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范仲淹心得體會範文3篇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以下是本站整理的3篇學習范仲淹心得體會範文,歡迎閲讀!

學習范仲淹心得體會範文3篇

範文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讀《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書裏講的是:范仲淹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幼年時,家境貧寒,兩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了。范仲淹從小就很有志氣,讀書非常勤奮。由於日子過得很艱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幹活,晚上點着油燈讀書。為了節省糧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燒一鍋粥,等粥涼了以後,用力劃成四塊,每天早、晚各吃兩塊粥,。

後來,為了開闊眼界,范仲淹決心到外面遊歷求學。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窮苦百姓艱難困苦的生活。後來,他進了南都學舍,繼續食粥苦讀。一個同學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訴了做官的父親,這位愛才的官員叫兒子送給范仲淹許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謝絕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過南都,同學們爭先恐後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個人閉門讀書,不聞不問。一位同學特意跑過來叫他去看,可他卻説:“現在我的頭等大事是讀書。見皇帝的機會多着呢,以後再見也不遲啊!可是書沒讀,時間浪費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負有心人,26歲時,范仲淹考中了進士,成為了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個有志氣的孩子,雖然生活艱苦,卻不能磨滅他的鬥志。一心讀書,努力學習,終於功成名就。范仲淹這種艱苦奮鬥,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地努力讀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我們生活富足,條件優越,坐在明亮的教室裏,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範文二

讀《勤學自律的范仲淹》有感

暑假裏我讀了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勤學自律的范仲淹》。

大概內容是這樣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蘇一個貧困人家,兩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帶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學的年齡,由於繼父實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過自學來識字。白天,他去別人家幫工,晚上就點上小油燈來讀書。

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免費招學徒的佈告。就趕緊跑進去請求老師收他為徒,老師説我的學生必須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為徒。范仲淹説老師我什麼苦都能吃。就這樣老師收他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燈夜讀,老師見他很用功,晚上又沒吃東西,就從廚房裏拿了一張大餅給他。看到他專心致志的樣子不想打擾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開了。范仲淹一點也沒有覺察到。 當他起來踱步思考問題時候隨手拿起了麪餅,但又放下了。雖然肚子餓得咕咕叫但由於也不知是誰放在這兒的,他看了兩眼又專心致志地讀書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感想很多,我們至少從范仲淹身上學到兩點可貴的品質,一是他不畏貧困,熱愛學習努力向上的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他注意修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論是一塊麪餅,還是金銀財寶,對他來是説不是自己的就堅決不要,同時也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拿。

【2019學習范仲淹心得體會3】

在儒家經典《禮記·大學》中載曰:“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意思是説,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齊者,整治也。”古人認為,家與國緊密相連,密不可分,只有善治其家者,才會善於從政,善治其國。“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在治家之道上,有很多著名的家訓,而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公元989年~公元1052年)的《家訓百字銘》則是家訓中的突出代表。《家訓百字銘》全文為: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末學最近研習佛學知識,結合自己的持家經歷,再來看這段百字家訓,不禁感慨萬千,受益匪淺。現與眾同修共同分享心得體悟。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順是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美德。在佛教裏,更是將孝道作為衡量學佛人修行深淺的度量,在經典中一再強調,如《佛説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説盂蘭盆經》、《孝子經》、《大方便報恩經》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軌,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語説“打虎還得親兄弟,上陣還需父子兵”,兄弟間理應相互幫助,相互關心。我們持家立業,必須得注重孝道,維繫好家庭成員之間的良好關係,不遺餘力。無論是孝道也好,丹誠也罷。都是慈悲的體現,慈悲是沒有度量,沒有盡頭的。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團結齊心,創建和美家庭。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我們平時能夠勤學苦練,一旦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也不會驚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輕時一度連夜苦讀,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四書五經中尋樂,數年之後,他深諳儒家經典,吟詩作對,順手拈來,成為一代文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讀書很重要,尊敬師長更重要,我們應該向敬重父母一樣尊敬師長。遵守禮儀,謙遜忍讓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態去為人處事,必將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結果。“遜讓敦睦鄰”,即是説,唯有謙遜忍讓,用寬厚和善的態度,才能促進鄰里和睦。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知道謙卑寬厚,能夠彬彬有禮、友好待人,才能廣結善緣,贏得福報。

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尊老愛幼歷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體恤鰥寡孤獨與弱勢羣體同樣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像現在在公交車上設有老弱病殘席,在乘車時設有老弱病殘孕專用通道,為百姓辦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就是“敬長懷幼”、“體恤孤貧”的直接體現。大至一個國家,中至一個團體,小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種情愫,能夠發揚“敬長輿懷幼,憐恤孤寡貧”的精神。“滿招損,謙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們為人處事,要具備謙虛與廉明的品質,千萬不要驕傲自滿、恃權傲物。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知道尊老愛幼、富有同情心,能夠戒驕戒躁、謙恭廉明,才能樹立威信,為人信服。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敬惜字紙是中國文化傳統理念之一,在科舉制度的影響下,出於對文化與文字的崇敬,古人認為應當對字紙,即寫有文字的紙張表示尊敬和愛惜。中國佛教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在《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説》中雲:“字之恩德,説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即便是現在,珍惜字紙也是環保和節約資源的重要方式。“五轂”即“五穀”,指稻、黍、稷、麥、豆,泛指糧食作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最樸素、最自然,也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傳統食品。沒有“五穀”,我們的色身就無法得到供養,我們的生命也就無法繼續,所以我們應該報“五轂恩”。“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做事要順應天理,做人要博愛一切眾生,不能幹出傷天害理、荼毒生靈的勾當,否則就會有惡報。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知道勤儉節約、懷着感恩的心,能夠順應天理、慈悲為懷,才能廣種資糧,普利羣蔭。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何謂“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古人處世的基本操守。宋代以“八德”為標誌,形成了“以家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實際上,“八德”發展到現在,就成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規範。“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這兩句是對前面家訓的總結。“創業容易守業難”,這同樣適用於持家,一個家業的操持與發展,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後世如能謹遵前人教誨,以家訓為戒,才能將家業繼承得更好,將家庭操持得更好。這二十個字,是告誡後代們要切記前輩訓誡,精進勤勉,遍施善行,才能發揚祖業,有所作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幾起幾落,但其虛懷若谷、謙恭寬厚的品格一直為後世敬崇與效仿。這首《家訓百字銘》以樸實無華、言簡意賅的文字,總結出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要點,讀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不愧是家訓中的精華之作。

《三國志·魏志·王昶傳》載曰:“未有幹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祿者也。”家庭是一個小社會,能夠操持好家務,繼承好家業,打理好家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從這個角度來看,《家訓百字銘》不失為一套助力於我們為人處世、操持家業的成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