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説城濮之戰

人們常説,春秋是我們歷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當然,我也這麼認為,如果沒有春秋,我們就沒有姓氏,沒有成語,然而在那個年代,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當時雙方的兵力之和佔當時總人口的1/10,相當於今天的1400萬人,可想而知,是多麼的血腥,多麼的激烈。

我説城濮之戰

晉文公時期,楚國大將成得臣隨楚王討伐宋國,晉國支援,希望能攻打曹,魏兩國,使楚國派兵支援,並給齊國和秦國,好處,讓他們一起出兵,後逼迫曹,魏寫絕交書,投降晉國。成得臣,氣急敗壞,放棄圍宋,和晉國交戰。

當楚軍到達約定的戰鬥地點,傻眼了。一篇空蕩蕩的,沒有晉軍的影子,到底怎麼了,晉軍跑了?晉軍又出詭計了?不不,晉軍出成語了。

當年,晉文公重耳到楚國避難時,向楚王説,以後如果兩軍交戰,我必定會讓90里路,於是就出了成語——退避三舍,其實這裏,晉文公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諾言,還是因為讓楚軍勞累,重挫士氣,其次,城濮離晉國進,後勤有保障。

成得臣哪想到這麼多,孤心自傲,以臣犯君,和晉軍在城濮相戰,晉軍在秦、齊軍聲援下配置為上、中、下三軍;楚軍以陳、蔡軍為右軍,申、息兩軍為左軍,主力若敖主力軍隊為中軍。晉統帥先軫下令以下軍擊潰較弱的楚右軍;下軍將領胥臣讓馬披上虎皮,打亂了楚右軍的陣型,最終打敗楚右軍。

之後晉上軍佯退,於陣後拖柴揚塵,製造後軍已退的假象,以誘楚左軍進擊,使下軍拖延楚中軍,晉上軍和中軍實施前後夾擊,又將楚左軍擊潰,但下軍,為了拖延對方主力,損失大半兵力,後來晉軍回來支援,成得臣及時收住兵力,撤退以免於中軍敗潰。這裏我認為這是晉文公故意放他們走的,目的就是為了,保留若敖族的實力,讓它牽制住楚國王族的實力,讓楚國內亂。後來,楚軍退至連谷時,楚王下令,賜成得臣被自殺。

此戰,晉文公及先軫等,決戰前充分運用外交謀略,是由實力制勝向謀略制勝的轉折點;決戰中,晉軍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示利誘敵,在戰術上也有所發展,也為以後晉文公,成為春秋一霸,號令諸侯,解除的南方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