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

萬年地處鄱陽湖東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現轄15個鄉鎮(6鎮9鄉)、151個行政村、1251個自然村,人口37萬,其中農業人口27.5萬人;土地面積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説。近幾年來,萬年縣緊緊圍繞“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總體目標,始終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以立足農村實際、促進農業發展、富裕農民生活為導向,以農村文明村鎮創建“五個一”工程為重點,以提高農民文明素質為根本,時刻尊重~,關注民生,反映民情,順應民心,走出了一條“人改造環境,環境改造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路。先後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縣、全國“三五”普法先進縣、全國司法行政工作先進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我縣的主要做法是:

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

一、以“親民”為出發點,着力健全建設機制,努力實現創建工作的“三大突破”。天下民為本,萬事民為先。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我縣始終把百姓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着力在全縣上下形成建設新農村的強大合力。一是規範工作模式,實現了個體性領導向羣體性領導的突破。過去,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主要是由宣傳思想工作部門挑大樑、唱主角,1996年以後,我縣創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縣文明委統一領導、各成員單位齊抓共管、各鄉鎮密切配合的創建工作模式,克服了“單打一”的格局,形成了“大合唱”的氛圍。二是細化工作目標,實現了一般性號召向具體性要求的突破。為增強創建工作的操作性、科學性和針對性,我縣把創建文明村鎮工作目標分解為宣傳教育工作、羣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硬件建設工作、科技工作、衞生工作、文化工作、體育工作、廣播電視工作等8大類54個小項,分別制定標準和要求,逐項加以落實。三是嚴格工作考核,實現了彈性規定向硬性規定的突破。為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我縣先後建立了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導向機制、幫扶鄉鎮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和文明村鎮創建考核以及農村社會保障等一系列長效工作機制,將各項工作納入幹部實績考核體系,與幹部使用、獎懲直接掛鈎,有力地調動了廣大幹部投身於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年以來,全縣廣大幹部深入到新農村建設一線,梳理熱點、難點問題4000多條,解決問題3800餘件,辦實事300多件,新增農村富餘人員就業崗位3302個,勞務輸出4.82萬人,納入社會救助體系的農村特困羣眾達7800人。

二、以“為民”為切入點,着力打造建設平台,努力改善農村的“三大環境”。改善農村的發展環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農民的迫切希望。我縣始終把改善羣眾的生產生活環境作為工作的第一目標,着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重點是大力實施農村文明村鎮創建“五個一”工程,突出抓好小康示範村建設。一是科學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適度超前”和“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注重縣城總體規劃與鄉、村規劃相結合,以鄉鎮和行政村所在地為主,由縣建設部門統一規劃設計,並提供風格迥異的小康樓圖紙供農民選用,有效避免“千村一面”和“年年建新房,不見新村莊”的現象。截止今年6月底,全縣15個鄉鎮已有13個制定了鄉鎮建設規劃,20%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村級規劃,大部分村的建設規劃正在制定當中。二是狠抓示範。根據縣域實際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我縣以“公路沿線文明走廊”創建為重點,在全縣範圍內確定了10個鄉(鎮)和30個村作為農村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示範點,並從中選擇了像石鎮鎮、富林村等一批班子強、基礎好、經濟較富裕的村鎮,率先啟動,以點帶面,梯度推進。同時,落實了縣級領導幹部掛點和縣直單位共建制度,建立了為民便民的服務體系,規範了服務內容、辦事程序、工作制度和創建目標、創建責任人等制度,並一一張貼上牆,有力推動了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年,我縣石鎮鎮被推薦為全國文明村鎮先進鄉鎮的候選單位。三是多元投入。實行新增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農業、農村、農民傾斜,統籌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水利、林業、扶貧開發、土地整理等各項涉農項目資金,着力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信貸投入為輔助、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年,全縣僅用於解決農村公路建設、縣城飲水工程、中國小危房改造、水利基礎設施以及林業改造建設等方面的國債資金就達2047萬元。四是完善設施。堅持從“一看樹二看路,三看衞生四看居住”的要求出發,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廁、改櫥、改圈,建公路、建沼氣、舊城改造)工程為載體,大力整治“髒、亂、差”,積極倡導“淨、綠、美”,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環境整治,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目前,我縣農村改水受益人口達97.88%;改廁受益户5.35萬户,衞生廁所普及率達93%;投資600萬元興建沼氣池,農村沼氣池總量超過1萬個;農村農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電費每度下降了0.5元;15個鄉鎮全部貫通水泥(油)路,通水泥路的行政村92個,佔總數的60.9%;農村移動電話和電話覆蓋率達99%,農村有線電視網絡覆蓋率已達50%;鄉鄉鎮鎮都建有條件優良、環境優美的光榮院(敬老院、福利院)。

三、以“愛民”為立足點,着力抓住建設根本,努力提高農民的“兩大素質”。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因此,我縣堅持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全面實施“素質工程”,着力提高農民素質。一方面,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力開展了“解放思想學教活動”、“樹立科學發展觀,建設美好新江西”和“建設和諧平安江西,共創富民興贛大業——萬年在行動”主題教育活動,縱深推進了以“關注民情、心繫百姓”為主題的“民情繫列”活動,形成了“讓農民得實惠、讓幹部受教育”的長效機制;以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廣泛開展了“農村家庭道德評議”、“首屆十大道德標兵”和星級信用農户、文明户等評選活動,湧現出“全國農村學習實踐‘xxxx’重要思想基層幹部標兵

”1名、第三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户1户、全省首屆“十大道德標兵”1人,省級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户3户、地市級標兵户36户、縣級“十星農户”5101户。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以“三下鄉”活動為載體,深入開展了“科技活動月”、“百名醫生進千村”、“陽光工程”培訓等活動。精心編制農村普法簡易教材,紮實開展普法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知識水平;堅持不懈地普及推廣自然科學、醫療衞生等科學知識,有效遏制了xx和封建迷信活動,率全省之先實現了農村死亡人員遺體火化率達100%的目標;先後投資6000多萬元興建了300餘幢農村中國小教學樓,每所農村學校都配備了電腦,適齡兒童就學率達100%;組織XX多名農技人員深入基層,幫助近15萬農民掌握了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建立了以“縣文化館為龍頭、鄉鎮文化站為依託、村文化室為基礎、各文化户為補充”的四級文化網絡,全縣15個鄉鎮都建有文化站,陳營鎮文化站榮獲省級“百強文化站”稱號,汪家鄉被評為全國羣眾體育先進鄉。

四、以“富民”為主攻點,着力突出建設目的,努力促進農業經濟的“兩大轉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目的在於興縣富民。近年來,我縣圍繞“兩個65%”目標和省委提出的“20字”方針,堅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緊緊抓住“基地”、“產業”、“企業”三要素,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萬年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一是特色產業進一步壯大。全面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戰略,狠抓特色農產品基地及昌萬公路和206國道沿線瓜果、蔬菜、蠶桑、花卉苗木高效經濟作物帶建設,以貢米、生豬、珍珠為主的特色種養髮展迅速。去年,全縣高效經濟作物佔種植業的比重達46%,養殖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特色種養產業超糧食產值的專業村遍及15個鄉鎮,已達30多個,各類種養基地達26個,直接輻射帶動農户3.8萬户;農民人均收入達2775元,淨增542元,增長24.3%。二是產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堅持把發展農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核心環節,大力培育新興農業企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農業企業已達187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6家,國家無公害產品和“綠標”產品13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個;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達60多家,帶動農户3萬多户。三是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着眼於整合周邊3市18縣(市、區)近6億斤商品糧資源,去年興建了江南米業批發市場,今年1-5月已完成交易額達3327.9萬元。投資7000萬元的招商項目萬年珍珠城已基本竣工;面積達6000㎡的萬昌綜合市場,年交易額達1億元以上。~年,全縣有農產品上市為主的有形市場29個,以糧食、肉食品為主的上市商品成交量達7.7萬噸,上市成交額達4.1億元。同時,注重小城鎮建設與市場培育、發展非農產業相結合,使城鎮建設與產業建設互動發展。石鎮鎮招商引資興建了石鎮商貿廣場,可容納10000多人進行交易,帶動了鄱、餘、萬、樂四縣(市)附近市場繁榮;大源鎮結合轄區仙人洞、神農宮的旅遊開發,投資80萬元,將鎮區街道修繕一新,吸引了一批外來客商投資興業,去年新增個私業户30户。

回顧萬年建設新農村的歷程,我們體會到,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傾情~是前提,體察民情是關鍵,關注民生是核心,實現民富是根本”。在這些方面,我們雖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距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一是村鎮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我縣雖有87%的鄉鎮完成了所在地的建設規劃,但村級規劃相對落後,近4/5的行政村尚未形成規劃,絕大多數的自然村基本無規劃,而且規劃水平不高,侷限於當前現狀,缺乏長遠眼光。二是農村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尤其是以公路交通、農田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和以衞生、教育等為主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比如,上饒市連接波、餘、萬三縣的唯一咽喉要道——萬弋公路,是省會南昌經昌萬公路,直通浙江的第二條東西走向主通道。但由於線形差,半徑小,特別是盤嶺山頭山高路窄,彎多坡陡,行車艱難,已成為濱湖三縣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另外,位於全省12條重點堤防工程之一的梓埠聯圩的大型泵站姚坊電排站年久失修,已臨近報廢程度,威脅到波、餘、萬三縣五鄉(鎮)8萬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等等。三是農民的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近幾年,我縣積極倡導“科學、文明、進步”的社會新風,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賭博和一些陳舊落後的風俗在農村還一定程度的存在,特別是少數農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不足,片面的把市場經濟理解為“金錢”的經濟,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有所減弱。四是城鎮化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我縣城鎮化進程起步晚、起點低、水平低,小城鎮非農產業規模小,經濟總量不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24:1,差距較大。同時,農民在創收、户籍、就業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的享受水平低於城鎮居民增收門路不多、渠道不寬,扶貧攻堅任務艱鉅。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規劃先行,切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步伐。重點要抓好“四個一”。

一是搞好一個規劃,推進城鄉一體化。始終堅持把科學規劃置於首位,圍繞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目標,按照“羣眾積極性高的村鎮優先、移民扶貧村鎮優先、空心村優先”的原則,結合村村通項目的實施,以建設中心村、中心鎮為重點,將村鎮建設計劃納入縣城總體規劃,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地對全縣城鄉建設進行全面規劃,加快縣鄉村城鎮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在操作中,規劃要由城建部門統一實施,經費可由縣鄉兩級分擔,不應增加農民負擔。計劃到~年,全縣所有鄉鎮和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建設規劃;到~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村級規劃;到XX年,所有行政村完成村級建設規劃;力爭到2020年全縣農村人口減至20萬人,基本安置在中心村。

二是抓好一批典型,加快新農村建設。結合小康示範村工程和文明村鎮創建“五個一”工程,按照規劃統一、建房面積統一、建房高度統一、式樣立面統一、外牆面磚統一“五統一”的原則,積極推廣“四位一體”(即豬舍、廁所、沼氣池、瓜果蔬菜種植)的能源生態模式,突出抓好10個示範鄉(鎮)、30個重點村的規劃建設,全面啟動“百萬小康生態村”示範工程,努力使新落成的村莊成為“風格獨特、功能完善、整潔淨美、生活富裕”的花園式、生態型的小康生態村。力爭到XX年,全縣30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成為小康生態村,達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農户4000户;到2020年,全縣100個行政村、100個自然村成為小康生態村,達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農户10000户。

三是突出一個整治,改善農村環境。按照“總體部署,分步推進”的原則,以“五改三建”工程為載體,大力開展“建設新農村,建設好家園”活動,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改善農村環境。重點是狠抓農村宅基地整治,通過拆舊建新、專項整治、村莊整理,盤活存量宅基地,來推進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強農村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水電等基礎設施和衞生、文化等服務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三拆四清兩取締”工程,即拆除違章違法建築和露天糞坑、棚廁;清除亂堆亂放雜物、暴露垃圾和不良文化及其它有礙觀瞻現象;取締沿路攤販和非法市場,力爭農村環境“一年有起色、三年大變樣、五年換新貌”。同時,不斷創新載體,紮實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農民素質。

四是抓住一個根本,發展農村經濟。堅持把發展農村經濟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來抓,把農村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作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兩大動力源。重點是要按照“有限區域、無限發展”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布”的思路,做大做強貢米、生豬、珍珠三大特色產業。依託世界稻作起源和貢米原產地保護的品牌優勢,加快江南米業市場的建設步伐,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形式,帶動鄱陽湖水稻主產區的18個縣(市、區)、900餘萬農民種植貢米系列優質稻,力爭到XX年,貢米系列優質稻基地達1000餘萬畝,着力形成全國最重要的優質稻生產基地之一;以鄱、餘、萬濱湖三縣為主,抓緊規劃建設珍珠產業帶,同創“鄱陽湖”特色珍珠品牌,力爭到XX年,珍珠養殖面積擴大到15萬畝,同時切實加強與諸暨的聯繫與合作,不斷提升珍珠產業化層次,全力打造全國高品質特色淡水珍珠養殖基地和國際特色珍珠產加銷中心;以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養殖為重點,切實推進生豬養殖標準化小區建設,積極引進知名精深加工企業,力爭到XX年,生豬出欄突破100萬頭, 努力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生豬出口加工基地。同時,把加快農村金融體系建設作為推動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着力破解農業投入、農村發展資金不足的“瓶頸”,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本文作者系中共萬年縣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