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幹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以人為本

XX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明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只有深刻理解以人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才能做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發展的全局。

組織部幹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的三個理論基礎

(一)人的存在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有三種基本存在形態:(1)人作為人這個種羣而存在,即人類;(2)人作為羣體意義上的社會而存在,即人民羣眾;(3)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個體而存在,即個人

(二)人的解放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來評判歷史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由人的依賴走向物的依賴再走向自由個性的發展歷史,這樣的社會歷史就是不斷解放人的歷史,也是不斷表現對人終極關懷的歷史。

(三)歷史唯物主義羣眾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和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二、以人為本的三層基本涵義

(一)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主導作用與主體地位的肯定。

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是歷史發展的潮流,沒有人就沒有發展,沒有人就沒有進步,發展的過程只能依靠人,發展的目的只能為了人。人創造了知識、人創造了科技、人創造了歷史,歸根結底,是人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取向。

強調尊重人、解放人、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尊重人的個性、權利、需要、獨立人格和能力差異,尊重人性發展的要求,尊重弱勢和需要幫助的羣體。解放人,就是不斷衝破一切束縛人的潛能,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把人從對物慾的追求、對意識形態的執着中解放出來,以追求人生幸福為目的,充分發揮人的體能、機能。為了人,就是一切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能為“人”所享受,明確人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經濟社會的主體。塑造人,就是説要在道德與法制的框架內,把人塑造成權利與義務的主體。

(三)以人為本是一種思維方式。

我們在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既要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也要運用合乎人性發展的方法論,要關注人的生活世界、內心世界,要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確立起終極關懷,要關注人的普遍性(共性)和特異性(個性),要樹立起人的權利並承擔起相應的義務。

三、以人為本的三種解讀

(一)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人類的根本利益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目的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同時人類文明的進步也影響着自然的結構、功能與演化。在人類發展史上,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着由相對和諧到失衡、再到和諧的曲折過程。

在原始社會,人類過着野生、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羣居生活,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幾乎等同於零,人類對自然界與自然現象的認識還相當的模糊,人類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孩子、奴僕,人與自然相對“和諧共處”,但這種和諧更多地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和被動服從,和諧關係的主導因素是自然。到農業文明時期,隨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類對於自然的認識不斷髮展,但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整體上卻依然保持和諧,同時也出現了階段性的、區域性的不和諧。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與自然對人類懲罰間或有發生,如絲綢之路上樓蘭古國的消逝就是樓蘭人破壞環境而遭受自然懲罰的惡果。

隨着人口的增加和生產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類開始不安於自然的庇護和統治,在利用自然的同時試圖改造和改變自然,而這種改造和改變往往伴隨着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破壞性。工業文明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有了質的飛躍,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人類對於自然有了全新的認識,對於自然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改變,由“利用”變為“征服”,“人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佔據了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支配下,對自然的征服和統治變成了對自然的掠奪和破壞,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大規模消耗,伴隨着能源的日漸減少,各類污染物卻大量增加,最終造成自然資源迅速枯竭和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全球能源危機、生態環境污染、大氣污染、臭氧層空洞、全球氣候變暖、河流污染、淡水資源短缺、耕地鹽鹼化、土地荒漠化、動植物物種大量滅絕等災難性惡果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發展到了一個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生存、發展的時候,這就是生態文明。要想構建這個文明,就要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着眼點,堅持以人類利益為本,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二)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為本,為人民服務,目的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人民羣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受益者。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羣眾,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用人民羣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一切,把發展的目的真正落實到滿足人民羣眾需要、實現人民羣眾利益、提高人民羣眾生活水平上。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羣眾,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羣眾的利益,切實做到羣眾利益大於天,不與民爭利。努力做好以下“四個建設”:

1、在經濟建設上,要着眼於創造更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擴大就業範圍與力度,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落後地區的財政投入,加緊建設中西部地區,扶持東北地區,轉型東部沿海地區,加強對國內中小企業、高新科技企業、高環保企業的扶持,落實農村土地政策,始終關注、關心“三農”問題,減少政府行政事業單位的財政支出,降低政府行政事業性收費,杜絕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控制物價穩定,維持社會安定,整體上改善人民羣眾生活質量、提高人民羣眾生活水平。

2、在政治建設上,要着眼於保障人民羣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合法權益,加大對執政黨的監督、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監督,強化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法律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嚴厲懲處那些侵犯人民羣眾利益和國家利益的組織與個人、懲處那些置羣眾利益而不顧玩忽職守、貪污腐化的政府人員,全方位、多層面深化執政為民、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3、在文化建設上,要着眼於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立足科技文化成果為民所享,提高人民羣眾精神生活質量,不斷豐富人民羣眾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羣眾們的精神力量。

4、在社會建設上,要着眼於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和創新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自由,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快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各方面的機制,以期建設全體人民羣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具體的“人”的利益為本,尊重人權,目的就是實現個人的當下幸福。

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結合體,因而既有自然需要,又有社會需要。作為一個具體的獨立個體而言,首先是一個生命體。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沒有了生命,一切都是蒼白無力的、沒有價值的,所以説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藉口而換取其利益。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所倡導的革命主義犧牲精神,是在當時革命戰爭環境極端惡劣的情況下提出的,是歷史發展與中國實際所決定的,是中國革命發展所必然的選擇,是作為中國人在民族矛盾、反抗侵略、階級對立中追求民族獨立(民族)、國家主權(民權)、人民幸福(民生)而表現的大無畏精神,是個人為實現自身價值而奮鬥的表現。當社會趨於日漸穩定、和平、繁榮的時候,為了延續生命、為了追求人生幸福,人第一位的就是吃、喝、住、穿,因此必須滿足的人的自然需要,主要體現在個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方面,就是要珍惜、愛護、保障個人的生命,保護人身安全,強調個人的生命權、健康權、休息權、勞動權、報酬權,滿足個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促進個人的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從人的社會屬性來看,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主體。人作為社會的主體,總是在積極、自主、創造性地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人的社會需要不僅包括政治的需要,還包括感情的需要、歸屬的需要、認同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等。所以,以人為本就是要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尊重個人的民主權利、政治權利,尊重個人的自由,維護個人的尊嚴,關心個人的感情需要,滿足個人的自我實現需要,關注個人的價值、權益,關注個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個人的當下幸福。

總之,真正、切實、準確理解以人為本是掌握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是運用科學發展觀的前提,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