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討論老師心得:精彩課堂的不二法門

編者按:課堂討論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名老師,你肯定希望自己的課堂教學精彩非常吧。下面我們來閲讀文章《精彩課堂的不二法門》

課堂討論老師心得:精彩課堂的不二法門

今天來説説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精彩課堂的不二法門。

在一本書裏看到這樣一段話:“教了這麼多年書了,對原來的一套內容體系都很熟悉了,突然要面對很多的新內容,尤其是上課還要儘量地使學生動起來,我擔心這些做不來……其實你説,教學不就是讓學生從老師這多知道些知識嘛,老師總不説,讓學生自己猜,時間長了學生會怎麼想啊?登上講台的那一刻啊,我腦子裏就想着:只要把我準備的東西全部講完,就是勝利;整堂課如果不出錯、一氣呵成的話,就説明我真的表現不錯。至於學生的體驗與反饋,也就是日後在寫教案後反思時隨便加上幾句的事情啦。”

“舊”的形式,“舊”的教師,依然是“舊”的課堂。但是學生是“新”的,環境也是“新”的。那麼“舊”教育如何適應這一切的“新”呢?我們可以從“今日課堂缺什麼”看到:如此一成不變的思想,怎樣能與時俱進呢?如此“不思進取”的教師,怎能培養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呢?這就迫切地需要我們學會用“新”的目光看待教育。其中之一就是以課堂討論的方式激盪思維,實現高效課堂。

課堂討論讓學生的智力充分得到挑戰,思維產生碰撞,情感受到薰陶,使課堂充滿生機、活力,獨具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課堂討論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促使學生從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等待教師傳授知識的習慣,消除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究者。

課堂討論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更是一個新意頻現的教學載體。既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也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確立了學生是“語言實踐主體”的意識,有助於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人。

精彩的課堂源於師生間的有效交流,可以使學生敢於説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課堂討論正是創造精彩課堂的不二法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激活創新潛能,紮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能為沉寂的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為專制課堂找尋民主陣地,為課堂發展體現人本追求。

通過討論為課堂注入新鮮血液

傳統的教育方式以知識的傳遞為核心,使得學生成為了盛放知識的容器,導致教師忽略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和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再加上班級制授課本身的侷限,使得學生成為了一個個“規格劃一”的“產品”,課堂也漸漸沉寂下來。

課堂討論為沉寂的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夯實了基礎。

社戲(節選)

師:小説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説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 (人物),因為他(他們) (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 (舉人物表現)”的句式,三言兩語與你的同桌進行討論,勾勒人物形象。

(學生進行自主討論之後,彙報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並且“打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於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説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説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説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誇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生6:我喜歡文中的一羣小夥伴,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遊戲”。

生7:我也喜歡文中的小夥伴,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後,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癩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幹,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這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社戲》的教學實錄。在語文教學中,課堂常常涉及到人物特點和性格等方面的討論,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教師運用了“我喜歡文中的 (人物),因為他(他們) (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 (舉人物表現)”這樣的開放句式,讓同桌三言兩語進行討論。根據學生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已經掌握了各個人物的特點,並且懂得將自己的想法如實表達出來。

學習需要個人獨立思考,刻苦鑽研,也需要和他人進行共同討論,集思廣益。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以及廣泛的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碰撞思維,大膽發表創新見解。

(一)主動性

新課程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恰恰切合這些方式,能夠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思考所獲,以及由此聯想和想象的內容與大家交流。這時候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就形成了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關係。

傳統的教學模式更注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忽略了學生在接受過程中的心理狀況,因而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情緒,不利於課堂教學。可見,教學的好與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是否願意主動地學習。因此,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成了教學的重中之重。這時候就需要為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課堂討論。課堂討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是極富能動性的人,他們不只是教學的對象,而且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施加的思想影響,都要經過學生自己內化吸收,才能成為學生自己所獲得的知識。然而一些膽小的學生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長此以往,他們會漸漸地成為課堂裏的“擺設”。而這些同學或許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自己的同伴。這時教師如果給予學生討論的機會,讓學生都説出自己的見解。那麼每個學生的心理訴求都蒙得到滿足,都能得到鍛鍊的機會。

(二)參與性

在課堂討論時,學生精神高度集中,思維異常活躍,幾乎每個人都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討論如同興奮劑注入身體,將每個學生潛在的競爭意識、好勝心理、被尊重的需要都充分地調動了起來。

(三)自主性

課堂討論更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有助於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開放的狀態,不同的見解和不同的思路在討論中碰撞、激化,從而促進思維的有序發展,提高思維活動的邏輯性、敏捷性。這種教學方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得到廣泛運用。這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而且讓學生養成了傾聽同伴意見、取長補短的良好習慣,也培養了與他人真誠合作的精神。

(四)進步性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並接受別人的批評,從而在為人處事上更寬容、更謙虛。課堂討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責任感、榮譽感,為學生的健康成長鋪墊發展之路。課堂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促成學生的良好性格,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課堂討論的優越性和重要性越來越凸顯,尤其是新課改的深入,更是為討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作者:思榮

公眾號:一個人的教育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