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領導答問常用的技巧

·常用技巧不忘

回答領導答問常用的技巧

除了以上的幾點之外,領導者的答問還有一些常用的技巧。這些技巧既能“出人意外”,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又要“入人意中”,啟人深思,沁人心脾。

(1)避難就易。

所謂避難就易,就是迅速巧妙地迴避,躲開難題,尋找容易回答的內容談起。當然,這些內容還是圍繞着問題本身的。這樣,你在應答時,便會變得從容自如了。

1984年5月5日下午3點多,美國前總統里根正由謝希德校長陪同,給正在上課的一百多位復旦大學學生作即興發言:

“其實,我和你們學校有密切的關係。謝校長同我的夫人南希,都是美國史密斯學院的校友呢!”一句回憶大學生活的話,使課堂氣氛更為活躍。

一位學生站起來用流暢的英語向里根總統提問:“您在大學讀書時,是否期望有一天能成為美國總統?”

里根聳聳肩,顯然對這問題沒有準備,一時難以正面回答。只見他神態自若地略一沉思,就接口答道:“我學的是經濟學,我也是個球迷,可是我畢業時,美國的大學生大約有四分之一要失業,所以我只想先有個工作。於是當了體育新聞廣播員,後來又到好萊塢當了演員,這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但是,今天我能當上美國總統,我認為早先學的專業幫了我的忙,體育鍛煉幫了我的忙。當然,一個演員的素質也幫了我的忙。”

(2)曲折應答。

曲折應答,亦即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另找一種與正面答案相同,但內容更明白、更易讓人領會的答覆。

例如,有人問作家秦牧:為什麼文藝要“干預生活?”秦牧先把問題撇在一邊,從另一個話題談起:“比如這裏有位母親,腿上生了一個毒瘡。大兒子置若罔聞,老是念叨‘母親啊,您多偉大,多慈祥’之類的頌詞;而小兒子顧不得説那些甜言蜜語,一心要根除媽媽身上的隱患,請來一個醫生,一刀切去母親的毒瘡。你們看,哪個兒子好?”

作家正是通過恰當的比喻,採用了曲折應答的手法。

(3)和盤托出。

對話,有時要適可而止,有時卻要和盤托出。這要看不同的場合、對象、內容和表達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和盤托出”常被用來比喻説話中毫無保留地説出真情,顯示出説話人坦然自若的寬闊胸襟。

紅軍時期,一位剛入伍的年青戰士問胡耀邦同志:“參加共產黨有什麼好處?”胡耀邦説:“參加共產黨九十九條都是‘壞處’: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危險的工作搶着去幹;如果軍裝不夠,要讓給別人穿;飯少人多,要讓羣眾先吃……”胡耀邦先一口氣列舉了參加共產黨的許多“壞處”,然後説:“要講好處,只有一條:那就是人民擁護你。”

這番答話乾脆利落,旗幟鮮明,實事求是,真誠坦然。用的就是和盤托出。

(4)借近喻遠。

引導別人認識、理解某一道理,不從遠的、抽象的事物談起,而從眼前的、具體的事物入手,常能很快把道理説得相當透徹。這就是借近喻遠。

與人説理時,借近喻遠,常能事半功倍。毛澤東就很善於這樣做。在講到做工作抓而不緊等於不抓時,他就説:“伸着巴掌,當然什麼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來,樣子像抓,還是抓不住東西。”有人談到人的才能各有大小時,就説:“這就像五個手指各有長短麼!”有人談到對兩方面都要十分關心體貼時,就説:“對你們,就像我這手,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麼,我一樣心疼哪!”為什麼人們講話時,常常以手打比方呢?因為雙手近在眼前,以近喻遠,特別親切,特別具體。

(5)巧妙迴避。

一般來説,對於很難用一兩句話回答清楚的問題,如果使用了迴避的技巧,三言兩句就能回答得乾脆利落。如下面一段對話:

問:“實行廠長負責制以後,在你們廠裏是廠長大還是書記大?”

答:“你最好回家問問,在你們家裏是你的爸爸大,還是你的媽媽大?”

問:“有人説留長髮、留鬍子是一種精神污染,你也這樣看嗎?”

答:“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頭髮長,鬍子也長,可他們是共產黨的老祖宗。毛主席和周總理頭髮不長,鬍子也沒留,他們同樣是我們尊敬和熱愛的導師。”

可見,在答問一些棘手的難題時,便要在巧妙迴避上下功夫。這種迴避絕不是籠統地以“無可奉告”來回絕作答,而是以各種巧妙的方法,提示對方自求解答。

當然,除了以上的常用技巧外,還有含笑對話,詞語別解,對答如流等方法。這些方法應靈活運用,適時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