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如何與抑鬱焦慮病人溝通

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目前抑鬱障礙是全球第四大疾病負擔,也是導致患者功能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醫生在憂鬱病人就診的時候要怎麼溝通?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與抑鬱焦慮病人溝通的方法,供你閲讀參考。

醫生如何與抑鬱焦慮病人溝通
與抑鬱焦慮病人溝通的方法:就診時候的溝通技巧

當患者走進診室的時候我們要觀察,觀察的重點在哪呢?首先看他的伴診情況,是誰陪她來就診的,這對了解他的生活環境很重要,這就是我剛才説的情感支持來源,我們首先要判斷,比如一個三十多歲的女性,由一個六十來歲的老年男子陪着來就診,無非就這幾種情況,第一個考慮的是他爹,初步判斷這個女患者感情生活不完整,要麼單身、離異,至少夫妻感情不好吧。看病對一個人來説是生活中重要的事,這個時候老公不來陪,情感支持在哪裏?沒有比家人的健康更重要的事需要去處理。第二個想到的是她老公,三十來歲的女性嫁給六十來歲的男子,這個本身就是抑鬱障礙的發病土壤了。還可能是領導啊、同事什麼的,都可能提示一些不合理的或者畸形的情感支持在裏面。

當這個患者坐在診桌旁就診的時候,我們應當觀察她的坐姿、體態、眼神、表情、説話的語氣、語調、反應速度等,比如這個三十來歲的女性坐下後眼神飄忽不定,並不時回頭看她的伴診者,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這個患者非常沒有安全感或者對伴診者不信任感,這時我們可以示意伴診者在門外迴避,與患者單獨交流。

我們要迅速與患者建立溝通關係,首先要做的就是傾聽,抑鬱障礙的患者通常希望傾訴,她們常常是情感宣泄有障礙,她們希望把積累的負能量的東西宣泄出來,又沒有對象,所以,我們作為醫生要以正能量來化解她。

其次就是共情。醫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體驗對方的感受,共情之後要給予希望,醫生不能被患者的十年心酸一把淚帶到溝裏去嘛。傾聽之後要與患者進行互動式的交流,要以積極的目光,實時給予鼓勵,要用目光傳遞正能量。

患者的傾訴往往是漫無邊際的,甚至是邏輯混亂的,這時候我們要實時地提問,誘導,得到我們需要的信息。提問也是有技巧的,我們要以關心的而非審問的方式去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工作乃至家庭。詢問時要由易而難,首先要問她的軀體情況,比如“身體有哪些不舒服”啊之類的,逐漸深入地詢問情緒以及精神問題。要由淺入深地問,從現實中的壓力以及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等,最後瞭解是否有自殺傾向。當然,你不能上來就問“想不想自殺啊?”,那就完了,沒準患者回去就想不開真跳了。

還有一個技巧就是“明知故問”,不僅是在考察患者的認知功能,更重要的是觀察患者的伴診者的反應,如果伴診者在旁邊認真傾聽整個就診過程,並適時參與回答醫生的提問,説明患者的情感支持系統尚完善,至少家人對她是關愛的,所以她或者還是有希望的。如果這個伴診者一會兒一個電話,一會兒一個電話,或者在離患者很遠的地方鬥地主呢,你説他對患者的關心能好到哪兒去?情感支持系統不完善,這樣的患者不好治療,病情容易反覆,自殺率也高。

提問從“開放式”到“封閉式”,要以患者最想説的開始到醫生最關注的問題,這是一個完整的提問過程。什麼是開放式提問呢?就是泛泛的、全面的,比如開始可以問“您怎麼不好了?”或者“您那裏不舒服了?”這樣的一些問題。封閉式提問就是要問到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問失眠情況,可以問“平時幾點睡覺?”、“躺下多久能入睡?”、“睡覺有沒有做夢?”,甚至可以問“能説説昨晚的夢嗎?”,這樣的問題以深入瞭解患者是入睡困難呢?早醒呢?還是易醒夢多呢?還可以根據夢境是緊張的還是放鬆的來判斷抑鬱的程度。

最核心的還在症狀的詢問,專科醫生都懂的。症狀的詢問一般遵循由易而難的原則。比如從飲食、睡眠、精力到情緒再到精神問題這樣的順序,常用排除法確定診斷。診斷的確定一般遵循“馬蹄聲原則”。什麼是“馬蹄聲原則”呢?就是説當我們聽見一串馬蹄聲的時候,我們首先判斷這是一批馬而非斑馬,因為馬比斑馬更常見。排除診斷也一樣,我們首先認為是常見病比如抑鬱障礙,有其他症狀再進一步判斷其他疾病比如雙向障礙、精神分裂症等。

與抑鬱焦慮病人溝通的方法:醫生與病人溝通技巧

當對患者有一個初步診斷的時候,我們要將這個診斷信息傳達給患者,也就是説要讓患者認可自己的疾病。首先我們要從權威的角度讓患者認同,當然這個權威是學術的而非個人的權威。讓患者明白這是個科學的、專業的診斷。其次要處理患者的病恥感,抑鬱障礙患者和其他疾病的患者不同,她們的病恥感往往很強,很多患者知道患了抑鬱障礙後第一句話就是“我怎麼會得這種病呢?”。

在處理過程中我們要接納患者的感受而非觀點,要以探討的而非強加的語氣,允許“溝而不通”。溝而不通怎麼講呢?抑鬱障礙患者來專科門診就診,看似認同了心身疾病,其實她的內心是抗拒的,也就是説她在最初就診的一段時間裏始終是有病恥感的。這可能和東方文化有關係。我們要以專業的角度、通俗的語言來讓患者接納這種疾病,即便是不能接受,也要讓她瞭解。

同時要允許“診斷的變通”。比如你告訴患者是抑鬱障礙,她説“某某主任怎麼告訴我是焦慮症呢?”,這時就可以解釋抑鬱焦慮的共病問題,一般不要去否定以前的同行診斷。

再一個就是要告訴患者,抑鬱障礙不是老百姓説的街上跑的那種精神病,抑鬱障礙即使將來嚴重了,也不會變成那種精神病,完全是兩回事。抑鬱障礙是可治的,治好之後和以前一樣,要樹立患者的信心,提高治療的依存性。最重要的還是要獲得家人的認同和理解,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的社會支持系統。

之後就要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治療方案的溝通。當然我們不能開完藥就説“回去先吃藥吧”,這樣大家心裏都沒底兒。尤其是第一次來就診的患者,我們要取得她對治療的理解和認同。比如選擇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要中西醫結合治療還是隻喝些湯藥呢?具體視情況而定。但一定要坦誠地告訴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案,比如中西醫結合治療可能會更快的控制病情,減少藥物副反應以及抑鬱障礙殘留症狀,將來可能有更好的康復預期。

選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我們要大致告知治療中的一些副作用、安全性、起效時間、鞏固治療以及維持治療的週期或者療程。這裏要特別説一下起效時間的問題。抑鬱障礙用藥,尤其是5-HT再攝取抑制劑、苯二氮卓類的藥物,往往是起效時間慢而副作用先表現出來,一定要告知患者。

建立治療關係之後便是鞏固治療關係。這不能等到患者再次就診時再做這件事,要在患者初診的時候做。這裏要做三件事:1.預約複診時間 2.傳達對抑鬱障礙患者的感受及處境的理解 3.對家屬資源的動員,要讓家屬理解患者的痛苦感受,督促治療和複診以及情感的支持,陪伴、注意安全等,尤其是不配合治療,偏執型的患者。

最後我們小結一下:抑鬱障礙是一種複雜性疾病,強調整合治療,但抗抑鬱藥不是快樂丸,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抑鬱障礙治療不僅僅是控制病情,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才是終極目標。

痛苦和快樂都是需要理由的,如果抑鬱障礙患者在治療組出現了無理由的高興,那麼要警惕患者轉躁,甚或是一個雙向情感障礙,而非單純的抑鬱,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