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中國夢個人心得體會

我從一名普通教師的角度談談對中國夢的一點體會和認識。

教師中國夢個人心得體會

一、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奮鬥的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就是我們共同的中國夢。

把我國建成航空航天強國是北航人的中國夢。60年前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第一代北航人匯聚一起,懷着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航空事業的追求和夢想,不畏艱難創建了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他們為實現北航人的中國夢奮鬥了幾十年,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北航精神。

50多年前,北航全校師生憑着敢為人先的勇氣和精神,僅用100天的時間研製成功我國第一架輕型客機“北京一號”,實現了前人不曾有過的夢想。如今,北航人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勇於創新,9年獲得了8項國家科技一等獎,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我們要傳承北航的這種創新精神,它是北航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北航人中國夢的精髓。

16年前我來到北航做博士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成為了北航的一員。北航人始終將服務國家的戰略需求作為奮鬥目標,團結協作的團隊作風,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深深感染了我滋養了我,讓我牢牢形成了根植於祖國航空航天事業的中國夢。

二、研製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陀螺儀,是我們團隊三代人的集體夢。

只有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和民族的需要結合起來,實現這個夢想才有意義。我任教的慣性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50年代為了我國“兩彈一星”工程慣性制導的急需,由錢學森先生提議,我國慣性技術奠基人林士諤先生在北航創建的我國第一個陀螺慣導研究室。60年來實驗室三代人始終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把攻克國防關鍵技術瓶頸,研製出國家急需的陀螺儀和培養優秀創新人才, 大學生畢業設計,作為三代人共同的夢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人實現了我國轉子陀螺儀的從無到有,滿足了國家的急需;80年代初第二代人又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光纖陀螺儀的研製,推動了我國慣性制導技術由機械陀螺向光學陀螺的跨越;進入新世紀後,XX年習主席蒞臨實驗室,勉勵我們第三代人瞄準國際最前沿的原子陀螺儀,向着新的目標發起攻關。“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 大學生自我總結,就會有結果的。”這是錢老的名言,也是實驗室的座右銘,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永不退縮,最終取得成功, 大學生實習週記範文,朝着實現我們的中國夢邁進。

三、培養大批懷揣夢想的優秀人才,幫助他們實現人生夢想,是我個人的教育夢。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更要熱愛學生,要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夢想,激勵他們為實現中國夢不懈拼搏奮鬥。讓學生超越老師,是教師的最大願望。當得知我的學生孫津濟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時候,看到我的學生秦傑等五名同學站在國際大賽特等獎領獎台上的時候, 大學生如何寫簡歷,聽到我的學生們從遠方試驗基地傳來成功消息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光榮和自豪!當我被學生們評為學校十佳研究生導師,站在“感動北航人物”領獎台上,我激動得熱淚盈眶。我正實現着我的教育夢想,我正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着自己的力量,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作為一名北航教師,我和我的學生共同熱愛航空航天這個崇高的事業。傳承老一輩北航人留給我們的北航精神、文化傳統,把國家的需要作為奮鬥目標,根植於我們深深熱愛的祖國,培養航空航天事業的優秀人才,就是我們這一代教師畢生的神聖職責和偉大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