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長會議上的講話(通用3篇)

在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篇1

同志們:

在局長會議上的講話(通用3篇)

經請示市政府領導同意,今天我們在這裏召開全市體育局長會議。首先,我代表市體育局對與會的各位代表表示熱烈歡迎!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深入貫徹全省體育局長會議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回顧總結 “”及20xx年全市體育工作,精心謀劃“十三五”,安排部署20xx年體育工作任務,動員全市體育系統幹部職工樹立新理念、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率先建成全省體育強市,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衝刺全省第一方陣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搶抓新機遇,主動新作為,“”我市體育事業取得新成就

(一)“”時期我市體育事業成就顯著

“”時期,是我國體育發展史上極為重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蚌埠體育主動作為、攻堅克難、發展提速、成效顯著的五年。

1、全民健身蓬勃開展,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全民健身工作,將其納入目標管理,市人大組織開展了《全民健身條例》專項執法檢查,市政協多次開展體育工作專題調研,形成了推動工作的強大合力。各縣區全部實現全民健身工作 “五納入”、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全覆蓋。順利完成《蚌埠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xx-20xx 年)》,在全 省考核評估中,我市二十四項核心指標均達到A級。五年來,累計投入資金3200餘萬元,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60個,實現村級全覆蓋,建成全民健身苑98個,實現社區全覆蓋。體育設施遍佈城鄉,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16平方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開展“温馨蚌埠、健康珠城”等主題活動,羣眾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健身熱情空前高漲。據統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全市總人口的33%以上。體育社團發展迅速,指導服務不斷完善,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體育社團63個,會員61500人,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012名,完成10000餘人次國民體質監測任務。

2、競技體育彰顯魅力,對全省體育貢獻率位居前列。成功獲得安徽省第十四屆運動會承辦權。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申辦工作精心策劃、高水準呈現,高票勝出淮北、阜陽,時隔32年省運會再次回到蚌埠,首開我省非省會城市兩次承辦省運會先河。連年舉辦大型賽事。“”時期是我市舉辦“國字號”、國際性比賽規模最大、頻次最高、效果最好的時期。共舉辦中美籃球對抗賽、中國國家隊對烏茲別克斯坦國家隊“五人制”足球對抗賽等國際性賽事9 次,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寧波海天俱樂部主場對陣江蘇電纜俱樂部)、全國象棋團體錦標賽等全國性賽28次。國內外賽場創佳績。我市體育健兒共獲得世界冠軍2個、亞洲冠軍3個、全國冠軍13個,打破省級紀錄 8項,1人入選“國家雙百精英教練培訓計劃”,對全省競技體育貢獻率位居前列。青少年體育進一步加強。建成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1個、國家級傳校1 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0個,省級高水平體育單項後備人才基地3個、省級特校4所、傳校8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7個,市級特校2所、傳校24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9個。我市體育代表團在安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 123枚金牌,居全省第一方陣。

3、體育設施規劃建設提速,體育彩票連創新高。完成《蚌埠市體育設施佈局專項規劃》;市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五人制”籠式足球場和體育場東看台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固鎮縣體育中心基本建成,懷遠縣全民健身中心正在加快建設。體育彩票銷售連創新高,五年累計銷售 7.5 億元,募集體育發展公益金 4500 餘萬元。

4、體育工作保障機制逐步完善,體育文化建設成果豐碩。市、縣(區)政府出台了《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xx-20xx 年)》。《蚌埠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深化教體結合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蚌埠市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實施意見》等一批政策性文件相繼出台,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體育文化建設得到加強。組織編創的花鼓燈舞蹈《回鄉花鼓》、石鎖表演和花鼓燈健身操《石榴花開》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第九屆、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分別獲得2個三等獎、1個二等獎。《蚌埠日報》、蚌埠 廣播電視台等主流媒體以《家門口辦盛會、人人都是東道主》、《全民健身預熱省運》為題對承辦省運會進行了集中報道。《中國體育報》多次報道蚌埠體育賽事活動;央視體育頻道專程來我市採訪“誰是球王”爭霸賽蚌埠賽區比賽和校園足球開展情況,並在央視體育頻道播出。20xx-20xx 年,我市體育信息發佈數量連續 3 年居省轄市第一位。

5、作風建設不斷加強,目標管理屢創佳績。局黨組認真組織開展黨的羣眾路線專題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抓手,強化“兩個責任”,“一崗雙責”全面落實到位。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持之以恆反對“四風”,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全系統風清氣正、政令順暢,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態。“”期間,我市體育工作捷報頻傳。市體育局榮獲“全國羣眾體育先進單位”、 “全國全民健身優秀組織獎”;20xx 年獲評“省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成績突出單位”,20xx 至20xx年連續5年被評為“全省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多次獲得“全省羣眾體育先進集體”、“競技體育突出貢獻獎”、“青少年後備人才輸送獎”、“體育彩票貢獻獎”。20xx、20xx 年,獲市政府目標考核 “優秀”等次,市體育局領導班子被評為“好班子”。

6、縣區體育工作各具特色、亮點紛呈。五年來,各縣區體育部門按照市體育局的部署,結合本地實際和特點,努力創新工作。懷遠縣注重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重視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承建籃球、手球等多個省運會項目隊,在安徽省第十三屆運動會上獲得全省縣域成績第四名的好成績。五河縣以創建全省全民健身示範縣為契機,將體育發展納入城市大建設,率先建成縣體育中心、澮河體育公園等體育設施,承辦多項省以上高水平體育賽事,榮獲“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固鎮縣重視民生投入,體育場館建設力度加大,後來居上。市轄各區都能以全民健身主題活動為抓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體育活動,形成了對全市全民健身活動的有力支撐。

(二)20xx 年我市體育工作取得新進展

20xx 年,第十四屆省運會進入“蚌埠時間”。市體育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籌備省運會為中心,主動作為,有序推進,圓滿完成了全年各項工作任務。

1、省運會籌備工作有新推進。一是突出責任落實,強化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將體育場館建設納入城市大建設,逐月觀摩、逐季調度。二是突出節儉務實,加快場館建設。體育場館工程包括市體育中心、老體育場升級改造(含游泳跳水館)、龍子湖體育公園、龍子湖區全民健身體育中心、禹會區全民健身體育中心均已完成總體規劃、單體設計、設計招標,下個月將全面開工建設。三是突出全域省運,抓好競賽組織。本着“充分利用已有場館,保證縣區有比賽、學校有項目”的原則,做到競賽項目縣區全覆蓋、學校重點覆蓋。副省長謝廣祥去年 11 月份來我市考察時,對省運會籌備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2、全民健身工作有新拓展。一是實施高水平體育賽事引進工程。相繼舉辦了中美籃球明星爭霸賽、中國羽毛球超級賽、華東四省女子乒乓球精英賽等國際、國內賽事。採取門票公益發放、低票價等方式讓更多市民走進體育館欣賞體育賽事。二是實施“全民健身、擁抱省運”品牌工程。市、縣(區)組織大型羣體活動20場次,以村為單位開展健身活動5600多場次。注重發揮體育社團作用,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先後組織了中華龍舟賽、安徽省體育舞蹈公開賽、蚌埠千人武術大展演等大型羣體賽事活動 50 餘次,各類體育展示、賽事、活動20xx多場次,直接參加健身羣眾百萬人次以上。三是實施體育惠民工程。建成321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投入資金近200萬元,對全45個社區、181個小區健身器材進行全面維修更新,維修器材1158 件、更新器材 450 件;建成濱河體育公園,配建8副籃球架、4套健身器材;為 20 個社區添置健身器材21 套,實現山上樓下、林中岸邊都有羣眾競技場、百姓大舞台。

3、競技體育基礎有新鞏固。一是完成競賽項目佈局。突出基礎大項、優勢項目、省重點發展項目,全面佈局23個競賽項目,做到項目教練員、運動員、承擔單位、訓練方案“四落實”。二是全面加強競賽工作。新增註冊運動346人,常訓人數在800 人以上。組織參加全省青少年常規賽,成績好於同期;圓滿承辦全省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游泳錦標賽、柔道錦標賽、航模比賽等賽事,實現運動成績提高、辦賽形象提升雙目標,均被評為優秀賽區,佔全省總數的三分之一。全年共承辦全國中學生足球賽、安徽省高中足球聯賽等省級以上各類賽事22次,參賽運動員 8559人。三是着力提升青少年體育工作。走“體教結合”之路,強化“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完善“市隊校辦”模式,14 所學校承擔了省運會專項運動隊組建任務。實施校園足球“百千萬工程”、開展“三級三際三段”校園足球聯賽、舉辦“陽光體育校園聯賽”等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我市先後在省政府召開的全省體教結合工作會議和全省體育局長會議上進行經驗介紹。

4、體育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認真貫徹國發[20xx]46 號文件、皖政[20xx]67號文件精神,市政府出台《蚌埠市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政府積極推動、資本踴躍投入、業界振奮進取的體育產業發展態勢正在形成。體育與資本加速融合,體育健身和體育消費人羣聚集壯大。據統計,目前全市有各類體育企業240多個、體育培訓機構100多個,直接從事體育服務人數達 2萬人以上。加大體育彩票工作力度,全年體彩銷售 1.72 億元,創銷量最好成績。

5、體育管理工作有新提升。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高標準完成規定動作,嚴要求查擺問題,快節奏完成整改。全面落實“創城”工作任務。集中人力、財力申報 “創城”迎查材料、維修更新社區健身器材、做好“包保”工作。切實加強人才和隊伍建設。舉辦第一期體育管理幹部培訓班,納入全市幹部培訓主體班次,來自市、縣(區)30名體育管理幹部參訓。本着“招強、管用、拿金牌”原則,引進高水平教練員25名。注重體育文化建設。組織“迎省運•我該幹什麼”專題討論,開展“我為省運獻計策”專題研討,匯民智、謀思路,形成了“我為省運爭先創優”的良好工作氛圍。加強宣傳信息工作,主流媒體宣傳181次,上報省體育局辦公網信息738條。

同志們!20xx 年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標誌着“”我市體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勝利實現。五年來的體育工作是一場適應新常態、把握新機遇、力求新發展的生動實踐,不僅創造了全民共享的豐碩體育成果,還蓄積了巨大的發展能量,形成了值得總結的深刻啟示。一是要善謀大勢、搶抓機遇,把握髮展的主旋律。當今體育已超越運動和競技的層次,具有特殊價值與文化內涵。今天的蚌埠體育,正面臨着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和承辦省運會的雙重機遇,具備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趕超條件。牢牢把握這個黃金機遇期,奮發有為,抓緊上大項目、築高平台、促政策落地,把機遇變成現實。唯此,體育工作才能改變落後面貌、實現跨越發展。二是要善謀全局、同頻共振,彈好發展的合奏曲。以全局視野觀察和思考問題,主動把體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考慮、謀劃,主動把體育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去推動、發展,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形成各方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唯此,體育工作才能得到更大支持、有更新作為。三是要理念引領、創新驅動,奏響發展的最強音。以新理念為指導,敢於打破習慣思維定勢,想他人不敢想,謀他人不敢謀,為他人不敢為,思想出新、思路出新、辦法出新、落實出新。唯此,體育工作才能融入發展潮流、獲得不竭動力。四是要主動擔當、永不言敗,吹響發展的集結號。把責任扛在肩上,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當好本職工作“主攻手”,主動思考、主動爭取、主動推進、主動落實。發揚體育人頑強拼搏精神,以不服輸的狠勁、爭第一的拼勁、破紀錄的衝勁抓好每一項工作的落實。唯此,體育發展的思路才能變為出路、藍圖才能變成現實。

五年來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這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方面關心支持的結果,也是全市體育系統團結奮進、辛勤工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體育局黨組向大家致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五年來的體育工作也還有許多遺憾、不足和薄弱環節。公共體育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縣區“五個一”還沒有實現全覆蓋;競技體育高水平後備人才不足,“定江山”的奪金大項缺乏;體育產業發展滯後、短板突出。幹部隊伍建設仍須加強。一些同志思想作風還不適應新形勢下體育工作的新要求,眼界不高、視野不寬、創新不夠、動力不足、全局意識、發展意識不強。工作中不善謀事、不想幹事、不會幹事,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只求有、不求優。“任性思維”,自以為是,選擇性執行,吹自己的號,唱自己的調。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體育發展的羈絆,阻礙了體育事業局面開拓、形象提升,需要我們引起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二、認清新形勢,繪製新藍圖,率先建成全省體育強市

(一)深刻認識“十三五”體育發展面臨的機遇。

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了“體育強省”的建設目標。市委、市政府吹響了辦好省運會,打造運動之城、幸福之城、健康之城,建設“體育強市”的新號角。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一是健康中國建設把體育發展提到了新高度,為體育事業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二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對體育發展提出新要求,體育產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三是公共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為體育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我市體育事業、體育產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四是科技創新為體育發展帶來了新業態,為體育發展提供了新的推動力。正是因為體育的價值再發現、作用再提升、功能新定位、業態新發展,決定了體育事業必將進入全面發展的黃金機遇期、理念轉變期、動力切換期、發展跨越期。我們要認清形勢、凝聚共識、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為人民創造更多的體育成果,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使命。

(二)認真謀劃“十三五”時期我市體育事業

“十三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全面衝刺全省第一方陣的跨越階段,也是蚌埠建設體育強市的攻堅決勝階段。我們既要有搶抓機遇的意識,更要有把機遇轉化為發展目標、優化為發展環境、細化為發展項目、硬化為發展措施、實化為發展成果的本領,精心謀劃“十三五”體育事業發展,編制科學可行的發展規劃,繪製“體育強市”宏偉藍圖。

關於“十三五”時期我市體育工作,我們總的思考是:立足於補短板、創優勢、提標杆、上台階,建設體育強市,打造運動之城、幸福之城、健康之城。《規劃》的主體內容概括起來就是“12345”。即:以圍繞一條主線:建設體育強市;落實兩個文件:《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xx-20xx 年)》和《蚌埠市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實施三大戰略:羣眾體育“全民健身、健康蚌埠”戰略、競技體育“全運爭光、省運爭先”戰略、體育產業“升級提速、園區推進”戰略;實現四大目標:省運會精彩圓滿、羣眾體育全省領先、競技體育重返前列、體育產業補齊短板;強化五項保障:加強黨的建設、推進依法治體、充實人才隊伍、提升體彩能級、打造效能體育。各級各單位要圍繞這個“12345”,認真謀劃本單位的“十三五”工作,全市一盤棋、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勁、合力抓落實,開創體育強市建設新局面。

(三)以五大理念引領我市體育事業新發展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事業向前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在發展中永不落敗;唯有創新,才能在時代的變化中保持領先。我們要把創新作為體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推進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訓練創新、辦賽創新、業態創新。市體育局決定從今年起設立“創新工作獎”,對全市體育系統包括各縣區體育工作創新進行獎勵,不僅給榮譽,還要給獎勵,目的就是要鼓勵創新,使創新驅動成為我市體育發展的鮮明特徵。

二是堅持協調發展。要結合我市實際,推動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協調發展。抓住“十三五”我市體育場館全面建成的契機,加快推進體育產業集團、體育產業園區、體育用品零售街區等大項目建設,力爭體育產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實現後發趕超;要補齊基層體育設施不足的短板,促進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均衡化。重點加快縣域體育設施建設,完善縣區“五個一”、鄉鎮(街道)“三個一”、新建社區“兩個一”,實現全市人均佔有體育場地面積達到 2平方米。使城鄉公共體育服務更加公平、均等。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要充分發揮體育的綠色低碳優勢,以“生態省運”為抓手,推進體育場館的節能減排,建設沿河、環湖健身步道、户外營地、體育公園等生態體育休閒設施,大力發展登山、帆船、賽龍舟、鄉村騎行等健身休閒活動,探索發展冰雪運動,打造我市羣眾體育升級版。

四是堅持開放發展。主動融入全國體育大格局,重點對接申辦高水平體育賽事。向縣區放開省運會項目隊,凡是有條件的縣區都可以承擔,市體育局將在教練指導、經費支持上一視同仁。大力推動社會辦賽,鼓勵有實力、有能力的體育社團、企業承辦體育賽事。堅持雙向開放,把國內外高水平比賽“請進來”的同時,將我市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送出去”,傳播優秀體育文化,推動交流互鑑。

五是堅持共享發展。全域省運、全民參與。在完善市、縣(區)省運場館的同時,建設好羣眾身邊的體育設施,把更多的競賽項目安排到縣區,最大限度地讓市民共享省運成果。堅持大民生體育方向,積極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各類人羣體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三、注入新動能,開創新局面,全面落實 20xx 年工作任務,為體育強市建設起好步

20xx 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是省運會籌備工作承上啟下之年。全市體育系統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體育局的要求,高質量完成“精心籌備省運會”和“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兩大重點任務,高水平推進《蚌埠市“十三五”體育事業發展規劃》編制、羣眾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和體育管理六大工作,為體育強市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一)實施省運提速工程,樹立籌備工作新標杆。制定《蚌埠市承辦省運會總體方案》,成立蚌埠市承辦省運會工作指揮部,啟動會徽、會歌、吉祥物、宣傳畫、主題口號徵集,組織開展“省運會倒計時 800天”集中宣傳活動。強力推進市體育中心、體育場升級改造工程、龍子湖體育公園、龍子湖區、禹會區全民健身體育中心建設。今年省運會籌備工作已列為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市體育局制定了月度推進、季度督查、年終考核的工作計劃,明確了責任領導和責任部門,各項工作都要實行掛圖作戰、強力推進。

(二)實施品牌引領工程,爭創羣眾體育新優勢。以啟動《蚌埠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xx-20xx年)》為契機,實施品牌引領工程,強化“全民健身、省運蚌埠”形象展示。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擁抱省運”主題活動、“全民健身、舞動珠城”花鼓燈健身操普及推廣活動、“迎接省運會、動感龍子湖”生態休閒活動、“迎接省運會、大家動起來”體育社團活動,形成對全市全民健身活動骨幹支撐。各縣區要突出地域特點和自身特色,開展多形式健身活動,努力形成一縣(區)一品;各區還要結合“創城”任務組織開展綜合性全民健身活動(5項以上)1次以上、單項體育活動3次以上。組隊參加安徽省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爭取獲得好成績。出台《蚌埠市社區健身設施管理暫行辦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健身設施使用正常、維修及時。着力建設體育公園,今年將重點完善濱河體育公園,規劃建設龍子湖體育公園,打造體育設施新亮點。充分應用“互聯網+”成果,加快開發智慧健身平台,推動羣眾體育升級。

(三)實施育才奪標工程,蓄積競技體育新能量。加強備戰體系建設,制定《蚌埠市備戰省運會總體方案》、《蚌埠市參加安徽省第十四屆運動會獎勵辦法》。實施項目分類管理,以金牌課題為重點,精準發力,實行優質資源向金牌項目、金牌運動員傾斜。落實雙週備戰訓練會議制度,建立運轉高效的備戰機制。承辦、參加省級常規賽。加強教練員、運動員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深入開展“五好教練員”、“三有運動員”評比活動,動員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向先進看齊、朝目標努力,把寶貴的青春奉獻給美好的事業和無悔的人生。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體教結合。各縣區教體局要在學校體育提升、青少年賽事培育、校園足球振興和青少年體育人才強基等重點工作中找結合點、着力點、突破點,形成本縣本區學校體育特色、團體優勢。繼續加強青少年體育基地建設,做好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户外營地申報工作。

(四)實施政策落地工程,謀求體育產業新突破。認真貫徹落實《蚌埠市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全力推動增加體育供給的政策出台,特別是税費優惠、土地優惠、安保服務和學校場館開放等政策的落地;圍繞打造自主品牌,啟動體育產業園可研工作;組織舉辦2次全國性高水平賽事,打造區域賽事品牌;創新體育場館運營體制機制,籌建蚌埠體育產業集團。抓好體育彩票“一把手”工程,完善網絡,提高銷量,落實風險防控預警機制,力爭全年體彩銷量超過2億元。

(五)實施管理提升工程,增強體育發展新保障。一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抓手,強化“兩個責任”,落實“一崗雙責”,聚焦正風肅紀,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守紀律、講規矩、乾淨幹事、廉潔從政。深入開展“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活動。二是開展縣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績效考核。省政府從20xx年起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列入對省轄市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為有力有效推動工作,從今年起,市體育局將對縣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計入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目標考評總分。目前,考核細則正在擬定之中。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興體之要,唯在人才。要切實把體育發展轉變到依靠人的素質提升、能力增強、水平提高上來。要引進一批金牌教練員,培養一批奪金運動員。舉辦全市第二批體育管理幹部培訓班。各縣區教體局要強化體育工作,明確分管領導,設置體育業務科室,配齊配強業務幹部,提高體育隊伍的戰鬥力、執行力。四是抓好體育文化建設。開展“讀《中國體育報》、上省局辦公網”活動。用最新政策、最前沿成果、最鮮活經驗指導工作。組織“省運場館記者行”集中採訪活動,與蚌埠廣播電視台合作,增設體育欄目。深化體育系統“迎省運•我該幹什麼”專題討論,組織開展“我為省運做貢獻”徵文活動。繼續做好信息報送工作。五是加強安全生產。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確保全市體育系統不發生重大責任事故。

同志們,春潮湧動風正勁,揚帆遠航恰當時。當前我市體育事業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更加飽滿的激情、更加進取的狀態、更加創新的作為、更加嚴實的作風,戮力同心,砥礪前行,向着“十三五”率先建成體育強市的宏偉目標勝利啟航!

在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篇2

同志們:

按照全市林業工作整體安排,我們召開這次林業局長會議,主要是貫徹落實黨的xx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全委會議、市委務虛會議精神,圍繞加快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創新林業、法制林業、高效林業建設,系統總結“”林業工作,研究討論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創建鞏固和20xx年林業改革發展政策文件,精心部署20xx年重點工作。這次會議既是一次林業工作的總結部署會,也是一次開動腦筋、集中智慧、研究發展的研討會,動員全市林業系統進一步統一思想、理清思路、創新突破,為綠色濟寧、生態濟寧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有力保障。下面,就“十三五”發展規劃和20xx年工作開展,結合近一個時期的思考,我代表局黨組講幾點意見:

一、深入思考,全面分析,準確把握林業改革發展新常態新形勢

回顧20xx年和“”林業工作,審視20xx年和“十三五”新常態新形勢,濟寧林業成績與短板並存,機遇與挑戰相伴。

(一)全面盤點,濟寧林業站在新起點。五年來,全市林業系統堅持一手抓改革促發展、一手抓班子帶隊伍,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以10項林業重點工程為載體,精心謀劃思路定位發展,抓住特色挖潛引領發展,完善政策投入支撐發展,創新制度舉措推動發展,全市林業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圓滿或超額完成“”各項任務目標,林業面貌發生重大而深刻變化,形成了均衡統籌彰顯特色的良好格局,濟寧林業改革發展站在了新起點。思路佈局上,我們立足山區、丘陵、平原、湖區地形地貌齊全的實際,大力推進全面發展、均衡發展、創新發展,建立了符合濟寧林業發展的思路模式。按照造林綠化、資源管護、產業發展、濕地利用等科學切塊,分線作戰、統籌推進,全面發展“生態、民生、法治、創新、高效”五大林業;充分發揮各縣市區潛力特色,將14個縣市區劃分為城郊林業特色區、山區丘陵特色區、平原林業特色區、水系濕地林業特色區,分類實策、引導扶持、均衡發展;出台濟寧林業版全面深化改革意見,創新政策機制,加快探索實施造林、用林、護林、活林的市場化、社會化、智慧化。政策投入上,注重創新政策扶持發展,建立實行領導幹部發展保護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市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20xx年以來提請市委、市政府出台森林濕地管理等13個政策文件,在土地保障、資金投入、補償補貼、金融信貸、保險支持、機制創新等方面提供有力政策支持。注重項目培育、儲備、爭取、建設,每年策劃包裝爭取國家、省各類項目600餘個,中央、省財政資金連續4年過億元,20xx年達到2億元,“”期間中央、省市財政資金到位7億多元,整合使用農業開發、外國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等金融資金20億元,撬動社會資金40億元,資金使用全部制定標準明確、程序公開、撥付透明的管理辦法和規程,實行以獎代補和申報評選,以資金投向帶動工作導向、體現全局重點。優化環境上,將林業發展置於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參謀,市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市長辦公會議多次研究林業工作,對林業需要的資金政策給予傾斜支持,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多次參加林業會議、活動,分管領導對林業工作做到每月一調度;爭取市委、市政府將林業指標納入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每年年底提請市委、市政府專題研究林業發展、出台年度意見、制定實施方案、召開會議安排部署並簽訂責任書,每年4月下旬開展全市域造林觀摩評比,年中召開資源管護工作會、年底召開林業產業發展推進會,邀請市人大、市政協開展專項視察,實現由追着領導要政策向黨政領導推着乾的轉變。市林業局與市直部門建立常態化協調關係,25個市綠委會成員單位全部建立綠化點,參與到造林綠化大督導體系;與縣市區黨委政府協作,多數縣市區林業工作上升為“一把手”工程,書記、縣長親自部署、督促、推動。機關風氣上,將機關建設置於林業改革發展同等重要位置,通過“一手抓改革促發展、一手抓班子帶隊伍”,重視加強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環境建設、廉政建設,在推動林業事業不斷髮展中鍛造了幹部隊伍。局內部建立實施績效考核機制,全體人員工作職責統一上牆、公開公示,崗位目標公開承諾、述職評議,考勤管理去向告知、每週通報;局黨組每月擬定工作要點、通報進展情況,各科站每週擬定工作計劃、落實措施進度;強化黨建主體責任,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履行“一崗雙責”,每半年進行黨建工作考核,年底局機關各支部書記進行黨建工作述職;開展省級文明單位創建,“綠色先鋒”黨建品牌創建,組織“機關開放日”活動,提高幹部職工文明意識,活躍機關氛圍,廣大幹部職工精神狀態更加振奮,幹事創業、服務發展的熱情空前高漲,形成規範高效富有活力的機關風氣。縣市區班子調整充實了一批學歷高、年紀輕、熱情高、幹勁足、思路新的同志,都能在工作佈局、資金爭取、環境優化、作風轉變上與市局合拍同步,都想在林業局這個位置上幹出一番事業、展現一定作為。目前,全市林業系統形成了團結和諧、風正氣順、幹事創業、爭先進位、廉潔清正的機關風貌和工作氛圍,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五年的奮勇拼搏、務實創新,收穫了“”豐碩成果。五年來全市新完成造林111.71萬畝,新建完善綠色通道3061公里、農田林網138.6萬畝。截止20xx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357萬畝、比20xx年增加9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0.2%、比20xx年提高3.7個百分點,濕地保護面積達到228萬畝、比20xx年增加60萬畝,全市經濟林面積發展到121萬畝、比20xx年增加23萬畝,苗木花卉51萬畝、比20xx年增加28萬畝,林業產業產值達到511億元、比20xx年增加441億元。連續五年未出現大的森林火情和林業有害生物疫情,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5‰以內、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0.2‰以內。我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順利通過國家綠委現場驗收。市林業局連續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先進集體,先後被授予市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單位、全省林業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二)全面審視,濟寧林業具備新潛力。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林業工作仍有許多差距短板,這些差距短板也是我們謀求發展的空間潛力。一是在科學規劃計劃上我們有空間潛力。多年來,全市林業系統除了市裏重視5年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編制,每年制定計劃,出台年度林業改革發展意見外,各縣市區沒有幾個像市裏一樣,不管是長期規劃、專項規劃還是年度計劃,大都沒有引起高度重視。這些都需要加以改進,有空間潛力可挖。二是在機制體制建設上我們有空間潛力。近年來,市局一直高度重視支撐林業發展機制體制的完善和破解,有效支撐和保障了近年林業的持續快速發展。但審視濟寧林業改革發展新形勢,濟寧林業還有很多機制體制需要完善,這些機制體制上的短板也是我們需要強化突破的空間潛力。三是在重點難點工作上我們有空間潛力。重點難點是我們的工作任務,也是我們需要亟需挖掘的空間潛力。四是在增強職責活力上我們有空間潛力。責任不強工作被動,思想消極缺乏活力,作風浮躁行動拖沓,私心過重亂作為,在新常態新形勢下,亂作為是違法犯罪,不作為是失職瀆職,也是犯罪。因此,在增強職責活力上有發展的空間潛力。

(三)全面分析,濟寧林業迎來新機遇。當前我市林業改革發展有了一定基礎,存在空間潛力,只要準確把握抓住面臨的良好機遇形勢,就一定能推動在現有起點上實現更好更快發展。一是“綠色發展”成為執政理念,為林業發展指明方向。黨的以來,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林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中央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了《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把生態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二是市委、市政府系列重大工程,為林業發展搭建平台。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建設覆蓋全市區域,涉林重點工程涵蓋城鄉綠化、濕地保護修復、森林濕地資源管護、生態旅遊發展、生態文化建設等林業全領域,從規劃實施、制度建設、投入機制、科技支撐等確定了具體政策,為加快林業發展搭建了平台;市委、市政府集中實施精準扶貧攻堅,內容涵蓋苗木花卉、特色林果、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林業內容,要求全市集中人財物力推動,為加快林業發展搭建了平台;20xx年市委、市政府美麗鄉村建設仍將綠化作為三條主線之一,把綠化作為基礎,要求先行,不僅對鎮村駐地綠化提供了機會和有效工作載體,也一定程度上帶動和促進山區綠化、平原綠化、通道綠化、水系綠化等綠化工程建設,為加快林業發展搭建了平台;市委、市政府實施泗河綜合開發、機場遷建、魯南快速鐵路、濟徐高速、跨湖高速、京杭運河航道升級等重大項目建設,這些項目的實施都會對周邊綠化提出要求,為生態建設提供更大空間,為加快林業發展搭建了平台。三是“”和多年來形成的環境基礎,為林業發展提供後勁。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成功創建,贏得國家、省市對濟寧林業發展充分肯定,各級黨委政府對林業工作越來越重視,將林業工作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把林業發展作為加強生態建設、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內容,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給予政策、資金、機制等傾斜扶持,支撐林業長期持續發展的機制環境初步建立。良好的基礎、優化的環境、領導的重視,使我們不幹不行、幹不好不行。以上這些都將對濟寧林業發展起到重大促進作用、注入強大動力,為濟寧林業乘勢而上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認真分析新常態新形勢,林業面臨的重大機遇期沒有變,變的是內涵和條件;林業總體向好的趨勢沒有變,變的是方式和結構;社會對林業的期望沒有變,變的是需求和質量。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任務越來越繁重,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既要堅持戰略思維、保持政治定力,又要保持滿腔熱情、迸發工作激情,深化林業改革,加快林業發展,主動適應新常態,牢牢抓住新機遇,努力取得新業績。

二、扭住瓶頸,精準發力,乘勢推動“十三五”改革發展新突破

“十三五”全市林業工作總體思路是:圍繞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鞏固提升和全市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建設,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建設為牽動,以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濕地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管護、特色生態產業、生態科普文化為重點,實施項目承載戰略,着力解決林業發展短板,努力實現森林濕地資源總量明顯增加、質量明顯提升、生態功能明顯增強,加快構築起支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林業生態安全體系。到20xx年,有林地面積達到380萬畝,林木覆蓋率穩定在30%以上,林業產業產值達到650億元。

(一)要圍繞加快構建生態體系,着力突破林業發展空間制約。空間是林業發展的基礎依託,沒有空間,開展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經濟都無從談起。近年來,通過連年實施林業10大重點工程,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基本實現綠化,剩餘宜林地大都是乾旱瘠薄的荒山、荒灘,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造林成本高、難度大。依據濟寧地域特色,下步造林綠化的空間主要放在宜林荒山、坡耕地、鎮村、水系和綠色通道建設上。要突出宜林荒山綠化主戰場,爭取黨委政府和社會支持,加大引水上山、工程造林、封山育林等實施力度。要加大退耕還林力度,學習鄒城模式,出台政策,引導在坡耕地退耕還果,既增加生態總量又致富羣眾。要藉助美麗鄉村建設,按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村、環境整潔村三類分別制定建設標準、完善獎補方式、加快綠化建設。要大力推進水系綠化,對接省市水系發展優惠政策,以水系源頭、河流兩側為重點,集中突破水系造林,加快水系生態帶建設。要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補償額度、探索土地流轉等將綠色通道建設用地納入林地管理,解決羣眾發展綠色通道意願低、造林成效差的難題。同時,還要大力實施生態家園建設,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見縫插綠,最大限度拓展林業發展空間,加快構建全覆蓋林業生態體系。

(二)要圍繞鞏固林業發展成果,着力突破森林資源管護難點。保護森林資源是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核心,是鞏固林業發展成果的根本手段。在林業發展可用空間日益狹小的同時,保護好有限的森林資源尤為重要。要建立林業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制定符合濟寧實際的森林、濕地、物種等生態紅線劃定辦法,編制林地、濕地等生態資源資產負債表。要做好林地、濕地“一張圖”和國土“一張圖”的銜接,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林業局新規定,進一步加強和規範使用林地、濕地審核審批工作。要研究制定森林、濕地資源有償使用費徵收管理機制,制定森林資源損害鑑定評估辦法,解決目前佔用林業資源成本過低和林業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要加強森林防火能力建設,組建市、縣、鄉鎮(國有林場)消防專業隊伍,加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防撲火綜合能力和森林火災應急處置能力,破解森林防火困境。要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創新防治方式,加大無公害防治技術及飛機作業防治推廣運用,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防治服務。

(三)要圍繞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着力突破林業產業發展困境。林業產業是林業發展的支撐和動力,產業發展了,才能為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和保障,為社會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態產品和種類繁多的林產品。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沒有發達的產業體系,不可能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認識到抓住林業產業就抓住了興林富民的關鍵,也就抓住了林業發展的“牛鼻子”。要將林業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之一,力求儘快打開林業產業發展通道、突破當前發展困境。要圍繞建立起門類齊全、彰顯特色、優質高效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利用政府扶持政策的引導作用,撬動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創新完善財政扶持、金融支持、政策保險、貸款貼息、税費減免、政府服務等扶持政策,創新林業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創新林業產業發展的多種模式,帶動產業結構和生產轉型。要鼓勵加快林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市場流通體系、規模特色基地、中介服務組織、林業產業特色區域等發展,支持各類涉林市場主體開展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研發、各級品牌創建、各類平台打造,大力提升林業產業社會貢獻率和市場競爭力。要着力提高林業服務能力和效益,深化林業服務體制改革,充分調動社會、市場資源和力量參與林業服務。

(四)要圍繞保障林業快速發展,着力突破林業政策資金瓶頸。政策資金是林業改革發展的基礎保障,我們要牢記推動發展是第一要務、爭取項目資金是第一責任、保障項目資金安全是第一底線。一要積極爭取政策投入。想方設法爭取各級政府增加生態建設、管理和保護政策投入,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主動研究新常態下林業項目資金投資項目重點,包括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長防林、林木種苗建設、濕地保護與恢復等中央預算內林業基本建設投資項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良種補貼、造林補貼、森林撫育補貼、濕地補貼、林業防災減災補貼、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補貼、林業貸款貼息補貼、森林公安補助、國有林場改革補助等中央財政林業補助,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及貧困林場扶貧資金等專項資金項目等,加強項目爭取,強化溝通協調,搞好工作對接,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儘量多的項目資金用於濟寧林業建設。去年,省政府出台了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設立了800億元的發展基金。各級林業部門要選準選好項目,積極爭取把營造林和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扶持範圍。二要拓寬林業投融資渠道。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廣泛吸引工商資本、社會資本投資林業,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利用林業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承包、租賃、兼併、收購、出售等經營方式,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發展林業,形成了多渠道、可持續的林業發展投融資機制。三要創新林業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銀林合作等方式,為廣大林農羣眾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要支持組建農民互助擔保組織,鼓勵和推動民間各類擔保機構開展林業貸款擔保業務。要加快擴大森林保險範圍和品種,大力推進政策性林木綜合保險,積極爭取增加政府補貼的保險範圍、比例和費率,保障林業生產經營者收益持續穩定增長。

(五)要圍繞彰顯特色均衡推進,着力突破縣域林業發展短板。濟寧林業有特色有看點,我們每一個縣區都各有優勢、各有潛力,都可以大有作為。任城、高新區、太白湖新區城郊林業、苗木花卉、木材加工、濕地建設優勢明顯,兗州、汶上、金鄉平原綠化、經濟林發展、苗木花卉、水系綠化、木材加工基礎良好,曲阜、泗水、鄒城、嘉祥、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造林綠化、特色林果、生態旅遊獨具優勢,梁山水系綠化、木材加工潛力較大,微山、魚台濕地建設、杞柳種植加工空間大、基礎好。各縣市區要清醒的看到自身的潛力和優勢,突出特色重點、擴大品牌優勢、完善發展機制,着力在發展優勢特色林業上下功夫、做文章,持續推進特色優勢彰顯,形成品牌亮點。只有每個縣區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形成亮點,才能形成濟寧林業均衡發展、異彩紛呈的整體格局。下步,市局也將在規劃編制、政策扶持、項目安排、工作推動上對各縣市區各有側重、分類施策。

以上這些既是“十三五”林業改革發展的瓶頸制約,也是“十三五”林業改革發展的重點難點,各縣市區要準確把握和理解今後五年全市林業發展的總體思路、重點佈局,結合縣市區實際,對今後各自的發展進行精心謀劃和思考,科學編制縣域林業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努力開創縣域林業發展新局面。

三、突出重點,奮力攻堅,全力打好“十三五”改革發展開局戰

20xx年是我市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鞏固提升年和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啟動年,業可進而不可退,氣可鼓而不可泄。全市林業工作要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堅定發展決心、增強發展信心,以責無旁貸的擔當、勇立潮頭的自覺和戰之必勝的鬥志,層層自我加壓,工作落細落實,力爭各項工作取得滿堂紅,全面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以荒山鎮村綠化為重點,着力實施好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工程。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是我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建設重要支撐內容,是市委、市政府交給林業系統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城鄉綠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工作推進上,一要做到面上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全面推進林業10項重點工程建設,重點突破荒山綠化難點、鎮村綠化弱點、通道綠化亮點,荒山綠化要研究切實可行的政策,工程造林抓突破;鎮村綠化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在攻破薄弱環節上做文章;通道綠化特別是高速公路綠色通道綠化,這是我們的亮點也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已建成的面臨採伐更新,待建的長效機制如何建立,這些都需要在20xx年解決破題,通過探索建設高速公路綠色通道示範段,建立通道綠化長效機制,切實解決用地和管護問題。二要做到規模建綠與身邊增綠相結合,突出規模效應,完善工程造林機制,對造林地段實施招投標制、監理制,集中財力捆綁造林,把有限資金用到刀刃上,確保造林綠化效果;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和管理辦法,建立黨政領導綠化點,完善全民義務植樹機制,推進林權流轉,鼓勵林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户、家庭林場、農民合作社、林業企業流轉,調動社會各類經濟組織投資造林綠化的積極性。三要做到綠量增加與質量提升相結合,實施科學造林,制定出台《濟寧市造林綠化質量管理辦法》,加強保障性育苗基地建設,加大優良鄉土樹種保護和名特優新品種引進力度,開展低效林改造、疏林地撫育;要建立健全綠化目標責任制,加大檢查督導考核力度,對造林成活低、勞民傷財的,要説明原因,追究相關責任。當前工作的當務之急是編制完成《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專項規劃(20xx-20xx年)》、制定《20xx年度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將工作落實到全年每個階段,將任務落實到山頭地塊,將責任明確到人。

(二)以“一湖兩帶”為重點,着力實施好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我市是濕地資源大市,近年來圍繞濕地保護修復利用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找到具有區域特色的工作路徑。市委、市政府將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列入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內容。我們要按照“生態護濕、依法治濕、科學養濕、全民愛濕”的要求,加快推進濕地保護修復、依法保護管理濕地、濕地科研合作及宣傳教育等領域改革創新,完善構建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重要濕地功能區等多種保護形式相結合的管理格局,精心打造佈局合理、管理規範、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濕地保護體系。要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嚴禁將濕地開墾成耕地,嚴禁在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搞商業性開發,嚴禁各類開發影響和破壞濕地生態功能。要加大濕地的恢復治理力度,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完善濕地“一張圖”,採取工程建設和生物治理相結合的修復措施,恢復濕地自身功能和生命活力,增強濕地生態功能,儘快遏制濕地面積減少和功能退化的趨勢。要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建立健全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理機構,開展濕地保護與利用示範研究,不斷提高濕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科技含量。要正確處理好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關係,開展濕地公園建設、開發濕地產品、開展生態旅遊等活動,構建濕地資源共管共建共享機制。當務之急是抓緊制定《濕地生態保護與建設專項規劃(20xx-20xx年)》和《20xx年度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實施方案》,落實任務,明確責任和時間節點,

(三)以深化治理改革為重點,着力實施好生態資源管理保護工程。我市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森林資源保護形勢非常嚴峻。20xx年生態資源管理保護工作必須研究制定切實管用的實招硬招新招,突出抓住難點求突破。一是林地濕地保護管理必須堅決從嚴。林地濕地資源是生態建設的根本,是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的根基。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建立實行了《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省人大通過了《山東省森林資源條例》,省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林業指標就確定為林地濕地保護,充分反映出林地濕地保護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步全市林地濕地保護管理工作將緊緊圍繞嚴格保護管理、嚴守保護紅線、嚴控資源流失、嚴厲執法辦案、嚴肅責任追究,提請市政府制定出台《加強林地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從嚴保護,要加快林地濕地保護紅線劃定,明確林地濕地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的區域和類型,堅決禁止違法佔用林地濕地現象發生;從嚴執法,要強化與國土資源、公檢法等部門的協調聯動,建立林地濕地案件聯席會議制度和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相銜接的機制,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從嚴追責,要加快實行黨政領導保護管理林地濕地資源責任追究制度,不斷加大林地、濕地等生態資源在各級政府科學發展觀綜合考核中的權重,逐步建立衞片檢查與案件核查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強化對縣、鄉兩級黨委政府的責任追究。二是森林防火能力建設必須實質突破。要強化林火監測體系建設,健全覆蓋重點林區的森林火災觀測瞭望網絡,山區防火縣市要全面完成視頻監控點、瞭望台、護林房、檢查站建設任務,配齊必要設備。要圍繞提升森林火災應急救援能力,加快引水上山、防火通道、大型滅火機具等基礎設施,完成市級森林防火儲備庫建設。要健全完善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立一定數量的森林火災撲救預備隊,實現撲救森林火災的專業化。三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必須萬無一失。林業有害生物是“不冒煙的森林火災”,是森林資源的大敵,既有自然災害的普遍屬性,還具有生物災害的特殊性、複雜性、長期性和艱鉅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事關森林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事關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既是生態問題,也是民生問題;既是工作職責,也是政治任務。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是維護生態安全的現實需要,是維護森林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根本保證,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更是在座各位的職責。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市上下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樹立全局觀、大局觀,摒棄麻痺思想,全力以赴的打好20xx年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戰役,確保全市森林資源和生態安全。各縣市區要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拿出切實可行的防控措施,實行網格化管理,制定完善有效的防控方案,3月底以市政府名義召開全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部署會議,真正改變被動的有害生物防控局面。

(四)以市場主體培育為重點,着力實施好特色生態產業建設工程。產業是動力,只有抓好了產業,才能為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提供支撐。興林才能富民,產業興則生態穩,兩者密不可分、辯證統一。儘管市局多年來力求產業發展來支撐林業發展,但是各縣市區對發展林業產業的認識不夠堅定,沒有統籌兼顧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更多時候是重生態、輕產業,認為產業發展可有可無、辦法不多。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出台了《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就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各縣市區要認真學習,結合我市林業產業實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一二三產融合,實行全產業鏈發展。20xx年特色生態產業建設工程的重點是謀求創新求發展。一要突出政策創新,加強引領發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在林下經濟、林木種苗、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發展方面出台的政策文件,深入研究、全面熟悉和用好政策,積極幫助林農和各類市場主體爭取政策,通過政策創新和運用為濟寧林業產業發展增添活力。二要找準主導優勢,彰顯特色發展。要本着彰顯優勢的原則,突出加快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保障性育苗、林產品加工儲藏、生物質能源林開發、生態旅遊等產業發展,實行合理分區佈局、推進均衡特色發展。各縣市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立足市場需求和自然條件、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突出資源優勢、挖掘自身潛力、創建特色品牌、把握着力重點,科學確定主導產業和主打產品,在創新突破中提質增效。三要強化基地建設,加快良性發展。要按照良種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定向化、設施化的要求,進一步抓好樹種、林種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果和生物質能源林,加快低產低效商品林改造和定向培育,加強集約經營管理,提高林地生產力。四要發展專業組織,推動示範發展。要積極引導農民開展林地、勞動、技術、資本等方面的合作,培育示範合作組織,提高林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通過興辦企業、種苗培育、發展項目、創設品牌,把農民與市場、生產與消費終端更加緊密地對接起來。五要培育龍頭企業,實現帶動發展。要將林業產業龍頭企業發展作為產業發展的中心環節,着力培育扶持引進一批規模大、檔次高、品牌響、綠色環保的林業加工銷售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結成更加穩固的經營合作關係,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共同體。六要發展多種經營,推進協調發展。要加強市場建設開發,依託林業重點特色基地,大力發展林產品儲藏流通業、經營銷售業,努力打造一批開放度大、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林產品專業市場,擴大我市林業產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大力發展以倉儲物流、金融支持、技術諮詢、市場營銷、政策信息為重點的林業生產性社會化服務組織,努力為農民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資金、技術支持。要加快發展森林旅遊業,搞好景區設計,突出特色項目,完善載體功能,提高服務水平,讓農民羣眾從綠水青山中持續收穫“金山銀山”。

(五)以生態科普惠民為重點,着力實施好生態科普文化惠民工程。生態文化建設是我們這些年的短板,我們有很好的基礎、很多的資源沒有利用起來。濟寧有7020xx年的文明史,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蹟和古樹名木;濟寧是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的發源地,為與生態文化融合提供條件;濟寧是古代詩人李白、杜甫生活遊歷的地方,為我們留下眾多流傳千古的詩句;濟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有林場資源豐富,為生態文化發展提供平台,等等。我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濟寧固有的傳統文化和資源優勢,全面打造具有濟寧特色的生態文化。要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有林場、美麗鄉村為載體,引導建設林業觀光園區、生態林場、主題文化公園、生態教育基地,發展觀光度假、休閒體驗、生態養生、鄉村慢生活等生態旅遊業。要積極創造條件,推進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融合發展,打造生態科普文化宣傳陣地,推進生態科普文化基地建設。要實施生態科普惠民行動,在城市綠地、郊野公園、森林濕地景區、森林濕地公園、機關學校等全面推進科普長廊、標示牌建設,組織開展省市作家行、新聞媒體生態採風、生態徵文大賽、書畫作品展、攝影大賽和賞花會等系列主題文化活動。要重視保護和繼承生態科普文化遺產,努力挖掘古村落文化、園林文化、古樹文化、名人文化、森林古道和生態科普知識,開展自然生態、林業歷史、林業成就展覽等,形成弘揚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風尚。以生態文化建設帶動生態產業發展,提升生態文明程度,有效推動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力爭“十三五”實現大的突破,20xx年有好多開端。

四、夯實責任,敢於擔當,以過硬的作風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當前,“十三五”林業改革發展思路已定,20xx年林業改革發展任務已明,各級林業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改進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方法,以求實的態度、務實的精神、紮實的成效將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一)要積極爭取參謀到位,加快責任林業建設。要始終將林業改革發展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來看待,敢想敢幹、善抓關鍵、善於爭取,在學習掌握上級政策方針,熟悉把握上級決策部署的基礎上,把自己的工作擺入上級佈局、把自己的項目納入上級盤子,主動承擔服務大局的職責任務,積極延伸林業工作領域,不斷增強林業對全局的發展貢獻。要始終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積極爭取把林業改革發展的意見建議,上升為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贏得政策、資金、工作上的支持,使林業在黨委政府中有位置、有政策、有份量。各縣市區要像市裏一樣,儘快謀劃好今年全年林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任務目標、發展重點、責任主體、推進機制,向黨委政府彙報,春節前出台全年林業改革發展意見和實施方案,以政府名義下發,年後以政府名義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全年工作,全面鋪開。市局對沒有出台文件、制定方案、召開會議的縣市區將進行通報。

(二)要着力優化發展環境,加快社會林業建設。林業工作不是孤立的事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部分,與方方面面的工作存在着密切關聯。各級林業部門要轉變就林業論林業的部門林業觀念,樹立社會林業、大林業的觀念。要切實加強與各有關部門單位的溝通協調,爭取各級發改、財政、建設、水利、金融、農業、交通等部門將林業發展納入各自任務,給予政策制定、項目建設、資金扶持等方面的保障支持,發揮各級綠化委員會、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指揮部的職能作用,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要重視新聞宣傳,密切與各類主流媒體的關係,抓住一切時機向相關部門領導、人員和社會各界宣傳林業的重要作用、法律法規、重點亮點、發展成效,讓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都瞭解林業、理解林業、重視林業、支持林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要增強內部發展活力,加快效能林業建設。要始終重視林業幹部隊伍自身建設、林業機關效能提升,進一步改進服務方式,着力推進工作信息化、公開化和規範化,努力實現辦事提速提效、服務創質創優。要進一步提高工作執行力和落實力,對照全年任務目標,既要堅持幹字當頭,身體力行想幹會幹、真幹敢幹、苦幹實幹的良好作風,多做少説,幹就幹好,又要追求快字為先,保持快節奏,追求高效率,做到滿負荷,決不能在坐而論道中喪失機遇,在忙碌事務中耗費時光。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始終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昂揚的工作鬥志,善於動腦、勤于思考、善於創新,積極調查研究,立足市情縣情實際,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謀劃高人一籌的方略,落實快人一步的舉措,靠改革創新解決新問題,靠提速增效開創新局面。

(四)要轉變作風務實奉獻,加快廉政林業建設。轉變機關和幹部作風始終沒有終點、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始終在路上。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各級林業部門的領導班子要深刻認識落實主體責任的極端重要性,牢固樹立不抓黨風廉政建設是嚴重失職、抓不好也是嚴重失職的意識,把履行主體責任與林業改革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做到黨風廉政建設和業務工作兩副擔子一起挑,嚴格落實“一崗雙責”。要嚴格遵守紀律和規矩,在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羣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上嚴格要求,自覺抵制各種“潛規則”,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要進一步增強捨我其誰的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強化擔當意識、團結意識、大局意識,忠誠履職、積極有為,全身心投入林業改革發展,做到一心一意謀發展、真抓實幹為發展、全力以赴快發展,為林業改革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無愧於自己的使命。

同志們,新起點迎接新挑戰,新境界肩負新使命,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濟寧林業乘勢而上快速發展的重任落在了我們肩上。我們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開拓創新,奮發努力,紮實工作,確保全面完成各項任務,為“十三五”全市林業改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局長會議上的講話 篇3

同志們:

今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全國農田水利改革現場會、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等部署,總結我省20xx年及“”水利成績,分析今後水利發展形勢,謀劃“十三五”水利安排,部署20xx年重點任務。剛才,丕龍同志傳達了全國農田水利改革現場會、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精神,宣讀了尹建業副省長對全省水利局長會議的批示,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着力抓好貫徹落實。

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20xx年及“”全省水利工作回顧

20xx年是完成“”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五年來水利建設任務最重、時間要求最緊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各級水利部門積極踐行治水新思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力拼搏、排除萬難,圓滿完成20xx年各項任務,“”規劃目標完美收官。12月25日,水利部陳雷部長對我省水利工作專門作出批示:建業、小云同志,今年水利建設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你們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攻堅克難,採取多項措施,圓滿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十分不易。望認真總結經驗,把20xx年江西水利工作抓實做好。12月29日,省委書記強衞批示:感謝陳雷部長對我省水利工作的支持和關心,一定要按照陳部長批示要求,把明年我省水利工作抓實做好。1月4日,尹建業副省長批示:請水利廳在全省水利工作會上認真傳達學習強衞書記和陳雷部長重要批示,要紮實做好今年的水利工作。總的來説,20xx年我省水利工作有以下特色和亮點。

(一)防汛工作取得全面勝利,防災減災成效顯著。20xx年,我省平均降雨量20xx毫米,比多年均值偏多23%。汛期先後出現7次強降雨過程,梅川江發生超歷史大洪水。入冬後又發生歷史罕見冬汛,多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洪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汛工作,強衞書記、鹿心社省長以及原省委副書記莫建成,副省長李炳軍、尹建業等省領導先後30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並親臨防汛一線指導抗災救災工作。省防總和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防汛抗旱指揮部門超前部署、周密安排、精心調度,及時啟動應急響應,積極迎戰每一場暴雨洪水,實現了 “一箇中心,三個重點,五個確保”的防汛總目標,取得了防汛工作的全面勝利。

(二)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實施,江河洪水防禦能力增強。峽江水利樞紐工程基本完工,9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累計發電超過11億度,工程全面發揮經濟效益。倫潭水利樞紐工程正式併網發電。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提速,截至12月底,累計完成投資16.07億元,完成混凝土總澆築量的94%。太湖水庫PPP項目正式啟動,寒山水庫開工建設。鄱陽湖區二期防洪治理工程第五個、第六個單項基本完成,五河治理防洪工程建設進度加快,江河洪水防禦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農村飲水安全任務圓滿完成,民生水利全面發展。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年度目標任務,建成1057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197.04萬農村居民和48.88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強化水質檢測能力建設,對全省108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進行檢測能力提升。農田水利建設紮實推進,大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和規模化節水灌溉增效示範項目分別完成中央投資計劃的93.56%和96.42%。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連續6年全國考評優秀,20xx年農田水利項目完成總投資80%以上。規劃內4928座小(2)型病險水庫主體工程全部完工,252座新增小型病險水庫全部開工。20xx-20xx年282箇中小河流治理規劃項目,開工276個,完工129個。完成220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年度任務。全面推進485處農村水電站增效擴容改造。

(四)最嚴格水資源制度加快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初顯。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進一步落實,20xx年度國家水資源管理考核我省獲“良好”等次。開展規劃水資源論證,完成《昌九新區總體方案水資源論證》。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南昌市獲“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稱號,東鄉等10縣(區)獲“全省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稱號,第一批9家省級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通過驗收並命名。開展全省水功能區確界立牌和省級水功能區複核調整,全省水功能區監測覆蓋率達到93%。工業園區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實現零突破。加強地下水管理,省政府批覆同意《江西省地下水超採區治理方案》。加快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和自主創建,推進南昌、新餘、萍鄉3個國家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省級第一批3個試點縣和23個試點鄉(鎮)、124個試點村水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完成首批5個省級水生態文明鄉(鎮)和14個水生態文明村命名授牌。確定第二批省級水生態文明試點鄉(鎮)26個、試點村133個,遴選代表性強的14個試點村,實行廳領導掛點指導。大力開展水庫養殖專項整治,全省10819座水庫中有9460座水庫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水質達標率為87.4%,如期完成省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

(五)深化水利改革穩步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步伐加快。高位推動“河長制”工作,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出台《江西省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組織體系。公佈了省級“河長”名單,由省委書記親自擔任總河長,省長擔任副總河長,黨政四套班子分管或聯繫農口、環保的省領導分別擔任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鄱陽湖、長江江西段的河長。在完成10個省級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基礎上,與財政廳聯合出台《江西省全面鋪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並在全省全面推開。水權改革獲重大突破,《江西省水權試點方案》獲水利部、省政府批覆,啟動了新干縣、高安市、東鄉縣3個水資源確權登記試點;萍鄉市山口巖水庫水權交易試點基本完成,成為南方豐水地區首例政府和企業多主體參與的水權交易實例。贛州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初見成效。政府購買水利服務試點、國有水利工程物業化管理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等穩步推進。

(六)依法治水管水得到加強,水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水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江西省水資源條例(修訂草案)》經省人大會一審,《江西省河道採砂管理條例》呈報省政府。簡政放權力度加大,取消行政審批事項3項,部分下放5項,保留19項;組建廳法律顧問隊伍,開展規範性文件清理,全面完成161項權責清單梳理並對外公佈。推廣河道採砂“政府統管”模式,推動九江市由鄱陽湖採砂統管向長江延伸,南昌市由贛江下游採砂統管向撫河、撫河故道、錦江、潦河延伸,受到省領導高度肯定。繼續推進過剩採砂船切割淘汰,深入研究非法採砂入刑。水利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修訂《江西省水利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實行項目招標建管合一的歸位管理。推進全省水利建設誠信體系建設,開展水利建設市場主體在贛信用等級升降級。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和考核,制定《江西省國有公益性水利工程典型管理單位管理辦法》。新開工建設水利項目做到質量安全監督全覆蓋,主體工程在建項目質量安全監督巡查覆蓋率達100%,全省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總體處於可控狀態。

(七)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體系日趨完善。 “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有特色,先後安排9位廳級領導和11位支部書記講黨課,組織7期黨委中心組專題學習研討,查擺出的12個“不嚴不實”問題全部完成整改,召開了“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認真落實廉政建設“兩個責任”,着力強化廉政教育,開展6次廉政教育專題學習和1期廉內助學習班。紮實推進制度建設,修訂或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關於加強作風建設營造良好水利從政環境的意見》等8項制度文件。紮實抓好監督防控,開展3次黨風廉政建設監督檢查,進行5次明查暗訪。着力抓好中央巡視組和省委巡視組反饋意見的整改落實,深入開展“紅包”治理、小金庫治理、幹部檔案專項審核等7項整治和檢查活動,41項整改任務完成情況向社會和黨內進行了通報。開展領導幹部插手工程專項整治,全廳172名處級幹部認真進行自查自糾。嚴厲查處違紀行為,建立了問題線索溝通聯繫制度。

(八)水利基礎工作紮實開展,行業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水利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加強,打造區域性水利科研中心取得共識,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水利科研成果榮獲大禹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水利前期工作紮實有效,列入全國172項重大水利工程的8個擬建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江西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初步編制完成。進一步健全水利基層服務體系,出台《江西省鄉鎮水務站能力建設標準》。繼續開展基層水利技術人員 “三定向”培養,從20xx年起提高定向培養層次。出台《關於支持江西水利職業學院發展的決定》,強化水利職業教育。水利宣傳亮點紛呈,開通微信公眾號、江西手機報水利欄目,開展重點水利工程、防汛、水生態文明建設等專題報道,召開防汛、“河長制”新聞發佈會。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及水文化建設,制定《江西省水利廳直屬機關黨建五年規劃(20xx-20xx)》,出版《水利江西——風景獨好》《五河一湖畫冊之信江篇》,舉辦第九屆江西水利桂花節。此外,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組織人事、綜治信訪、水利扶貧、離退休幹部、機要保密、檔案管理、公務接待、績效考核、機關財務、社團組織等工作均卓有成效。

20xx年為“”水利改革發展劃上了圓滿句號。“”期間,我省抓住國家高度重視水利和不斷加大水利投入的有利時機,持續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加強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水利實現了重大跨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治水興水思路進一步完善。積極踐行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新思路,從我省水情出發,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我省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通過5到20xx年努力,基本建成“五大水利保障體系”,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省水利廳出台《關於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高舉生態文明大旗,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水利改革發展。我省水利工作思路更趨完善,目標更加明確。

二是防汛抗旱減災能力顯著提高。有效抗禦了20xx年春夏連旱、旱澇急轉的嚴重災情,戰勝了20xx年大範圍的嚴重伏秋旱,成功抗擊了20xx年德安縣超歷史特大洪水和20xx年梅川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保障了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鄉供水安全。“”我省水旱災害損失率平均值為0.55%,較“”的1.28%有大幅下降。

三是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峽江、倫潭、山口巖、浯溪口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或建成,全面完成47座重點圩堤應急防滲加固、五河重點段防洪應急整治工程。累計解決1408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完成729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基本完成396箇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在全國率先實現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全省覆蓋。

四是水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始落實,初步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178個全國重要水功能區實現全覆蓋監測,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基本形成,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萬平方公里,新增農村水電裝機53萬千瓦。

五是水利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出台了農田水利條例、水文管理辦法等多項法規規章。第一次水利普查圓滿完成。推進全省水利工程公共資源網上交易平台建設,水利電子招投標實現全覆蓋。水利建設信用體系基本建立。成立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稽查專門機構。創新河道採砂管理模式,處置過剩採砂船舶,河道採砂管理實現入刑責任追究。

六是水利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深化水利改革的意見》,從10個重要方面提出具體改革意見。“河長制”為核心的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水權制度、國有水利工程物業化管理、政府購買水利服務、農業水價、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及管護機制等改革快速推進。

七是水利建設投資規模進一步加大。 “”全省共落實水利投資888億元,是“”的3倍多。水利融資能力顯著增強,通過金融授信、險資債權、企業債券、中期票據、外資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累計融資達139.5億元,有效保障了我省水利建設的順利實施。

八是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恢復或新建鄉鎮水務站1474個,全部覆蓋有水利建設任務的鄉鎮。現有農民用水户合作組織7463家,參與農户達到484萬户。出台基層水利專業技術人員三定向培養政策,4年時間共定向培養841名基層水利技術人員。建立小型堤防安全管理員制度。

“”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的五年,是我省水利投資規模最大、水利建設步伐最快、抗災減災成效最大、發展目標實現最好、人民羣眾受益最多的五年。回顧五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點啟示”:

一是始終堅持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五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利,先後出台《關於加快我省水利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化水利改革的意見》,為做好我省水利工作提供了行動綱領。強衞書記、鹿心社省長等省領導多次就防汛抗旱、水利建設管理等作出重要批示,並親臨防汛、水利建設一線檢查指導工作。尤其在“河長制”工作和省級水利投資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更是高位推動,親自研究落實。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水利工作紮實推進,成效顯著。

二是始終堅持防汛為第一要務。針對我省特殊的雨水情,全省各級水利部門始終堅持防汛工作為第一要務,把防汛保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突出位置。五年來,面臨嚴峻的水旱災害形勢,我省各級水利部門堅持防汛第一要務不動搖,紮實做好汛前準備工作,汛期堅持24小時值班制和領導帶班制,密切關注雨水情,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加強巡堤查險,強化督導檢查,優化調度方案,有效組織抗洪搶險,保障了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鄉供水安全。

三是始終堅持民生水利為重點。五年來,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着力解決事關羣眾切身利益的水利問題,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一大批民生水利項目,水利基礎保障能力邁上了新台階,為人民羣眾帶來了更多實惠,也為水利事業發展增添了強大活力。

四是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為動力。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力量源泉。五年來,我們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兩手發力,全面加大水利改革創新力度,深入推進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長期制約水利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正在逐步破解,水利改革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水利改革紅利不斷釋放,水利發展的生機不斷迸發、活力不斷增強、質量不斷提高。

五是始終堅持幹部隊伍建設為保障。五年來,我們在抓好水利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幹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水利系統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和領導水平。加強幹部隊伍黨風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行業精神,特別是面對水利建設力度大、項目點多面廣的新形勢,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經常性重要工作來抓,一崗雙責,着力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勇於創新、作風紮實、愛崗敬業、勤政廉潔的高素質水利幹部隊伍,行業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過去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水利工作得到了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績的取得是水利部大力支持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水利幹部職工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省水利廳,向全省水利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緻以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二、準確把握“十三五”我省水利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衝刺的五年,是根本扭轉水利建設滯後局面、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黨的xx屆五中全會把水利作為推進五大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了新的明確要求。省委、省政府也提出綠色崛起和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戰略部署,對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江西水利改革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

第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如期實現我省五年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對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實現我省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和推進昌九一體化、打造南昌核心增長極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如期實現我省五年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有效發揮水利建設的投資拉動作用及對區域協同發展的先行先導作用,全面提升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讓人民羣眾共同邁入小康社會,必須着力解決好水利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着力推進城鄉水利基礎設施均衡配置和水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城鄉供水保障和應急能力建設,強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必須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轉變用水方式,充分發揮水資源管理紅線的剛性約束作用,以用水方式轉變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佈局優化。

第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全省治水興水的熱潮空前高漲,水利改革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提出了新時期十六字治水新思路,國務院做出了加快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決策部署,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黨的xx屆五中全會把水利擺在八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首要位置,提出明確的任務要求。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深化水利改革的意見》,着力推進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江西省“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圍繞防災減災、改善民生、促進發展,不斷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態安全”。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台了《江西省實施河長制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進河長制。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為我省水利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全省各地大規模興修水利,全社會對水利高度關注,公眾節水愛水意識不斷增強,為水利工作營造了良好氛圍。我們要緊緊抓住“十三五”的戰略機遇,加快推進我省水利改革發展。

第三,實現我省綠色崛起戰略,打造綠水青山,對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20xx年我省提出“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的戰略目標。20xx年我省全境納入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崛起,打造綠水青山,全省上下形成高度共識。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在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目標體系中,43%評價指標和一半以上重點建設任務與水有關。充分發揮水優勢、妥善解決水問題,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我省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機遇,將水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水利規劃、建設、管理、改革的各環節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的各方面,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優化水資源配置,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四,水利發展體制機制不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和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等改革亟待突破。統一高效協調的水治理體系尚不完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落實,水資源要素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尚未形成。水權、水價等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節約保護中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水利項目公益性強,融資能力不足,社會資本投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活力需要進一步激發,水利建設投資需求仍有較大缺口。農田水利建設管理體制與農業經營方式轉變仍不相適應,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亟待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水利創新能力不強,水利科技和信息化水平還不高。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強化依法治水管水,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普惠共享、法制保障的水利發展體制機制。

三、關於“十三五”水利發展的幾個問題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江西省水利發展“十三五”規劃報告》基本明確了今後五年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這裏,就我省“十三五”水利發展的幾個重大問題談點意見。

(一)關於定位問題

今後五年,我省水利工作要走什麼路,我們必須把努力方向搞明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牢牢掌握前進航向。結合我省水情實際,我認為“十三五”我省水利總體定位是:轉變治水管水理念,高舉生態文明大旗,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江西水利改革發展,促進水利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江西特色、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建設道路。這樣的定位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黨的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將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從10個方面描繪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xx年黨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隨着xx屆五中全會的召開,生態文明建設首度被寫入國家五年規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20xx年我省全境被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標誌着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六部委批覆《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後,省委、省政府及時出台《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實施意見》及《建設目標體系》《建設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召開高規格建設啟動大會和現場推進會,確立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格局,明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當前我省正處在爬坡過坎關鍵時期,實現穩中求進、發展升級目標,必須轉變工作思路,努力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為實現綠色崛起提供強大動力和可靠保障。

三是我省水資源稟賦條件,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我省降雨豐沛,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良,水量水質、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等全國領先。作為生態之基的水,更是我省發展的最可靠優勢資源。我省水量多,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565億m3、人均量3700m3,均列全國第七;水質好,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穩定在80%以上,遠高於全國46.4%的平均水平;好利用,城鎮和耕地多沿江沿湖分佈,生產生活可就近取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佈局;干擾少,鄱陽湖流域面積的96.6%在我省境內,相當於全省國土面積的93.9%,形成一個“封閉圈”,有利於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量豐質優的水資源,是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獨特的優勢。

四是人民羣眾對綠水青山的渴望,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儘管我省生態環境良好,但在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走過彎路,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增長,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破壞,部分地區甚至非常嚴重,如樂安河流域重金屬污染、贛南部分地區稀土開採面源污染、中小型水庫畜禽養殖污染等給當地羣眾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一些地方招商引資引進淘汰落後企業,造成水、空氣、土壤嚴重污染,當地羣眾意見很大。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公眾對良好生存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對生態文明建設有着強烈意願。水利部門開展的水生態文明試點建設得到積極響應,各地積極申報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就是很好的證明。

(二)關於融入問題

水利改革發展不是孤立的,是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水利發展融入問題,也就是釐清水利發展方向問題。“十三五”期間,全省水利工作必須更加緊密地圍繞“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幹興贛”十六字方針,主動融入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優生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

1.要融入發展升級這個大局。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將持續加大,今後五年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年均增長不低於6.5%。省委提出,我省“十三五”力爭年均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必須着力擴大有效投資,繼續實施一批管長遠、增後勁、補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項目。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要着力實施一批水利大項目,更好地發揮水利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記得去年我上任前,強衞書記找我談話時就強調,要對接中央政策,合理包裝大項目,解決江西水利上一些突出的問題。把這番話放在當前經濟發展態勢上來看,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就是水利工作要深度融入省委經濟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抓大項目、爭大投資,集中力量促成一批重大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建設、早見效,以重大項目推進帶動經濟大發展,以更大投資力度夯實穩增長基礎,形成“水利促發展”的增長點、增長極和增長帶。

2.要融入民生這個大根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解決好民生問題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也是水利工作的最終追求。我們一直在強調,水利是“贏民心”“施德政”的工程。民生連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要求,認真總結水利改革發展實踐,以共享發展理念推進水利民生建設,堅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更好地造福人民羣眾。要深入查找水利突出問題和軟肋,切實迴應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尤其是要着力解決城鄉供水安全、農田水利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等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提高水利發展成果的共享水平,提升人民羣眾的幸福感。同時,實施民生水利工程,要多深入田間調研,多徵求百姓意見,多瞭解百姓需求,真正做到水利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3.要融入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這個大戰略。省委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出台了《關於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實施意見》,啟動“六大體系”“十大工程”共60個項目包建設。對接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60個項目包建設,我們水利部門還要深入研究,提出具體詳細的對策方案,不僅要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上走在前面,而且要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上創造經驗。在“防”方面,要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讓紅線真正成為高壓線,誰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治”方面,要加大“五河一湖”及東江源頭水生態治理力度,推進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在“建”方面,實施重點區域水系連通工程等建設,按照強衞書記的要求,水利工程建設必須重生態,充分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切實保持區域系統生態平衡。在“用”方面,加強用水需求管理,抵制不合理用水,建設節水型社會。

4.要融入扶貧攻堅這個大行動。去年11月底,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向全黨全國全社會發出齊心協力脱貧攻堅的動員令。12月底,在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總結暨扶貧開發工作動員部署會議上,強衞書記代表省委作出承諾:舉全省之力打贏產業扶貧、安居扶貧、保障扶貧三大攻堅戰,確保到20xx年現行扶貧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各級水利部門要高度重視水利扶貧攻堅,高度融入扶貧攻堅工作,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要求,對貧困地區在政策、項目、資金、技術幫扶上要有特殊傾斜,補齊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改善當地發展條件。今年上半年,由水利廳牽頭,組織各級水利部門,重新調查並規劃貧困地區水利需求,要確保精確到每一個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貧困羣眾,重點是加強與貧困羣眾生產直接相關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讓每一個貧困羣眾都能喝上乾淨水。

(三)關於框架問題

根據“十三五”水利改革發展的定位和方向,今後五年我省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框架為:轉變一個理念,夯實三大安全,強化六大管理,深化五大改革。總的來説,未來五年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就是“365行動”。

1.轉變一個理念,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思路。立足於“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認識,積極轉變治水管水理念,高舉生態文明大旗,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江西水利改革發展,從以人為主轉變為人水和諧,從人力為要轉變為自然力為要,從單一治理轉變為系統治理,加快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在水旱災害防治方面,逐步實現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逐步實現從重建設、輕管理向管理優先、建管並舉轉變;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逐步實現從重開發、輕保護向重視保護、科學開發轉變;在水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逐步實現從重治理、輕預防向預防保護優先、防治並重轉變;在涉水事務管理方面,逐步實現從分散管理向統一管理轉變。

2.建設三大安全工程,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加快防洪安全工程建設,重視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結合,科學佈局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江一湖”“百河千圩”等防洪整治工程。推進供水安全工程建設,着力優化水資源配置,全面增強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能力,重點實施“十億水源”“百萬灌溉”和“農飲鞏固”等供水安全工程。實施生態安全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湖兩百”“千庫萬塘”工程,推進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水生態文明建設。

3.強化六大管理,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效力。強化水資源紅線管理,嚴守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河湖管理,以尊重河湖自然規律、維護河湖生命健康為出發點,推進河湖管理“河長制”。強化水利建設管理,優化水利建設方案,實現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雙贏,加強水利建設市場準入、市場信用制度建設等。強化水利工程管理,明確水利工程管理責任主體,落實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補助政策,推進水利工程管理現代化。強化節水管理,堅持節水優先,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大農業節水工程投入,加強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和循環用水。強化應急監測管理,健全水資源水生態環境應急保障體系,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和應急物資設備的儲備管理。

4.深化五大改革,激發水生態文明建設活力。建立健全水權制度,開展水資源使用權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水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創新河湖管理模式,積極推進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發揮省、市、縣黨政四套班子齊抓共管“河長制”作用。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行國有水利工程“管養分離”,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探索適合農田水利工程特點的產權制度和建設管理模式。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堅持兩手發力,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水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化機制。推動水利科技創新,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破解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技術難點難題。

(四)關於保障問題

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與黨的xx屆五中全會倡導的“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理念高度契合。水利人以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為契機,強化措施保障,堅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一是組織領導保障。建立有效工作機制和協調機制。依法理順事權關係,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涉水事權,加強行業指導和事中事後監管。健全省、市、縣三級信息共享和會商協調等機制,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嚴格履行水利部門職責,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主動補位。

二是幹部隊伍保障。緊緊圍繞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堅定不移落實“兩個責任”,大力弘揚“三嚴三實”作風,努力鍛造一支信念堅定、敢打敢拼、樂於奉獻、遵紀守法的水利幹部隊伍。培養造就一批水利科技帶頭人、拔尖人才,加強基層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水利技術實用人才培訓。

三是依法治水保障。健全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河湖管理等方面的法規制度,推進水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健全省、市、縣三級聯動水行政監督執法機制,建立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嚴肅查處水事違法違規行為,對非法取排水、非法採砂、侵佔河湖水域岸線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

四是宣傳教育保障。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提升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認可。大力宣傳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及時反映公眾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新期待,增強全社會的水資源意識、水生態意識、水危機意識,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

五是考評機制保障。建立水生態文明建設評估制度,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水利改革發展考核的“綠色標尺”,加大水資源消耗、水環境損害、水生態效益等指標權重。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將考核結果與水利項目、資金安排掛鈎。

四、紮實做好20xx年水利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謀好局,開好篇,事關重大。我們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總體部署,抓住我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契機,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着力點,紮實推進水利各項工作,為我省綠色崛起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撐和保障。

(一)全力以赴保安全

着力保防汛抗旱安全。密切關注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提前預測分析會商,研究把握相關規律,牢牢掌握防汛抗旱主動權。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旱、搶大險,充分做好各項準備。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羣防羣控,全面落實以防汛抗旱行政首長負責製為核心的各項責任制。抓緊修復各類水毀水利設施,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和調度方案,充實防汛抗旱救災物資。加強各級防辦和防汛隊伍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山洪災害防治、抗旱規劃應急水源、防汛抗旱指揮系統等專項建設,抓好山洪地質災害防範,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着力保城鄉供水安全。切實抓好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積極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逐步劃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快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推進宜春市四方井水利樞紐、鷹潭市花橋水庫等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基本完成規劃內抗旱應急水源工程項目建設。加快20xx年度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掃尾,確保建成一處,發揮一處效益。繼續推進縣級農村飲水水質檢測中心建設,健全完善水質檢測監測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抓緊編制《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規劃》,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和水質達標率,繼續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二)着眼長遠重生態

貫徹落實水生態文明建設指導意見和五年行動計劃。推動全省水利系統轉變治水管水理念,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把水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水利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統領水利改革發展,統籌推進水利建設、管理和改革“三駕馬車”齊頭並進。嚴格貫徹落實《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五年(20xx-20xx年)行動計劃》,分步驟分階段紮實推進我省水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進一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完成20xx年“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分解劃定,強化落實監督考核。推動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建設形成常態化機制,啟動節水型灌區創建活動,推進節水型企業創建。完成省級以上水功能區確界立碑,提出省級水功能區複核調整成果。編制完成《江西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三五”規劃》《江西省水資源保護規劃》《江西省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規劃》,完成五個國家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推動建立城市總體規劃和重大產業佈局水資源論證制度。完成全省大型灌區取水許可發證,進一步規範農業取水許可管理。進一步規範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和監管。完成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江西省建設項目。

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四級聯動。編制完成《江西省水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基本完成南昌、新餘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萍鄉市完成中期評估。推進省級縣、鄉(鎮)、村試點建設和自主創建,完成第一批試點命名,完成第二批、第三批自主創建單位命名授牌,基本完成廳領導掛點單位創建授牌。

加大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力度。出台《江西省水土保持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辦法和補償費標準》,爭取省政府批覆《江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xx-2030年)》。進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0平方公里。強化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嚴格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進一步規範水土保持方案評審和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推進贛州全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加強農村水電建設。實施農村小水電扶貧工程,促進貧困地區脱貧致富。完成全省485處農村水電站增效擴容改造驗收及績效評價,以河流為單元實施“十三五”增效擴容改造。切實抓好農村水電站安全生產,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試點電站的達標。完成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編制,完成試點流域梯級電站聯合調度。

(三)加大力度推建設

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峽江水利樞紐工程掃尾,力爭20xx年完成竣工驗收,做好“大禹獎”的申報。加快推進浯溪口水利樞紐工程以及寒山、太湖等水庫建設,儘快增加實物工程量。按照年度實施方案,加快推進五河治理項目建設。完成鄱陽湖區二期防洪第六個單項工程建設。推進廖坊灌區二期等8個擬建項目前期工作,積極協調解決前期論證中遇到的問題。

繼續實施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國家規劃內水庫和新增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驗收總結。積極爭取實施原規劃外新出險的南車等10座大型水庫、小灣等58座中型水庫和1500餘座一般小(2)型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完成國家規劃內剩餘的和新增的張公橋等5座大型水閘和白露等88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

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堤防整治力度。繼續實施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國家規劃內剩餘項目及列入“十三五”規劃項目,完成中小河流重點縣已開工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湖口、彭澤段現有4-5級長江干堤以及芳湖堤、太泊湖堤等長江支堤加固整治。推進江心洲、棉船洲和永安堤、樑公堤等河勢及岸坡整治。積極推進保護耕地萬畝以上圩堤除險加固。

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綠色生態糧田建設。加快灌排骨幹工程建設與配套改造,繼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啟動灌區現代化改造、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發展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加強農業取用水計量設施建設與配套。加快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全面完成20xx年71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縣建設併發揮效益。提前籌謀,紮實推進20xx年已明確的72個農田水利項目縣建設,確保按照國家要求順利完工。

(四)堅定不移促改革

大力推進“河長制”。抓好省級“總河長”會議籌備,按照省級“總河長”會議精神,重點健全“河長制”組織體系,科學開展試點。20xx年底贛江支流、撫河支流、饒河主支、東江的7條主要支流建立覆蓋到鄉、村的“河長制”。大力推進20%水質不達標河湖治理,開展河湖保護管理突出問題整治。加強“河長制”能力建設,建立“河長制”工作制度。推動靖安縣、星子縣全國第一批河湖管護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建設。

深入開展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高安市、寧都縣、新干縣、興國縣4個國家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財政獎補試點。全面鋪開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年底爭取20%有改革任務的縣完成改革。聯合省財政廳出台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獎補管理辦法。繼續推行國有水利工程“管養分離”,落實管養經費。

加快推進水權改革。推動高安、新干、東鄉三個水權試點縣(市)水資源確權登記,高安、東鄉縣基本完成試點地方的確權發證。督促山口巖水庫水權交易各方認真落實各項水權交易條款。支持有關技術單位加強水權改革課題研究,穩步推進我省水權制度建設。做好《關於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意見》的貫徹落實,完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積極探索市場化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鼓勵和支持有積極性的市、縣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以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運營。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將適合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承擔的水利公共服務事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積極參與。積極探索政府引導、公共財政適當補助、企業介入的市場化機制,政府通過給予適當公共財政補助,整合山、水、林、田等集體資源要素,形成可開發的整體性資源,對接市場,吸引社會資本介入。

(五)科學高效強管理

強化依法治水管水。完成《江西省水資源條例(修訂)》《江西省河道採砂條例》立法。進一步清理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研究建立“事中事後監管責任清單”,明確責任邊界和監管主體。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事權劃分標準,大力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和網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嚴重水事違法案件移送司法制度。加快水行政執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水行政執法能力。堅決執行河道採砂統一規劃和總量控制制度,加強砂石市場管理,深入推動非法採砂入刑。

強化水利建設和工程管理。建立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用管理系統,所有在贛登記的水利建設市場主體信息全部公開,實行網上電子監管。加強水利建設市場主體在贛信用等級動態管理,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市場監管機制。推進水利建設項目電子開評標,水利建設項目監理標全部實行電子招標投標,開展水利設計電子招標投標試點。強化水利工程管理,落實大中型水庫安全管理責任人,大力推進水庫大壩安全管理和監控大數據平台建設。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督查和考核,實行考核結果與工程維修養護資金及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評先掛鈎,實行一票否決制。

強化水利科技創新。整合優勢科技資源,完建現有科技基礎平台,着力打造區域性水利科研中心。抓好科技項目申報,爭取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獲批立項實施。加大競爭性項目申報力度,吸引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鄱陽湖、水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研究。加大水利先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引進和推廣應用,完善水利科技推廣有關配套政策,提升推廣成效。

強化基礎保障。加強水文行業管理,加快水文監測基地、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設。按照《江西省鄉鎮水務站能力建設標準》,完成鄉鎮水務站能力建設現狀調查摸底,力爭今年底前60%的鄉鎮水務站完成達標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水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水利新聞宣傳,大力普及水情教育。紮實做好離退休幹部、社團管理、綜治信訪、機關保密、檔案管理、後勤保障等工作。

(六)持之以恆抓廉政

強化黨的建設。按照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各級黨組織要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以堅定不移的態度和堅強有力的措施,紮實履行好從嚴管黨治黨職責,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水利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紀嚴於法、紀在法前,嚴明紀律底線。要增強領導幹部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鑑別能力,永葆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質,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強化幹部隊伍建設。堅持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把好乾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不斷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嚴把選人用人“關口”。 健全乾部監督管理和日常考核機制,嚴格執行述職述廉、個人有關事項報告等制度。加強對年輕後備幹部的培養使用,有計劃、有重點選派一批年輕後備幹部到重點工程、基層單位掛職鍛鍊。加大領導幹部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法,強化網絡學習,注重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強化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落實“兩個責任”和“一崗雙責”。圍繞腐敗問題易發多發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制定完善相關規章和制度。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糾正“四風”。紮實做好“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查擺問題的整改落實,深化成果運用。認真貫徹《巡視工作條例》和《紀律處分條例》,實施信訪舉報和案件線索集中排查處置制度。研究制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追究辦法。建立健全紀檢監察機構,探索實行廳直系統紀檢監察統籌調度制度,切實推進水利系統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

同志們,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江西綠色崛起是歷史使命、人民重託,我們責無旁貸。在新的形勢下,讓我們大力弘揚“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抓住新機遇,邁出新步伐,勇於擔當,不負重託,為我省綠色崛起、實現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