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讚美重陽節演講稿參考(精選3篇)

2022年讚美重陽節演講稿參考 篇1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照射在我的窗前時,被這優美的晨曦之光深深地所吸引,懶散的爬起,稍作打扮,迫不及待的推開宿舍的門,飛奔出去,是自己置身於大自然靜美的時光裏,享受着大自然温馨的饋贈。

2022年讚美重陽節演講稿參考(精選3篇)

回想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今天又是一個重陽節,自從工作以後,一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一次重陽節,此刻,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填滿了我的整個內心。不知故鄉的父母親是否安好,而今眼淚傾濕了衣襟,一種不孝感縈繞心頭,那就是拾進重陽之門的深深思念之感怎也揮之不去,於是我感歎生命,感歎重陽。

時光飛逝,歲月荏苒,回看自己走過的歲月,亦是滿腹滄桑,曾經的經歷,歷歷在目,已成為無法抹去的記憶,永遠珍藏在記憶的深處。

此刻,我不敢去説什麼是“孝”,因為我沒有做到,為了工作,少了對父母親的照顧,留下的卻是給父母親更多的孤獨與寂寞。我好想在此時出現在父母親的身旁,不要豐厚的物質,不要更多的金錢,只要給他們一個温馨的問候就足以,可是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我悔恨自己,為了金錢,一次次的節日裏,家,少了我的身影,陪伴父母親的總是那些陳舊在也熟悉不過的傢俱,父母親雖然常説我不在身邊的節日,一如既往的過着,可父母親的心裏卻是深深的期望和自己的兒子在一起過節。記得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説有一個垂暮的老人,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上班,幾個孩子似乎也都很孝順,每年都會給父親寄很多的錢。父親除了退休金以外,加上孩子們給的錢,看起來衣食無憂。可父親卻從沒有感覺的充實和幸福。因為缺少親情的陪伴,身邊缺少一個真正懂他、體貼他、愛他的人。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曉”回想我這幾年又有多少時光與父母親在一起,我不敢去想……

上學了,回想起父母親無微不至的關心,少年蔫懂得我不懂父母親的良苦用心,此次對着幹,感覺他們就是天經地義必須做的……

工作了,開始忙於應酬,追求自己的工作之完美,卻陪父母親的日子少了又少……

結婚了,卻形影不離的出現在老婆的旁邊……

生子了,把孩子扔給父母親,卻忽略了他們的從在……

父母親對我的愛,看似微不足道,他們的內心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幸福美滿,他們就知足了。時間久了不給父母親打電話,不回家團聚一次,他們毫無怨言。人生能有幾回孝,此時不盡待何時。父母健在時應多盡些孝道,免得一旦父母離去就“想見音容空有淚,欲聞教誨永無聲。”

我愛父母,我願意把我全部的.愛像涓涓的溪流默默地流淌在父母的每一個日子裏,給他們一份快樂,一份幸福,一份呵護。

祝天下父母重陽節幸福安康!

2022年讚美重陽節演講稿參考 篇2

重陽節也稱作老人節,理應把為老人祈福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我們這裏卻很少有見到如此的,也許是緣自忌諱。人到暮年,腦子已大不如壯年時靈光,想得最多的就是大限之時。愈想愈怕,於是愈發受不得一點刺激。別説是祝福長壽了,光是翻翻日曆都會默然良久。比如我外婆壽已七十有六,眼睛也不大好。

我們這一帶以九的倍數為人壽的災禍之年,視為不祥。比如二九十八歲等等。時不時就聽見外婆歎氣,要不要還吶。逢年過節給我們壓歲錢時總以“現在不給就來不及了……”開頭。我望向夕陽,西沉的日頭給眼睛帶來一絲刺痛。很多老人就是這樣的心態,固執得像一頭牛,什麼重陽不重陽對他們來説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漸漸發現,現在的節日更像是一種為了忘卻的紀念,忘卻古老,忘卻過去。在我們一次次用食物和整天的鑼鼓喧囂深化節日這個儀式時,節日真正的精神與內涵卻在漸行漸遠。若有一日一覺醒來,重陽節憑空消失,如同從未出現過一般,不知我們是否會感到訝異,寂寞,抑或是漠然。

也許一個節日最好的結局是這樣的:最後一個記得這個日子的老人躺在一把搖椅上,目光隨着落日下降,漸漸閉上。這就如同一個文明的覆亡。別妄想與天地同壽,那隻不過是一個水中的夢。當社會已不再需要,當再也沒有更多的理由讓它存在時,有一個完滿的終點,比它如何開始更為重要。

當然也有可能是由這個節日衍生開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新的含義,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比之徹底消亡的説法,我也更為認同這種説法,畢竟走極端的只是少數,完全維持中平不被同化的概率幾近於零,還是融合來得更為妥當,弱化了具體的概念,而能將精神內核提煉出來。

於是就想到一個關於民族大同的問題。早些時候我對他的概念是比較模糊的,後來磚頭與我提起,一個民族的走向,無非是兩種,即同化他人和被同化。對當今這個越來越趨向於一體化的世界來説,出現統領全局的文化只是遲早的事,當然現如今這個問題便轉化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爭鬥,簡言之就是中華文明與歐式文明的一場戰爭。中華的儒家文化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平正,中庸,凡事不爭第一也不落最後,於是團隊作戰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歐式文明更講究競爭,也催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這場戰爭也許會曠日持久,也有可能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閃電結束,總之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許要靠來自外太空的非自然可抗力了。磚頭更傾向於中華大同思想的最終獲勝,但究竟以何種方式來結束,就要留給歷史來印證了。

文明的推演,要依靠一次次的銘記與深化;而希望這一次,不會僅僅流於形式。

2022年讚美重陽節演講稿參考 篇3

重陽節里人們有登高的習俗,傳説這是因為有個叫恆景的人,為了幫助村民剷除妖魔,苦練本領,等到妖魔九月九出來的時候,他請村民登高避禍,自己與妖魔戰鬥,後來用寶劍將妖魔扎倒在地。後來,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禍,形成了登高的習俗。

深秋時節,寒氣襲人。在萬花凋零時,唯有秋菊盈園,傲霜怒放,高潔清雅,給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機。在這段日子裏,那大而純的美容菊,豔麗的桃花菊,黃燦燦的金絲菊,翡翠般的綠菊,似玉雕般的蠟光菊,黃白相間的萬壽菊……無不色彩紛呈、千姿百態地展現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觀賞。

菊花,是菊科菊屬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開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黃色的,因此,古代詩人的筆下常常把它寫成黃色的、金色的,還用“黃花”代菊花。《禮記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的記載,這是關於菊花的最早記載。故時至今日,也有人稱菊花為“黃花”。特別是菊花又叫“節花”,謂在重陽節而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