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詐騙心得體會(精選3篇)

網絡詐騙心得體會 篇1

今天,我們聽取了關於計算機網絡安全防範的講座。主要講解了網絡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便捷和關於應用網絡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正確的使用網絡以及一些防範網絡侵犯的方法。

網絡詐騙心得體會(精選3篇)

現如今,隨之科技的不斷進步,計算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人們對計算機時刻需求,辦公娛樂都離不開它。網絡已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無所不用的工具。然而,網絡安全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目前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手段實行詐騙,騙取他人錢財,還有的開發病毒破壞或竊取他人的資料。由於計算機網絡聯接形式的多樣性、終端分佈的不均勻性、開放性、網絡資源的共享性等因素,致使我們的計算機網絡容易遭受病毒和其它不軌行為的攻擊。這樣一來它將會嚴重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計算機網絡安全是指網絡系統的硬、軟件及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或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具有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使得計算機和網絡安全成為一個需要持續更新和提高的領域。目前因互聯網本身沒有時空和地域的限制,每當有一種新的攻擊手段產生,就能很快傳遍,這些攻擊手段利用網絡和系統漏洞進行攻擊從而造成計算機系統及網絡癱瘓。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帶來資源、娛樂的同時也伴隨的不良信息、不良行為的潛入,我們經常會利用電腦查閲資料,做文件或者聽歌遊戲,常常會看到一些網站中的廣告和鏈接,有的時候可能會突然彈出能夠吸引我們眼球頁面,中獎信息、遊戲活動。而大家也許會因為好奇進入了頁面,卻不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的進入敵人的圈套,而這些問題在網絡中卻很難被屏蔽,網絡是一個很龐大整天,想全方面的管理和整治是很難做到的,這也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用的時候不要單單享受,忽略可能帶來的危害。

目前有很多的事例説明因為大家對網絡防範的輕視造成自己的財產損失,強大的網絡誘惑迷失了大家,所以我們在用計算機一定要時刻的注意。聽取講解之後每個人對於網絡安全都有了新的認識。為確保信息的安全與暢通,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和提高網絡安全防範意識,多學生網絡防範知識,更好的利用計算機,更好的學習生活!

網絡詐騙心得體會 篇2

校園網貸風險多發,一些學生網絡借貸導致揹負“鉅額債務”

錢凌是江蘇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大二學生,去年6月,他認識了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唐興。唐興告訴錢凌,他們公司正與多個大學生分期貸款平台合作,招聘學生做兼職,只要幫忙在平台上“刷單跑量”,學生就能輕鬆獲得報酬。唐興還表示,做兼職的學生事前可以簽訂一份免責協議,一旦還不起錢,兼職學生不承擔責任。

“賺錢快、收入高、無風險”錢凌便一口答應了這個“好差事”,和唐興簽訂了免責協議,然後向平台提交了個人姓名、身份證號、學校和入學年份等信息。沒到兩天,註冊就審核通過了。錢凌立刻申請了12個月期貸款,金額1萬元,月利率0.99%。

提交申請後,錢凌很快接到貸款平台的客服電話。核實完信息後,半小時內,錢凌的銀行卡就收到了1萬元,他隨即將借款轉給唐興,同時拿到1000元的兼職報酬,並被告知以後還款的事就不用他管了。但兩個月後,當錢凌接到貸款平台催促還款的電話時,唐興的手機卻再也打不通了……

錢凌的遭遇並非個案。據常州警方介紹,除錢凌外,還有常州工學院等高校的10名學生掉入唐興的陷阱。

曾有媒體報道,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一名學生,用十多個同學的信息網貸了70多萬元,自己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同學們則不停地接到催款通知,嚴重影響學習生活。

此外,除了校園網貸詐騙以外,也有一些大學生為了講排場,不惜在網絡平台借貸來實現超前消費和高消費,有的明顯超出了承受能力,揹負“鉅額債務”。

消費觀念不理性、個人信用保護意識淡薄、網貸平台無序擴張等是主因

近年來,互聯網借貸平台瞄準了大學生羣體,以P2P貸款平台、校園分期購物平台和電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慢慢滲入校園,寧靜的象牙塔成為網絡借貸平台爭奪的地盤。

“很多校園貸款平台審核存在漏洞。有些甚至舉着身份證拍個照,讀一段話錄個視頻就可通過審核。這可能是校園網貸亂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州警方辦案人員告訴記者。

而另一方面,大學生財商觀念方面的誤區,也是網絡貸款案件在大學校園內頻繁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認為,很多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也不足,這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鄧建鵬還表示,很多校園貸款平台的無序擴張,也增加了風險產生的可能性,“他們在廣告中常常使用‘0利率、0擔保、無服務費’等誘人的貸款和消費訊息吸引客户,同時給校園代理人很高的佣金,助長了代理人盲目擴張業務的衝動。這不僅對大學生,對這些貸款平台本身,也意味着很大的風險。”

也有專業人士認為,消費信貸是一種金融工具,並無道德標籤。一些理性消費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通過分期貸款消費能減輕一次性消費帶來的資金壓力,但關鍵是學生的借貸要在自己可承受範圍之內。

應加強風險提示,建立嚴格的借貸流程和審批機制“大學生享受金融服務本無可厚非,而且現在快速發展的態勢也説明確實存在市場需求,但現在的問題是,校園網貸作為新興業態,與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平台一樣,還遊離於監管之外。”“分期樂”公關負責人認為,一些平台野蠻生長,有些平台存在費率不透明、授信額度過高、風控鬆懈但催收嚴酷等不負責任的信貸行為。

此外,目前存在的問題也和當前部分大學生信用意識薄弱,消費觀念有偏差有關,亟須提高大學生的金融和網絡安全知識水平。

“防範校園網貸的風險又同時能滿足大學生分期購的需求,最重要的是監管要跟上。”鄧建鵬認為,未來的監管政策應在以下方面着力:首先要規定互聯網金融平台一定要對大學生做特別的風險提示,倡導適度消費的理念。其次,在評估信用水平和償還能力時,要適用高於其他人羣的審核標準。

近日,教育部和銀監會聯合發佈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網絡信貸監管力度,向學生髮布預警提示信息,同時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實時預警機制等。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表示,校園網貸平台首先要模式合規,才能避免法律風險。如果是以P2P的形式來做,就要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確保其信息中介的定位;如果是以自有資金放貸,就必須由監管部門頒發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來做。

其次,貸款平台應規範借貸流程,對大學生借款人進行適當的測評,綜合考慮其風險承受能力、還款能力等。

最後,從行業角度來説,要建立起全行業的風險測評體系和監控體系。

網絡詐騙心得體會 篇3

近年來,互聯網借貸平台瞄準了大學生羣體,以貸款平台、校園分期購物平台和電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慢慢滲入校園,寧靜的象牙塔成為網絡借貸平台爭奪的地盤,近日,人民日報也發文指出,要警惕校園網貸風險。

對此,妙資金融提醒,大學生社會閲歷較少,因此千萬要保護好自己,遇到可能的借貸陷阱,要提高警惕。妙資金融理財師在此也將教你如何識別網貸陷阱。

網貸正入侵校園

“0利率、0擔保、無服務費”,藉助誘人的公告和“網絡+代理”的模式,網貸正在大學生羣體中飛速蔓延。而大學生陷入“網貸詐騙”的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此前有媒體報道,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一名學生,用十多個同學的信息網貸了70多萬元,自己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同學們則不停地接到催款通知,嚴重影響學習生活。此外,也有不少大學生在兼職時候掉入網貸陷阱,被所謂的代理人、業務員等誘騙填寫網貸資料,最後不僅錢財落空,自己還背上借貸的信用污點。人民日報近日發文表示,要警惕校園網貸風險。

妙資金融理財師也認為,大學生社會閲歷較少,且並沒有形成經濟收入,因此更要保護好自己,遇到可能的借貸陷阱,要多一個心眼保持警惕。

如何識別網貸陷阱

妙資金融理財師認為,校園貸問題頻出,一方面與提供貸款的平台審核存在漏洞有關。如有些甚至舉着身份證拍個照,讀一段話錄個視頻就可通過審核。而另一方面,與大學生自身也脱離不了關係。

事實上,大學生財商觀念方面存在不少誤區。最近,清華大學發佈了當代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有三成90後大學生期望投資年化收益超過10%,但他們對風險的甄別能力卻明顯不足。

成熟的投資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隨着高風險,但在大學生羣體的眼中,市場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風險甚至無風險的理財產品。

對風險認知的不足,反過來也讓大學生對網貸的鑑別能力直線下降。妙資金融理財師發現,很多大學生對網貸所產生的利息並沒有概念,或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許多大學生還不知道年利10%與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別。如此也讓不少違法平台有了可趁之機。

面對各種違規的網貸平台,如何保護好學生自身的安全?妙資金融理財師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出發:

1.保護好個人的身份信息,無論是身份證、學生證還是支付寶、銀行卡賬户,都不宜隨便透露給他人,哪怕是學校的熟人(包括老師、學長、室友等);

2.正規公司都有正規流程,放貸之前就要求交納費用的貸款公司統統可計為騙子公司,請不要相信;

3.購物分期需量力而行,且要綜合比較,同時切忌以貸還貸;

4.以貸款培訓作為入職前提的公司也可直接列為騙子公司,可上工商局查詢;

5.無論在任何場合之下,都要謹慎充當擔保人,否則要承擔貸款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