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新農村的演講稿(通用3篇)

歌頌新農村的演講稿 篇1

各位領導、評委們:大家好,今天我參加“三十年改革開放農村新變化”演講活動的題目《向土坑説再見》。

歌頌新農村的演講稿(通用3篇)

小時家無座落,經常苦於搬家。小小心靈常作夢,何時能有一個自己的家?

六十年代初,機會終於來臨。生產大隊給我家在村北一個淺衚衕裏規劃了宅基地。那時蓋房子是一般百姓不敢奢望的,只能就勢挖個地窯坑。修地坑莊子是個慢功,要花力氣在平地上挖坑,在坑底打窯洞。窯洞還要邊幹邊打,先小、後中、再大,心急了會塌下來。

挖地坑、打窯洞成了全家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那時我已是公社幹部,每月有三十八塊五角的工資。然而,我的工資和父親抽空打工的收入全部用來支撐六口之家的生活温飽,根本無錢請幫工。挖坑打窯的事就定格在全家人螞蟻搬山的格局內。寸土難移。父親白天外出打工,清晨四、五點鐘起來就從坑裏往崖背上一擔一擔地挑土。我忙於在農村和貧下中農間搞“三同”,無暇顧及。有時休假回來也去挖上幾钁頭。為了加快速度,年幼的弟妹及我初婚的妻子便找來一個滑輪在崖頂上支起架子往上吊土。他(她)們雖然衣衫襤褸,但為了土窯夢的實現,每每都歡聲笑語的跑步向上拉。操着一雙小腳的母親便跪在崖邊上按繩索和倒土。

擔呀擔,拉呀拉,經過連續五年的苦鬥,地坑窯的雛形初現。不等幹好,全家人就搬了進去。那時村子裏還有狼出沒,為了安全,請人在出口土坡上裝上門。按門時,找不到一根做棚木的木頭,沒辦法,忍痛將兩根土改時分的每年用來搭曬玉米的木椽一分兩半做了棚木。從此我便得了植樹癖,每年春,就在院內和莊基周圍拼命栽樹。幾年後,莊基被大大小小的樹木籠罩,充盈着生命的氣息。

有了這“冬暖夏涼”的窩,全家人住着親情洋溢,一團和氣,其樂融融。

1970年8月4日夜裏,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把小小縣城掩沒在水泊中。這時我已在縣上工作,整夜和機關幹部救災。雨停後,天還未亮,我想起了在縣城東邊隔溝而居的家。於是,便抹黑繞道西蘭公路回到家中,我站在家對面的土礆上望見,見我的地坑莊和衚衕白茫茫一片,被大水吞沒。我不禁失聲大喊“天啊,這下完了”。聽到我的聲音,對面崖背上的麥草垛裏鑽出兩個黑影,原來是我年邁的雙親,我問明情況,他(她)哭訴着説,人都好着。我安慰他們只要人在就好。第二天全村人擔着桶擔幫着排水,赤腳挽褲的鄉親經過多半天的上上下下,一坑的水終於見底,水落窯出,但一時還不能住人,我找了地方安置了家人。後來,快入冬季,父親找來窯工把被橫水衝傷的地方補修了一遍,又搬進住了。到了1972年秋天,苦熬了一生的父親在這土窯洞裏離開了我們。

弟妹先後都外出謀生了,多數時間母親一人住在窯裏。1987年8月不幸又發生了。一個大白天大雨傾盆而至,我記取當年教訓,冒雨趕回了家,走到門口,看到坑院裏已積水尺餘,母親半截腿浸在水中,拖着一雙小腳在水面上撈漂浮物,我趕快跳進水裏把母親扶上崖背。從此,我決心離開這個苦難的窩,在縣城租了房讓母親住下。幾年以後,母親總丟不下那個與她生命相伴的地窯坑。到了1990年秋天在她病危時,一再堅持要住回去,她和父親一樣從這裏走完了人生。母親去後,人走窯空,這裏的門一直鎖着。

許多人都勸我,找個機子把這地坑莊子墊了,在上面蓋房。但我思念再三總拿不了主意。一閉上眼睛就能看到父親佝僂着腰,一手背在身後,一手按着扁擔,一步一步地、一擔一擔地往上擔土,他把半生的力氣都埋在了這個地坑裏,這是他一生的偉大傑作,全家人的安居夢也孕育在這裏,我不忍心毀掉它。

斗轉星移,移民搬遷使許多苦難的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新居。安居工程也使我在縣城有了新的住房。在新居里,父母昔日的身影在我的腦海裏總抹不去,他們若能活到今日,看看老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不知要高興成什麼樣子。我的家庭也隨新農村建設三十年而變遷,成為農村住宿條件發展的縮影。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歌頌新農村的演講稿 篇2

大家好!我叫楊雅,來自扶溝縣崔橋一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喜看農村新變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大江南北,從此我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開展後,我們農村更是舊貌換新顏。憶往昔,看今朝,心中好多感慨。

我的家鄉在鳥語花香的崔橋鎮,我愛它,因為它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然而,記憶中故鄉的灰色曾是那樣令人壓抑。姐姐説求學路上的艱辛是心中一種難言的痛。兩年的國中學習生涯,每天都要從兩尺寬的小路跳入幾米深的大溝,再翻過兩個土疙瘩,才走到她的學校。忘不了,春秋天,塵土飛揚滿臉塵埃,雨雪天,道路泥濘一身爛泥,那時自行車很少,雨天,她就挽起褲腿,兩手提着鞋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上學和放學的路上。很多時候被蒺藜或磚瓦扎破了腳。哥哥説那時沒有彩電、更沒有電腦,全村三百户人家只有兩台十四村的黑白電視。家裏窮買不起自己想看的書,一旦有本好書搶着看,在同學中傳來傳去,愛不釋手。

現在,看那四通八達的電路,跨過鄉村和田野,為工業送去動力,為農家送去光明。電風扇、電視機、電冰箱、電磁爐,鄉鎮農家的新房裏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再看那迅猛發展的通訊之路,電話、手機和網絡已悄然進入農家,年輕人聯繫着天南地北的業務,老年人聯絡着大大小小的子孫,各種信息諮詢的傳遞方便快捷,世界也顯得如此之小。還有眼前這一條條寬闊平坦、一望無際的柏油馬路,讓人見了油然升起無限自豪之情。通往縣城的黑油油的柏油路如一條黑色緞帶,聯結城市和鄉村,一輛輛電瓶車、摩托車、小轎車喜氣洋洋一路奔馳,架起了城市和鄉村交流的橋樑。筆直的鄉間公路像一條條長長的絲帶穿梭於村莊之間,雨天,不怕打濕褲腳;晴天,更是乾淨整潔,連頭頂的天空也更加一片湛藍。

道路寬廣了,家鄉富裕了,村民的思想也開放了,好多人辦起了養殖場和加工廠,我們鎮有十幾家辦起了養豬場、養雞場、養兔場。另外還有木材廠等。他們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過上了好日子,也為崔橋鎮的經濟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日子好過了,村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更加急迫起來,自發組織了秧歌隊、鼓樂隊等,逢年過節或者不忙的時候就自娛自樂一番。現在大家又跳起了廣場舞,優美動聽的旋律中,跳出了紅紅紅火火的好日子,跳出了家鄉繁榮昌盛的新氣象!

腰包富裕了,村民們不忘伸出援助之手幫助有難之人。這不,前段的四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村民們都踴躍捐款。現如今,“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是一片繁忙,“村村通”工程讓道路暢通,把自來水送到每家灶膛,“新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看病有了保障,“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幫了農村孩子上學的大忙。

我是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每到新學期開學,父母便會無比地壓抑。因為面臨的是學雜費、書本費等眾多的費用,雖然錢數不多,但對一個農村低收入家庭來説,那卻是一個多麼沉重的負擔啊!每每想到這,我的心情就無比的沉重!但這一切都已成為過去,現如今,我再不會看到父親那緊鎖的眉頭,再不必擔心父親的肩膀有一天會被壓垮,我可以安心地在學校努力拼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作為受益者的我,將以此為動力,用優異的成績來回報祖國,用實際行動來建設我美麗的家鄉!

多少年來,樸實無華的崔橋人民,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勞的雙手,創建着美麗的家園。他們用善良的心靈勤勞的雙手創造着生活、美化着生活。今天,在黨的好政策的引領下,在家鄉人民的奮鬥下,崔橋展翅騰飛!以新的面貌走向未來!

在這裏,真誠祝願我的家鄉,乘風破浪,更上一層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歌頌新農村的演講稿 篇3

不到一年,XX省XX市大辛店鎮XX村就像變魔術一樣——從過去“插不進腳”的髒亂山村變為現在的“好客最美鄉村”。

過去“垃圾圍村”,現在垃圾入箱,房前屋後的果樹把村子掩映得葱鬱悠然;白牆灰瓦的傳統膠東民居隨處可見,石板水泥路取代了過去的土路,串聯起整個村落……

“村裏積了幾十年的垃圾清理了,全村正在謀劃鄉村旅遊,家家户户都在想法子搞農家樂!”XX村黨支部書記宮恩利告訴記者,“大夥兒看到了變化,嚐到了甜頭,都行動起來了。”

在,變化的不只是XX村。20xx年,相繼啟動了“情繫萬家進基層”活動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萬名幹部下基層,駐村聯户解難題,帶着“經營農村”的命題,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為各村規劃出發展致富路,實實在在地推動城鄉統籌發展。

新農村建設不搞“運動式”幫扶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城市,因有“八仙過海”的美麗傳説,被外界譽為“人間仙境”。不過,與城區建設的日新月異、景區的如織人流相比,農村的發展步子慢了,顯得有些冷清。

並非不重視新農村建設。來自XX市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數據顯示,近4年來,當地先後投入4.2億元用於“三農”建設,但平均到全市577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上,顯得捉襟見肘。

送錢、送物、送慰問,通水、修路、搞綠化,雖然在面上容易見成效,但農村亟須解決的一些公共性問題一直存在,“節日式”走訪、“運動式”幫扶並沒有給農村帶來根本性變化。

“當前一些農村集體經濟弱化,自身沒有能力興辦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經濟。這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境,也是農村工作的努力方向。”XX市委書記張代令説。

這名出身農家的地方一把手認為,搞好新農村建設,就得把幹部下沉到農村,在炕頭上和老百姓“認親戚、交朋友”,改善村容村貌,增加集體收入,解決農村長期存在的公共性問題,這樣才能夯實執政基矗

20xx年3月,XX市先後啟動“情繫萬家進基層”活動和“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本着“把農村的事做得更實在些”的原則,該市組織1.1萬名機關幹部駐村聯户,從基礎工作抓起,着力解決農村發展的公共性問題。

為了調動幹部的積極性,4月初,張代令親自帶着鋪蓋來到XX村,在村裏一住就是7天——搞調研,聽座談,與村民一起謀劃發展。大家一看一把手“動真格”了,紛紛帶着鋪蓋下村了。

按照規劃,XX市24名市級領導帶頭包村蹲點,全市140個部門本着“黨羣部門包難村、經濟部門包窮村、農科部門包專業村”原則,實施對口幫扶。1.1萬名機關幹部每人結對幫扶一户羣眾。同時從市鎮兩級選派123名中層幹部或後備幹部,到相對薄弱的村擔任“第一書記”,實現對全市577個行政村的全覆蓋。

“美麗鄉村”建設首先從清理農村垃圾、整治村容村貌做起。XX市建成了“村集、鎮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村村設立垃圾箱,倡導村民形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環境影響人、制約人,誰不希望家門口乾乾淨淨?有了好的衞生環境,村民隨地扔垃圾的習慣漸漸得以改變,“甚至連小孩吃冰棍都知道把垃圾扔到箱子裏去”。

在村村通的基礎上,XX市財政出資、包村部門“化緣”,在各村實施户户通工程——每家每户門口都通硬化路面,改變了雨雪天農村滿是泥巴路的情況。

此外,XX市對所有鄉鎮中國小完成了調整佈局和校舍改造,對鄉鎮中心衞生院全部完成改造和設備更新,建成100多所標準化中心村衞生室,大大改善了農村的教育、醫療水平。

小門家鎮岳家圈村村民李建敏一臉喜悦地告訴記者:“堆積多年的垃圾沒有了,路燈亮了,村子美了,一些堵心窩子的問題都解決了,我們打心眼兒裏高興。”

讓農村美起來 讓農民富起來

XX市不僅創建“美麗鄉村”,還致力於經營“美麗鄉村”。在張代令看來,“農民盼這盼那,最盼的是拓展增收渠道,致富過日子。因此,我們不僅要改善村容村貌,更要打造產業鏈,讓農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在推動鄉村發展中,沒有滿足於“外表光鮮”,而是力爭做到“兜裏有錢”。堅持規劃先行、打造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業(品)”,這是創建“美麗鄉村”的獨到之處。

面對深入鄉村的機關幹部,張代令多次強調,幹部下基層,忙要幫到點子上,不要只是給錢給物,而要整合資源,因村制宜幫助各村制定發展規劃,激活農村發展活力,促進農民增收。

“美麗鄉村”創建,產業是關鍵。依託特有的葡萄與葡萄酒、旅遊兩大優勢產業,注重挖掘各村優美景觀、民俗文化、優勢產業等資源,把休閒農業、鄉村旅遊作為發展重點,扶持鄉村發展旅遊項目,推進傳統農產品向休閒商品、農業園區向休閒景區轉變,延伸農村產業鏈。

在市級領導和包村部門的幫助下,XX村圍繞周邊國際高檔葡萄酒莊羣的開發建設,大力發展農家樂旅遊項目,提出木蘭風情村的總體思路。昔日偏僻僻靜的,經過改水改廁、民居改建、道路硬化後,如今變得熱鬧起來,一批批遊客來此觀酒堡、品美酒、吃農家飯,品味特有的“木蘭風情”,過足了鄉村旅遊的癮。

與XX村相距17公里的小門家鎮岳家圈村,過去主要靠種植蘋果、櫻桃為生。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後,該村利用緊鄰黃水河以及抓髻山的優勢,大力發展垂釣、漂游以及果園採摘等休閒項目,並與當地旅遊公司合作,深入挖掘開發民俗旅遊資源。

“我們初期先打造20户具備接待能力的農家樂,並與閣旅遊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他們將客源送到我們這裏,從而延長了外地旅客在停留時間。搞旅遊不耽誤村民種果樹,等於多了掙錢的門道。”談及岳家圈未來的發展,該村黨支部書記付景兵思路清晰,信心十足。

村莊變身大景區,以前土裏刨食的農民成了鄉村旅遊的經營主體,這得益於“全域旅遊”的理念。過去,旅遊項目主要分佈在沿海一線,休閒項目單一,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當地在原來北部“仙、閣、海”的基礎上,在中部發展“酒、湖、馬”,在南部打造“山、林、泉”,激活了之前閒置的農村自然景觀、悠久的民俗文化、天然的養生環境等旅遊資源,形成城鄉互動、全域旅遊的發展格局。

截至目前,XX市新成立農業合作社25家,發展“農家樂”4200餘户,培植賞花節、採摘節、民俗文化節等鄉村遊項目23個,年吸引遊客100萬人次,創造綜合效益兩億多元。

調動農民參與 密切幹羣關係

XX市的幹部意識到,創建“美麗鄉村”活動,必須走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路子,沒有農民參與,政府自吹自擂肯定不行。

怎麼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XX市委副書記王天立的答案是,農民考慮問題很現實,農村工作就必須務實,讓農民嚐到甜頭,他們自然會跟進來,“不讓參與都不行”。

在“美麗鄉村”創建中,南王街道三包家村想出了開發“開心農潮的點子——迎合城裏人喜歡在網上“偷菜”的興趣,村裏以土地流轉的形式調整了200畝荒地,統一建設以農耕體驗為主的休閒園,通過對外出租的形式,讓城裏人到鄉下種菜。

三包家村黨支部書記包樂銀告訴記者,一期開發的200畝荒地被整理成20xx塊小型菜園,每塊菜園每年租金800元、代管費800元,平均算下來,每畝收益可達1.6萬元,效益可觀。

豐厚的回報,激發了農民創建“美麗鄉村”的積極性。包樂銀介紹説,200畝荒地的翻耕整理,加上農業休閒園的配套建設,全部由本村村民完成,“多年不見的集體勞動場面,今年又回來了”。

在馬家溝村,參與義務修路的村民劉延林這樣理解自己的積極性:“‘美麗鄉村’建設,我們老百姓是享受者,更應該是參與者。政府幫我們村搞發展,我們當然要伸把手、出把力,不能當看客,村子搞好了,受益的是我們。”

“一個村就是一個大項目,通過對項目的規劃實施,讓村民看到實惠,調動他們參與創建的積極性,實現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XX市市長孫業寶説。

有了農民的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加速。“美麗鄉村”創建活動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而且拉近了幹羣關係。對此,南王街道紀工委書記、三包家村包村幹部劉敬廣深有體會地説:“過去開展工作,主要和村幹部聯繫。現在,通過參與村裏的發展事務,整天和羣眾一起幹事,幹羣關係肯定更近了。幹部進門入户容易了,也能和羣眾説上話了。”

“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開展以來,XX市各包村幹部共走訪羣眾40198人次,與所包村莊舉行共建活動140多場,召開座談會335場,幫助羣眾解決實際問題2600多個,有效密切了幹羣關係。

“按照規劃,去年的‘美麗鄉村’創建開了一個好頭,今年我們要進一步夯實基礎,要把工作重點由24個示範村向更多村轉移。一要尊重規律,二要有耐心,只要我們紮實工作,一步一個腳印,鄉村面貌一定會越來越好。”市委書記張代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