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精選18篇)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

忠誠執着守初心,無私奉獻擔使命。6月29日,省委宣傳部在昆明舉行“雲嶺楷模”專場發佈會,授予張桂梅同志“雲嶺楷模”稱號,大力宣傳弘揚她的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激勵全省幹部羣眾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學習,凝聚萬眾一心打贏脱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鬥志。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精選18篇)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繼續堅持站在講台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台上……

1997年8月,張桂梅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20__年,張桂梅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建院第一天,“兒童之家”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兩歲,最大的也才12歲。

20__年,張桂梅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有的學生轉校,有的學生輟學回家,有些男孩子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着會考臨近,張桂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她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有22名學生的會考成績在500分以上。

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當年暑假又從華坪“轉戰”昆明,雖然把各種證書、媒體報道都帶上了,卻仍被很多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辱罵她、驅趕她。

“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説,一切辛苦都值了!

有人説,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以外,她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着説:“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

20__年9月1日,在張桂梅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後,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羣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着。

辦校10年來,身患重症的張桂梅,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她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還把捐給她治病的錢、獎金和工資,共100多萬元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

女子高中的大學聯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這裏畢業的八屆學生, 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 實現了飛越大山的夢想。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忍執着、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她總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為和學識起到先鋒引領作用。以共產主義信仰為辦學教育模式,改革創新鍛造了麗江教育史上的奇蹟,展示了鋭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輝形象。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

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兑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2

12年來,張桂梅的每一天從清晨的教學樓巡視開始。5點30分,張桂梅打着手電筒,將5層教學樓的樓道一一點亮,早些年,她要趕走因為沒有院牆而進入學校的蛇和各種小動物,低飛的蝙蝠會劃破學生的臉。她站在二樓,手持喇叭,催促學生跑步進教室。

她希望順時針轉的每一分鐘都能逆轉貧窮。

她記得調任雲南華坪縣中心學校教書時,第一次目睹貧窮帶來的苦難:有學生沒錢置辦衣服,冬天穿着一兩塊錢的塑料涼鞋;有學生買不起飯,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熱水瓶,作為第二天的早餐;還有家長來交書費,拼拼湊湊在桌上灑了一把,最大金額的5角,總共不到50元,“我就這些了,有了還給你送來。”

張桂梅常自掏腰包帶學生下館子,幫他們交學費、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張桂梅被診斷出患有子宮肌瘤,腹腔中長了一顆2公斤大的腫瘤。

從醫院到學校10分鐘的路程,張桂梅走了40分鐘。為帶好畢業班,張桂梅堅持上課,把學生送進考場再住院。有一天,張桂梅突然喘不上氣,有老師頂着風雨為她找氧氣袋。有學生家長在山裏採野靈芝,用機器磨成粉,拌在飯裏送給她吃,還有學生去山裏採摘野核桃給她。

山裏的婦女們為了給她治病捐款,10元、5元……縣長對她説,我們這個地方再窮,都會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這兒了。”張桂梅説。

20__年,華坪縣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讓張桂梅擔任院長,丈夫去世、無兒無女的張桂梅答應了。她發現,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

這讓張桂梅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很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有一次,張桂梅在家訪途中,看到一個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遠處看,她上前詢問這個女孩在想什麼,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説自己想讀書,但媽媽讓她嫁人換彩禮。張桂梅很氣憤,去女孩家裏試圖説服她的家人,費用她負責,但沒有成功。那個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樣子一直刻在張桂梅腦子裏。

張桂梅想創建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但20__年,這個想法在不被當地教育部門理解,“什麼時代,還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資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個實驗室,最便宜的生物實驗室“就要五六十萬元”,大家覺得張桂梅“太天真”。

但張桂梅堅持要幹,“錢多錢少我不管。”早在20__年,她就四處“化緣”。她打印“好大一堆證明和宣傳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橋上發,想着一人捐幾元,捐得多了學校就辦起來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萬多元,有人罵她騙子,還有的向她吐口水。

張桂梅在20__年當選黨的xx大代表。當年,全國黨代表在麗江市只有兩人,張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張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記者發現她破洞的褲子,將她想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見諸報端,引起政府重視。

在市、縣政府200萬元資金支持下,20__年4月,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投建,環境簡陋至極:沒有食堂、廁所、圍牆和大門,只有一棟5層教學樓,地上遍佈鋼筋水泥。

當年,張桂梅帶領17名老師擦洗教室,他們將牀從山下抬到教室,鋪上新被褥,貼上學生的名字,迎來第一屆新生:96個女孩。

這些女孩是學校老師通過滿大街和菜市場貼廣告、口耳相傳從大山裏招來的。

學生什麼也不用準備,只需帶着乾糧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縣城的汽車,去女高尋找屬於自己的一方課桌。周雲麗是那個夏天的96個幸運兒之一。

報考女子高中時,周雲麗正苦於沒錢讀高中。媽媽早逝,父親養豬、種地、幫人鋤草,養活一家四口。在周雲麗的記憶裏,有些跛腳的父親總是一清早出門,用碗裝着冷飯上山勞作,傍晚才回家。

打從記事起,周雲麗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親分擔農活。姐妹倆讀書的動力很直接——擺脱土地與貧窮。

但讀到高中,父親發了愁。兩個女兒都讀高中,一年花費上萬元,難以負擔。九年級還沒畢業,父親就開始為讀書湊錢。那時,父親總是坐在院壩邊、豬圈門口不停地抽煙。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兩年,來讀書的女孩幾乎都是因為貧困。周雲麗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很幸運。在她所在的村子,許多女孩十五六歲就已定親。山裏人覺得女孩讀書花錢,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為貧困女孩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當時,第一屆學生成績很多未達到會考分數線,且年齡偏大,有學生補習3年還未拿到國中畢業證。

女高接納了這些女孩,只要是農業户口,想讀書,就收。僅有的一棟5層教學樓成為全校師生吃、喝、睡的場所。學生們住在3樓3間教室裏,每間教室有女老師陪同,其餘女老師和男教師被分入4樓兩間大教室。男老師們輪流在一樓木板牀上守夜,夜晚,學生們要去隔壁中學上廁所,女老師陪同,男老師打手電筒護送。

開學不久,張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個女孩去醫院做闌尾手術,被發現已懷孕4個月。一陣批評的浪潮襲來,女孩的父母也質問學校。女孩説了真話,孩子是對面一所高中男孩的,兩人在入學前的假期發生關係。

張桂梅長了教訓。學校沒有圍牆,常有男孩來戲耍,張桂梅守在教學樓前,見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趕跑,大罵“小混蛋”。

學校沒有性教育課。有性知識輔導老師問需不需要支援,張桂梅讓他們“滾一邊去”,“手機上已經很過火了,還用教嗎?”

後來,教學樓一樓安裝了鐵柵欄。一向吝嗇的張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門壞,她立即請師傅來修。每當大學聯考季來臨,張桂梅會請幾個人日夜看守教學樓,讓學生看到“樓前樓後都是人”,安心。

為了杜絕攀比,張桂梅規定,學生必須剪短髮,穿校服,女老師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學樓的一樓貼滿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數額,牆上的企業和個人幫助支撐起這所免費高中。每當有人來校捐款,她要求學生向捐款人集體敬禮,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對學生手舉捐贈牌被拍照的行為,有企業提出此類要求,張桂梅寧可錢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畢業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終資助給了哪個學妹,張桂梅希望這種“背對背”的方式,讓學生沒有壓力地接受捐贈。

在張桂梅看來,貧困對女孩是一種隱私,對外,她稱呼自己的學生“山裏的女孩”。

籌來了錢,可籌不來分數。

張桂梅本以為,只要提供給這些女孩機會,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發現這些學生基礎差,試卷測驗幾乎都不合格。

質疑的聲音不止。張桂梅去縣裏開會,聽到人議論,“説得可好,成績那麼差出來怎麼辦?”“如果只給機會她不學,那麼這個機會等於沒有,等於養她3年。”高一還未結束,她意識到這是個“嚴肅問題”,“高中要講分數,不講分數,大學聯考設置就沒有用。”

17個老師走了9個。心灰意冷時,她怕耽誤學生,找縣裏反映,想將學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讀,遭到數落,“不讓你幹你非幹。”

後來她給老師下任務,一個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學校出清華北大畢業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時間戰。晚休時間從晚上9點半延長到10點半,最後延到12點20分。學生從6點起牀提早到5點半,只有5小時睡眠時間。每天下午,學生回宿舍洗漱15分鐘,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剛建校那會,為了給學生餘出更多學習時間,學校衞生被老師包攬。早上6點,全體老師要起牀打掃校園。建設中的工地四處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師們要去溝裏抬水,把水泥板沖洗乾淨。

每次臨近放假,張桂梅跟學生商量,再幹兩天,結果乾着幹着開學了,第一屆學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幾天。有人給張桂梅起外號“周扒皮”“魔鬼”“半夜雞叫”,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着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後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着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後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説話。

為了節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生聽説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麼幹。”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張桂梅借鑑其他重點高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她在旁邊聽,發現討論什麼的都有,隨即叫停。起初,學生6點半起牀,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幹特定的事,“幹不完你就虧了”。有的女生愛乾淨,早上4點就起牀洗漱。張桂梅於是將水停用,只在上午5點半到下午6點間放水,逼着學生休息。睡覺前,學生們提前用盆接滿水,用來沖洗廁所,內褲有時要積攢到週末洗。每週末僅有兩三個小時休息,學校沒有澡堂,學生要去校外賓館洗。

剛進校的17名教師沒有一位教過高中,張桂梅帶着他們去麗江學習。一位老師記得,那會學校流行評課,教室後面坐一排老師,專挑講課老師的缺點。板書哪裏不到位,課哪裏有毛病,老師們常常互相不服氣,當場頂起來,一堂課火藥十足,“女老師有的記仇嘞,下課了還追着問,你講給我看看。”

張桂梅鼓勵這種爭吵,反對互捧。一次評課,聽到老師們互評只講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個老師晾在一邊。

學校花費18萬元去各個高中買試卷,開啟題海戰術。學生們高一高二上完課,高三刷題。有人説這種刷題方式不科學,她説,“我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第一年,張桂梅在兒童之家和學校兩頭奔波,一邊是50多個需要照料的孩子,一邊是96個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着做着工作時間就沒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每到假期,張桂梅帶着麪包、礦泉水,坐車去山裏家訪。12年來,張桂梅的家訪路長達12萬公里,最遠時要坐10個小時車。

第一屆學生家訪時,張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裏連衣服都買不起,寒冬裏穿着一件單薄的外衣,除了物質貧窮,人的精神狀態也糟糕,男人提着一個大煙袋懶洋洋閒坐,女人穿得髒兮兮,目光呆滯地看着人。

有的村子一個大學生也沒出過,有女孩考到女高後,村裏開始陸續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訪,張桂梅盡力幫助解決問題。誰家種的水果賣不出去,她發動老師一起購買;看到很窮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隨身帶的錢留下;有個人家只有兩個姑娘,被人欺負,土地被侵佔,張桂梅幫她們打官司,“吃虧我才不幹呢。”

有個女孩全市統考中數學只考6分,張桂梅去女孩家家訪,希望女孩的父母讓她轉學或讀職高。到那一看,整個山頭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殘疾,獨自一人操勞的媽媽將搬離大山的心願寄託在女兒身上。

家訪結束,張桂梅給這家人辦了貸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這樣,你説咱們怎麼辦?”最後女孩考上了大學。

對家庭關係不和的,張桂梅會想辦法調解。有個女孩四五年沒有跟父親説話,一次唱歌大合唱,張桂梅把父親從山裏接出來,讓女孩站在父親身後唱《我的老父親》,父親聽着聽着哭了起來,父女關係改善不少。對不懂事的女孩,張桂梅會直接讓女孩對着母親跪下。

張桂梅像一個大家長。宿舍樓2層以上的門長年開着,張桂梅隨時進屋查找學生是否帶手機,看到學生日記也翻。有一次,張桂梅翻到一個女孩給一個男生寫的情書,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讓她停止談戀愛。女孩很生氣,説她翻日記違法。

“狗屁,這是我的地方。”張桂梅説。

去年,張桂梅翻到一個學生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內容,女孩要自殺。信裏説,父母常年酗酒,活着沒有意義。張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裏訪問,發現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時,父母清醒了,張桂梅將信的內容念給他們聽,讓他們寫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證書。不過保證書是寫了,可這個父親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張桂梅的眼睛像鷹一樣盯着女孩們。她看到有個學生3年穿一件外套,給她生活費,讓班主任格外關照。為了省錢給哥哥看病,一個學生經常不吃晚飯,獨自留在教室唱歌。張桂梅發現後很心疼,告訴她好好吃飯才能有力氣學習,考出去才能改變自己的家庭。

那時,周雲麗喜歡和一個家境稍好的女生來往,週日休息時間也會約着出去玩。張桂梅看到後,把她叫到辦公室,説家裏沒錢沒勢,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學習。周雲麗不服氣頂了一句,張桂梅氣得用手裏的諾基亞手機砸她,罵人聲整層樓都能聽見。兩個班主任聞聲過來勸,周雲麗的姐姐也來了。張桂梅看出來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着了,姐姐肯定上來捶我。”

多年後,周雲麗才懂得校長當時的一番苦心。讀大一時,她回校看望張桂梅,抱着校長開玩笑,“你再打我一頓。”從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周雲麗回到華坪女高,成為一名數學教師。

學校師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饋。20__年,華坪女高向社會輸送第一屆畢業生,96名學生69人考取本科,綜合上線率100%。這個成績讓華坪女高在縣城站住了腳跟。

周雲麗考上大學後,父親總是笑嘻嘻,做什麼都有勁,“覺得再讀4年就出頭了。”父親讓她和姐姐揹着裝滿菜和雞肉的筐子,當面感謝張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車,周雲麗第一次認識大山以外的世界,也體會到不同成長環境帶來的差距。

同學來自全國各地,周雲麗發現他們能歌善舞,自己沒有才藝可展示。舍友問她用什麼乳液護膚時,她還不知道乳液是什麼東西。父親不願女兒落於人後,聽女兒説班裏同學都有電腦,他跑到縣城,花費4000元為女兒買了一台電腦。

差距顯而易見。一位華坪女高的畢業生説,大學的口語課上,自己蹩腳英語口音一出,很多同學忍不住笑。還有人説,自己溝通力欠佳,不主動,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第一屆學生畢業後,張桂梅不斷收到這樣的反饋,一位浙大畢業生打電話對她傾訴,自己不如別人,英語也説不清楚。

這樣的反饋是張桂梅不曾預想的。張桂梅意識到,學校也需要與時俱進,她開始讓學生跳鬼步舞、穿黃色校服裙,讓兒童之家的孩子吃漢堡、披薩,將生活習慣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讓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學後,向張桂梅傾訴,説自己跟同學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説話也土氣,常受排擠,7個舍友同去宿舍樓底抬水,不許她喝,還經常留她一人掃地,不過自己沒哭過。張桂梅誇獎她好樣的,還對她説,“欺負我,就給我揍回去,別看你長得小,不怕。”

還有考入北京的學生跟她説同學來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學,張桂梅鼓勵學生不要懼怕競爭,迎頭上。她相信華坪女高畢業的學生“後勁非常足”,不會被輕易打倒。

女孩們不可避免審視過去。一位20__級的畢業生説,自己曾有一段時間充滿沮喪,上大學後,她發現同學在高中階段就出國旅遊,考上大學順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學習生活填滿,拼盡全力只是為了擺脱農民身份。不公平感會在某些時刻冒出來,但她也因此看到奮鬥的價值——大山走出來的她能通過大學聯考同優秀同學站在一起,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張桂梅在教學樓外牆上貼了幾個字:剛強、慈惠、質樸。她常鼓勵學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敗,“天塌不下來”。但有畢業生結婚後回來看她,帶着孩子,又沒有工作,張桂梅會面露憂慮。

張桂梅希望,女孩們走出大山,不要再回來,也不用回母校。有當醫生的畢業生想捐工資,張桂梅沒有收,她不願拿學生的錢。如果未來實力允許,她希望學生能把錢捐給沒錢治病的窮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報答。

張桂梅常説,女子高中是為社會培養人才,一個人奮鬥不是為自己和父母,而是為國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張桂梅覺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應該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覺。來華坪縣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學校當老師,在那裏與丈夫相識、成婚,度過了一段平靜的時光。

1995年,為了給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張桂梅花光了全部積蓄,最後給丈夫立碑的錢也沒有,又借不到錢,她在大馬路上撞車尋死,被司機破口大罵。那一刻,張桂梅體會到,“人需要幫忙時,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盡。”

辦校12年後,不斷有學生為爭取讀書機會湧向這裏。有女孩揹着包站在校門外,懇求來這讀書,許久不肯離去,張桂梅年年遇到這樣的女孩。也有外市來求學的,學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錢,囑咐對方,沒錢再找她要。

張麗(化名)國中時,父母離婚,被判給父親。但父親長期酗酒,常常責罵她。她獨自一人住進鎮上120元一間的出租屋中,房費由改嫁的母親支付。

國中畢業,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裏再湊些錢就能讀書。但母親堅決不讓她讀,説家裏供不起。她天天哭,會考成績未達到女高分數線,最後的機會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輟學,去年暑假,她壯着膽,拿着貧困證明、獨生子女證明、父母離婚證來到女高門口,申請一個讀書機會,辦公室老師收下她的材料。沒想到,幾天後,她的媽媽接到女高的電話,女兒被女高錄取了。媽媽説孩子走了“狗屎運”。

學校不僅送張麗一張高中入場券,也為她支付了生活費,免除她經濟上的擔憂。

不過,像張麗一樣因交不起學費而來到女高的越來越少。20__年,華坪女高一本上線率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今年,學校成績依然可喜。159人蔘加大學聯考,一本線以上70人,本科線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線的大學聯考成績讓張桂梅不太滿意,她覺得,今年受疫情影響,山裏的孩子與城市孩子進一步拉開差距。

上網課在大山裏很不便,風一刮,信號就沒了。她讓老師和各級村委會聯繫,讓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去村委會上課,並給沒有手機的學生買了手機。

張桂梅希望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的心願也沒能實現。

學校最缺的仍是資金。華坪女高的教師工資由縣財政負擔,工資水平低。華坪縣教育局黨委書記胥國華告訴記者,華坪女高最初按18個教學班、900人辦學規模設計,但因資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師工資,學校水電費、學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學校負擔,每當賬户剩下100萬元,張桂梅就進入新一輪的憂心,她要繼續為錢奔走。

名氣能為學校帶來錢。張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國聚焦在20__年,新聞聯播報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會堂作報告,汶川地震來了。第二次時,媒體宣傳她,片子還沒播,魯甸地震來了。

這一次,趕上了疫情。她以為又沒了音訊,自己卻突然火了。

社會各界的捐款讓張桂梅暫時免於為錢發愁。但代價是每日數不清的媒體約訪和陌生人的問候電話,有人請她去給幹部講道德課,有報紙請她跟全國優秀教師寫幾句話。以前沒錢看病,如今,她身體的每個器官都被醫生關注,有人給她開中藥,有人對她問診。

她對每位到訪者客氣。多家媒體到來前,她特地去醫院打了一針,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節,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視頻採訪,身後有縣長和一名醫生保駕護航。

這位強勢的校長逐漸發現,自己能做的越來越有限。對於這所學校的未來,她多數時候表示樂觀,覺得學校名氣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會管。

以前,有潔癖的她不喜歡別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體愈發虛弱,要靠別人攙扶。半生教書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蕩蕩的校園,她終於可以停下來一會,想想自己的事,以後養老怎麼辦,但找不到一個可傾訴之人。

脆弱的時刻很短暫,很快,她又以健談精幹的形象面對每一個到訪者。她説,只要她能動,女高就不會倒。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3

女高校長張桂梅:大山女孩的明燈

許多年前,一次家訪途中的偶遇,讓張桂梅至今無法忘懷。

一個女孩坐在山坡上,憂愁地望着遠方,身旁放着籮筐和鐮刀。她上前詢問得知,女孩才十三四歲,父母為了3萬元彩禮,要她輟學嫁人。

張桂梅暗自發願:要改變大山女孩的命運,讓她們通過讀書走出大山。20__年,她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2年來,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從這裏考上大學。

她像一盞明燈,燃燒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夢。

低進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運改寫

今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來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學生們報喜的短信把張桂梅的手機震得嗡嗡作響,但她卻悶悶不樂了好幾天。

這一屆,華坪女高159名學生參加大學聯考,150人達到本科線,本科上線率為94.3%,其中一本上線人數70餘人。“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姑娘們能考得更好。”張桂梅心有不甘。其實,這個成績真的很不錯了。

因為,華坪女高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山區,不少學生基礎差,甚至會考分數遠低於當地高中的最低錄取線。低分進、高分出,大學聯考成績常年位居麗江市前茅,華坪女高創造了大山裏的教育奇蹟。

12年來,1800多名女孩從這裏考上大學,改變了人生軌跡。

27歲的陳法羽是其中之一。20__年,家境貧寒的陳法羽會考分數沒過線,自費讀高中一年要好幾千元。“當時我妹妹也在上學,家裏拿不出這麼多錢。”陳法羽説,實在沒辦法,她只能放棄讀書,回家種地。

後來聽説華坪有一所女子高中,專門招收家庭貧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費用,陳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趕快跑來報名。在女高學習三年之後,陳法羽順利考入雲南警官學院,如今已成為麗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憶高中三年,陳法羽難忘校長的嚴厲與堅守。不管颳風下雨,張桂梅每天清晨都會陪着學生晨練;白天,幾乎每節課她都會親自查課;晚上,她和學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裏12點後查完宿舍才入睡。

“沒有張老師的嘔心瀝血,就沒有我們的命運轉變。”陳法羽説。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4

8月3日電中央宣傳部3日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

張超生前是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入伍12年來,他始終懷揣“強軍夢”“飛行夢”“艦載夢”,精飛苦練不停歇,履職盡責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參加重大演習演練和軍事行動,磨礪成長為優秀的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今年4月在執行任務中,他不幸以身殉職,年僅29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張楠生前是武警山東省總隊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他自覺接受沂蒙精神滋養薰陶,始終恪守“當兵就要當好兵”的錚錚誓言,時刻以衝鋒的姿態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先後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去年7月在擔負我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衞任務中,他遭遇恐怖襲擊壯烈犧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近一段時間,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張超和張楠身上生動體現了從軍報國、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矢志強軍、精武強能的使命擔當,不畏犧牲、衝鋒在前的英雄氣概,崇德向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不愧為“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優秀代表。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5

“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在已通體泛黃的“報功書”上,幾句鏗鏘有力的褒揚之詞,開啟了那一段塵封的歷史——

1948年,孫景坤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他赴朝作戰,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先後榮立一、三等功,回國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5年他復員回鄉,深藏功名服務百姓,甘於清貧、堅守初心。

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的老複員軍人孫景坤,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本色。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6

中央宣傳部15日追授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盧永根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是矢志奮鬥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當晚,中央電視台播放了反映盧永根先進事蹟的短片。

盧永根畢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學研究第一線,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是一位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他一生報效祖國,畢生積蓄回饋社會,我們要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盧永根院士曾對他的學生們説: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你必須把根深深紮在泥土裏,一定要親自察看現場,不能遺漏一絲一毫的細節。目前,各地都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習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從實際出發的中心一環,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然而,一些地方走過場、重擺拍的“作秀式”調研現象依然存在。這些現象背後反映的是部分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認識到調研工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一些幹部存在“官僚主義”等不良作風,把自己當成“官”,忘記了自己是人民羣眾中的一員。要知道調查研究是為了瞭解真實情況、傾聽羣眾呼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導幹部調查研究時,要讓褲腳多沾泥,臉上多淌汗,一頭扎進人民羣眾中間去,多采取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彙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的“四不兩直”方式,真正做到“帶着責任下去,解決問題回來”。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7

8月3日,中宣部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張超和張楠的先進事蹟。

張超生前是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入伍12年來,他始終懷揣“強軍夢”“飛行夢”“艦載夢”,精飛苦練不停歇,履職盡責不懈怠,超越自我不止步,多次參加重大演習演練和軍事行動,磨礪成長為優秀的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今年4月在執行任務中,他不幸以身殉職,年僅29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張楠生前是武警山東省總隊臨沂市支隊直屬大隊一中隊班長。他自覺接受沂蒙精神滋養薰陶,始終恪守“當兵就要當好兵”的錚錚誓言,時刻以衝鋒的姿態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先後圓滿完成多項重大任務。去年7月在擔負我駐索馬里大使館安全警衞任務中,他遭遇恐怖襲擊壯烈犧牲,被批准為革命烈士。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8

日前,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盧永根,用光輝的一生生動詮釋了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應有的樣子。身為教師,他傾囊相授,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身為學者,他紮根稻田,致力水稻遺傳育種研究;身為黨員,他無私奉獻,將畢生積蓄和遺體都無償捐獻給了科研和教育事業。

從“布衣院士”盧永根到深藏功與名的老兵張富清,從“環衞天使”李萌到“吃虧”書記李連成,他們的身上閃耀着同樣的光輝,傳遞着同樣的力量。

向榜樣看齊,要以人為鏡。榜樣是一個標杆、一面鏡子,以榜樣為鏡,能夠反映出榜樣的優秀品質,正視自己的不足。廣大黨員幹部要從榜樣的身上看到身為優秀黨員的標準,明白正確的是非得失,堅定個人的理想信念,增強自己的使命擔當,從榜樣身上受到的感染鼓舞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動力。

向榜樣看齊,要以德為鄰。孔子説:“德不孤,必有鄰。”每一個先進榜樣身上都有着相似的精神品質。他們公而忘私,所以在其他人避之不及時勇敢站出來挑起重擔;他們堅定執着,所以能將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克服常人看來不可能做到的挑戰;他們乾淨忠誠,所以能始終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牢記為黨和國家奮鬥終身的使命。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榜樣身上的優秀精神品質,激發心底的道德情懷,釋放強大的正能量。

向榜樣看齊,要以史為鑑。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既來源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又植根於中國數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澱。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了無窮無盡的先賢人物,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廣大黨員幹部要回望歷史、銘記歷史、見賢思齊、珍惜當下,更好的把握和創造未來。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9

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國小教師王紅旭同志,奮不顧身救出兩名落水兒童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蹟,引起師生羣眾和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王紅旭同志是生動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先鋒模範,是教育系統學黨史、幹實事湧現出的青年教師傑出代表。為進一步深入宣傳學習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請各單位深入學習宣傳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

20__年6月1日18時左右,2名兒童在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百米衝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十名羣眾聯手接力下,2名落水小孩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35歲。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秉承一家三代熱愛教育事業、從事教師職業的優良家風,把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化作敬業奉獻、立德樹人的至誠行動,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身為一名青年教師,他從教12年來,勤奮耕耘在體育教學一線,鑽研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育人成效突出;身為班主任,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身為學校田徑隊教練,他訓練有方,所帶團隊參加市級、區級各類比賽滿載榮譽;身為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他心懷大愛,在兩名兒童落水的危難時刻,義無反顧跳進江中奮力施救,將生的希望留給孩童,自己被捲入江中,生命永久定格在35 歲。王紅旭同志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

他心懷大愛,捨己救人,在危難時刻捨身勇救兒童,用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名人民教師的價值追求和責任擔當,入黨申請書踐行了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和神聖使命,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王紅旭同志是踐行“四有”好老師要求的先鋒模範,是教育系統慶祝中國______百年華誕,在青年教師中學黨史、幹實事湧現出的傑出代表。為大力表彰和學習宣傳王紅旭同志先進事蹟,教育部決定追授王紅旭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我校廣大教師要以王紅旭同志為榜樣,學習他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高尚師德,學習他潛心育人、辛勤耕耘的赤誠情懷,學習他以德施教、為人師表的品格風範,學習他心懷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更加奮進的精神狀態,爭做為學為人的“大先生”、爭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0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不打農藥也可以防控病蟲害,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課題,也是他追求的夢想。20__年,朱有勇來到中國工程院對口扶貧縣——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扶貧,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為試驗田,用科技為貧困羣眾找到一條綠色致富路。

在剛剛開班的新一期“院士專家扶貧培訓班”裏,朱有勇首次邀請了電商來講課,培訓老鄉們利用互聯網將綠色農產品賣出大山,60名學員全部來自瀾滄縣20多個鄉鎮,朱有勇還幫村民們配上了這樣的迷彩服,希望他們像軍人一樣要求自己。

20__年開始,朱有勇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村民怎麼種馬鈴薯。從開山、整地、施肥到分級、包裝、銷售,每一個步驟都做到細緻地培訓。後來,在朱有勇的牽頭下,中國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專家都來過瀾滄縣,已經舉辦過24個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户超過數千人。

今年64歲的朱有勇,出生於雲南普通農家,1977年考入雲南農業大學,1982年開始從事“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科學研究。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我國10個省區市推廣,並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減少了60%的農藥使用,並增產20%到30%。20__年,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__年,在瀾滄縣扶貧期間,他仍然立足於科技創新,帶領團隊研發的“林下三七種植技術”,讓中藥材種植迴歸到深山老林,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走的還是綠色發展的路子。

現在,朱有勇團隊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們都駐紮在扶貧一線,指導培訓農民,也為鄉村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20__年,瀾滄縣冬季馬鈴薯種植已經超過15000畝,林下三七種植超過7000畝,總產值達到5億元,預計今年底將有7.5萬人脱貧。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1

十一年前,一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從大理來到麗江山區;原張桂梅本只想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純真面龐。愛的本能讓這位女教師在山區紮下了根。為了改善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狀況,她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學生身上。日積月累,張桂梅先後捐出了40多萬元。令她引以為豪的是,她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因貧窮而輟學。20__年,雲南省政府獎勵的30萬元,她全部捐獻給了一座山區國小用來改建校舍。20__年起,她義務擔任麗江華坪縣"兒童之家"的院長,成為了54名孤兒的母親。為了孩子們,她全身心投入教學,將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去醫院--醫生從她腹腔切出一個超過2公斤的腫瘤。她把生命獻給了這片貧瘠的土地,除了孩子們,她別無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感人事蹟記住窮困1975年底,張桂梅國中畢業隨姐姐從東北牡丹江來到雲南中甸林業局支邊。

她先後在林場、黨校任團支部書記、政治教員,又到局機關當文書、團支書、婦女主任。1983年調到子弟學校當中學教師後,她就深深地愛上了"釋道、解惑"這一神聖的工作。但是,在教學實踐中,自己的學問與當好一名稱職教師距離不小。1988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麗江教育學院中文系。三年緊張、快樂的學生生活,不僅使她在學識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夥子。1990年,一對戀人在大理市喜洲一中喜結良緣,開始了美滿的婚後生活。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幸福屬於張桂梅的時間卻是那麼的短暫!丈夫患上了癌症。她為了給丈夫治病,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能借錢的地方她都去借了,在這段日子裏,張桂梅深深地體會了借錢的艱難、領會了沒錢的困難,也嚐盡了求醫的艱辛!深深懂得了,一個人困難的時候,是多麼地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1995年2月24日,是張桂梅悲痛欲絕的日子──中年喪夫!隨後的一年多,她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精神晃忽,幾乎崩潰。為了解脱,她終於做出了離開喜洲的決定。她選擇了無親無故,比喜洲邊遠偏僻的華坪,去踐行自己的諾言:"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2

“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羣眾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對所有扶貧工作者吹響的進攻號角。脱貧攻堅這場硬仗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我們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會種莊家的農民”,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成為人民羣眾心中最美的“農民院士”。

為民謀福,他有着強烈的擔當精神。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要有擔當,他説:“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貧上,在大山深處“最窮的地方”灑下一名老黨員的血汗。敢於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也是我們黨能夠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須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前,脱貧攻堅決勝時期,更是呼喚着共產黨人的擔當。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擔當精神,切實扛起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脱貧攻堅,他有着強烈的實幹精神。面對貧困,朱有勇並沒有絲毫猶豫,以實際行動開展科技扶貧。他立足貧區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紮根邊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科研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只有實幹才能給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實幹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實踐品質和先進本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實幹精神,把所有對未來的希冀凝練在雙手之間。

作為奮進新時代的一份子,我們都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和擔當實幹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設國家的偉大事業,為實現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3

20__年6月1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面對兩名兒童(一人五歲,範文參考網一人六歲)意外落水,重慶育才國小王紅旭老師丟下自己3歲的孩子,奮不顧身跳進長江進行施救。很快水裏的異常也引起路邊羣眾的汪意,大家齊心協力一起幫忙救人。大家通過手牽手的接力方式,成功協助王紅旭老師把兩名兒童從水中救起,經檢查,兩名兒童生命都沒有大礙,可是王紅旭老師因為救起1名女童並將其遞給共同施救的同伴,轉身繼續營救另1名被衝入江中的男童過程中,迴游途中體力嚴重不支,瞬間被捲入江中,不幸罹難,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5歲。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為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20__年以來帶領校田徑隊取得優異成績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王紅旭老師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着。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老師為榜樣,將王洪旭老師留給世間的“愛”謹記心間,將這份“愛”傳承,並用這份“愛”温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學子,王洪旭老師雖然隨着冰冷的江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愛的火焰將永遠不滅,照亮教育系統每一位老師前行的路,工作總結範文引導中華大地每一位莘莘學子不斷前行。我亦將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業。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師德素養,以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老師。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4

深海大洋,是最佳的課堂。從入列的那一天開始,和平方舟多次開展全員額、全要素、全流程衞勤演練,刷新一個又一個紀錄——

20__年,和平方舟完成新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能力演練,標誌着岸海銜接、海空立體和遠海保障的體系基本形成;

20__年,和平方舟在亞丁灣開展海軍首次遠海衞勤演練,帶動了我海軍遠海醫療救護能力的全面提升;

20__年7月,和平方舟艦載救護直升機在外國島礁巡診,標誌着我國在世界範圍內海上立體救護能力已經形成;

20__年9月,和平方舟艦載救護直升機首次在地中海進行跨晝夜飛行和搜救演練,鍛鍊全天候全地域應急醫療救治能力;

……

走出國門,從海上立體救援實兵演練到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演練,從單船訓練到與外軍聯演聯訓,對於和平方舟來説,已成為常態。

20__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結束對法屬波利尼西亞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後,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與法軍舉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機索降、甲板傷員轉運、聯合醫療救治和傷員快速後送5個課目為一體的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救援海上聯合演練。

“那時,和平方舟剛剛離港,誰也沒想到這是一場演練。”衞生員張慄淮説,部署鈴響後,大家撒腿就往戰位跑。事後官兵才得知,這次演練,從演習背景想定到傷員傷情設置,再到傷員換乘的時間、海域和方式,都沒有事先溝通,完全按實戰要求展開。

練兵千日,用兵一時。20__年11月19日,颱風“海燕”重創菲律賓,和平方舟臨危受命,48小時內完成人員集結和物資裝載,千里馳援災區。

11月25日凌晨,剛剛趕到菲律賓災區,和平方舟便迎來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併發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闌尾炎已有數天,有的粉碎性骨折……醫護人員立即行動,連夜救治傷病員。

此次救援行動中,和平方舟共接診傷病員2208人,實施手術44例,住院治療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機轉運718人次。這是我國首次派出艦艇赴海外災區執行人道主義醫療救助。

“感謝中國政府,派來‘生命之舟’。”菲律賓軍政官員給予高度評價,稱和平方舟無私的醫療援助點燃了災區民眾對未來的希望。世界衞生組織官員更是讚譽和平方舟在救災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歷練,一茬茬水兵在和平方舟成長成才:防化班長黃芳燁由於軍政素質過硬,經考核提幹赴軍校深造;電航班長兼技師郭豐濤,由於完成任務出色,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1次、榮立三等功2次;信號班長韓大林,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5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説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衞和平,保衞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6

11月10日,華南農業大學迎來110週年校慶。學校院士廣場上,盧永根的雕像前又多了不少鮮花。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位華農功臣的深深懷念和崇高敬意。

就在3個月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走完了89年的人生歷程,安詳辭世,留下一筆筆豐厚而寶貴的科研和精神財富。作為我國作物遺傳領域的著名學者,他在多個領域立下首創之功;作為一名教授、校長,他悉心育人、慧眼識人,在華南農大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許多人以是盧永根的學生為榮;作為一名慈祥的長者,他將畢生積蓄全部捐出,獎掖才俊,澤潤後輩。

盧永根逝世後,他的名字獲得了更廣範圍的傳頌,他的敬業精神、大愛情懷、人格魅力凝鑄成一座高聳的豐碑,矗立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第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在全民族抗戰的戰火硝煙中,盧永根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1941年,香港淪陷,還在讀國小六年級的盧永根被迫回到廣州鄉下避難。目睹離亂場景,經歷顛沛生活,救國圖強的信念猶如一粒頑強的種子在盧永根的心中逐漸生根發芽。

1949年8月,盧永根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進入嶺南大學農學院學習,開啟了他與農業的一生情緣,也踏上了振興農業、強國富民的漫漫征程。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首批學生,盧永根有幸拜在著名農學家、教育家丁穎門下,自此與“稻”相伴。

20世紀60年代初,盧永根成功劃分中國水稻光温生態型和氣候生態型的品種分型。70年代,盧永根將水稻矮生性遺傳方式和等位關係作為研究主戰場,將主要秈稻矮源分為2類4羣。80年代初,他帶領研究團隊開展水稻質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異親和基”概念,首次構建出3箇中國原生野生稻種粗線期核型。

這些作物遺傳育種研究成果,奠定了盧永根在國內外學界的重要地位,也為其帶來了個人成長道路上的更多機遇。改革開放後,他赴美國做訪問學者。那裏有他的多位親人,不少人勸盧永根留下來發展,卻被他婉言謝絕。在他看來,“雖然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只有雙腳踩在祖國的大地上,盧永根才感覺最踏實;只有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盧永根才感覺最榮耀。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帶領學生翻山越嶺開展野外考察,只為找到更多未被發現的野生稻種。而正是因為這份執着,盧永根在老師丁穎收集7000多份野生稻種的基礎上,又找到了幾千份水稻種質資源。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正是深諳這個道理,盧永根將廣納英才、人盡其才,作為他在華南農業大學校長13年任期中需要抓緊抓好的第一要務。上世紀80年代,華南農大出現人才斷層,職稱評定論資排輩等陳規陋習讓青年學者梯隊遲遲難以壯大。

針對這種局面,盧永根大刀闊斧在人才選拔和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革。一批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年輕人才獲得破格晉升機會。後來成為華南農大科研中堅力量的“八大金剛”,就是在盧永根主導的這場改革中完成了職業生涯最為重要的“龍門一躍”,其中5人甚至從助教直接升為副教授。除此之外,盧永根多次通過書信等形式“三顧茅廬”,最終為華南農大延攬了包括劉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在內的一大批優秀人才。

為人才拓寬成長空間還不夠,還要讓他們有更多切切實實的獲得感,為他們提供更好科研條件和工作環境。辛朝安教授團隊在獸藥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盧永根一下撥出10萬元作為獎金。在30年前,這還是個“天文數字”。劉耀光是盧永根的學生,為了能夠使其安心科研,盧永根破例為他建了一座專門實驗室。通過大膽改革體制機制進而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和科研成果轉化的市場活力,這樣的理念在華南農大深深紮根,並孕育出以“温氏模式”為代表的產學研結合成功經驗。

20__年3月,華南農大旁的一家銀行,來了一位特殊的客户。一位耄耋老人顫顫巍巍掏出一個紙包,拿出存摺,要求將裏面的錢全部轉到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户。這位老人就是盧永根。存摺上的880多萬元,是他和老伴徐雪賓的畢生積蓄。而今,用這筆錢設立的“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正在延續着盧永根的心願,獎勵優秀教師,資助困難學生。

然而,這並不是盧永根的最後一次捐贈。20__年底,盧永根收到了他盼望已久的一張卡片——志願捐獻遺體紀念卡。從“育人良師”到“無語體師”,盧永根用他最後的力量詮釋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

家裏沒有值錢電器、沒有請過全職保姆、上下班不坐專車……在個人生活上,盧永根喜歡做“減法”,換來的是“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的“加法”。“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這是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獻給盧永根的深情禮讚。而在盧永根的筆記本上,留下的則是這樣一段座右銘:“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7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書香門第。1937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出生剛剛一年的劉永坦就隨家人開始了十餘年的逃難生涯。 “永坦”不僅是家人對他人生平安順遂最好的祝願,更是對國家命運最深的企盼。1953年,劉永坦懷着投身祖國工業化事業的決心,考入哈工大。劉永坦靠着一種遠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讀書期間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58年,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大學講台,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成為了哈工大“八百壯士”羣體的一員。1965年春,參加了科技攻關第一戰。遺憾的是,他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項研製任務,就於1970年插隊落户到黑龍江省五常縣。1973年,他重回學校。1979年,他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被派往英國深造,也正是在這裏,劉永坦的心中萌生出這樣的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心得體會個人啟發 篇18

張桂梅到了華坪縣中心中學,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沖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區的老鄉教育了她,她的行動也感動了鄉親。一次,一位僳僳族的家長來為孩子交書費。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將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鈔票放在了張老師面前,滿是皺紋的臉不好意思地説:"就這些了啊──有了錢我還會送來!"看着這位兄長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邊揹着書包、臉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滿着求知的飢渴,張桂梅被深深觸動了。她看到羣眾對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人民教師的神聖職責。羣眾的需要就是老師的光榮使命。報名表上,大多數學生是僳僳族,還有其它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邊遠的貧困山區,家庭條件很差。來自永興鄉的一個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換洗,性格內向,總是呆呆地坐着,經常發出長長的歎息聲。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潑與歡快,功課一門都不及格。於是,張老師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裏,慈母般地和她交談。終於,她流着眼淚向老師傾訴了壓在心底的祕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師,但因病早已去世,母親一個人辛辛苦苦支撐着我們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後怎麼辦?"張老師鼓勵她要勇於戰勝困難,表示一定會全力幫助她。張桂梅馬上翻箱倒櫃給她找了兩套衣服,還把丈夫最後一次給她留下的花襯衣拿出來給小姑娘穿上,並且幫她交了書費。姑娘生病,張桂梅掏錢領她去看病,細心的照顧和關心,使小姑娘激動地喊出了:"張老師,你就是我的媽媽!"慢慢地,這位小姑娘恢復了少女的天真與快樂。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一級的學校。一天早上,一個僳僳族族小男孩遲遲的不起來,用破被子把頭蒙上。張桂梅耐心地詢問,孩子才掀開了被頭,説他沒有錢吃飯了。張桂梅什麼也沒想,説:"你起來,我去給你拿錢。"回到宿舍,翻開自己的錢包一看,傻眼了:裏面只有二十元錢了!張桂梅沒有多想,都拿給了孩子。她對孩子説:"你先用着,我會想辦法。"從此,這位小男孩每個星期都得到張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國中學業。張桂梅的身體,早就是一部帶有重病卻日夜不停地在運轉的機器。

1997年4 月她就已經把醫院寫有:子宮瘤(腫瘤已經有五個月胎兒那麼大)的診斷書悄悄地揣進了懷裏。那時,她任四個班的課,還有四個月就要升學考了。學生們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為自己住院而受到影響!有一次,張桂梅去上課,上課的鈴聲還沒響,幾個學生在踢罐頭盒子玩。突然罐頭盒子飛來,她無力躲閃,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當時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來。學生們嚇得趕緊把她扶起來:"老師,對不起!我們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卻説:"不用了,把我扶進教室,我們把這節課講完。"就這樣,堅持到7月,把學生送進了考場,張桂梅才住進了醫院。97年7月24日做了腫瘤切除手術。手術結束後,醫生對她的姐姐講:常人根本無法想像她是怎樣熬過疼痛這一關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腸子都粘連貼到了腹後壁上!這疼痛是非常劇烈的。等張桂梅從昏迷中甦醒過來,醫生囑咐:"張老師,事業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請你今後多保重!"並要求她,最少也要調養半年後才能工作。可是,手術後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設的民族中學,擔任1個畢業班的語文、政治教學,還擔任班主任、學校婦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組組長。張桂梅的敬業風範,已經成為了學生們學習、成長的光輝榜樣和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