作文,幾乎沒有寫過詩,就算寫了一兩次,也都是胡亂寫的,因為那時還不會。而現在,我真正學會了寫詩。寫第一首詩時有點困難,但寫第二首就漸漸熟悉了,不再那麼難寫了。後來,寫的雖然不算好,可也是得心應手了,就像有無數的想象力和靈感充斥在筆端上。

讀詩,光看字面不叫讀詩,而叫看詩。真正的讀古詩,不光要理解古詩的字面意思、整首詩的意思,還要想想古詩表達的情感及寓意,並要體會古詩的意境。可以的話最好對古詩進行拓展方面的閲讀。瞭解詩的作者以及他的相關資料、寫詩的時代背景、寫詩的時間……還可以積累一些你喜歡的詩句。你瞧,有時候讀詩讀詩,讀着詩,可不就讀出味道來了嗎?

現在我知道了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了,你知道嗎?哈,是《詩經》,它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不過,我以前還以為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呢!因為我以為是現代,可就算是現代,《繁星·春水》也是不正確的,你記住了嗎?

詩的世界真精彩!你注意過嗎?原來啊——有些詩還沒有標點的呢!你一定會很奇怪吧?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寫文章都有帶標點的,可有的詩是怎麼沒有呢?這是為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讓感情不被標點符號所拘束,一些詩不帶標點符號的原因就是這個了。你明白了嗎?

體會詩中的意境,你的眼前就會浮現出詩中的畫面,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你也會體會得一清二楚。

詩的世界真奇妙啊!當你讀着讀着你才會發現你已經被詩歌所深深地吸引了。而且,如果你讀一些詩人的勵志故事的話,你還會從中獲得啟示呢!我們不應該把時間都浪費在玩上。在疲勞學習後適當的娛樂可以舒緩疲勞,放鬆身心,讓你“繃緊”的皮膚得到放鬆;而要是沒有限度地玩不學習的話,那就等於浪費時間了,那麼你原本“放鬆”的皮膚就會鬆弛。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快樂的是事情,但有的人卻十分的厭惡學習,這就在於你看待學習的心態了。一個人要是對學習一直充滿厭惡,久而久之,你對學習就只有厭惡了;而你要是對學習樂觀看待,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那慢慢的,學習對於你來講,就是充滿快樂的了……

“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裏,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伴我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