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篇1

各位代表:

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我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我省有效應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績的重要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及其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省政府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和“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着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初步核定,全省生產總值62164億元、突破1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58540元、增長7.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076億元、增長13.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9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669元,分別增長9.5%和10.7%。城鎮登記失業率2.43%。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5%。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主要任務順利完成,本屆政府工作開局良好。

一年來,我們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一)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消費、投資、外需拉動協調性增強。我們多措並舉擴大消費、促進投資、穩定出口,努力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5萬億元、增長12.2%。新的消費增長點和現代經營業態發展迅猛,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萬億元、增長33%,信息消費規模達6400億元、增長2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9萬億元、增長18.3%,增幅為近年來較高水平。省重點項目投資任務超額完成。投資結構優化,民間投資增長25.5%、佔比提高至55.9%,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快速增長。進出口總額達1.09萬億美元、增長10.9%,其中出口6364億美元、增長10.9%。

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快交通、城建、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打好“交通大會戰”,重點推動粵東西北交通項目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499億元、增長17.7%,其中交通投資增長38%。廈深、茂湛鐵路建成通車,梅大一期、二廣高速懷集支線等7個高速公路項目200公里建成通車,包茂粵境段等13個高速公路項目896公里新開工建設。廣佛肇、穗莞深等城際軌道線路建設及白雲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等加快推進。一批能源項目建成投產,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50%。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有效克服重大自然災害、H7N9禽流感等不利影響,農業增加值穩定增長,糧食蔬菜產銷穩定,畜牧業企穩回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新增農民合作社11677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99家。農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9.6%。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萬宗工程等建設加快。“三防”和救災復產取得紮實成效。

企業發展實力增強。推動大型骨幹企業壯大規模增強實力,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達181家、超千億元的企業達15家。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6%。國有企業利潤增長25%。取消、停徵69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一批收費標準,減輕社會和企業負擔46億元。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預計中小微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提高6.9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上升到52%。

(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我們着力完善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比重達2.25%,技術自給率提高到69.8%。有效發明專利量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幅高於全省工業總產值增幅。“天河二號”落户國家超算(廣州)中心並正式投入使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取得突破,新建成一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質檢中心。智能製造示範工程和工業園區信息化示範工程深入實施。獲得973首席科學家項目8項。引進第四批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

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堅定不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4.9∶47.3∶47.8,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超過第二產業。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提高至57.8%。佛山一汽大眾、江門南車、湛江鋼鐵、中科煉化、中海油煉化二期、中委煉油等重大產業項目紮實推進,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至48%。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進一步壯大。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8.0%,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跨境業務量均居全國第一。旅遊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建設紮實推進,海洋生產總值達1.23萬億元。

“雙轉移”和淘汰落後產能深入推進。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轉出、淘汰關停企業1萬多家,新登記企業32.05萬户,產業層次提升。全省培訓農村勞動力70.6萬人,轉移就業90.8萬人。列入淘汰落後產能計劃的93家企業落後設備已全部關停。全年淘汰落後水泥產能1697萬噸、造紙13.62萬噸、製革10萬標張,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三)珠三角轉型發展和粵東西北振興發展並進,區域城鄉發展協調性增強。

珠三角進入“九年大跨越”新階段。我們在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實現“四年大發展”的基礎上,及時啟動實施“九年大跨越”方案。珠三角現代產業核心區初步形成,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61.5%、52.3%。穩步推進重要發展平台和新區規劃建設,城市羣發展質量提升。珠三角五個一體化和三大經濟圈合作務實推進。交通路網進一步完善,九市實現年票互認,嶺南通實現省內19個地市和港澳地區互聯互通,城際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綜合開發規劃進展順利。跨行政區域河流綜合治理初見成效,第二階段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啟動實施。

粵東西北地區站上振興發展新起點。對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作出新部署。推動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新區規劃和撤縣設區進展順利,起步區和重點片區規劃建設有序啟動。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新簽約項目394個、總協議投資額1716億元。預計全年省產業轉移園實現工業總產值4800億元、税收195億元,分別增長23%、30%,工業增加值佔粵東西北地區比重上升至21%。粵東西北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縣(市)城區和中心鎮建設水平提高,建制鎮總體規劃編制全面完成,村莊規劃覆蓋率達55%。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學校和欠發達地區鄉鎮中心幼兒園規範化建設全面鋪開。15.9萬異地務工人員積分入户城鎮。宜居城鄉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完成一批名鎮、名村、示範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紮實推進。啟動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人均年收入低於3480元的20.9萬户農户納入扶貧範圍。

(四)深化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活力動力進一步增強。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我們抓住制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大改革攻堅力度。重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轉移、下放國家設定和省權限內的行政審批事項共508項。市縣行政審批改革事項目錄全部公佈。省級食品藥品監管、衞生計生、新聞出版和廣電部門機構改革順利實施,職能有效整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基本完成。省網上辦事大廳連通全部縣(市、區)。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從試點地區向珠三角各市鋪開,全省新登記企業增長50.4%、註冊資本增長1.8倍。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民間投資准入進一步放開。國有資產重組和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加快完善。營業税改徵增值税試點、完善省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政策、清理整合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取得階段性成效。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試點、省財政經營性資金股權投資管理改革、省級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制改革紮實推進。珠三角和山區縣農村綜合改革深入開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加快,民間金融街發展勢頭良好。編制實施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規劃。

外經貿轉型升級加快。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一般貿易進出口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私營企業、新興市場出口保持良好勢頭。先進技術設備和重要原材料進口增長明顯。加工貿易“委託設計+自主品牌”生產方式比重達63%、提高8.3個百分點,內銷佔比達43.7%、提高2.6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和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金額持續較快增長。利用外資質量提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49.5億美元,其中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7.6%。境外企業中方協議投資額增長20.9%。成立5個境外經貿代表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啟動。廣東電子口岸開通,“三個一”通關模式改革試點進展順利。

粵港澳台僑合作和對外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園區。推動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落實,15項先行先試措施納入CEPA補充協議十。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紮實推進,金融、教育、衞生、旅遊、專業服務等領域開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廣州南沙明珠灣33個項目動工,深圳前海註冊企業3553家、其中金融類企業佔60%,珠海橫琴註冊企業2121家、新增註冊資本1163億元。港珠澳大橋等跨境基礎設施建設順利。粵台經濟文化合作深化。聚僑引資引智、華商合作、華社聯誼成效明顯。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貿技術合作加強,與東盟等新興經濟體合作水平提升。泛珠合作務實推進。

(五)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

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我們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實行最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監管制度。電機能效提升、LED節能照明、燃煤電廠脱硫脱硝、機動車污染減排等工程紮實推進。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可望完成年度目標。推進污染防治區域聯動,啟動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行動計劃。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80%。所有地級以上市實現PM2.5等監測數據實時發佈。

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護繼續加強。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全面推進,建成生態景觀林帶3160公里,完成森林碳匯工程362萬畝,森林進城圍城工程取得新進展。林地林木等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綠道網絡體系繼續完善,綠地生態網絡建設啟動。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取得初步成效。地級以上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持續穩定達標。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啟動配額分配和上線交易。省部合作共建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取得新成果,“三舊”改造等紮實推進。

(六)加快發展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推進十件民生實事成效顯著。我們堅持把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年省財政投入633億元,全省各級財政投入1764億元,全力辦好十件民生實事,解決了一批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領域事關羣眾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制定出台提高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實施方案。全年民生支出佔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達67.2%。

就業和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164.5萬人,促進創業17.6萬人。五大險種參保人數實現新增長,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關係實現省內轉移接續。14個地級以上市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城鄉居民月人均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9.1%、17.6%,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提高18.2%,年人均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1200元、1300元。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平均提高19.1%。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8.81萬套,基本建成13.89萬套,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壓縮省直部門公用經費開支5%,用於救災復產重建。因災“全倒户”春節前基本可入住新居。

教育、文化、衞生等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全面推進,新創建教育強縣12個、教育強鎮196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總目標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紮實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得到鞏固提升,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改革和“四重”建設邁出新步伐,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範圍擴大至所有農村(含縣鎮)户籍全日制在校生。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文藝精品創作有新成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基本藥物制度鞏固完善,建成藥品第三方交易平台,38個縣(市)開展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平價醫院、平價門診、平價藥包活動深入開展。中醫藥強省建設取得新成效。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婦幼安康工程順利實施。殘疾人保障和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羣眾體育蓬勃開展,參加第十二屆全運會獲金牌數和總分居全國第三。新建平價商店1636家。統計、人防、地質、氣象、地震、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事業取得新成績。啟動新一批對口援藏援疆工作。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組織發展加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和化解社會矛盾力度加大。居住證基本覆蓋在粵流動人口。欠薪整治和勞資糾紛預防化解處置工作有力。食品藥品監管體制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不斷提高。司法行政、海防打私等工作得到加強。全面貫徹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繼續加強,軍民共建、雙擁、優撫安置深入推進,軍政軍民更加團結。

過去的一年,我們堅持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健全行政決策機制,完善政府工作規則,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進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法治政府建設。堅持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843件、省政協提案717件,提請省人大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8項,制定及修改政府規章20項。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青婦等人民團體意見。監察、審計、法制、政務公開和廉政建設取得新進展。紮實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我省實施辦法,認真查擺和整改“四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立行立改,建立長效機制。省政府的會議文件簡報均大幅減少,省級考核檢查活動精簡82%、評比表彰活動精簡71%,政務接待進一步簡化和規範。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省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飽含着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汗水,離不開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省改革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仍然突出,而且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經濟運行仍存在較大下行壓力,消費需求增長動力偏弱,投資接續能力不足,出口形勢仍然偏緊;經濟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區域發展不平衡、體制機制不健全等深層次矛盾仍然突出;相當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生態環境、社會治安、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還比較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艱鉅;轉變政府職能任務依然繁重。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xx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xx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當前我省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爬坡越坎關鍵階段,經濟週期性波動與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疊加、結構性矛盾與體制性矛盾疊加、經濟下行壓力與社會矛盾凸顯疊加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發展的內外環境仍不容樂觀。但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面臨轉型發展的難得機遇,特別是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戰勝挑戰、深化改革、加快轉型、促進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做好今年工作,最核心的是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既要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促進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創造必要條件,又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推進行政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領域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20xx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屆二中、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的部署要求,緊緊圍繞主題主線和“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激發市場活力,加快轉型升級,促進優質增長,推動區域協調,提高開放水平,深化綠色發展,辦好民生實事,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努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進出口總額增長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國家下達年度計劃。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扭住經濟建設中心不動搖,認真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和出口的支撐作用,全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提質增效。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深入推進廣貨全國行、廣貨網上行,加快省外廣東商貿城和廣東商品國際採購中心等平台建設,完善覆蓋面廣、輻射力強的內銷網絡。加快廣州、深圳、汕頭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建設,培育一批綜合性電商龍頭企業和行業性電商平台。加強商業網點規劃和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升級改造和農超對接。加快培育養老服務、社區金融、醫療保健、家庭服務、教育培訓等新興服務性消費。創新信息服務產品和模式,加快4G網絡建設和市場拓展,推進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擴大信息消費。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加快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推進收入分配改革,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促進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抓好項目帶動,加快建設一批事關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重大發展平台和重大民生工程。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285項、投資4500億元,其中交通基礎設施投資1504億元,能源建設投資730億元。制定實施促進服務業投資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技改投資力度,實施重大產業鏈配套工程。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拓展民間投資領域,推動面向民間投資招標籤約項目落地建設。

保持進出口穩定增長。開拓多元化市場,支持企業境外參展、拓展海外銷售渠道,重點扶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一般貿易出口,積極拓展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新優勢。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培育壯大供應鏈管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業態,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出口集成服務。加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加快通關、結匯、退税速度。加強貿易摩擦案件應訴指導,建設公平貿易工作站。完善進口目錄和貼息政策,擴大緊缺資源、設備、技術、產品進口。規劃建設一批進口商品交易中心。推進全省統一的電子口岸建設,推廣“三個一”通關模式。

推進實體經濟發展。落實培育大型骨幹企業和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省重點企業直通車服務,推動企業壯大規模增強實力。進一步清理規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規範中介組織收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進中小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新產業化示範基地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絡,推動發行中小微企業融資集合債券。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完善廣東價格指數、重點企業PMI等監測平台,強化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加強重要商品儲備管理,提高煤電油氣運供應保障和調節能力。強化價格監管,依法打擊價格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抓好房地產市場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做好我省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二)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抓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個核心,着力把市場化改革引向新的廣度和深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推動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完善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政策法規體系。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民營企業參股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完善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省屬企業資產重組,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逐步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財政比例。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平等參與競爭,廢除各種形式不合理規定,落實“非禁即入”投資政策,制定各類企業平等進入特許經營領域的具體辦法,開展負面清單管理方式試點。全面實施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對企業投資項目推行網上在線備案,壓縮辦理時限。探索公共投資領域引入社會資本,在公共資源配置中進一步引入競爭機制。

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健全資本、金融、產權、股權、技術、知識產權等要素市場,促進要素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綜合性產權交易平台。完善現代流通體系,推進貿易流通體制改革,以信息化等手段創新流通業態,加快南方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發展內外貿一體的無障礙現代大流通。完善市場決定價格機制,推進公用公益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打造廣東價格形成機制。穩步推動水、電、氣等資源價格改革,推進節能發電調度和大用户直購電試點。

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市場準入、運行、監管、退出制度,推進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清理和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行政和區域壁壘。年內全面完成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開通“信用廣東網”,強化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建立健全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擴大企業法人網頁和市民個人網頁建設。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推進綜合執法、統一執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逐步實現省市縣三級平台互聯互通。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促進政府經濟調節科學化,增強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能,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嚴格控制新設審批事項,制定公佈各級保留的審批事項目錄並實行動態管理。規範和優化審批流程,推行實時在線監察,建立“辦事工作日”和“告知承諾”機制。完成省市縣三級政府機構改革,抓緊落實省以下工商、質監行政管理體制調整。探索建立政府部門權責清單。推進經濟發達鎮和中心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開展深化開發區行政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完善和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健全政府向社會轉移職能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法定機構試點。加快省網上辦事大廳建設,省直部門80%以上的行政審批事項和70%以上的社會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今年連接到珠三角地區全部鎮街,並向粵東西北地區中心鎮街一級延伸。

深化財税金融制度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的預算編報體系,完善預算編制徵詢人大代表、部門、專家和社會各界意見的機制,細化預算編制,提高預算透明度。明確省市縣鎮事權劃分,合理配置各級財政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體系,壓減專項轉移支付,提高省級一般性轉移支付佔比,增加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加強省級專項資金規範管理。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推進省財政經營性資金實施股權投資管理改革。嚴格政府舉債程序,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深化税收徵管體制改革。推進廣州、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和珠三角重大金融創新平台建設,爭取在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兑換、民營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公司設立、期貨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探索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加強地方金融生態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三)加快建設創新型廣東。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扶持新型科研機構發展。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發展科技服務業,培育科技服務骨幹機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建設知識產權服務業發展示範省。實施標準化戰略,建設質量強省。

推進多主體協同創新。深化省部院產學研合作。組建各種形式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一批協同創新中心和研發平台。推動創新型企業全面建設企業研發機構,實施創新路線圖。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省重大科技專項,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重點建設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平台,加快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二期)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大力推進“天河二號”應用。加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引進第五批創新創業團隊和領軍人才。

促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鍊“三鏈融合”,推動國家級高新區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和綜合試驗區建設。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加快發展省粵科金融集團,設立省級種子基金。支持各市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融資擔保基金,鼓勵社會資本設立科技孵化基金。支持設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或組織,發展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探索開展科技保險。規劃建設一批民營小微科技企業孵化器、前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平台。

(四)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存量調整與增量提質相結合,以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點企業、重大科技專項和信息化為抓手,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打造廣東經濟升級版。

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強產業規劃政策引導。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廣州、深圳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放寬服務業對外資和民間資本准入,加快發展金融、物流、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提升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軌道交通、汽車、石化、航空等重大產業及項目建設。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第三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進海洋經濟強省建設,打造現代產業黃金海岸,辦好20xx年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加強技術改造和兼併重組,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強化能耗、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

加快重大平台建設。落實國家賦予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的政策措施,加快南沙明珠灣起步區建設,打造前海以金融為主體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推進橫琴新區分線管理封關運行。加快中新(廣州)知識城、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中以(東莞)產業園、中德金屬生態城等平台建設,構建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國際合作特色園區。

打造全國信息化先導區。實施寬帶廣東發展戰略,建設智慧廣東。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光纖入户和WiFi熱點覆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智能製造工程和優勢傳統產業整體提升工程。發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服務產業。積極跟蹤推進3D打印技術及應用產業發展。培育“三網融合”新業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五)着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優化對外開放格局,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加快外經貿轉型發展。推進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建設。落實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提升加工貿易產品內銷便利化水平。建立多層次服務貿易推廣平台,支持技術、軟件、文化、中醫藥等服務出口,推動特殊功能區服務貿易集聚發展,做大做強服務外包產業。簡化審批程序,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完善境外投資綜合服務平台,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建設境外營銷網絡和生產基地,運用跨國併購、股權投資等方式加大對技術、品牌等的兼併收購,推進境外能源資源共同開發利用。

提升招商引資規模和水平。落實創新招商引資工作行動綱要和招商引資三年行動計劃。加強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經貿投資合作,加大面向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開展產業鏈招商、園區特色招商,擴大引進高端產業、優質項目、先進技術和總部經濟。落實與友好省州簽訂的經貿合作協議,重點加強低碳環保、科技創新、精密製造等領域的項目合作。科學布點設立境外經貿代表處,加強海外廣東商會建設。

全面促進粵港澳台僑合作和對外交流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推進粵港澳服務業規劃銜接、服務機構跨境設立和服務要素資源便捷流動,重點加強金融、商貿、專業服務、科技文化和社會民生等領域合作,率先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橋、粵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珠江口宜居灣區。深化粵台高科技產業和服務貿易等合作。發揮僑力僑智和外事資源優勢,更好服務經濟轉型。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設。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支持民間智庫發展。繼續發揮經濟特區的帶動作用。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園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在岸結算試點。

(六)紮實抓好“三農”工作。穩定發展農業生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深入開展糧食穩定增產行動,組織實施超級稻產業工程,建設連片大規模的糧食產業示範區。實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抓好“菜籃子”工程。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推進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推進畜牧業生態健康養殖。發展特色林業和林產品深加工。加快漁船更新改造和現代化漁港建設,推進漁業資源修復,發展遠洋捕撈和深海養殖。加快培育專業大户、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現代農業裝備水平。推進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強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建設,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實施農村中型及重點小型機電排灌項目。加快雷州青年運河、高州水庫和韓江粵東三大灌區改造,加快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推進幸福村居創建和名鎮名村示範村建設,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啟動實施世界銀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穩妥推進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流轉。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和農户宅基地用益物權,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建立農村集體產權管理服務交易平台,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完善農村金融信用體系,推進粵東西北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分類推進珠三角和山區縣農村綜合改革。啟動國有林場分類改革。

(七)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本、優化佈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原則,編制實施全省新型城鎮化規劃,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城鎮化示範省。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落户政策,逐步解決長期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落户問題。健全居住證制度,完善積分制入户和高技能人才入户城鎮政策。推動城鎮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步把進城落户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進城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

優化城鎮化佈局和形態。以城市羣為主體形態推進城鎮化。發揮廣州和深圳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優化珠三角各市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提升珠三角城市羣發展質量。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壯大粵西城鎮羣,促進粵北地區城鎮集約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粵東西北地區地級市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提高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集聚度,科學有序加快新區起步區建設。促進產城互動、產城融合,強化城鎮化發展的產業支撐。依託縣城和中心鎮建設一批衞星城,引導小城鎮專業化、集約化、特色化發展。

提升城鎮建設水平和服務功能。加快完善供水、供電、供氣、防災減災等市政基礎設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抓好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地下管網、防洪排澇等體系建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推進棚户區和城中村改造,確保建築質量和公平分配。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優化城市智能管理。啟動低碳生態城市示範省建設,保護城市自然生態,發展綠色城鎮。突出嶺南文化特色,建立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加快旅遊城市規劃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山水風貌的美麗城鎮。

健全新型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更多運用政策性金融工具,爭取發行市政債券,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推進城市規劃改革,限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城鎮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統籌地上地下空間,適當增加居住和生態用地。選擇若干市縣和建制鎮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

(八)提高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水平。堅持統籌兼顧、優勢互補、分類指導,創新區域合作,提升珠三角,振興東西北,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扶持力度,努力縮小區域城鄉發展差距。

推進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實施“九年大跨越”方案,推進珠三角現代產業集聚發展,開展城市升級行動,率先建成全國創新型區域,着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統籌推進三大經濟圈融合發展,加快區域合作園區建設。推進基礎設施等五個一體化規劃實施,編制實施科技創新、生態安全、信息、物流、旅遊等新的五個一體化規劃。促進珠三角金融一體化。強化跨行政區域河流污染聯合治理和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抓好珠三角跨市地方道路銜接和公交對接等示範項目。積極推進深中通道建設。

加快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推進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創新園區投資建設運營機制,擴大園區經濟管理權限。適度超前規劃,構建快速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廣樂、二廣等出省通道和縣縣通高速公路建設,推動貴廣、南廣鐵路年內建成通車,加快深茂鐵路建設。推進西江、北江航道改造和湛江機場遷建工程前期工作。推進設立粵東西北振興發展股權基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壯大財力規模和綜合實力。推進濱海旅遊產業園和生態旅遊產業園建設。健全利益分享、產業鏈合作、幹部選派等幫扶機制,全面加強珠三角對粵東西北地區的對口幫扶。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制約,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統籌教育、文化、衞生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交通、飲水、信息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到農村興辦各類事業。引導工商資本投向農村企業化經營,向農業農村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增強縣城和鎮的城鄉銜接功能。

推進扶貧開發。落實扶貧開發“雙到”政策,加強資金項目到村到户對口幫扶。強化產業扶貧和連片開發,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產品。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抓好貧困地區教育培訓、基層醫療衞生等工作。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加強省際合作。創新完善泛珠合作機制,辦好第十屆泛珠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促進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推動粵東、粵西分別融入海西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與閩贛合作加快原中央蘇區縣發展。加強省際環保預警和協同干預。推進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規劃建設。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九)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動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全面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練江等流域污染綜合整治,提升淡水河、石馬河等污染整治成效。實施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抓好工業鍋爐、建築揚塵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治理,限期淘汰“黃標車”,推動車用油品質量升級,嚴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推進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加快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四大工程建設,構建森林生態安全體系。促進綠道網延伸升級,保護濕地資源。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海岸帶綜合整治修復試點,建設一批美麗海灣。

狠抓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嚴格實施“”後半期節能行動計劃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行動計劃,制定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方案。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和全產業鏈節能,發展綠色節能建築,推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發展循環經濟,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抓好火電、石化等行業減排重點工程,強化農業源減排。創新節能減排融資機制。加快建設節約集約用地示範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有序推進“三舊”改造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開展農村地籍調查和不動產統一登記。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高效節能電機、污水和垃圾處理設備等產業。加快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在有條件的市推進公交電動化。推動高效鍋爐、注塑機等領域節能技術裝備升級。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支持節能家電和節能建築材料生產基地發展。發展環保市場,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

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制定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全面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用途管制。逐步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制。推進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實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責任追究制度。推進公眾廣泛參與的環保制度建設,及時公佈環境信息,健全舉報制度,加強社會監督。

(十)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持民生優先,社會政策託底,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紮實辦好民生實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加快實行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切實減輕中國小生課業負擔,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擴大和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加強高校“四重”建設。創建國家現代職業教育示範省,加強技工教育。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探索分類管理,促進民辦教育規範特色發展。積極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進與港澳台及國際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就業。結合產業升級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帶動就業。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推進區域勞動力轉移示範區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0萬人。創新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平台和機制。廣泛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

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户制度,推動基礎養老金省級統籌,統一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和繳費工資下限。繼續推進社保擴面徵繳,完善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政策。積極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銜接機制。增加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定病種,繼續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異地就醫多向聯網、即時結算。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強養老、恤孤、助殘工作。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把保障困難羣眾基本生活的底線兜住兜好。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圍繞實現“中國夢”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新時期廣東精神,建設文化強省。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文化惠民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推動體現時代精神、具有嶺南特色的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採購,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文藝院團等已轉制文化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以縣一級為重點推進全省廣電網絡重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

做好衞生計生、體育等工作。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推行合理分級診療。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辦醫,發展民營醫院。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藥品交易制度。完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推動實施“單獨兩孩”生育政策。推進婦女事業全面進步和兒童健康成長。加強社區體育公園、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推動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發展體育產業,認真備戰仁川亞運會和第二屆青奧會。全面貫徹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推進氣象現代化試點省建設。做好統計、地震、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促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整合社區服務管理資源,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務。加快政社分開,培育發展和規範管理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完善法人治理機制,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穩步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加快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

建設平安廣東。推進治安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集中整治,創新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密防範、依法打擊嚴重暴力、走私販私、製毒販毒、製假售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和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提升流動人口動態服務管理效能。加大依法管理互聯網力度,保護公民信息安全。廣泛開展社會矛盾排查化解,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推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升司法行政服務能力,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強化安全生產防控體系建設,嚴格事故責任追究,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安全重點整治,推進嬰幼兒配方乳粉、肉製品等行業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強化勞資糾紛排查和勞動關係協調,建設國家級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建立常態化國防動員需求對接機制,做好國防教育、海防空防、民兵預備役、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今年全省各級財政將投入1727億元,其中省財政投入684億元、增長15.6%,集中力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提高底線民生保障水平。從今年1月起,將各縣(市、區)城鄉居民低保補差標準分別提高到333元/月和147元/月,農村五保對象人均供養標準提高到5897元/年、確保不低於當地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60%,孤兒基本生活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1150元/月和700元/月,醫療救助人均標準提高到934元/年、其中政策範圍內住院自負醫療費用的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殘疾人生活津貼和重殘護理補貼標準分別提高到600元/年和1200元/年。從今年7月起,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人均標準提高到80元/月。全省各級財政為此將投入154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負擔欠發達地區總投入的58%、共71.8億元。二是提升就業社保水平。新增城鎮就業120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萬人,促進創業10萬人。組織勞動力轉移減免費培訓60萬人。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卡户籍人口全覆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推進政府公共服務“一卡通”。將城鄉居民醫保每人年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組織11萬漁民、1萬艘漁船參加漁業政策性保險。三是推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崗位津貼省補助標準提高到人均700元/月。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國小提高到950元、國中提高到1550元,省屬普通本科學校生均綜合定額標準提高到9100元。做好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粵參加高職招生考試工作。四是加強醫療衞生服務。人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5元以上。實施欠發達地區偏遠鄉鎮衞生院在編人員崗位津貼補貼政策。為欠發達地區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配置“五個一”醫療設備。在80%的縣(市)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所有試點醫院取消藥品加成,基本藥物使用比例達50%以上。全省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感染孕產婦及所生嬰兒接受免費干預服務比例超過80%。五是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完成26萬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獎補欠發達地區建設完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30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00個、鄉鎮(街道)公共電子閲覽室150個,支持3000個行政村(社區)文化室完善設備。六是開展助困扶殘。推進省政府門户網站、政府部門網站和省殘疾人公眾網站信息無障礙改造,分兩年為全省視障人員免費配發讀屏軟件。在珠三角城市率先建設公共交通導盲系統,為5000輛公交車安裝車載導盲系統、5000名視障人員配送導盲終端機。七是完善住房保障。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50178套,棚户區改造37538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0.22萬套,完成10萬户農村低收入住房困難户住房改造和1.5萬户“兩不具備”貧困村莊移民搬遷安置。解決500户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問題。八是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完成新農村公路路面硬化5000公里左右。建設150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省初步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50%以上。九是促進穩價惠民。落實低收入羣眾臨時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向低收入羣體及困難羣眾284萬人發放一次性臨時價格補貼。十是抓好防災減災重點工程建設。完成300宗一般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完成50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實現珠三角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搬遷和治理的比例不低於15%、粵東西北地區不低於10%的目標。

各位代表!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是全面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的重要保證。省政府將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深化改革、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一是加強民主法治建設。認真落實人大及其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主動加強同人民政協的聯繫並向其通報工作。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工青婦等人民團體意見。鞏固和擴大基層民主。貫徹落實法治廣東建設五年規劃,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完善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加強行政複議、行政應訴等工作。二是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我省實施辦法,紮實抓好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全力打好解決“四風”突出問題攻堅戰,建立密切聯繫羣眾、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深入開展整治違規修建樓堂館所、“小金庫”和違規使用專項資金、公款出國旅遊以及清理展會、論壇、節慶等專項行動。開展政風行風專項整治,大力整治庸懶散奢。狠剎文山會海,改進調查研究。鞏固撤併和規範省級考核檢查評比表彰活動成果。三是狠抓勤政廉政建設。嚴格落實《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等要求,最大限度壓縮行政經費開支。開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推進行政審批、財政預決算、“三公”經費等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和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強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和重大事項報告核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快構建監察、司法、審計等聯動的行政權力監督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加強公務員教育管理和能力建設,努力打造政治堅定、能力過硬、清正廉潔、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高素質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人民創造歷史,發展全憑實幹。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腳踏實地,團結奮鬥,努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篇2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xx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xx年,是我省跨入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省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決策部署,科學謀劃、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危中求進,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為主軸,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全力以赴保增長,抓住時機擴內需,着眼未來促轉型,紮紮實實惠民生,既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下滑態勢,又為下一步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基本完成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宏偉進程中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

———經濟增長目標順利完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見事早、行動快、出拳重,促進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成生產總值39082億元、比上年增長9.5%,人均生產總值40748元、增長8.4%,均提前實現“”規劃目標。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9052億元和3649億元,增長6.9%和10.3%。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珠三角地區部分市首次出現人均生產總值增幅高於生產總值增幅的好勢頭。全省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5.4∶50.3∶44.3調整為5.1∶49.3∶45.6。第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貢獻率達49.1%。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升,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27.7%,省屬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全年增長84.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2.6萬億元,增長15%。汽車、船舶、核能、風電等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業增加值增長4.9%。預計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5.8%和5.4%。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新突破。珠三角地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整體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廣佛同城化取得重大進展,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一體化進程加快。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提速,粵東、粵西和山區五市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0.9和1.5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07元,實際增長12%和10.7%。城鎮新增就業172.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6%。社保參保人數和社保基金總量居全國第一,365萬農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對口支援四川汶川和甘肅“三縣一區”恢復重建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援建項目已開工721個、竣工423個,累計到位資金75.9億元,開工率、竣工率和資金到位率分別達97.3%、57.1%和69%。災區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基本完成,整體移交16所中國小校和一批公共生活設施,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過去一年,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認真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推進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召開全省動員大會和珠三角9市現場會,制定貫徹實施《規劃綱要》的決定和方案,研究細化並分步推進《規劃綱要》提出的試驗區、示範區、重要基地、重點項目,迅速在全省掀起新一輪“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熱潮。與國家6部委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實施《規劃綱要》。出台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指導意見,編制實施基礎設施、產業佈局、城鄉規劃、公共服務和環境保護等五個一體化專項規劃。開工建設莞惠、佛肇等城際軌道交通,加快廣深沿江、廣珠西線等高速公路建設,推動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二)堅持擴投資促消費穩外貿並舉,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完善和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措施,有效擴大投資需求。省市政府與各大銀行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授信額度達2萬億元。加快實施“新十項工程”,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353億元,增長19.5%。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中海石化(惠州)1200萬噸煉油和汕頭華能海門電廠1、2號機組等33個項目建成投產,廣州西江引水、揭陽潮汕機場、台山核電一期工程等74個項目新開工建設,中航通用飛機、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化基地、核電裝備產業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華潤海豐電廠“上大壓小”工程等7個項目獲國家批准開展前期工作。認真落實家電汽車農機下鄉和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及帶薪休假等政策,在全國率先試行國民旅遊休閒計劃,促進家電、汽車、旅遊、住房、信息服務等重點消費保持暢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92億元,增長16.3%。大力推動“廣貨北上西進”,到國內重點城市舉辦130多場促銷活動,成交額達5800多億元。加強市場供應和價格調控監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2.3%。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省財政新增安排22億元資金支持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等問題,預計民營經濟對全省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達54%。加大對外經貿發展的扶持力度,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內外銷並舉,重點推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一般貿易擴大出口。組織和參與300多場經貿洽談活動,創設廣東易髮網、粵港國際商貿通等平台,千方百計搶抓訂單、拓展市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達6111.2億美元,其中出口3589.6億美元,分別由1月下降31.1%和23.6%轉變為12月增長32.3%和23.5%,全年下降10.8%和11.5%,呈現降幅持續收窄、總體好於全國的態勢,出口總額佔全國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

(三)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六大產業和八大載體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初具雛形。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現代物流、金融、會展、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速,電子商務和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金融業整體規模趕上香港,服務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3個百分點。編制實施裝備、汽車、鋼鐵、船舶、電子信息等12個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動以裝備製造業為主體的先進製造業快速發展。比亞迪電動汽車、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等項目加快推進。全省汽車產量達113萬輛,居全國前列。龍穴造船基地30萬噸自主知識產權超大油輪成功造成並交付使用。廣州中低速柴油機、南沙重型機械裝備和輸變電設備等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加快。沿海石化產業帶佈局基本形成,中委合資南海(揭陽)石化20xx萬噸/年超重油加工項目獲國家同意開展前期工作,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另選址湛江東海島。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專項計劃,加快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等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珠海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獲批,68個項目列入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計劃,總投資74.8億元。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顯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軟件等“四新一軟”產業,我省成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平板顯示等新興產業基地之一。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積極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後鋼鐵產能240萬噸、水泥產能1039萬噸,關停小火電553萬千瓦。積極開展省部合作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建設,大力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三舊”改造和圍海造地、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億元生產總值消耗建設用地同比下降11%;利用園地山坡地開發補充耕地53.7萬畝,比上年翻一番;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准,比上一輪規劃核減耕地保有量523萬畝,增加建設用地規模635萬畝。組織實施新十項節能工程,單位生產總值和工業增加值能耗超額完成全年預定目標。強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裝機容量12.5萬千瓦以上的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脱硫工程,地級以上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東西北地區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污水日處理能力超千萬噸。

(四)狠抓自主創新,着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建設創新型廣東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十大創新工程,創新經濟績效和企業創新能力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躍居全國第二。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新增兩院院士5位、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11位。全面推進省部和省院產學研合作,新建省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64個、創新聯盟9個,組織引導全國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員入駐3000多家企業,輻射帶動1萬多家企業轉型升級。省部產學研合作4年新增產值7000多億元、利税1000多億元。省院合作轉移轉化中科院400多項科技成果,實現產值130多億元。創新平台建設提速增效,新增一批國家級重大創新平台,華南新藥研發大平台躋身國家生物醫藥重大創制平台行列。廣州國際生物島和深港創新圈等重大創新集羣建設進展順利。制定實施產業技術路線圖計劃,節能減排、數字裝備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廣晟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規範正式成為國家標準並納入國際標準體系。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實施自主創新產品政府採購等政策,自主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工業增加值達3100億元,增長23.4%。質量監督工作得到加強,實施以質取勝戰略取得新成績,我省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躍居全國第一。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名牌帶動戰略,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全國第一,分別增長14.8%和49.3%,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穩居全國首位。

(五)加強“三農”工作,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完善和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農業生產獲得豐收,糧食生產實現增產。大力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優質蔬菜、水果、花卉、茶葉、南藥及家禽、肉豬等生產效益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科技體系進一步健全。建設現代標準農田125萬畝,有97個縣(市、區)出台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新增省級現代農業園區43個、農業龍頭企業48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得到加強,市場準入制度初步建立。林業產業穩步發展,油茶、珍貴樹種等發展迅猛。畜牧業持續增長,海洋漁業經濟保持繁榮。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村容村貌整治和村莊規劃得到加強。38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完成農村公路改造任務,提前一年實現鎮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樂昌峽和灣頭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展順利。

(六)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促進珠三角提升發展和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實施提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戰略,分片區召開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現場會和工作會議,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省財政提前集中安排專項資金45億元,以競爭方式擇優扶持省示範性產業轉移園,產業轉移園成為推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加速器。33個省級產業轉移園實現工業產值924.4億元、創税48.2億元,分別增長19.3%和21.7%。職業技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全省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招生總量、在校生規模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招生規模增長超過三成,轉移欠發達地區生源17萬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步伐加快,共培訓82.4萬人,新增轉移就業128.5萬人,分別增長40.9%和20.8%。人力資源佈局進一步優化,在珠三角城鎮新增就業下降的同時,東西北地區城鎮新增就業上升4.8%,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73.7萬人、增長23.6%。

(七)全面深化粵港澳緊密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出台推進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決定,成功舉辦粵港、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粵港共同制定合作框架協議,聯合編制“共建優質生活圈”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落實CEPA和服務業對港澳開放先行先試政策,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對港澳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和港澳資銀行在廣東設立“異地同城支行”等試點工作紮實推進。與港澳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開拓海內外市場力度加大,幫助在粵港澳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取得實效。粵港澳重大合作項目建設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橋工程順利開工。《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橫琴新區正式掛牌,澳門大學遷址橫琴進展順利。深港河套地區和深圳前後海地區開發積極推進。加快外經貿發展的戰略轉型,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對東盟、印度等出口逆勢增長。全力推進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支持加工貿易企業創設品牌、擴大內銷。利用國際市場調整時機擴大進口,資源能源、重要技術設備等進口較快增長。藉助廣交會、高交會、中博會等重要平台,有效拓展國際交流及合作發展空間。成功舉辦國際友城大會、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國際旅遊文化節、粵東僑博會和首屆外博會。省主要領導帶隊促進國際經貿合作,與日韓、澳大利亞和東盟有關國家簽訂各類經貿合作項目金額188億美元。狠抓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達195.4億美元,其中服務業佔38.8%,世界500強企業新設及增資項目共83個。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項目建設紮實推進。“走出去”步伐加快,引導企業穩步推進併購海外優質資產、加強境外資源能源合作,新增境外協議投資15億美元。積極參與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越南、新加坡等建立合作理事會機制或經貿對話協調機制,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順利。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灣保税港等特殊監管區建設取得突破。粵台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繼續深化。僑務、外事工作得到加強。

(八)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活力。按照大部制要求穩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省級政府機構改革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基本完成省本級政府第四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570項,佔總數的53.6%。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展開。深圳、珠海、佛山順德等地的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等體制改革試點取得明顯成效。積極推動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改革,啟動擴權強鎮試點,加快中心鎮建設。着手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進一步下放地方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啟動對全省1000家重點企業“直通車”服務。省屬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達117.4%。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有序展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成效顯著,探索出“分股不分山、均利不均林”新路子。廣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全省農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據兑付和組建統一法人工作,廣州、東莞、順德農信社組建為農村商業銀行。創設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深圳創業板成功推出,我省有12家企業上市。穩妥推進水、電等資源能源價格改革和污水處理費等環境價格改革。

(九)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省級財政用於改善民生、均衡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幫助市縣增強發展後勁的資金達1111億元,佔支出總額的75.5%,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組織“南粵春暖行動”等活動,千方百計幫扶大學生、農民工等羣體就業,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完善省級養老保險調劑辦法,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和養老保險關係省內無障礙轉移。全面解決早期離開國企人員養老保障問題。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政策性農房保險試點。妥善處理勞動糾紛,有效維護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殘疾人事業有新發展。創新扶貧工作機制,推進“規劃到户、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啟動實施“千校扶千校”和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程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79.9%,提高7.9個百分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紮實推進,中職教育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人才模式改革成為全國先進典型。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和質量協調發展,毛入學率提高到27.5%。繼續推進解決中國小代課教師轉崗問題,中國小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和實施績效工資工作紮實推進。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農村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覆蓋面擴大。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繁榮有序,文學藝術創作成果豐碩,湧現出《潛伏》、《喜羊羊與灰太狼》、《秋喜》等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廣播影視精品力作。粵劇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配合做好國慶60週年慶典系列活動。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出台加快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意見,實施6項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和9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加快革命老區鄉鎮衞生院危房改造及設備裝備建設。加強公共衞生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農村藥品供應和監管網絡全面覆蓋。中醫藥強省建設及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全面推進城鎮居民醫保,將所有關閉破產國企退休人員以及280萬名就讀大學生和中職技術學校(含技工學校)學生全部納入城鎮居民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5%。建立城鎮住房保障工作目標責任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宜居城鄉創建工作全面推進,開展珠三角城市羣大氣污染治理及淡水河等重點河流污染整治,全省環境質量有所好轉。林業生態省建設步伐加快,新增林業生態縣9個,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成效明顯,森林覆蓋率達56.7%。全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防汛防旱防風能力進一步提高。十一屆全運會獎牌和總分均位居全國第二,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和深圳大運會籌備工作有序推進。完成國家下達人口控制任務,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民族、宗教關係保持和諧。援藏援疆和支援三峽庫區建設等對口幫扶工作紮實有效。婦女、兒童、老齡、人防、氣象、地震、地質、統計、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十)加強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優化科學發展環境。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和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形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大力推進依法治省,建設法治政府。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會的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共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24件、全國政協提案24件;省人大代表建議617件、省政協提案633件;省人大議案8件。提請省人大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9項,制定修改政府規章13項。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的聯繫,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不斷完善,廣州市民主法制改革試點取得突破。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社區建設紮實推進,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斷健全。開展網絡問政,政務、廠務、村(居)務公開取得新進展。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推進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推進廉政建設,懲防腐敗體系進一步完善。審計、監察工作得到加強。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加快,信訪維穩工作紮實推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和恐怖活動。持續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大反不正當競爭和打傳、打假、打私力度,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大力開展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專項整治,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得到加強,軍民共建工作紮實推進,軍政軍民更加團結。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省在國際金融嚴重動盪、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國內外形勢嚴峻複雜的情況下取得比預期要好的成績極其不易,在南粵大地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譜寫了嶄新篇章。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深深體會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後盾。在我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刻,親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並發表重要講話。去年12月,再次視察廣東,明確要求我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温家寶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三次親臨廣東視察指導。這給予我們極大的鼓舞和鞭策,為我省指明瞭前進方向。我們深深體會到,全力以赴保增長,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工作重心。我們結合實際全面和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保增長的一攬子計劃,始終堅持政府推動和市場調節“兩手抓”,堅持擴投資促消費穩外需三管齊下,採取外需不足內需補、工業不足服務業補、外資不足內資補等有效措施,在非常時期運用非常措施迅速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社會信心,有效遏止了經濟增長下滑勢頭。我們深深體會到,堅定不移調結構,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必須貫穿始終的主線。我們堅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緊緊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倒逼壓力和轉型契機,遵循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正確處理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就地轉型與異地轉移、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擴大投資與促進消費等“五大關係”,以“三促進一保持”為總要求,大力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紮實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狠抓節能減排節地,努力使應對危機的過程成為調結構、上水平的過程,成為為長遠又好又快發展打基礎的過程。我們深深體會到,矢志不渝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在財政收支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增加對社會民生的投入,着力推動就業、社保、教育、衞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市場供應和維持物價穩定,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多年來想辦而未辦成、關係羣眾切身利益的難事實事,並不斷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創新社會管理服務,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將危機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有效激發了社會各界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積極性創造性。我們深深體會到,加強作風建設、狠抓工作落實,是我們應對危機、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法寶。我們按照xx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五次全會的部署,繼續解放思想,切實轉變作風,堅持“幹”字當先,強化責任落實,狠抓督促檢查,分片逐市研究解決突出問題,推動了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我省改革發展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我省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我省面臨的發展形勢仍然嚴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被先進省市趕超的壓力不斷增大。不僅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突出,而且受國內外複雜多變經濟形勢的影響,又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一是經濟回升的基礎不穩固不平衡。出口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工業增長恢復不快,民間投資活力有待進一步激活,農業基礎比較薄弱,糧食生產能力有待提高,農民持續增收困難,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壓力較大。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不強。現有產業整體上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企業和產品不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雖初見端倪但規模不大、發展不快。節能減排任務艱鉅。三是財政收支平衡壓力較大。財政統籌使用空間縮小,減收增支因素較多,多方面的支出仍需進一步科學調整和壓縮。四是保障民生任務艱鉅。就業、社保、教育、衞生等社會事業發展仍有待加強。五是政府工作還存在不足。轉變政府職能和作風建設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正確面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採取更加有力措施認真解決。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我省鞏固經濟企穩向好勢頭的關鍵之年,是全面實現“”規劃目標的決勝之年,還要確保廣州亞運會、亞殘運會順利舉辦。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重大。綜觀國內外經濟形勢,今年將明顯好於去年,但仍然複雜多變。全球經濟已經觸底,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甦,但基礎不穩固、動力不充足,全球經濟復甦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國家宏觀經濟刺激政策效果明顯,積極因素在不斷增加,但市場自我修復尚待時日,經濟增長的持續性面臨考驗。我省經濟運行雖企穩向好但未根本好轉,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仍然不足,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壓力加大。我們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科學判斷和作出的決策部署上來,既看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變化和有利條件,進一步增強信心;又充分估計形勢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把各方面困難考慮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應對措施制訂得更周密一些,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可持續性,為更長時期又好又快發展打牢基礎。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及xx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全面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大力推進“三促進一保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着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着力推進自主創新,着力擴大內需,着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着力加快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着力加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完成“”規劃各項目標任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人均生產總值增長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排實現“”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9%;服務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達46%;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佔生產總值比重提高至1.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3‰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圍繞一個核心、突出五個重點。一個核心,就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推進“三促進一保持”,這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五個重點:一是突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着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突出自主創新。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制度設計和改善環境,推動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我省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搶佔後金融危機時代發展的制高點。三是突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同時,不斷完善和落實擴大消費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突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依託主體功能區規劃,堅持生態發展,優化經濟、人口、資源配置,推動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互動,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建設管理一體化。五是突出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和改善公共服務,增進全省人民福祉。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

一、全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實行擴內需拓市場促外需並舉,加快形成內外需協調拉動發展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優化投資結構,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加快推進“新十項工程”建設,全年安排省重點項目300項,投資3900億元、增長28.7%。加快推進廈深鐵路廣東段等省部合作項目,穗莞深、佛肇等珠三角城際軌道項目,廣深沿江高速、江肇高速等公路項目,台山核電、陽江核電、珠海LNG接收站、省天然氣管網一期工程等能源項目,以及中委煉油等重化項目。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積極引導資金投向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環境保護、改善民生等重點領域。堅決控制“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投資。加強財政投資項目跟蹤管理,堅決防止出現“爛尾”工程。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抓緊出台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意見,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範圍。

有效擴大消費需求。促進家電、汽車、住房、旅遊、信息服務等重點消費,發展教育培訓、家政服務、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閒旅遊等新型消費。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對城鎮中低收入羣眾的補貼,建立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全面落實家電、汽車下鄉及以舊換新等政策,深入推進萬巷千街、萬村千鄉、雙百市場、農超對接工程,加強農村市場網絡建設。發展和完善消費信貸,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加強價格調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抓好“廣貨全國行”等活動,構建穩定的內銷平台,深度開拓國內市場。

提高城鎮化水平。把加快城鎮化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加大城鎮化規劃引導,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做大城市經濟。推動新興城市發展,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快發展“衞星城”、縣城和中心鎮,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完善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寬中小城市落户條件,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有序轉為城鎮居民,有計劃解決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社保、子女入學等問題。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村道硬化、農村飲水安全、環境綜合整治和農村安居、信息興農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支持廣州、佛山、惠州、中山等地開展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

結合“三舊”改造推進宜居城鄉建設。積極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規範有序開展拆舊建新。科學規劃城鄉建設,建設一批有嶺南特色的宜居城市、宜居城鎮、宜居村莊。完善文化、交通、供水、供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珠三角綠道網,繼續推進萬村綠大行動,優化人居環境。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廉租房建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費,增加中小户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應。積極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整頓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遏制商品房價格過快上漲。

力促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穩定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提高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深度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美歐日等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東歐、中東、南美、東盟、北非等新興市場。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緊缺物資進口,促進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推行新型通關模式,優化通關環境。

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加強“三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加大農業投入,落實農業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建設優質型、生態型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園藝產業、南亞熱帶農業、優質畜禽、珍貴樹種、油茶等特色效益農林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行農產品標識管理和市場準入制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加強地理標誌產品申報和保護。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現代農業園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推進珠三角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標準農田、標準魚塘和標準漁港。積極發展現代林業、畜牧業和漁業,推進深水網箱養殖,實施南珠振興工程。健全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大對農田水利和中小型灌區改造投入,基本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加強和改善政府服務,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寬鬆環境。健全多層次信用擔保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增加對民營企業貸款,拓寬民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引導和扶持民營企業加快技術研發、創新產品、打造品牌。完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支持建設一批技術支持、創業輔導、市場開拓等公共服務平台。辦好第七屆中博會。

二、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

突出重點產業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力促產業技術水平、品牌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有較大提升。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扶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服務外包、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和總部經濟等八大高端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建設和謀劃一批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和集聚區。推進廣州、深圳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和佛山建設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加快高端信息服務產業集聚,建設國家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推進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深入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劃,辦好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和第八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支持丹霞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發展壯大旅遊支柱產業,建設旅遊經濟強省。發展面向社區和農村的生活性服務業,提升商貿、餐飲、文娛等傳統服務業。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打造“廣東服務”國際品牌。

突出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推進省市共建先進製造業基地,加快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珠海通用飛機和航空產業基地、廣州船用中低速柴油機、廣汽自主品牌乘用車、南沙核電產業園、大型鑄鍛件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培育綠色裝備製造示範等項目。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應用開發和產業化推廣,組織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專項。提升發展電子信息、軟件和集成電路設計等高技術產業,延伸和完善產業鏈與創新鏈。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全面發展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研究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務實發展低碳經濟,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節能環保、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中海油珠海深水工程基地建設。選擇一些條件比較成熟的產業儘快實現核心技術突破,重點在數字家庭、電動汽車、物聯網、生物醫藥、風能、太陽能、半導體照明、郵輪遊艇等領域實現突破並加快產業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中小板、創業板等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爭取與國家聯合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基金。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加快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家電、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材、中藥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培育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示範企業。加強產業集羣示範區建設,推進專業鎮技術創新工程,建立區域性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引導產業集羣健康發展。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產業示範基地。堅持以質取勝,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引導部分優勢傳統產業註冊集體商標,推廣實施企業聯盟標準,打造產業集羣區域品牌。

大力推動自主創新。深入實施廣東自主創新規劃綱要,努力建設創新發展高地。加強省部產學研創新平台、示範基地和創新聯盟建設。全面開展省院戰略合作,加快促進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編制實施重點產業技術路線圖,攻克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知識產權工作,實施“百所千企知識產權對接工程”。大力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建設現代產業先進標準體系。實施“百強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紮實推進科研院所改革重組,組建若干創新主體科研機構。推進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廣州國際生物島等建設,在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領域新建一批重大創新平台。加快推進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華南超級計算中心等重點項目。啟動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建設。推動高新區、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大學科技園建設。支持廣州國家級開發區開展創新發展模式改革試點。支持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研發核心技術。

狠抓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堅決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和問責制,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完善和落實促進節能減排的市場準入標準、強制性能效標準和環保標準。制定不同生態功能區產業環境准入機制,提高項目資源環境准入門檻。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加大節能技術、產品推廣力度,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加快淘汰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後產能。推廣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試點。實施節能發電調度,繼續推進小火電關停和火電廠脱硫脱硝設施建設。加大水源保護力度,繼續推進重點污染源治理。完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加快珠三角地區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建設,推進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温室氣體排放,優化能源結構,加快發展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培育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推進林分改造,加強沿海防護林、紅樹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城市林業和粵北生態修復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嚴格控制重點海域排污總量。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範省建設,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加強土地計劃管理和土地審批。加強耕地保護,探索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大力推進利用園地山坡地開發補充耕地。加大閒置土地處置力度,嚴格查處違法違規用地行為。

三、積極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和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

深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以“雙提升”、“雙轉移”為抓手,大力推動珠三角一體化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帶動環珠三角地區發展。

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出台《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20xx—20xx年)》,明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生態發展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研究制定相應的區域發展政策,引導經濟佈局、人口分佈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組織推動各市縣按照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對本地主體功能進行定位,修改完善相關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規劃。開展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試點。

加快珠三角一體化發展。以廣佛同城化為引領,以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為突破口,推動產業轉型、環境再造和保護,建設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推進珠三角城際軌道、公路、水電油氣管網等一體化建設,加快年票互通、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電子聯網收費和電信同城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打造優質產業集聚地、裂變發展地,建立現代產業示範區。發揮廣州、深圳中心城市功能,與港澳協調城市規劃,構建世界級城市羣。完善區域統一的就業、社保、衞生服務等體系,率先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扶持發展北部。建立支持山區跨越發展的長效機制,推動山區5市生態發展、綠色崛起。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支持粵北各市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做大做強汽車配件、機械設備、電子信息、有色金屬等支柱產業,建設我省特色製造業集聚區和珠三角先進製造業配套基地。培育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和生態旅遊業。發展民營經濟和引進外資並舉,建設特色產業羣和專業鎮,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

加快發展東部。推動粵東4市產業錯位發展、一體推進。培育發展石化、能源、電子信息、環保等新興支柱產業和裝備製造業,推動紡織服裝、玩具、陶瓷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臨海臨港工業、海洋經濟、現代農業和特色文化旅遊業。積極擴大招商引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加快推進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和汕頭、潮州、揭陽三市集聚融合發展,建設汕潮揭城市羣。支持粵東各市參與海西經濟區建設,發展對台經貿合作。辦好第三屆粵東僑博會。

振興發展西部。推進粵西區域功能整合,推動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環境保護等一體發展。加快鋼鐵、石化、核電等重大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壯大臨港重化產業集羣。推進廣鋼環保搬遷湛江項目和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加快交通網絡建設,推進湛江港、茂名港、陽江港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臨港物流等服務業。做大做強現代特色農業、海洋漁業和濱海旅遊業。支持湛江、茂名納入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成為通向海南國際旅遊島的重要通道。

深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轉移工業園上水平。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力度,突出培育主導產業,發展配套產業,推動形成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的產業集羣。強化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機制,支持珠三角企業向東西北轉移。大力推進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技工院校“百校扶百縣”等活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繼續做好對口援建工作。加快對四川汶川和甘肅“三縣一區”災後援建項目進度,力爭9月底前基本完成對口援建任務。積極加強與災區經貿、旅遊、勞務等合作。繼續做好援藏援疆和對口幫扶廣西、三峽庫區等工作。

四、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健全推動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省級政府部門職責關係。全面推進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切實精簡機構、理順關係、轉變職能、提升效能。繼續支持深圳、陽江和順德區深化行政管理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支持深圳、佛山、中山、江門等市開展創新審批方式改革,在省直部門開展優化審批流程、實行網上審批試點。加快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離。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

推進富縣強鎮事權改革。按照“權責一致、重心下移、減少層次”的原則,將部分經濟社會管理權下放給縣一級。通過授權、委託等方式,將行政許可權和行政執法權下放給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中心鎮或特大鎮。轉變縣鎮政府職能,強化縣鎮面向基層和羣眾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責。深化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建立“省保縣、市保鎮、縣保村”的隔層財政保障機制。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開展農田集約改革。

深化財税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注重培植財源,堅持依法徵收、應徵盡收,提高徵管效能,挖掘增收潛力。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把財力主要用於解決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完善激勵型財政機制和省級財政競爭性分配機制,探索建立先富幫後富的橫向轉移制度。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規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規則和程序,實施項目立項、用地預審、環境評價、規劃許可等事項的並聯審批。加快組建地方金融機構,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地方金融體系。推進建設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開展城市和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驗。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設置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深化價格改革。加快推行階梯式水價和超計劃、超定額加價等節水價格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機制。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試點。完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推進醫療服務分級定價等改革試點。完善糧食收購價格政策,穩定農資價格。推進路橋、電信收費改革,加強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電、用氣、有線電視等壟斷性經營服務收費。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經濟戰略調整和重組,鼓勵優勢國有企業強強聯合,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兼併重組落後企業或困難企業。加大資本運作力度,深化產權多元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造。推進董事會試點,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改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完善考核和分配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機制。

加強招商引資、招才引技。創造更加開放、更加優化的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優化利用外資結構,重點引進龍頭型和基地型外資項目,爭取更多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和中央企業、大型民企到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引導外資投向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制訂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引進海內外頂尖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來粵創新創業。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以廣州、深圳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為主要載體,積極承接國際軟件外包和商務服務外包。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扶持有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向自主生產、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轉型,支持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

拓展粵港澳台和泛珠合作。簽署和實施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深化基礎設施、產業、環保、文化、旅遊、教育、司法等重點領域合作。落實CEPA和服務業開放先行先試政策措施,強化服務業合作。完善粵港、粵澳高層會晤機制,加強粵港澳民間交流。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建設,繼續推進深圳前後海地區和深港河套地區開發。落實《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聯合港澳推進橫琴開發建設。積極擴大對台貿易,組織對台專項招商引才引技。加強與泛珠兄弟省區交通、經貿、產業等領域的合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設,與合作各方共同辦好第六屆泛珠論壇和洽談會。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擴大和提升廣東形象。

全面加強國際合作。面向世界,加強與美國、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貿交流與合作。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和實行零關税政策的機遇,完善與東盟國家的交流合作機制,積極推進重大活動與項目建設。引導企業到東盟投資發展,加快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推進中新(廣州)“知識城”項目等建設。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加工生產、營銷網絡構建、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及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五、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

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集中力量辦一些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

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xx-20xx年)》。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以點帶面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建設,逐步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加快建立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績效考評機制。

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和落實積極就業政策,力爭全年新增就業125萬人。大力推進全民創業,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城鄉基層就業和創業帶動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探索“積分制”方式建立農民工公共服務政策體系。建設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構建城鄉一體化公共就業服務平台。推進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實施“校企雙制”辦學模式及“百校千企”行動計劃,開展全省職工技能大賽和工業設計大賽。建設全國一流的職業能力開發評價示範基地,開展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試點。啟動構建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區工程。加強勞動監察和仲裁。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地税部門全責徵收社會保險費模式,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辦法。加快解決城鎮無保障老年居民養老保障、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和職工醫療保障問題。鞏固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穩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户。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最低養老金制度和珠三角地區城鄉養老保險一體化制度。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加快發展殘疾人事業。積極推進全民醫保,推動醫保異地轉移接續。加快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市級統籌和城鄉統籌。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試點。加快國家級工傷康復基地建設。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和社會優撫對象待遇。加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監督。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立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合理配置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調整,加快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維護中國小校舍安全。深入實施教育資源下鄉行動計劃。加強農村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推進職業教育發展壯大工程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程,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發展水平。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珠三角地區職業教育基地建設。推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雙零”培養模式。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提升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和國際化水平。深入實施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做好中國小代課教師轉崗工作。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落實中國小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

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教活動,加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設,加大公益宣傳力度。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省文藝院團改革試點,加快全省有線廣電網絡重組、出版發行及新華書店重組。完善文化服務體系,加快重點文化工程及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推進“農家書屋”,實施電影放映工程,逐步構建全省五級公共文化設施及服務網絡,形成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公里文化圈”。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力度,推動嶺南文化走出去。扶持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經典板塊,鼓勵創作文藝精品,培育文藝名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設一批數字出版、動漫設計等文化創意產業園。辦好第九屆全國(廣州)藝術節。

全面推進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完善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推進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繼續實施公共衞生服務均等化項目。逐步施行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並實現零差率銷售。加強對處方藥的監管,建立省基本藥物採購、配送和儲備制度。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源投資辦醫,加快民營醫療機構發展。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衞生隊伍建設。發展中醫藥事業,發揮中醫藥在基本醫療衞生制度中的作用。加快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做好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

推進“規劃到户、責任到人”扶貧開發。落實幫扶責任,建立扶貧開發項目建設競爭機制。推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貧措施,集中力量落實對全省3409個貧困村、70萬户貧困户的定點幫扶工作。建立結對幫扶工作機制,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培育發展扶貧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基地+貧困農户”的產業化扶貧模式。開展村級農民互助金試點。設立全省“扶貧濟困日”。積極推進智力扶貧、旅遊扶貧、勞務扶貧,增加貧困家庭非農收入。

做好人口計生、民政、雙擁等工作。落實人口計生管理目標責任制,深入開展“兩無”活動,穩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計生利益導向機制,探索流入流出兩地協同管理新模式,支持韶關、惠州開展人口計生改革綜合試點。落實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發展體育事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辦好惠州第十三屆省運會,抓緊推進20xx年深圳大運會籌備工作。全面貫徹民族、宗教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睦。加強國防教育,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和“雙擁”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繼續做好外事、僑務、人防、氣象、地震、統計、檔案、方誌、參事、文史等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學習借鑑香港、新加坡經驗,完善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推動深圳、珠海等地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先行先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社會管理和突發事件預知預警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加強社區管理,推進以“居住證”為核心的“一證通”制度,切實加強對流動人口和在粵外國人的服務管理。加強信訪、調解工作,鞏固完善鎮街綜治信訪維穩平台,健全矛盾排查調處和權益保障等機制,妥善處理羣眾關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涉黑、“兩搶一盜”、綁架拐賣兒童婦女、“黃賭毒”等嚴重刑事犯罪和製假販假、走私販私、詐騙、傳銷等經濟犯罪活動。嚴密防範打擊各種敵對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加強安全生產,強化交通、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六、增強政府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

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提高各級政府破解難題、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認真落實人大及其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認真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加大辦理省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省政協提案的工作力度。加強社情民意調查,健全重大事項專家諮詢、公眾參與、社會聽證制度。廣泛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監督,引導羣眾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理性表達訴求。推進政務、廠務、村(居)務公開,保障人民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更加註重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制定的民主性、科學性。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推動創建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市、區),全面提高市縣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健全行政執法體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健全行政問責制,重點問責不作為和亂作為,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糾、問責必嚴。

加強政風建設。堅持執政為民,密切聯繫羣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真心實意為羣眾多做好事、多辦實事。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公務接待等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堅持求真務實,進一步精簡會議、文件,嚴格控制各類評比達標、表彰慶典等活動。健全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狠抓各項工作落實。進一步加強審計、監察工作。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反腐倡廉,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強公務員教育管理,建設為民、務實、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科學編制“”規劃。堅持科學發展、先行先試,注重協調發展、民生優先、繼承發展,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以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重點,高水平、高質量編制“”規劃。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將隆重舉辦廣州第xx屆亞運會和第一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這是全省、全國和全亞洲人民的一大盛事。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舉全省之力做好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各項籌備組織工作,堅持科學辦會、安全辦會、節儉辦會,努力辦成具有“中國特色、廣東風格、廣州風采”,“團結、祥和、文明、精彩”的體育文化盛會,推動全省科學發展上新水平。我們要高水平做好籌備工作,加強與亞奧理事會、亞殘奧理事會及各國各地區奧委會的溝通聯繫,強化各級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全面推進亞運場館及交通等配套設施建設,實現一流設施的目標。我們要高效率科學組織賽事,開展亞運城市行動計劃,做好賽時運行工作,精心組織火炬傳遞和開閉幕式等大型活動,全力做好參會人員出入境、住宿餐飲、醫療保障等服務,按照“平安亞運”要求加強安保工作,實現一流組織的目標。我們要高標準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認真落實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方案,積極開展珠三角城市羣空氣污染聯防聯治,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市美化、綠化、淨化、亮化工程,實現一流環境的目標。我們要營造熱情友好的迎亞運氛圍,深入開展“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主題活動,掀起全民迎亞運、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高潮,推廣亞運文化,廣泛傳播奧林匹克精神,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亞運的氛圍,確保亞運會、亞殘運會辦得精彩成功。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肩負着更加艱鉅、繁重而光榮的任務。我們堅信,任何困難阻擋不了我們科學發展的步伐,任何挑戰動搖不了我們先行先試的決心!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為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齊心協力,開拓進取,紮實工作,努力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共創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諧新廣東的美好未來!

省長人代會上的講話材料篇3

各位代表、同志們:

今天,大會選舉我擔任省人民政府省長。我深知,每一張選票都寄予着殷切期望,飽含着熱忱支持,承載着沉甸甸的責任。我衷心感謝黨組織長期以來的關心、教育和培養,衷心感謝各位代表和全省人民的信任與厚愛!

江西曆史悠遠、文化厚重,山水秀美、民風淳樸,是一個令人景仰和神往的地方。我有幸成為一名江西老表,能在這塊鐫刻革命榮光的紅土聖地耕耘奮鬥,為老區人民服務,感到無上光榮!半年多來,無論是到農村、社區、企業走訪調研,還是與幹部羣眾交心談心,我都真切感受到:這裏的每寸土地都浸潤着烈士鮮血,留下了一座座感天動地的精神豐碑;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歷屆省委省政府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天的江西,更具天時地利人和,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視察江西時指示“行程萬里,不忘初心”,希望江西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勝利。我們要牢記的殷殷囑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以心社書記為班長的省委領導下,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堅持實幹為本、發展為先、以上率下,着力構築新優勢,展現新作為,邁上新台階。

作為省長,我將始終保持重任在肩的使命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忠誠、乾淨、擔當”為自覺追求,以“三嚴三實”為行為準則,勤勉為公、俯首為民,為建設江西、發展江西、服務江西盡心竭力,千方百計把經濟搞上去,一心一意為人民辦實事,用實際作為回報組織的關心培養和全省人民的信任厚愛。

一、堅持忠誠幹事。堅定理想信念,謀事以忠、為人以信,對黨和人民忠心耿耿、矢志不移。不斷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同以同志為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學習貫徹習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尤其是對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三個着力、四個堅持”總體要求,認真領會上情,準確把握下情,把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統一起來,確保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致力改革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審時度勢、搶抓機遇,不等不靠、積極作為。以質量效益為中心,聚焦發展不足的主要矛盾,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扭住項目建設、功能平台、產業培植、生態文明、城鄉統籌等着力點,抓住關鍵環節,加快轉型升級。用好用足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贛江新區先行先試、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等特殊政策,握指成拳、聚力攻堅,釋放更大的改革紅利和開放紅利,創造更多更有效的要素供給和服務供給。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拿出務實管用措施,按照時間表、路線圖推進改革,着力破解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永葆為民情懷。堅守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牢記“政府的工作只有做到人民羣眾心上,政府的形象才會立在人民羣眾心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羣眾意願。聚焦羣眾關切,解決羣眾難題,讓“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造福江西,不斷增強全省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帶着感情和責任,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決不讓一個貧困羣眾在全面小康征程中掉隊。

四、恪守法治準則。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認真執行人大的各項決議和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社會各界和人民羣眾監督。着力推動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讓人民羣眾充分感受法律的公正,讓崇法守法成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覺、行為準則和生活習慣。正確處理好遵紀守法與改革創新的關係,鼓勵探索、激勵成功,善待挫折、寬容失敗,旗幟鮮明地為幹事創業者撐腰壯膽,提振幹部開拓進取的精氣神。

五、保持清正廉潔。切實履行好“一崗雙責”,帶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常懷自省、自律、自警、慎獨、慎微之心。牢記權為公器、權有邊界、權受監督、權即是責,堅持把權力用在成就事業、增進人民福祉上,心存公正、不徇私情。認真貫徹民主集中制,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奮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之以恆改進作風,把職權和責任緊緊捆在一起,敢於擔當、紮實作為,確保幹一件成一件。謹守行勝於言,不慕虛榮,不圖表面熱鬧、一時好看,腳踏實地、埋頭苦幹,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讓贛鄱大地的明天更美好。

各位代表、同志們,我十分珍惜服務江西人民的難得機遇,時刻警醒自己,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一步一個腳印,用心做好每一項工作,無愧於時代眷顧,無愧於黨和人民重託。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周圍,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眾志成城、接續奮鬥,走好新的長征路,不斷譜寫江西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