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談演講的動態技巧

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

不言而喻,演講是講究技巧的。光有好的演講稿,缺乏表達技巧,不會達到良好的演講效果。演講技巧可以粗分為動態技巧和靜態技巧,現在我們先談談動態技巧。

什麼是演講中的動態技巧?動態技巧包括語言、手勢、視覺交流、身體動作諸多方面,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表達手段的外向化。

首先談演講語言。在眾多介紹演講語言的書中,往往把語音、語調、語氣、節奏作為演講語言的四要素。其實,哪一類語言的表達少得了這些要素呢?在我看來,語調與節奏對演講來説是最為重要的語言要素。演講是一門與觀眾交流以求取共鳴的藝術,語調和節奏往往為整篇演講稿的表達定下基調。中國著名演講家、中國時代之聲演講團團長鄒越在鬆源市實驗高級中學向全校學生及其家長髮表了“讓生命充滿愛”的感人演講, 在這段十七分鐘的視頻演講中,引起現場師生、家長的強烈共鳴,在鄒越充滿激情演講聲中,同學們站在他們的父母面前聲淚俱下。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他的語調起伏非常明顯,在平鋪直敍時,他用的是平調;在反問時,他用的是抑調;在抒發感情時,他用的是揚調。通篇演講,他的節奏激越,顯出了一定的深沉感和力度感,讓聽眾和他一起感受到父母心。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我覺得演講時對語調與節奏的掌握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在演講中應多注意語調的變化,節奏變化可以相對少些。我聽過幾場演講比賽,選手的語音很純正,但講着講着聽眾就沒有耐心再聽下去,原因是選手講得太平了,像“温水”似的。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演講時切忌語調太平,而應當抑揚頓挫、多多變換,有了變化,就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聽眾的積極性。節奏和語調不太一樣,一場演講可以有一個基本的節奏一以貫之,這樣做是為了適應聽眾聽覺的需要。

2. 在演講中語調變化應隨着內容需要而變化,節奏也需隨着內容作適當的調整。一般説來,演講詞內容屬理性的,語調起伏不要大,節奏持平;演講詞內容充滿激情的,語調應上揚些,節奏可慢些;演講詞內容中有排比、反問的,語調要抑揚結合,突出重點,節奏可先快後慢,使聽眾有意味深長之感。

語調與節奏不是突擊一下就能練就的,注意在平時多朗讀散文、詩歌,就能體會出語調與節奏的感覺來。

其次談手勢。我至今難忘第一次上講台演講時的尷尬情景。那一次演講,我自己覺得沒有手勢,在講台上太“板”了,於是在結束時伸出手來,“抒情”了一通,結果貽笑大方,因為這個動作太做作了。還有一次,我看別人演講,一個男孩手不停地在動,聽眾轉移了注意力,專看他“表演”。的確,演講中手勢的運用是個極難的問題,沒有或太多效果往往都不理想。其實,手勢與語調的變化大有關係,感情強烈、語調上揚時,手勢也應上揚,才顯得自然;感情壓抑、語調下抑時,手勢的幅度應當減小,以下壓為主;語調持平、感情穩定時,可以沒有手勢。這樣一來,何時該有手勢,何時不用手勢,如何用手勢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第三談視覺交流。眼睛是一個人的神采所在,對演講者來説更是如此。一個優秀的演講者在演講中視覺是有所變化的。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應注視觀眾,從中間開始往左或右,再從一邊往另一邊。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使聽眾有一種被始終注意的感覺,容易集中精神聽演講。有的演講者總不習慣用眼神與聽眾交流,不是害羞地垂着眼瞼,就是目光往上抬,這樣做是很難控制住觀眾的。當然,視覺交流並不是説從頭到尾目光遊動不停,在適當的時候,還是要讓視覺定格的,定格時可正視前方偏高處,以突出一種氣勢。

最後講身體動作。一般人認為演講者只要筆挺站直了就行,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演講者身體應往前稍傾,這樣做不僅有利於表達,而且還有利於與觀眾交流。更重要的,這樣做有一種權威意識,心理感覺會好起來。配合手勢,身體還可向左或向右轉少許,有一種顧及全局的感覺。如果筆挺地站直,沒有身體動作,對一個演講者來説,自己也未免有些不自在。動態演講技巧是演講時的外在表現,對於提高演講效果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是,這些技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演講者在平時注重訓練與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