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的學習心得(精選5篇)

《文心》的學習心得 篇1

先説一下《文心》這本書帶給我的一些整體上的感受。

《文心》的學習心得(精選5篇)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這個時期,這些老師和這羣學生們,對學習的真誠,對學習的不浮躁。不覺,我也真切地沉浸其中,身心也逐漸被一種輕鬆的芬芳所瀰漫,彷彿自己回到了國小、國中——那時的我還不會像現在這樣焦慮,即便沒有這麼好的學習氛圍,沒有遇到這麼學識淵博的老師,但心至少是平和的。

我還能感受到:這個時期的學習是那麼的靈活,沒有死板,沒有功利,一股清爽的學習之風不覺襲遍全身,有一種童年時無憂無慮的快樂之感。

好了,説完了整體感受,我就淺談一下讀過這本書後所得的一些體會吧,其實也可以説是關於寫文章的一些注意事項。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呢?其實也就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寫作水平,而在茫茫書籍中,人為恰巧下地就選中了這本書,哈哈哈。

我以前認為,寫作無非就是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寫出來不就行了,不需要什麼寫作指導。但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不然。

關於上述我對寫作的看法,這本書給出的一種解釋,我認為是再貼切不過了:就意念的次第信手寫的不一定有條有理,如果把未經整理的意念照樣寫出來,它們的失敗就是無可挽回的了,這是就文章的組織來説的。正確的文章組織是把怎樣起訖、怎樣貫穿先作個大體的規定,然後一步一步寫下去的。

具體來説,就是在寫文章的時候,要不斷的回問自己,問問自己要寫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那些材料能為自己的中心思想來服務?例證的順序應該怎樣來安排?文章的用詞等是否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在寫文章時應該注意的。

在這本書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關於寫作的內容。比如它所講的“觸發”:一事一物所引發的思考,不管前人是否想到過,只要是自己想的,都是新鮮的,久而久之,自己觸的多了,自己的獨特性也就出來了。讀到這兒,我也是頗受啟發,我在想,我不應該只是一味的讀書而不去思考,只注重書本知識,而不去讀無字之書。

還有關於小説的,我近來一直想嘗試着去寫小説,可畢竟是無頭的蒼蠅,只能是瞎撞,還摸不到門道。但看了這本書所講的關於小説文與記事文的區別後,我私似有所悟,原來:小説不一定要根據實事。即使根據實事,也不像敍事文那樣記敍了實事便完事,還得含有其他的東西在裏頭。那其他的東西才是小説的本質,那就是作者從那些實事中看出來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係的意義。可是還有一點必得注意,須是把這種意義含在故事中間的才是小説。

還有……很多很多……

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寫作的一本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與學習的寶典。把寫作融入了生活,生活細節中體現寫作,讀來真不覺枯燥。

《文心》的學習心得 篇2

《文心》由夏丏尊和葉聖陶兩位老先生所著,是一本專門談論“讀”和“寫”的書。共有三十二個小故事,以民國時期幾位國中生和教書先生之間發生的故事為線索,講授了文章寫作中需要注意的要點以及如何鑑別和欣賞不同的文章。

通過故事的方式傳授寫作知識,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寫法。不過,其中的重點是教給讀者寫作的要點和技巧。

在《文心》中給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是:“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另一件事。”在現在以考試為主的教育模式下,老師在講寫作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講如何寫出獲取高分的文章,反觀學生寫出來的東西,總覺得缺少了點真情實感,這或許與寫作者的閲歷和經歷有關,但更多的也是與教育引導有關,所以,通讀《文心》後,我就讀書和寫作兩方面做出幾點分享交流:

一、關於讀書:

1.讀書的目的在於收穫其內容的意趣。

《文心》提出讀書要學會站在文中人物的角度去感受、體會他人的經驗。“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而讀,勿只從文字上學文字”學生在進行閲讀的時候,大多隻是通讀一遍,大概知道里面講了什麼內容,如同讀故事一樣讀完了一本書,卻沒有一個深入的思考,只有學會正確的讀書方法,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

2.讀書要左右逢源

“好的文章不僅在於文法,更要有其它領域的涉及”想要提高寫作水平,還要多多涉獵其它領域的書,比如邏輯學等。

二、關於寫作:

1.端正態度,有感而寫

寫作應當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數的學生模仿爆款題目下的花言巧語、侷限了寫作思維,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無法吸引讀者。

2.作文章法

不管是寫文還是説話,都要在承接、轉折的地方留心;使用字詞時,要知曉其準確意思。

3.知、情、意

不僅是學生,有時候我們在動筆時也經常會覺得沒內容寫、不知道寫什麼。甚至寫出來的文章也都是千篇一律的開頭、結尾。因為作者不知道自己要寫的是件什麼樣的事情;它與別物的關係是什麼;對其發生什麼樣的感情。

讀完《文心》一書,讓我有一種學習上的突然頓悟:哦,原來自己平時的寫作毛病書中早已説到,哪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自己經常所犯。它帶給我各種思考,讓自己對自己所寫的東西有了清晰且深入地認識,更讓自己對教學有了更多的感悟,也更加確定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應按照怎樣的方式方法進行,怎樣去培養出一名具有真情實感的學生。

《文心》的學習心得 篇3

漢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紐帶,具有獨特的魅力。我們講起它的美,通常是褒獎它歷史的悠久、想象的豐富、造型的美觀,容易忽略掉漢字表意的變化無窮,正因為漢字在組成文段後表情達意的奇妙變化,為學習增添了難度,但也呈現出漢語學習的趣味,我想這就是不少老外醉心於漢語學習的原因了!

《方塊字》這一篇章提醒我重新認真地審視漢字表意方式豐富變化的特點,提醒我思考在學習中可以將難點轉化為興趣,對於家長指導孩子來説,引導的關鍵往往在於家長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成為孩子對事物的原生認識。比如對“漢字表意方式豐富變化的特點”,如果我能將其視作一件趣事,和女兒一起探討研究,一定好過這樣對她説:“你們的課文太難了,一個字那麼多意思,我是讀不懂了,去問老師吧!或者給你報個興趣班?”

前幾日的一晚,女兒説:“媽媽,我考你一個問題唄?”臨睡的時候,我已經相當疲倦了,可想着“在探究中發現樂趣”的事兒,我撐着半閉的眼睛問:“你説,什麼問題?”女兒饒有興趣地説:“文言文《狼》裏有一句話,‘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這句話裏的‘犬’是什麼意思?”我依稀記得《狼》是蒲松齡的一篇短篇小説,寫狼的貪婪和兇殘,屠夫的勇敢,文章裏的主角是狼和屠夫,沒有狗。顯然,這裏的“犬”並不是作名詞性質講成“狗”。

正如《方塊字》這一篇章裏告訴我們的:字會因為地位而性質變易的。這情形在讀文字的時候,要隨時留意,尤其是文言文。因為文言文用字比白話文簡單,一個字弄不明白,解釋就會發生錯誤的。想到這裏,我滿懷信心地告訴女兒:“你看,這段話是寫狼,突然出現‘犬’字,不是講成名詞性質的‘狗’,你要留意觀察這個‘犬’字的位置,它在‘坐’的前面,對“坐”的方式加以修飾和説明,所以應該翻譯成‘像狗一樣’,是名詞作狀語。”女兒聽得沒了睡意,對我連連稱讚,我説:你看,從文字中能得到豐富的暗示,是有趣的事兒吧!

《文心》的學習心得 篇4

《文心》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書,一艘載着國文知識向現代行駛的小船;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沉到了時代的底部,卻總是會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沒。

《文心》之中的精華,是教育。朱自清説過,“它不單是中學教師的書,還 是學生的書。”

有人説,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詞的書。這種説法並不貼切。它有線索,有時間,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時代小説,有着寫法、讀法、作法的輪流交織,既有發人深省的國文教學問題,也有令人學習的人物可貴的品質,將道理鑲嵌在現實情境中,踩合了時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許多道理,到現在還 適用。“對待思想與學術與時代、思想的關聯時,有人視作珍寶,有人視為骸骨,但學習的應是自己的,獲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視為真的‘自己的’東西。”王仰之先生的話總是幹練、有力、生動,有着自己的時代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鑑樂華的朋友——大文。他與同學們總是好學上進,踴躍積極;志清、錦華等人物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生動,活潑。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勸説他的爸爸接受“新體詩”。開始,爸爸認為“唯有這新體詩不是詩”,“只是幾句話語拼湊起來的韻腳不工整的東西罷了。”然而他與女兒談了一次新詩體後,竟使他破格接納了新體詩。這其實是一種時代性的交流與體會,讓他沉吟着想:有點意思。想今天,學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蘆畫瓢,老師邊寫他邊記,連質疑一下也不敢。抒發的感情又遭到了“標準答案”的抨擊……夏、葉二老約摸是想表達這個吧。這是語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點。

我們隔着八十多年的門縫,透過《文心》窺探到時代的感慨。主人公——樂華與大文兩個人,也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樂華的父親,周枚叔先生曾是語文教師,卻因教育體制的種種漏洞失業,致使樂華曲廠裏當工人……然而,樂華卻保持一顆國文的學習之心,晚上的燈光下,他幫同學看作文……

這本書的時代是有侷限的——可是,這更讓我們讀懂了歷史,讀出了那顆“文心”——對文學探索永遠不停止的心。

《文心》的學習心得 篇5

《文心》對於培養文學素養,薰陶性情和心靈都有指導意義。説到文學素養,《文心》裏面認為沒有選擇地多讀書,不僅無益,否則還可能有害。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對於剛處在啟蒙期,需要引導的人來説,選書不慎,確實會導致走偏。書裏面開出的書單,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對於學生來説,可以培養良好的文學素養。

其次,書裏面還提倡培養敏感、善於感悟的心。書中的樂華和大文非常熱愛學習,而且善於從生活小事中感悟,發現讀書寫作的祕密。譬如:

在《印象》的章節中,樂華和大文通在遊山玩水中,體會記敍和描寫的區別;

看到河流沿着山腳轉着彎往下流的景色,感悟到柳宗元觀察的精密(《小石潭記》中的描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他們在枚叔的引導下,從文字中感受“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

書裏面提到的觸發,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關於觸發,書裏面是這麼説的,

“讀書貴有斷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是觸發;

覺到與自已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行印證,是觸發;

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説明的倒子,是觸發。

這是就讀書説的。對於目前你所經驗着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這種觸發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觸發貴是自己的新的才好,用月的圓缺來比喻人事的盞裴,用逝水來比喻年華難再,用夕陽來比喻老年,諸如此類的話在最初説出來的人原是一種好觸發,説來很有新味,我們如果襲用,就等於一味説人家説過的話,自己不説什麼了。”

這裏提到的觸發,其實可以理解為感悟、靈感。書裏面的人受益於枚叔的提點,有許多新的觸發。

樂華聽公雞打鳴,天開始破曉,聯想到革命者;由衣服的領子和袖子難以清洗,聯想到領袖的職責重大。他還經常將自己悟到的東西,隨時寫在小紙條上。關於他的觸發,書裏面這麼介紹的,

“他從蟬聲悟到抑揚的韻律,從日影悟到要的對照,從雷陣雨感到暴力的難以持久,從雨後的清涼悟革命的功用,從盆裁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簡的佈置,從影戲的場面悟到敍事文的結構,從照片悟到記事文的法式。”

王先生由和尚誦經悟到讀書也應該有高低緩急,杜振宇同學從穿衣服要分場合,悟到作文時候語彙要豐富多樣,符合語境。類似的觸發在書中還有很多。

這種感悟能力讓我驚歎,真的是靈心善感。學會觀察和思考,能夠大大提升自己的'感悟力,對於薰陶心靈、塑造性格都有好處。如果從小就培養這樣的習慣,對於完善人格、健全心靈都大有裨益。現在的人就缺乏這樣靜心感受生活,從生活中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