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開講啦演講詞

由CCTV-1和唯眾傳媒聯合制作的《開講啦》是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邀請“中國青年心中的榜樣”作為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對於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給予中國青年現實的討論和心靈的滋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葛劍雄開講啦演講詞,歡迎借鑑參考。

葛劍雄開講啦演講詞

開講啦葛劍雄演講稿:讀書永無畢業

同學們,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間,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定是喜歡書的。我昨天看電視,看到這個現在高中生,他們在畢業的時候,把那個原來用的試卷從樓上都扔下來,白花花一大片,就像這個天上的漫天的飛雪,然後他們在高呼加油。

我就覺得奇怪,既然你們東西都扔了,還加油幹嗎呢?原來我想他們扔掉的,是平時最討厭的,但是內心裏,他們還是希望加油。所以,我想我今天來講這個題目。

讀書,不畢業,還要繼續看下去。會不會引起大家的憤怒?我們好不容易擺脱了,你還讓我們畢業以後繼續看。

但是我想,儘管你們今天可能在抱怨大學,甚至抱怨圖書館,但是每個人,其實還是離不開閲讀。為什麼這樣想呢?我想,我們講讀書,其實每一個人基本的目的都是通過讀書來獲取知識,當然到了今天,我們不一定用紙本的圖書來讀。我們可以通過網絡、通過手機,今後或者未來,通過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接收器,那麼它就能夠擁有世界上全部的資訊,這個日子已經不遠了。但是我認為這也是一種閲讀,哪怕是你一個實證的項目。比如我今天是要通過實驗,發現一個最佳的比例,或者找到一種最佳的物質,找到一個什麼流程。那麼你如果跟讀書結合起來的話,你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你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而不是你自己從頭開始。也許有同學説:“我就是畢業以後這樣完了,不再做任何的研究,也不需要再求什麼知了。”好!即使這樣的話,我想你也離不開讀書!

其實讀書是很好玩的,如果你有這個興趣的話,你以前在學校階段,你讀書必定是要有一定的目的,也許都帶有功利的成分。那麼你現在畢業了,你的讀書可以你成為人生的樂趣。你可以排除一切功利,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畢業,並不是我們讀書的宗旨。而是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

作為一個過來人,我願意跟大家分享一點我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真正要讀懂一本書,那就要怎麼樣讀懂它字面以外的真正的含義。因為任何一個作者,他不可能把他所要説的話,完完全全的寫進書裏面,他必定是有所選擇的,他也不願意把所有的話都寫在裏面。

而人類的歷史,人類社會就是那麼複雜。所以我們如果説,在過去,在學校裏面,我們讀書的目的是往往是為了完成一篇論文,或者做好一道習題,那麼我們從畢業以後開始,我想這些我們都不需要。我們是怎麼樣真正讀懂書本,讀懂文本,不僅知道它的字面,知道它的,表面表達的內容,而且深入的瞭解它的內涵。

我教書好多年了,我在教書的過程中間,以前都發現這樣一個情況:有些學生在學校裏是非常優秀的,有的一直是共青團的幹部,或者學生會的幹部,成績都非常的好。我們經常開玩笑,這個同學要找他缺點,還真不容易:全面發展,球也打得不錯。但是他往往到了社會,他並沒有走在前面。相反的,我們在學校裏面有的人比較調皮的,或者我們老師看不大上眼的,過幾年,就做出一個什麼突出成績來了。這什麼原因呢?我想,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前面那位同學,或者那一批同學,他們並沒有真正的瞭解社會。以前孟子説過一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如果完全依靠書本的知識,我甚至勸你們,暫時留段時間,你們先不要看書,你們先到社會上去,跟更多的人去溝通,你會了解人生、理解人生。那麼這樣的話,你再來看有的書,你就真正理解。

古人説的“讀書破萬卷”、“多多益善”,到了今天是否仍然正確呢?那麼到了現在大家這個時候,我想應該學會選擇。因為在今天,知識爆炸,每年產生的新書,不要説這個看,就是我們圖書館的編目經常都來不及。我們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書號稱是450萬到500萬。美國哈佛大學它的藏書是:1600萬種。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面,如果我們還是一味的説要:讀書破萬卷,多多益善,那麼很可能到最後勞而無功。一個人的時間精力以及現實需要,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必定要學會有所選擇。那麼怎麼決定呢?那就決定於你的目的,對吧。比如你是求知的,那麼你求哪一方面的知?今天,不可能再像古人一樣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都懂——是個百科全書學者。

因為古代的時候,知識結構比較簡單。它更多的講究融會貫通,講究自己的理解。那麼今天在學科的分類,知識的分類很仔細,你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慾望,把你的精力集中在某一個方面。

第二個,我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要找到自己的天賦在哪裏,看書也是這樣。以前我們小時候,老師經常跟我們講:天才出於勤奮。現在我明白,這是騙小孩子的,對吧。這個勤奮,不能夠產生真正的天才,對吧。但是天才不勤奮,也不能使得天才的潛力發揮出來。那麼讀書也是這樣,你根據你自己。自己的興趣,以及自己的能力。你應該找到你最適合讀哪些書,把這個如果結合起來的話,那麼你理解也加快了,而且你能夠得到更多的幸福。

你們跟我們相比,你們在讀書上面的條件,其實比我們要好得多。且不説我們今天,有這麼多容易獲得的書,就是講到我們今天讀書的條件。儘管,我們經常抱怨圖書館宿舍條件還不夠好,但是有時間,我給你們講講我們年輕的時候,讀書的條件,那麼你們一定感到愉快,而不僅僅是抱怨。但是話説回來,在艱苦的條件下面讀書,有的時候也是留下美好的回憶,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這裏我就帶了一本書《六朝文?》,這本書哪裏來的?是我在念高中的時候,我在地攤上看到的。當時這個代價也不小,我記得大概要兩塊錢。大家不要説兩塊錢,當時我記得我們的高中,付的伙食費是八塊錢一個月,也就是四分之一一個星期的伙食費,我就把它買來了。那麼這本書,大概聽説現在拍賣價是多少呢?可能幾萬吧,對吧。但是更主要的是,這樣一本書我一直帶着,它給我帶來樂趣,絕不是兩塊錢,或者今天有多少萬的代價所能替代的。

我想,這樣的情況,也許各位也會碰到。所以正因為這樣,我在結束我的講話的時候,我要祝在座的各位:讀書沒有畢業。我祝賀各位在今後讀書人生中間,取得更大的愉快,取得更大的成績!

謝謝!

開講啦葛劍雄演講稿:文化的傳與承

上一次下面的同學剛剛大學畢業,所以我講的題目是“讀書永無畢業”。你其它可以畢業,讀書不能夠畢業,要一直讀下去。那麼今天講什麼呢,我想講講我這幾年,我自己讀書的一點體會,包括讀紙質的書,讀電子書,讀這個社會的書,過程中的一些思考。我就想談談,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一些看法。

我把“傳”跟“承”分為兩個概念,“傳”我認為就是使它保存、流傳;“承”,那就是要使它延續、繼承,這兩個不同的概念,給我們提出了不同的任務,我們也應該採取不同的態度。對於“傳”,我認為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我們要盡我們的可能把前人留下來的精神的、物質的文化,這些遺產都要在我們這一代,儘可能把它完整地保存下來。如果我們再不自覺地保存的話,它們很可能就在我們這一代人裏面,它就絕了。不要去區分它到底是有用還是無用,先進還是落後,沒有必要,有的時候你爭論它該不該保存的過程中間,可能這個老建築就倒塌了;這個文化的人,可能就已經去世了,或者已經喪失了再傳的能力了。不爭論,保存下來。

那麼有的人擔心,你保存了糟粕怎麼辦呢?沒有關係,糟粕也好,顯示人類的醜也好,它都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你看法西斯當年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現在被聯合國教科文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遺產什麼?這也是一種遺產,否則後人的話,可能很難想象出當年法西斯的殘酷。在中國從宋朝到清朝,婦女都是纏腳的,變成三寸金蓮小腳,當然這是一種陋習。但是如果你有關纏小腳的歷史資料,有關具體的,比如説當時他們欣賞的三寸金蓮這些小腳的鞋,你把這些都通通毀了,我們的後人包括在座的各位,你們就怎麼理解曾經中國歷史上有過這麼一個階段?

還有一些可能是古代人他們一種生存智慧,我們可能一時不理解的,你真把它毀滅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滅,那麼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也許已經沒有辦法再深入瞭解研究,更談不上能夠繼承弘揚了。比如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就宣佈廢除原來的農曆,完全實行公曆。但是我們慢慢發現中國的農曆並不是當時反對它的人説的是陰曆,它是一種陰陽合曆。特別是其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它是非常好地使中國那麼多的農民能夠把握住生產跟生存的節奏,這是一種古人生存的智慧。中國以這麼小的比例的耕地養活這麼多人口,那麼其實很大程度上,在兩千多年前形成的這二十四節氣,這樣的一種生存智慧是有關的。所以大家知道,最近這已經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很多我們可能今天還認為是一種迷信,一種不好的習俗,也許它包含了當時的人,他們在特殊的條件下這樣一種生存的智慧,那我們不妨把它留下來以後慢慢地研究。

所以總而言之,我覺得講“傳”的話,那是無條件的。但是“承”呢,那就不同了,我們要繼承的,不可能是它的百分之百。首先要理解這種文化,其中哪些部分我們可以照原樣繼承下來,這樣的它是不多的。但是哪些部分,可以經過我們現代的、科學的轉換,散發出它的精神實質,它的精華,用新的形式,成為我們今天的生活,今天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為未來做出貢獻。當然完全不適合的,這些糟粕的,我們要剔除。但是長期以來,我總覺得我們對這些看法往往只停留在理論,沒有做出實際的事情來。所以我自己在考慮,我們到底古代文化裏面,哪些是值得我們今天“承”的?“孝”,我們傳統文化裏講忠孝節義,現在沒有人説孝不好吧,沒有人覺得不好吧?那麼請問大家,這些我們放在今天,我們怎麼來學,怎麼來做呢?從孔子、孟子一直下來,為什麼這個孝道,這麼長時間的流行呢?

那麼這幾年,又需要重新講“孝”了。我看有的農村裏面,把二十四孝圖都重新放上去了。那這個“孝”裏面,有些就是今天看來很可笑的。老人生了病,自己割塊肉給他煮了吃了,就算你的心完全是好的,那麼今天現在我們也明白人的肉不能治病的。那個冰裏面,冬天,老人要吃魚了,他躺在冰上説讓冰融化然後魚就出來,這也是,你澆點開水也可以嘛!對吧!你説這個人,這宣揚什麼呢?宣揚這個,這叫“孝”?這些二十四孝裏面的糟粕部分,模仿也沒用的。還有的今天講孝,叫小孩子穿一個漢服啊,跪着磕頭啊,但是起什麼作用呢?所以我這幾年,特別我接觸研究中國人口史,我慢慢體會到了,“孝”的本質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實質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為家族、民族、社會的繁衍、延續,做出貢獻。為什麼中華民族,特別它的主體民族——漢族,今天在世界上還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孝”的觀念,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認的。所以你看從春秋戰國時候,很多流傳下來的故事,包括《趙氏孤兒》,那保存一個家族的後代,這是很神聖的事情,它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綿延的確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今天,“孝”的本質變了沒有呢?我覺得沒有變。

我們看看,以前我們年輕的時候,只是知道發達國家他們開始晚婚了,不結婚了,不願生孩子了。現在呢,連亞洲這些原來的傳統國家現在也面臨這個任務了,日本已經嚴重到人口下降,有人説將來到哪一天,如果現在這個人口下降不改變,日本人都要消失了。我們知道日本的內閣,專門有一個部叫少子化的對策部,對付什麼?孩子生得少要想辦法,但對付這麼多年,好像沒有改變這個事實。最近一次日本大學聯考,已經很多學校招不到學生了。這是個世界性的難題。那麼中國呢,我們也碰到這個難題了,最典型的是上海,上海的户籍人口,不包括現在外面新來的,户籍人口是連續出現負增長。也就是上海的户籍人口,每年生的少、死的多,老齡化問題也非常嚴重。那麼到現在政府放開兩胎,大得人心,但是結果怎麼樣呢?並沒有出現有些人想象放開以後的所謂的井噴,什麼原因呢?大家都在計算生孩子的代價。所以我就想到我們這個孝道,今天有沒有作用?我認為是有的,保證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人口繁衍。如果我們真的這樣做了,我想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就可以解決當代世界上,面臨的這個難題。

那我這樣講這個孝道是不是就沒有糟粕,沒有需要揚棄的呢?也有的,比如説古代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後”是不包括女孩子的,男尊女卑,這個就是糟粕。這個部分,我們今天講的,那應該是男女平等的,我們講的“後”包括女性,所以我想,我這是舉的“孝”這個例子,其它我們今天,我們講,如果説繼承傳統文化,我想都應該把它具體化,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面,停留在盲目地頌揚。如果我們把傳統文化,放在古代一個真實的社會場景下面來認識它的本質,它真正起的作用,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在我們這代人裏面有選擇性地,進行合情合理地創新、轉換,那麼這樣的傳統文化,就能成為我們今天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並且通過我們傳給子孫後代,使它在中國、在世界永遠地發揮它的積極的作用。謝謝各位,謝謝大家。

【開講啦葛劍雄演講要點】:

1、對於“傳”,我認為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我們要盡我們的可能把前人留下來的精神的、物質的文化完整地保存下來。

2、你真把它毀滅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滅,那麼等你意識到的時候,也許已經沒有辦法再深入瞭解研究,更談不上繼承弘揚了。

3、古代文化裏面,到底哪些是值得我們今天“承”的?

4、“孝”的本質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實質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為家族、民族、社會的繁衍、延續,做出貢獻。

5、如果我們把傳統文化,放在古代一個真實的社會場景下面來認識它的本質,它真正起的作用,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