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演講稿也叫演講詞,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弟子規演講稿,歡迎大家閲讀。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有關

《弟子規》共由1080個字組成,它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藴含着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父母是最愛我們的人,身為子女就應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的“入則孝”中説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生育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回到家自然是累了。作為子女,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容遲緩;父母讓我們做的事,要馬上做好,不容拖延。我們應該多體諒父母,幫忙分擔家務,多為父母着想。“入則孝”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孔子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與《弟子規》的“泛愛眾”中説到的“到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是同一個意思。羅斯福當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朋友問及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軍事基地的事。他的朋友説:“我只要你告訴我,我所聽到的有關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此事。“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只見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好友急切的回答道:“能。“羅斯福微笑着説:“那麼,我也能。“這説明一個道理:自己不想承受的言行,也不要強加給別人,要學會尊重別人。“泛愛眾”的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總會看到這樣一類人:每天學習到很晚,可是成績卻不理想。原因就是不懂得讀書的要領。讀書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沒有專注在課業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讀。平時我讀書時便是如此不專心,雖然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心卻不知在何處,所以無論我怎樣努力,成績一直上不去。“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教會了我如何學習。

《弟子規》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我們應深入內心地反覆朗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弟子規》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應該把聖人訓傳承千秋萬代。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這學期,我們班開展了蒙學進課堂活動,每天語文課開始前的幾分鐘,老師都帶領我們讀、背《弟子規》,通過幾個月的學習,我懂得了讀《弟子規》對我們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弟子規演講稿的作用

一、培養我們良好行為習慣的規範。

美國作家薩克雷説:“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有些小問題出現:比如:坐不端,立不正,有的動作磨蹭,一點作業寫半天,邊寫邊玩,有的字寫得很不規範,這些都不利於我們的成長,《弟子規》讓我們從最基本的“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屢、俱緊切”做起,告訴我們首先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狀態,結合學校的要求:戴乾淨整潔的紅領巾,行標準的隊禮,有學習的目標,也以此來規範我們的學習行為。

二、教育我們學會做人。

《弟子規》將學會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張有餘力再去學習其他的學問。還規範了我們的思想,行為,對我們價值觀念的形成、人格的確立起着關鍵的作用。

1、事雖小,勿擅為

老師在指導我們背誦《弟子規》時強調,一個人可以不成材,但是必須學會做人。老師經常鼓勵我們樂觀向上,向我們講好學生的標準首先就是有高尚的品質。另外要有關愛他人,樂於助人,拾金不昧的好品德。

我們班有的同學看到別人的橡皮很有趣,也想要,但他不是讓家長買,而是讓自己的好朋友帶錢給自己買,事情雖然小,卻在班內造成了不良影響。讀了《弟子規》,我知道了不正確的事不能做,哪怕是件小事,因為《弟子規》中講:“事雖小,勿擅為,苟善為,子道虧。”

2、父母教,須靜聽

《弟子規》中也特別強調做人首先要“孝”,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説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特別是現在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外界的誘惑越來越多,好多同學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父母頤指氣使,丟失了傳統的仁義、禮孝,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目無尊長,缺乏感恩之心,若父母稍有不從,便大發脾氣,指責父母,好想父母成了他們的奴僕,父母應該為他們幹這幹那,就連作業忘帶也是説,父母忘了給他裝書包裏了,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們懂得了知恩、感恩、報恩,每天回家給父母倒一杯水,為爸媽捶捶背,幫他們做做家務,成了我們作業以外的必修課。

3、愛學習 勤思考

《弟子規》中的《餘力學文》篇是如何教育我們從小要愛學習,勤思考的。例如: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告訴我們,讀書有三個要領,這三個要領都要同時具足,就是‘心眼口’。但是我們看這三點,眼睛在看,口也在讀,但是心如果沒有專注在課業上,也是白看白讀。所以即使“心眼口”這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在你的心。心如果沒有專注,心裏頭想着其他的事情,這些都會妨礙我們讀書的效果。“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教育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不能夠對自己沒有信心,一定要堅定自己有能力。不要輕易地説我不行,不能對自己沒有信心。

小小的一本《弟子規》,讓我們距離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越來越近了,我們爭取通過學習和力行《弟子規》,能健康快樂成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繼而有良好的品行,《弟子規》也讓我們對國學經典越來越喜歡,它已經成為我們的行為規範。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班的黃**,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下面説説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凡是容易發生爭吵打鬥不健康的場所,如、色情、網吧等是非之地,要勇於拒絕,不要接近,以免受到不良的影響。一些邪惡下流、荒誕不經的事也要謝絕,不聽、不看,不要好奇地去追問,以免污染了善良的心性。孔夫子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此意。

下面我要和大家分享一個相關的小故事。

上海有一位中學生聽朋友説,在網吧打遊戲很過癮,週末放假就偷偷地到網吧打遊戲,深夜被店員發現四肢僵硬,氣絕多時,死時兩眼仍注視屏幕、雙手還放在鍵盤上,店員嚇得趕緊報警!警方從死者遺體僵硬程度分析他已死亡超過三小時!同學們,網吧,等是非場所,我們絕對不能去!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請大家和我一起踐行《弟子規》。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有關弟子規演講稿

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福建省柘榮縣城關國小的陳源。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弟子規,做文明人》。

我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我覺得《弟子規》就是一部播撒種子的中華典籍,一部中華禮儀美德的最佳範本。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範。它是中國古代聖賢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它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進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張,不要畏難;“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講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弟子規》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讓中國傳統美德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