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在瑞典發表主題演講:面臨研究困境重温中醫古籍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xx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了屠呦呦在瑞典發表主題演講:面臨研究困境 重温中醫古籍,希望你喜歡。

屠呦呦在瑞典發表主題演講:面臨研究困境重温中醫古籍

央廣網北京12月8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教授,當地時間本月4號便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昨天下午2點15分,也就是北京時間昨晚9點15分,85歲的屠呦呦教授身穿寶藍色上衣,在瑞典著名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表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時長25分鐘。

屠呦呦

屠呦呦教授用大部分的時間和大家分享了青蒿素從發現、實驗、提取到合成的全過程。她説,歷經30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xx多張卡片和大量文獻,研究團隊設計了多種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屠呦呦教授介紹,70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素有效部位用於臨牀,曾用水缸做提取容器,由於缺乏通風設備,又接觸大量溶劑,導致很多科研人員的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儘快上臨牀,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牀病人的安全。

在整個演講過程中,屠呦呦教授一直強調,這份榮譽來源於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而浩瀚的傳統中醫藥典籍,也成為啟發自己攻克難關的無盡寶藏:

屠教授説,中國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保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與提高。關於青蒿入藥,中國最早見於馬王堆3號漢墓的古書《五十二病方》。以後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温習中醫古籍,聯想到了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温提取方法。

在演講的最後,屠呦呦教授指出,目前全球仍有33億人面臨瘧疾的風險,其中12億人處於高危狀態。因瘧疾而死亡的患者,78%是5歲以下的兒童。一些患者仍得不到治療、一些地區開始出現青蒿素抗藥性,是眼下迫在眉睫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瘧疾對世界公共衞生依然是一個嚴重挑戰。得不到ACT(方案)治療的瘧疾患兒仍然達到5600萬-6900萬之多,在大湄公河地區,包括吉普賽、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研究中的警示,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任務迫在眉睫。

根據慣例,每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都被要求在諾貝爾博物館中捐贈一件自己的特色物品,供日後展出。昨天,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這裏留下一本書:《青蒿抗瘧研究(1971-1978)》,它是屠呦呦團隊早年抗瘧研究的總結,並記載了青蒿素的發展歷程。

在20xx年“諾貝爾周”系列活動裏,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將齊聚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考慮到屠呦呦教授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並應本人請求,諾貝爾基金會精簡了屠老的行程。除了此前參加的新聞發佈會和主題演講,接下來幾天,屠呦呦教授最重要的活動便是出席當地時間10號晚舉行的頒獎儀式和晚宴。屆時,她將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裏接過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