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地税合作會議講話(精選3篇)

國地税合作會議講話 篇1

同志們:

國地税合作會議講話(精選3篇)

很高興參加全縣國地税深度合作推進會,與全縣税務系統的同志們見面。藉此機會,我謹代表縣委、縣政府,對這次推進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長期以來奮戰在全縣税務戰線上的同志們,表示親切的慰問和衷心的感謝!

縣政府高度重視税收工作,經常聽取税務部門工作彙報,深入税務部門實地調研,大力支持税務部門進一步完善税收徵管體制、推進綜合治税、優化税收服務。近年來,縣國税局、縣地税局廣大幹部職工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始終以納税人合理需求為重,以黃梅發展為要,立足本職,主動作為,為服務納税人、服務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一是抓收入有擔當。國税、地税部門始終以組織收入為中心工作,嚴徵細管,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組織收入任務,為黃梅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財力保障。尤其是去年,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全縣税務部門冷靜應對、迎難而上,實現了收入穩定增長。其中,縣國税完成3.04億元;地方公財完成1.21億元,是去年全市公財全面完成任務的四個單位之一。縣地税局完成6.28億元,增長14%,保持了高速增長勢頭。這充分體現出全縣税務部門的擔當精神和大局觀念,縣委、縣政府十分認可。二是優服務有特色。全縣税務部門始終以服務黃梅經濟發展為己任,落實税收政策,創新服務舉措,不斷優化我縣經濟發展環境。在依法治税上,以“政風行風評議”活動為載體,規範進户管理,加快納税信用體系建設,嚴厲打擊涉税違法犯罪行為,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公平公正的税收環境。在納税服務上,以“便民辦税春風行動”為抓手,落實提速減負,簡化辦税流程,豐富服務手段,推出移動辦税、延時服務、縣域通辦等服務舉措,受到全縣羣眾一致點贊。在税收政策上,以落實優惠政策為重點,用足用活用好各項税收優惠政策,充分釋放了改革紅利,為全縣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三是強合作有成效。從近年來國地税在深化合作的實踐中來看,作為全市深化合作試點單位,尤其是國地合作規範1.0版實施後,國税地税部門上下同心,紮實推進,共同唱響了深化改革的重頭戲,共同探索了深化改革的新路子,在聯合辦税、聯合税收宣傳、聯合徵管執法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廣度都是前所未有。

這些成績的取得,既來自方方面面的支持,更凝聚了全縣國地税隊伍的心血和汗水,充分表明我們税務幹部隊伍是一支平時靠得住、戰時拉得出、關鍵時刻用得上的堅強隊伍。縣委、縣政府對大家的工作是充分肯定和十分滿意的。

深化國地税合作,是今年政府部門深化改革的一件大事,是加快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税務機關的必然要求,對於提升服務質效、促進税收徵管、優化部門形象、促進黃梅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希望國税、地税部門以本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合作,優化服務,充分發揮税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縣委、縣政府將一如既往地重視、支持、關心税務工作,當好大家的堅強後盾。藉此機會,我提四點希望:

一是要強化合作意識。國税地税一家親,儘管税收徵管範圍和職責不同,但都肩負着“為國聚財、為民收税”的神聖使命,從事同一個税務工作,追求同一樣的税收事業,共同執行統一的税收法律法規,共同為全縣納税人和黃梅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礎。國税、地税部門,全體税務幹部職工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整體意識和長遠意識,進一步提高對國地税合作的認識,統一思想,凝神聚力,協調聯動,積極主動推進國地税合作工作。

二是要完善合作機制。國、地税部門要把税收工作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謀劃、部署,不斷完善交流合作機制,對涉及對方的工作要積極配合,經常坐下來,相互溝通,相互協商,以平等開放的心態,以合作共贏的姿態,講大局、重協作,加快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服務高效、管理優化的國地税協作新機制,形成橫向聯動、縱向互動、層層促動的協作新局面,着力構建綜合治税大格局,共同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

三是要拓寬合作領域。國税、地税部門要認真落實《合作規範》,努力抓好納税服務合作、徵收管理合作、税務稽查合作、信息共享合作、税收宣傳合作和其他事項合作,提升税收工作水平。同時,要搶抓“三化三區”建設、精準扶貧、營改增税制改革等重大機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質量。要加強與銀行、工商等部門的合作,共同推出“納税信用貸”等類似的服務項目,加快推進“三證合一”進程,積極助力創業創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要充分利用綜合治税平台,加強與財政、工商、統計、住建等部門的信息交換、共享及分析,不斷提高税收控管水平,實現經濟與税收協調增長,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四是要發揮合作效能。深化國地税合作最根本目的,就是收好税、服好務,這也是税務部門的天職。全縣税務部門要以推進聯合服務為突破口,合力攻堅、相互交流,以“互派、共駐、共建”辦税廳、國地税業務一個窗口辦理、聯合網上辦税、聯合開展納税信用等級評價等措施為基礎,深化辦税服務合作,不斷提高辦税服務質量,讓納税人和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要以信息共享為基礎,在徵管執法上全方位地加強合作,通過整合資源、優化流程、完善機制,不斷提升徵管效能和執法水平,確保完成全年的組織收入任務。

同志們,推進國地税合作意義重大、任務艱鉅。希望大家站在深化國地税徵管體制改革的新起點,真正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合力講好税收故事,共同書寫合作文章,圓滿完成以組織收入為中心的各項税收工作任務,為黃梅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國地税合作會議講話 篇2

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今天蘇、錫、常、通四地交通運輸管理部門齊聚一堂,共商行業發展大計,這是區域交通物流發展的一次盛會。我謹代表蘇州市交通運輸局,向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20xx年,長三角地區經濟呈現高開穩走發展態勢,GDP達到7萬億元,平均增長12.6%,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為17.6%。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羣之一,20xx年蘇錫常通四地GDP的總和為2.1萬億元,佔整個長三角地區GDP總量的三分之一,經濟高地優勢明顯。四地又同屬長三角沿海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自然地域連為一體,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隨着城市化的推進,四地基礎設施日漸連接成網,城市邊界日趨模糊,已經成為在經濟上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空間上連綿成片的城市綜合體,在四地內部率先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呼聲日益高漲。

蘇州作為外向型經濟重鎮,經濟發展保持了良好勢頭。20xx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29億元,今年將破萬億;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1億元,今年有望達千億;完成進出口總額2741億美元,今年預計將近3000億。20xx年全市社會物流總額為3.91萬億元,實現交通物流增加值286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1421億元,與GDP的比率為15.50%,比全國平均水平下降2.5個百分點。隨着長三角一體化工作的開展,蘇州與周邊地區物流聯繫日漸頻繁,20xx年蘇州運往無錫、常州、南通三地的貨物總計1528萬噸,相當於運往浙江全省總量的2倍,運往江蘇省內其他地區總量的1.7倍,在長三角地區中僅次於上海。

在交通物流發展過程中,蘇州市對內促進轉型升級,對外強化溝通協作,努力構建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交通物流體系。

一是繼續加大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公路建設方面:蘇州“一縱三橫一環二射三聯”高速公路全面建成;26個高速公路車道與上海對接;56個高速公路互通帶動全市95%的鄉鎮實現15分鐘上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535公里。

航道建設方面:全市共有運輸航道298條,通航里程達2766.9km,以市區為中心,以蘇南運河和申張線為主軸的江湖相通、干支相連的水路運輸網絡基本形成。

港口建設方面:蘇州港碼頭泊位218個,年設計吞吐量達2億噸;集裝箱泊位11個,年設計吞吐量460萬TEU,物流聚集效應日益顯現。蘇州港三個港區中,太倉港區發展最為迅猛,在集裝箱運輸綠色通道、通行費優惠等政策的扶持下,集裝箱吞吐量迅速攀升,目前已超250萬TEU/年。

物流園區建設方面: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聯合發展”的模式,依託綜合運輸樞紐、港口及交易市場,重點扶持建設了保税物流園區、臨港物流園區、綜合性物流園區及專業化物流園區等四類現代物流園區,自20xx年起累計發放補助資金2千餘萬元,總計建成大型物流園區、貨運站場32個,吸引駐場經營業户1500餘家,帶動民間資本投入物流基礎設施項目總計25.85億元,物流基地的集聚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加強。

二是不斷提升交通物流業服務能力

市場主體培育方面,實行重點企業分類管理。目前,蘇州市擁有專業貨物運輸企業4400餘家,其中:其中外商投資道路運輸企業40餘家;國家A級以上企業106家,3A級以上80家;省重點物流企業32家、省重點物流基地11家。交通物流服務涵蓋快速整車運輸、快件速遞、專業運輸、倉儲、多式聯運、流通加工、配送、包裝、信息管理等物流鏈基本內容。

運力結構調整方面,引導物流企業發展滿足城市配送需要的環保輕型廂式貨車、滿足區域性長途幹線運輸的重型貨車;大力發展專用車輛,包括集裝箱車、冷藏運輸車等專項運輸車輛及高利用率的甩掛運輸車輛。截至20xx年底,蘇州市擁有道路貨運車輛9萬輛、44萬載重噸,車均5.1載重噸,廂式車、集裝箱車、罐式車、專項作業車等專業化車輛比例達到了43%。

三是積極推動交通物流重點項目發展

物流信息化方面,從20xx年開始建設了“蘇州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經過市場調研、方案論證,現已正式上線運行。平台採取政府引導、商業化運作,對無力投資信息化建設的中小型物流企業,提供免費個性化信息服務、網上宣傳以及運輸經營資質查詢、車輛維護提醒、貨物跟蹤、網上交易、車輛調度、誠信認證及保險服務等增值服務。目前,已有4200餘家企業入駐交通物流信息平台,累計發佈車源信息1.5萬餘條、貨源信息70餘萬條、資訊信息5千餘條。與傳化物流基地、白楊灣物流中心等企業級信息平台、蘇州市運政GPS綜合管理系統、GIS系統進行了成功對接,實現了對5000餘輛運輸車輛的實時跟蹤和3000多家運輸企業的GIS定位。並開發完成甩掛運輸、危險品運輸、智能運輸管理等多個應用軟件交付企業試用。

甩掛運輸方面,充分發揮部、省甩掛運輸企業的示範效應,鼓勵企業開展甩掛運輸。一是以港口、站場、倉儲等大型物流基地為節點,發展“一線兩點”甩掛運輸,形成並完善生產企業到貨運站場、貨運站場到港口、港口到生產企業的“點到點”甩掛運輸網絡。二是依託產業集聚區,通過優化運輸網絡和組織方式,加快發展區域內多個生產企業到物流中心的“循環”甩掛運輸。目前部、省兩級甩掛運輸試點企業共計投入甩掛運輸規模達81頭、162掛,日甩掛箱運量可達160TEU。

在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蘇州全面落實“三區三城”戰略的背景下,蘇州交通物流業迎來了全面提速升級的發展新階段。主要表現在:

——在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推動下,物流業不僅要支撐經濟總量的持續增長,更要通過提高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減少資源消耗,來促進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專業化、差異化、精細化的物流需求,對物流的成本、速度、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先進製造業物流需求將會成為新的亮點,電子商務、連鎖經營、快遞配送等新型業態將加快發展。

——物流業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物流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傳統物流的低成本優勢逐步削弱,物流市場兼併重組將持續發生,中小物流企業謀求新的市場定位,超大規模物流企業或物流企業聯盟將會形成。

——區域經濟加強合作,相鄰城市同城化趨勢,將會產生新的“物流圈”,農產品進城和農資、日用工業品下鄉形成的“雙向物流”網絡將成為重點建設內容。

——由高速鐵路和水運網組成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將會極大地改善物流運作條件。特別是高速鐵路網形成,客貨分線後,鐵路運能將會集中釋放,多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成為可能。裝卸搬運、分揀包裝等專用物流技術裝備的大型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將穩步提升。

——面臨日益緊張的能源、資源、環境約束壓力,依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傳統物流運作模式將難以為繼,物流發展方式必須尋求新的突破。

對照交通物流面臨形勢,我們認為,今後一段時期,蘇州交通物流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區域一體化戰略為指引,圍繞“三區三城”建設,以綜合運輸樞紐、港口、交易市場等為依託、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為助推,構建國際保税物流體系,促進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優化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加快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發揮港口物流綜合功能,推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加快構建佈局合理、技術先進、節能環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的交通物流體系。

一是全力拉長物流產業鏈。引導製造業企業擴大物流需求,逐步將生產製造和商貿領域以外的原材料採購、運輸、倉儲和產成品流通領域的加工、整理、配送等業務有效分離,按照現代物流的規律和構架,進行整合和重組。鼓勵製造業企業將部分物流業務進行物流外包,提高專業化程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促進第三方物流發展。

二是構建完善的運輸網絡。按照構建綜合運輸體系的要求,加大集裝箱內河港等公水聯運中轉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進一步加強運輸通道、內河航道和港口集疏運網絡的規劃建設,構建海河聯運體系;加強港口與公路、鐵路、機場、航道、管道網的銜接緊密,不斷拓展港口經濟腹地;注重資源整合,形成完善的包含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多層次的物流節點體系,滿足各類物流需求。

三是提高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建立以企業信息平台為基礎、公共信息平台為核心、企業平台及公共平台聯網為手段、誠信化管理為主線,立足區域、服務社會為目標的公共信息服務系統,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推進信息標準化和提升行業公共管理能力。參與研究制定交通物流、貨運等標準,推廣應用交通運輸部、質量技監等部門已出台的有關物流標準,提高交通物流業發展的標準化程度。

四是提高運輸組織化程度。優化運輸組織結構,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網絡化運輸,培育一批具備較強運輸組織能力的多式聯運承運人,大力提高運輸組織效率;鼓勵企業做強做大、通過強強合作或成立企業聯盟的形式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符合蘇州實際的、具有較強整合功能的無車承運人或超級貨代平台;依託大型貨運樞紐,通過推廣貨運班車總站模式,打造城際快速貨運通道;鼓勵企業延伸供應鏈服務功能,培育具備一體化、專業化、精細化服務能力的現代物流企業。

五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規範市場准入程序,為企業設立分支結構提供便利;出台各種規章制度和有效措施,來解決物流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如城市配送、甩掛運輸等;加強物流市場誠信和規範建設,引導市場主體誠信經營,打造誠信行業,開展物流企業誠信評估,通過物流公共服務網絡等載體,記錄並及時向社會公開企業誠信和安全記錄;建立物流企業質量信譽檔案,做好質量信譽考核工作;建立主管部門、行業管理機構和行業協會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加大監管力度,打破地區封鎖、行業壟斷,遏制惡意競爭,維護物流市場秩序。規範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嚴格從業人員資質培訓,鼓勵採用GPS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營運車船、貨物和駕駛人的安全管理。

在各級領導及兄弟城市的關心、支持下,蘇州市交通物流業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與兄弟城市相比,與我們所要實現的目標相對照,仍然存在較多問題。特別是在如何促進區域物流一體化,積極參與區域合作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我們真誠地希望,參會的領導和同仁對我們的工作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國地税合作會議講話 篇3

志們:

從放寒假以來,我們舉辦了系列的教學專題活動。今天的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工作會議,是這次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

今天會議的主題非常鮮明:深度推進校企合作而不是一般推進。剛才,各系部的同志發表了很好的意見,有的意見具有建設性、獨創性,我聽了以後很受啟發。

怎樣才能深度推進?深度推進需要我們做哪些工作?深度推進何時才能實現?深度推進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教學管理、培養模式帶來哪些變化?深度推進對我們教師、學生有哪些細辛腦的要求?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

歲末年初,教育部、教育廳出台了許多重要文件,有很多新的精神。比如,《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中,提出了中職教育的改革方向: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工學結合。提出了五個對接:着力推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課程教材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深度對接等。

通過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一、職業教育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來。

回到問題的原點:國家為什麼要舉辦職業教育?為什麼各國都舉辦職業教育?

以五個對接為例。為什麼要提出五個對接?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五個對接?我的學習體會是:

1.人才培養必須全程貫穿校企合作。

2.課程改革必須全面融合校企合作。

3.師資隊伍必須全員參與校企合作。

這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要求。

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到了企業不能適應企業需要?為什麼他們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能單純怪學生不懂事嗎?能單純怪教師沒有教育好嗎?

我以為,還是一個培養人才的模式問題。

要建立適應企業需要的、適合學生成長、發展的培養人才模式,就必須深度推進校企合作。

二、深度推進校企合作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

1.校企合作沒有統一的、放之學校而皆準的模式。

不同的專業對應的不同的職業崗位,會有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餐飲服務,學生完全可以工學交替,學做合一。而護理專業則必須到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可以到醫院見習。

2.校企合作不是簡單地把學生放到企業。

企業存在用工荒,存在季節性用人。我們不能簡單地對接(當然不排除為企業排憂解難)。

我們安排學生到企業去,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必須有配套的措施、完整的方案。

3.人才培養方案與深度推進校企合作的關係

初級階段:根據校企合作的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臨時做出調整。

中期階段:人才培養方案反映了校企合作的要求和內容。

高級階段:人才培養方案與深度推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融為一體,無法截然分開。

這就需要每個專業認真籌劃,深謀遠慮,創新思路,大膽實踐。

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敢於嘗試新的合作形式和路徑。

三、校企合作並不排斥學校教育

強調校企合作,弄不好會造成一種誤解:學校教育、學科教育、文化基礎教育變得可有可無,逐漸被弱化,學校不像學校,教師不像教師,學生不像學生了。

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

學校不像原來的學校了,但學校畢竟是學校,是新型的學校,是真正的職業學校;

教師也會有所改變,但教師畢竟是教師,依然起着主導作用。

學生也會有所變化,學生不僅是學生,而且還是準員工,兩種身份。

我很欣賞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的一些觀點。他有一段話,我極為贊同。他説:

中等教育可以分為普通中等教育和職業技術中等教育兩大類,它們的性質不同,培養目標不同,但是它們都處於中級階段,無論是從整個教育進程來講,還是從個人成長髮展的階段來講都處於尚未成熟、趨向成熟階段,都有一個繼續發展的問題。從中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出路上來講,中等教育是有雙重任務,即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為就業作準備兩種任務。

職業教育總認為只有一個任務,就是畢業後就業。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因為,畢業後就業並不等於從此中斷學習,從終身教育的觀點來看,還需要不斷學習,何況不能排除個別的畢業生繼續升學的可能性。因此,中等教育的任務就是打基礎。

我認為要打好下列三方面的基礎:(1)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這種學習包括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也包括終身學習。(2)為將來接受職業訓練或者為完善職業訓練,提高職業技能打基礎。(3)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打基礎。這裏麪包括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思想品格的初步形成,心理品質的發展,體力的增強,生活能力的培養等等。

《我的教育探索——顧明遠教育論文選》257-260頁

顧先生的這一段話,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四、對幾個問題的看法

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常常聽到大家議論這樣幾個問題:

1.我們沒有社會關係,誰都不認識,怎麼和人家談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發展到今天,如果我們的同志還提出這個問題,我覺得實在太不應該了,因此,這個問題我不願意回答。

2.企業不主動、不熱情怎麼辦?

在剛才的發言中還有同志提出這個問題。我認為,在目前階段,企業不主動、不熱情是正常的、普遍的。要分析原因,恐怕涉及到體制方面的因素。德國為什麼雙元制搞得好?不是企業主動支持教育,而是政府出台政策,每個企業必須繳納一筆可觀的職工培訓經費,如果自己培養學生,這比經費可以不再繳納。除了體制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的職業學校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好處?我們的學生和老師到企業去,能為企業做什麼?如果你什麼都做不了,企業為什麼要積極主動?

另外我們與企業談校企合作,也要事先做個判斷: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企業?這個企業用不用人?有沒有可能用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這個判斷有兩種結果,一是企業用人,而且可以用我們的畢業生,那麼,我們肯定有機會。有了機會還談不成合作協議,那就説明我們不行,與其他職業學校比,我們沒有優勢。另一種結果是企業不需要人。這種結果也並非沒有校企合作的可能。因為,這個企業現在不要人,不等於永遠不要人;即使這個企業不要人,也不排除學生實習、見習、教師掛職鍛鍊等可能性。

我在《中國教育報》的一篇文章中談了一個觀點:求人不如強己。只有把自己做強,才有了校企合作的本錢。

3.校企合作與我們的管理制度有矛盾怎麼辦?

這個問題是我們已經面對而且還將繼續面對的。只有校企合作深入開展,必然和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有衝突。怎麼處理?

我認為,有兩個“不可取”:

第一,以不變應萬變,不可取;

第二,完全跟着企業變,不可取;

我的看法是:要妥善處理好“堅持培養目標”與“竭誠為企業服務”的關係。如何處理好?我提出32個字,供大家參考:

立足合作,放眼未來;

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相互促進,相互支撐;

緊密合作,深度融合。

時間關係,我就不展開講了,總而言之,既要注重當前合作,又要考慮長遠;沒有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就不會達到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效果;那麼緊密合作、深度融合也就談不上了。

所以,我堅持這樣的看法:

我們可以改進人才培養方案,但我們絕不用改變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來換取校企合作;

我們應該放下架子,但我們絕不能放棄尊嚴,沒有尊嚴的校企合作是不會長久的。

學校沒有尊嚴,教師下企業就沒有地位,學生實習就業就沒有保障。

時間關係,只能講個提綱,有錯誤的地方,請同志們指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