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小故事優秀演講稿

演講稿也叫演講詞,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合發表的講話文稿。那麼怎麼通過演講來傳承美德的小故事呢?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供你閲讀參考。

傳統美德小故事優秀演講稿

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學會寬容》。

數千年前,有這樣一場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對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時間飛逝,幾千年如白駒過隙,可就是這樣一句話,在經歷了數千年整個世界的滄桑鉅變之後,依然高高矗立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巔,俯瞰着人間冷暖。

寬容不是懦弱,不是無能,而是一種豁達,一種氣量,一種將軍額前能跑馬、宰相肚裏可撐船的寬廣胸懷。

有一個故事,説是在美國一個市場裏,有位中國婦人的攤位生意特別好,引起其他攤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無意地把垃圾掃到她的店門口。這位中國婦人只是寬厚地笑笑,不予計較,反而把垃圾都清掃到自己的角落。旁邊賣菜的墨西哥婦人觀察了她好幾天,忍不住問道:"大家都把垃圾掃到你這裏來,你為什麼不生氣?"中國婦人笑着説:"在我們國家,過年的時候,都會把垃圾往家裏掃,垃圾越多就代表會賺越多的錢。現在每天都有人送錢到我這裏,我怎麼捨得拒絕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好嗎?從此以後,那些垃圾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這位中國婦人化詛咒為祝福的智慧確實令人驚歎,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卻是她那與人為善的寬容的美德。雖然身處異地,可她依然堅持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文明,她將寬容帶出了國門,帶到了世界。她用智慧寬恕了別人,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融洽的人際環境。俗話説和氣生財,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採取這種方式,而是針鋒相對,又會怎樣呢?結果可想而知。

寬容是一種理解,一種體諒、是一種美。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説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着説,冒稱是出於生計,並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一遍給他聽,並加以指點。過後爽快地説:“大膽地上台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也可以向劇場經理宣佈,晚會最後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後一曲,這場音樂會完美落幕。

生活需要寬容。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當你的面前遇到了竭盡全力仍難以逾越的屏障時,請別忘了:寬容是一片寬廣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會帶着你你跟隨着他一起浩浩蕩蕩向前奔湧。

當看到引車避匿的藺相如和負荊請罪的廉頗相擁而泣,誓言共保趙國的時候;當看到蔣琬用寬容之心對待無禮的楊戲而得到世人稱讚的時候,你們難道沒有發現,寬容是世界上最神奇的鑰匙嗎?仁義衚衕的故事家喻户曉,董篤行的一句: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發人深省。俗話説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只要遇事多為他人想一想,多為集體、社會想一想,多往大處、遠處想一想,就不會被暫時的煩惱所困擾,就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生機勃勃地前進在人生的道路上。

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

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瀚無垠;

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葱葱;

泰山不辭杯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一寬一容笑天下。

年年花開,拉開了“寬容”的華美與絢麗;

歲歲雁來,捎來了“人情”的夢想與天堂;

花開雁來,寬容謹記,人情莫忘。

同學門,我們有緣而相識,相聚,相知,穿梭於茫茫人海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和諧不愉快的事情,面對小小的過失,如果能報以一個淡淡的微笑,説上一句輕輕的歉語。能讓我們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幫別人開始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在當今社會中有許多的中國人還牢記着中華美德,所以至今還發生着許多感人的故事。現在有的國小生對此很重視,但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裏。今天我就要針對這兩種情況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書的第一講裏明確指出要做個尊老愛幼的人,我們且不説尊老,來説説愛幼。“愛幼”顧名思義是愛護幼小的意思。我們身邊有許多小朋友,可我們有沒有愛護他們呢?我親眼瞧見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事。

一個煙雨濛濛的下午,我們放學回家。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降雨使得大多數同學沒帶傘。一路上到處都是抱怨聲,我暗自高興,因為我帶傘了。不一會兒一朵朵傘花綻放了出來,同學們都鑽進了別人的傘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我站在那兒等我的同學,飄飄灑灑的雨絲掀起了鋪天蓋地的珠簾,透過這細紗般的珠簾,我隱隱約約看見一個二年級的小同學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長,我靠近了一點,雨水順着他那圓圓的小臉蛋淌了下來。雨驟然間下大了,正當我跑着想去幫他時,忽然一聲稚嫩童音傳過來:“哎呀,某某某,你怎麼淋濕了!”我停住了腳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傘奔了過來,濺起的泥水弄髒了她的褲子她也全然不顧。“爸爸還沒來麼?喏,這把傘給你先打着吧!”她把傘送給小男孩後,轉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轉身的一剎那,我看見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沖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後悔當時沒有一個箭步衝上前去。這短短的兩句話,令我驚訝萬分,她才二年級呀,還是一個被人愛護的小女孩兒,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時只有在書上看得到,未曾想過竟真有此事,真是難得。

看見這件事情,我的心裏真像是有千言萬語,如果説世界上作惡的人能真正懂得中華美德里所講的尊老愛幼,能想到做壞事給別人帶來的後果,我想世界上的惡人也不會增加了。反過來,會發生更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不是嗎?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任之本與!”希望這句話能讓每一個人牢記於心,才可以做到揚孝悌美德,做尊老愛幼的人!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

大家好!

文明美德,你猶如一泓清泉,滋潤我幼小的心田,你猶如陽光雨露,沐浴着我健康向上、茁壯成長。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育我做一個大寫的人。是啊,“人”字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撐起來的,是頂天立地的。它寫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我也常常在思考,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呢?答案毋庸置疑:做一個文明的人!做一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人。文明是什麼?美德是什麼?是路上相遇時的微微一笑,是他人有難時伸出的熱情之手,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真誠付出,是見到師長時的深情問候,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彎腰將一片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文明美德是尊重,是禮讓,是誠信,是寬容……是一種品質,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我必須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家庭裏,我孝順長輩,關愛兄弟姐妹,主動幫助父母親分擔家務,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在學校裏,我文明禮儀,團結友愛,勤奮學習,當好老師最滿意的小助手,做同學最好的朋友;在社會上,我尊紀守法,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正是這些良好的美德,所以我經常得到人們的信任、誇獎和喜愛。

我用我真誠的心,温暖着身邊的每一個人。記得去年冬天,快放寒假時,六二班的楊椿楓同學家裏不幸着了火災,看着他傷心的樣子我真的好難過。我和同學們一樣,把自己積攢了一年多的零花錢,全部捐給了他們家,還把自己的衣物、學習用品送給了他。當我看楊椿楓同學的媽媽,拿着大紅紙書寫的感謝信來到學校時,我覺得心裏暖烘烘的!張超同學是從鄉下轉學到我們班來的,由於他家境貧窮,學習成績也不太好,他總是顯得有些恐懼與不安。我要主動地向他伸出温暖之手,讓他感受到集體的温暖!我向班主任要求和他同桌,和他一起學習,下課和他聊天,幫他熟悉學校環境,邀請他參加同學們的活動,我還發動同學們捐給他許多課外書籍和學習用品,幫助他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漸漸的,他的臉上的笑容增多了,成績也有了飛速的進步!重陽節,我和班裏的幾位同學,買上幾個大的西瓜,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們,為老人們唱歌、跳舞,陪老人們開心地玩了一整天。像這樣的小事,我總是在默默地做着。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文明美德之花,裝扮了我心靈的春天,讓我感到無比快樂。

大家一定聽過《讓地三尺》這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故事。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在官,他的家人修治府第,因地界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爭執,兩家誰也不讓誰。張英知道此事後,給家人寫了一封書信,內容是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他勸解家人,對人要寬容,主動謙讓。張英的家人接到信後依照他的意思,在原地界上讓出了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爭。鄰居看到張家這樣心胸寬廣,非常感動,也朝裏讓了三尺,過道多了六尺,為此陡然開闊,行人不再感到狹窄,一時間,兩家處理問題的做法傳為佳話。

尊重、寬容和謙讓,是一種美德,令人間平添許多温情!古人尚且如此,那麼作為現代社會的我們,更應該學習。星期一的那天,我特別高興,因為我穿着姑媽從上海給我寄來的漂亮的羣子去上學。可是意想不到地事發生了,當我蹦蹦跳跳地去學校食堂吃早餐時,突然與端着一碗粉只顧埋頭走路的張明宇同學撞了個滿懷。明宇一個趔趄,將一碗粉全潑在了我的身上。突如其來的意外,讓所有的人都楞住了,似乎等待着一場“脣槍舌戰”暴風雨的來臨。明宇也嚇呆了,結結巴巴地説:“對不起……對不起……”我微微一笑,關切地問“你沒燙髮着吧?”瞬間,矛盾在微笑中變得雲淡風清。是啊!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文明美德,離我們不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繼和弘揚傳統美德嗎?讓我們從小播下文明美德的美好種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爭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文明美德好少年!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篇4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周易·大傳》中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一箇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勝天、鋭意進取、浩然正氣、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等,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樑們在不斷變化着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逐步積累起來的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以危機感為基礎,寄託着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同學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義不容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同學講講。

一、愛國、氣節

列寧説:“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説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氣質。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氣”鬥,與元統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鬥,“留取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詩人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糧„„“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鬥,為她服務。”這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國外科學家紛紛迴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着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華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貴也大有人在。這就要求我們時時刻刻都要以祖國和民族利益為重,愛國主義不可丟,民族氣節不可無。

二.奮發、立志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斫梓染絲,功在初化”説明一個人的成長與其少年時代有密切聯繫,歷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長沙》,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表現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併為之奮鬥終身。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可謂少年壯志凌雲。

當個人、民族、國家處於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這些是發憤立志的最好例子。“卧薪嚐膽”的故事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迭經優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於世界之林,“卧薪嚐膽”的志向,多難興邦的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勵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國家民族為出發點、為歸屬,才符合傳統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奮發立志既要從大處着眼,更要從小處着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完成大志。這就要求我們胸懷鴻鵠之志,中流擊水,奮發圖強。

三.改革、創新

中華民族雖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跟隨時代潮流、勇於改革創新的傳統美德是分不開的。

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於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於時代,為

後人推崇和尊敬。

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於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於創新的一個民族。近代的林則徐從中國反侵略戰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出發,組織翻譯整理成《四洲志》,成為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策劃海防時也先着手調查西方情況,這對打破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封閉愚昧狀態,為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邁出了堅實一步。直至陳獨秀開創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和“科學”;李大釗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歷史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這就要求我們鋭意進取,敢於和善於改革創新。

四.勤學、好問

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極為豐富,這與古人的勤學是分不開的。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吸取廣博知識,夜以繼日發憤苦讀,當睏乏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堅持學習。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説明勤學的道理。

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孔子從小入太廟“每事問”。他主張“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相提並論。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學不行,不問不知”。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問家,學貴在問,這樣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來,勤學好問對我們中學生來説是尤為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多思考,大膽質疑,逐步形成勤學好問的良好品德。

五.勤儉、廉正

勤儉、廉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漢唐時期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勤政、勤儉帶來了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與前朝秦隋的窮奢極欲導致覆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古人云:“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侈鮮明的善惡態度。

不為金錢或物質所惑,不為權勢所動,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衞戰中的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他為人間留下了兩種清白,其一是為民族為國家不計個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時嚴於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風。由於北京保衞戰有功,他受到賞賜還加官進爵,但都被他堅決推辭,後遭讒陷抄家時卻是家徒四壁。于謙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贏得世人崇敬,於今天也深有啟迪。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傳統的勤儉、廉正美德得到昇華。

作為優良的道德傳統,勤儉和廉正在今天更要發揚光大。這就要求我們從一點一滴中學會勤儉,培養廉正的美德。

六.敬長、知禮

敬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大釗曾説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可是我疼愛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養了我,教育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心血,疼愛自己的老人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長傳統美德更應提倡和發揚,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左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深刻反映了這一點。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説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同學們,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讓我們為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裏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文明、高雅、有氣度、有風範!

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篇5

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中華是一個擁有5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國,與之相應,中華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精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光輝燦爛。

我國傳統美德以德作為根本。它的精神精髓是以義制利。古人云:“人無良知不如獸。”“生以戴義,義以應生。”如果一個人連德都沒有,那他和生禽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以道義為重的人生價值觀。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説:“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從五千多年前追溯到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祖宗留傳下來的美德究竟還剩下多少面對大街上的人羣,除了一張身份證能證明他是一箇中國人外,還有什麼能夠看出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呢金黃色的頭髮,另類的着裝,不文雅的舉止,開放的思想,種種種種,這無疑不是我們的悲哀,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面對鮮豔的五星紅旗,我們淡忘了莊嚴的國歌;面對慈愛的父母,我們忘卻了恭敬感恩;面對親兄熱弟,同窗好友,我們遺忘了純真與和睦;難道這些不是中國教育的恥辱嗎?

如今”富貴不能淫“已是荒謬;”律已修身“已成為佳謠;”仁愛孝悌“已成為歷史;”天下為公“已成為過去!

傳統美德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的基矗沒有了傳統美德,一個國家將只剩下空蕩蕩的軀殼,任憑別國的踐踏,任憑別國的侮辱。年年的燒殺劫掠,連連的烽火硝煙。如果任憑傳統美德在我們這一代毀滅,我們將是民族的罪人,歷史的罪人!

現在,到了我們該認祖歸宗的時候了!現在,我們必須拿出勇氣和智慧,挽救我們的民族,弘揚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傳統美德小故事演講稿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在當今社會中有許多的中國人還牢記着中華美德,所以至今還發生着許多感人的故事。現在有的國小生對此很重視,但是有的根本就不把它放在眼裏。今天我就要針對這兩種情況來談談我的看法。

在書的第一講裏明確指出要做個尊老愛幼的人,我們且不説尊老,來説説愛幼。“愛幼”顧名思義是愛護幼小的意思。我們身邊有許多小朋友,可我們有沒有愛護他們呢?我親眼瞧見到了兩個截然相反的事。

一個煙雨濛濛的下午,我們放學回家。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降雨使得大多數同學沒帶傘。一路上到處都是抱怨聲,我暗自高興,因為我帶傘了。不一會兒一朵朵傘花綻放了出來,同學們都鑽進了別人的傘底下,街上的人就寥寥無幾了。我站在那兒等我的同學,飄飄灑灑的雨絲掀起了鋪天蓋地的珠簾,透過這細紗般的珠簾,我隱隱約約看見一個二年級的小同學正焦急的等待着家長,我靠近了一點,雨水順着他那圓圓的小臉蛋淌了下來。雨驟然間下大了,正當我跑着想去幫他時,忽然一聲稚嫩童音傳過來:“哎呀,某某某,你怎麼淋濕了!”我停住了腳步。一瞧,一位胖胖的小女孩握着把小花傘奔了過來,濺起的泥水弄髒了她的褲子她也全然不顧。“爸爸還沒來麼?喏,這把傘給你先打着吧!”她把傘送給小男孩後,轉身奔跑着消失在雨幕中去。在她轉身的一剎那,我看見她肩上的端端正正的“二道扛”,被雨水沖刷的格外耀眼。再看看我肩上的“三道扛”真是後悔當時沒有一個箭步衝上前去。這短短的兩句話,令我驚訝萬分,她才二年級呀,還是一個被人愛護的小女孩兒,居然有如此高尚的美德,平時只有在書上看得到,未曾想過竟真有此事,真是難得。

看見這件事情,我的心裏真像是有千言萬語,如果説世界上作惡的人能真正懂得中華美德里所講的尊老愛幼,能想到做壞事給別人帶來的後果,我想世界上的惡人也不會增加了。反過來,會發生更多令人感動的故事不是嗎?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任之本與!”希望這句話能讓每一個人牢記於心,才可以做到揚孝悌美德,做尊老愛幼的人!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