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

現就中學作文教學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首先,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寫作文的重要性。

對於語文,作文分數比例是讓人不敢忽視的,在150分的總分中作文就佔了1/3甚至更多,這是一個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寫作教學真可謂是語文學科教學的“半壁江山”。尤其對於普通班的學生,就算他們的基礎和閲讀比較差,但是卻不會影響他們在作文方面拿多一些分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光我們語文教師要重視作文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作文的重要性。要讓學生知道你基礎再差都要去寫作文,特別是在考試中,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作文寫得差就胡亂完成甚至不寫。

其次,培養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的能力

寫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情實感從哪裏來呢?那就是現在生活,我們只有在仔細觀察現實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對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才能做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是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通過自己的筆墨描繪下來。因此,我們平時應該多引導學生去參與社會活動,仔細觀察,認真尋找其中的素材,那麼他們的習作一定會絢爛多彩。

第三,避免面面俱到。

在以前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教師往往會要求學生在文體、立意、謀篇到譴詞造句做到面面俱到,且字數一般不得少於600字。但是,這樣的要求卻並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為大多數學生完成這樣的一篇作文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而且,由於一次作文花費的時間多,而語文又不能僅上寫作課,寫作的次數很有限,每學期僅六至八次作文,訓練重點又不突出,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難以提高。並且,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學生很難取得成功,受到老師的表揚。長此以往,在多次失敗的打擊下,學生就會對作文產生厭倦、害怕甚至對抗的心理。在這種消極情緒的支配下,又怎能寫出好作文呢?因此,在作文訓練中我們最好進行某一方面的訓練,而不應面面俱到,希望學生能一次性地就寫出一篇上好的作文來,對普通班的學生更是如此。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2

人總是在衰老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還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應該的,國中作文教學反思。但是,直到現在,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我也許還只是一個門外漢。我對我的同行經常如是説:語文這行當力,頗讓人有些手足無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學。我那樣説着的時候只是一臉的坦誠和無助。

也許,寫作就源於一種衝動吧,即是説激情是寫作的動力。激情決定了學生能否進行寫作,比如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學習的訣竅,如果把它表述出來與同學們交流,至少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對自己方法的改進也不無裨益,可真正能這樣做的僅是少數。又如我們的師父常説,老師在教授完一篇課文之後往往會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寫下來並堅持這麼做的話,一定大又長進。聽着他這般述説時,我竟又幾分驚奇,因為於我説來,上課之前倒還有着某種激情的話,一節課兩節課下來,除了偶爾瞬間的反思,大抵鬆弛÷懶散,所以一直以來我就如蝸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們不會寫,不一定是我們不會寫,而是沒有意識倒自己需要去寫,應該去寫,即沒有寫作意識。沒有意識,談何寫作的激情,寫作的衝動呢?

當務之急,是要培養一種寫作意識,或者説寫作的激情。有寫作願望,但沒有具體的生活作依託,這種激情也只是一種毫無現實根據的衝動,只有立足於現實,立足於生活,才可能產生除錦繡文章來。“文生於情,情生於哀樂,哀樂生於治亂”,一個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決定了他是否會產生寫作激情。如果魯迅先生沒有對舊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真切體驗,沒有對中國社會諸多矛盾÷弊病產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沒有改變這種現狀的迫切心情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是絕不會拿起筆來改造社會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除了可以積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脈搏,讓生活去碰撞,激發自己的寫作激情。

我想倒了已故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學的觀點“日札優於作文”,日札就是修養日記和讀書札記。我的語文老師歷來推崇週記(或者日記)可以理解為是它的一種變式,我們似乎也需要這樣的理論支撐。我始終認為週記(或者日記)應該成為學生嘗試各種敍述的一個平台:在內容上,可無所不寫;形式上,敍述描寫抒情議論隨意選用。這種沒有精神壓力和文法顧忌的寫作一旦養成習慣,在量的不斷積累下,定會有質的飛躍。許多大文學家就都有寫日札的習慣,不但增強了筆力,還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應該大力提倡和督導學生不間斷地寫週記(或者日記)進行這種自由地寫作,學生會養成一種用文字來表情達意的習慣,並將有利於他們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爭議的事件。有話可説,就有了寫作的衝動。剛開始嘗試着用文字表情達意時,也許不能很準確地把所想所説都準確地表達出來,這種詞不達意的現象只是因為對文字的陌生。堅持下去,待對文字熟悉了,駕輕就熟了,作文實在是一件小事。我們對作家的欽佩,很大以部分源於他們説出了或者説着我們想説的話。當表達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意識,如果我們學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寫作,一定也能彈奏出時代的強音。當然,這肯定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的蜕變,就像蛹化蝶一樣,但我們應該去期盼那些美麗的蝶的出現,那將給我們一個繽紛的世界。

我在從事國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

(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要努力認真鑽研教材,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道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

(二)教師下水,現身説法。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説服力和感召力。在這一點上我做的不夠好,我準備在以後的教學中彌補這一點。

(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説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範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範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

總之,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老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城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同學生一起練筆,這樣才能在思考中進步。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3

從事國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

(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要努力認真鑽研教材,精心構思、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到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

(二)教師下水,現身説法。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説服力和感召力。長期的作文教學中,凡是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我都堅持與學生同題寫作,平等研討,共同修改。本人的寫作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在省級、市級各家報紙、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消息、通訊百餘篇。更重要的是,我的這種做法使學生感到寫作不再那麼難,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實就是寫身邊的人和事,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須要有獨到的思想和藝術見解。”學生對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認識,就會徹底打消畏難、厭煩心理。

(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説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範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範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本人所教學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級中學生徵文競賽活動中獲得一、二、三等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的寫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學生的寫作熱情,許多學生紛紛表示,也許將來我也能成為一名作家。繼而實現了教師教得順手,學生學得輕鬆的喜人局面。

總之,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藴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誠的愛。很難想象,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4

集體備課,對我們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師來説當是再也熟悉不過的事情了,作為學校常規校本教研活動的一種形式,學科組根據學校行事曆安排,每週進行一次集體研討活動,或佈置學科教學任務,或研討某一課題,或展示公開課,或進行觀課評教等等,我們理解的集體備課活動大體如此。外出學習的機會,也曾就這個問題和同行們交流過,大家感覺彼此彼此,形式大於內容,這是不言而喻的結論。集體備課活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內容?就我的瞭解,基層的學校與學科組,不是不想做好這項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論指導和方法參照,長期的形式大於內容的所謂集體備課活動,漸漸對一線老師失去了吸引力,僅僅作為簽名點到期終績效考核的依據而已。

有幸參加華師大“國培計劃(20__)——安徽省農村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高級研修項目”,看到培訓手冊中羅列的每週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那種期待和嚮往,用當塗湖陽國中祖老師的話説“一新”“二爽”。第一次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是在三樓的微格教室進行的。全班50人調配分成5各小組,每小組配備一名博士做指導老師,全程錄像。還是有些緊張,當複印的文章發到每個組員手裏的時候,“我們先讀文本,隨後討論,形成討論後的副產品——

教案(教學設計),下午各組共同研討。個人記下個人讀文本的文本關節點,留待討論。5分鐘時間,開始。”隨着我們夢飛翔組指導教師步博士的一聲“開始”,我初步感受到“集體備課”原來是如此真的“去避”——拋棄一切的文本詮釋解讀,完全是自我讀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參,或者下載個説明應景啊,重要的是,下午還有5各組同備一課的集體研究討論。組內的發言是激烈的,細節、人物、形象、語言、主題情節、伏筆照應等等等等,每一個人的發言總會有人呼應反駁,每一次反駁總會帶來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駁,直到達成共識;要命的是,每一個都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發現了文本關鍵點,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還是強加在學生頭上的自説自話,你覺得這些能成為教學終點嗎?”,討論、反駁、補充,直到獲得每個成員認可,達成共識,形成共同備課的副產品——教學設計。8:30到11:30,我們竟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轉,走出教室,已經是12:10。是的,雖然很累,但我們都覺得很爽,因為我們終於知道集體備課的初步形式,我個人概括為:細讀文本—成員交流—達成共識—形成教案,研學情、定起點—研體式、定終點,外加幾個梯度活動台階。我們期待着下午的“同課異備”的研究討論。

下午的研討活動更叫激烈!按照分組順序,次第上場。每組7分鐘時間發言時間來説明教學設計,一人主發言,一人補充説明,還要美女加野獸!哈哈!組內其他成員等待別人提問,直到你被人問的啞口無言,或者,你的回答讓人心悦口服,多難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蓮花,又是歡歌笑語,既有滔滔不絕,又有佶屈聱牙;五組還沒有進行完,兩個半小時的討論時間就被使用殆盡,哈哈,你説豈一個“爽”字了得,你還得加上一個“新”字!理越變越明,設計越改越完整;備課越充分,上課越從容!這個研討活動才叫真研究,這個備課才叫真備課!主持活動的博士不得不叫暫停,壓縮時間,強求完整。

建言獻策,集思廣益,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智慧;基於學情,明確終點,充分挖掘文本的每一個密碼;真實備課,真實討論,真正落實文本教學內容;這,就是集體備課留給“新”、“爽”。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5

教學本課我從引導學生品析人物語言描寫,體味人物神態的描寫入手,採用學導式教學法,重在一個“學”字,貴在一個“導”字,以發展學生的自學和探索能力,全面發展學生智力。全文教學分為初探性引讀,深究性引讀,內化性引讀三個階段,安排自學、討論、精講、演練四個環節。如精講環節,我着重讓學生體味李大釗説的兩句話。

1、“小孩家知道什麼!”2、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説:“不是常對你説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抓住“堅決”“常”“輕易”“什麼時候”展開教學,體會人物神態描寫時,我着重抓住描寫李大釗面對________沉着、冷靜的兩句話,品析“慣有”“嚴峻”這兩個詞説明了什麼?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學生體會到了李大釗同志忠於革命事情,英勇無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緊扣文章的中心詞語“信心”一詞,展開教學,這樣對於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會更有幫助。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為了體現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本次學習活動前後,結合課標,我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

1.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資源整合的過程。語文學習,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活動的設計應體現語文課標學習的“開放性”特點。組織學生進行以“鄉愁”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則是挖掘了更為廣泛的教學資源,使課堂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窗口。

2.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引導學生獵獲信息的過程,——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網、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可以獲取信息,與人交談也是獲得信息的一種方法。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氣度與胸懷,這是語文課標“資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這也應是我以後教學與人生努力的方向。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7

首先,我在教學開始時,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一遍,接着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閲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把描寫桑娜、漁夫家裏“窮”的語句畫出來,把最能體現他們“窮”的詞語圈畫出來,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學生自主閲讀、自主圈找、自主感悟以後,就進行全班彙報,補充,隨即結合句子,指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對環境、人物心理活動、神態、動作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寫作方法,並及時進行閲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情感體會等到進一步的昇華。接着,我設計了第二個主要的環節:他們雖然生活窮苦,但是他們的心卻一點也不窮。讓學生把能體現出桑娜、漁夫的善良、樂於助人、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句子、詞語圈找出來,自主閲讀、自主感悟,在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

通過全班的彙報、交流、補充,學生找出了描寫桑娜、漁夫的語言、心裏、動作、神態等的句子,我再次通過感情朗讀來體會其抒發的桑娜、漁夫的美好品質。因為課後小練筆是續寫《窮人》。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着學生的心。因此,在教學時,我設計了第三個重要的環節:鼓勵學生對課文的結局進行大膽想象和創造。於是,我先舉行《窮人》續寫交流會,先讓他們進行小組的交流,説説接下來的情節將會是怎樣的。然後讓他們繼續展開豐富的想象,寫下一段精彩而又富有個性的續寫,全班交流。在學生的彙報中,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的想象能力是如此豐富,他們充滿愛心,編寫的結局迂迴曲折、引人入勝。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8

《廬山的雲霧》是我面向本校老師上的一堂公開課,前來聽課的老師有20人之多,還包括學校的領導。這陣容真的是久違了,儘管事先我是做了準備的,但還是難免心理緊張。開始上課時,我幾乎進入不了這個角色中,課堂上的一些小教學環節,我隨意的刪減和增加,結果有時候出現了一點語無倫次之感。後來的課堂上竟然還出現了一點電腦的小故障,這些都不是我上課前所能預料到的。一堂課就是在我這樣的緊張和出錯中結束的。

課後,想想這堂課,真的是一堂不完美的課,或者説確實出現了很多小差錯,也引起了我的一點思考。

1、文中的一個字音混淆。“瀑布”的“瀑”的讀音,我把“pò”和“pù”混淆了,另外,學生在讀“系(jì)腰帶”時,個別學生也把這個多音字讀成了“xì”的讀音,我也沒有及時發現並糾正。這些都是我自身的素養不夠紮實所引起,以後還必須加強這一點。

2、課件運用出現了偏差。上到課快接近尾聲時,突然電腦出現了一點小故障,這是我從來沒有碰到的事,可我卻不會當場處理,導致還有幾個課件播放程序播放不出來,課堂環節也就到那出現了一點偏差。這時的我真的是心慌亂萬分,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該做怎樣的調整呢?我一邊上,一邊調整着我的教學機智。這一事件告訴了我,事先我應該多考慮一些的,更應該把上課的基本功練過硬些,儘管我的年齡告訴我不再是個青年教師,有些技能確實不如年輕的老師,就有如那個計算機的運用能力,我確實無法和年輕老師相比。但有一點,我很清楚,年輕教師,年老的教師,我們都是教師,我們的職責是一樣的,對孩子應盡的義務是一樣的,我不能虧待我的學生。所以,我也應該儘自己的努力去不斷提高自己,而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來做事。

3、最後的總結語中,我提到“廬山的雲霧變幻無常,廬山很美,這兒還曾發生過一個美麗的故事,那是由郭凱明和張喻演的《廬山之戀》,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蘇軾遊覽了廬山後都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時,我看見底下聽課的老師在笑,我猜測他們一定是由我説的那《廬山之戀》引起的聯想了。這是個愛情故事,跟三年級的孩子提及,似乎不適合。課後,我證實了一下,果不出我所想,老師們的“笑”確實因此而起。課後,有的老師還提醒我説,那兒不該這樣設計。關於這一點,我真的有點自己的想法。談到愛情的話題,我們難道就一定要在課堂上保持緘默嗎?或者説避開這話題一概而不論嗎?何況我也只是點到為止,並沒有去故事梗概這內容啊。記得有一次,我在讓學生課外延伸時拓展了這樣一練習題:寫出帶有“月”字的成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裏就有“花好月圓”,“花前月下”等詞語,這些詞語也跟兒女談情説愛有着關聯。事後我還曾與學生閒聊問及他們是否真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從孩子們的回答中,他們也並非一無所知的。難道理解這些詞語,我們一定要放在一個適合他們的年齡段嗎?其實,在我看來,有些東西的教育是可以潛移默化的,而不必要到了某個階段才拿出來大張旗鼓的説教。一般的來説,孩子們都有好奇心理,有些成人的話題,你越不想讓他知道,他越想去窺視,結果就因為小孩的幼稚而鬧出了一些不堪,甚至未成年就做下了無知的事造成終生的遺憾。我更佩服在內蒙古開設的性課堂教育課,雖只是嘗試,最起碼説明他們已經有了這個意識,對孩子加強性教育也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一個課程。而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冒大不違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有些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的,只要對孩子無害,都是可以嘗試的。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9

這篇課文記錄了“我”的兩次“夢”。記錄了“我”的夢與現實生活之間由矛盾到統一的過程,記錄了在城鎮的“我”與貴州山區小女孩阿英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他們之間的差別。“我”那白紗裙的夢,在媽媽的影響下,變成了苗家山寨裏的民族同心舞。

在教學的開始,我先讓同桌互查預習情況,然後讓生分自然段朗讀課文,有個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出現了讀錯字音的情況,我只照顧到了那一個同學,實則應面向全體,讓全班同學把那個易讀錯的字進行齊讀,大家一起來幫助他糾正字音,加深印象!當生讀完整篇課文後,我提出了個問題:這篇文章介紹了小作者的那幾個夢?生思考並回答。緊接着我就讓學生放下課本,專心地看黑板,繼而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這環節中,我的問題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課文講的不僅僅是夢,夢並不是課文的重點,夢只是課文的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小作者做了幾個夢,也不能代表學生理解了課文。如果我再上這篇課文,我一定給生默讀課文的時間,放手讓生去説,他們都讀懂了什麼,而不是以我的一個片面的問題來阻礙學生的思維。

接着就是生字詞的學習,我板書帶有生字的詞語,並給生字加上了標點,期間,我運用了生範讀,全班齊讀;接着去掉拼音,學生齊讀、男女生分讀、開火車讀;在這環節中,我還是採取以往的做法,學生非常熟悉,做一這部分進行的很順利。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本課的內容,學生在生物課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不過仍然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所以我們將本課的重點定位在:①眼睛看近處物體與遠處物體時晶狀體的調節;②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矯正及原理。另外本課中,我們就用學校所發的基礎訓練冊作為學案。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眼鏡度數的計算存在一些困難,雖然這個知識點不是國中物理的教學重點,但對於學生來説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另外,本課中,我們還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眼睛,熱愛生活的思想教育,因為我們的學生是近視眼高發時期,教學時,我們還介紹了假性近視與真性近視,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視眼恢復的辦法。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1

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一種活動類的綜合課程,是這次課程改革中的新型產物,它與其它各學科課程領域有着本質區別,它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和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是學科課程與知識類綜合課程的一種補充形態。

要教好每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除了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外,還應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與學生相互探索,相互研究,老師不能要求太高,要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老師不要面面俱到,要讓學生去探索,老師適時點撥和啟發。只有這樣,學生對知識才能牢固的掌握。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學生之間要多加交流與合作,只有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

最後對課題重點、難點,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教師要巧妙的利用生活中生成的資源,增設教學環節,創造性的組織實施課堂教學,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使課堂充滿活力,教師要親自參與活動,這樣使得師生的活動直接融入學生的學習經歷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鳴,得到了情感的體驗,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使得教學活動充滿着“生命的活力”,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2

《紙船和風箏》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文章以生動的語言,向小朋友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反思這節課的成敗,成功之處在以下幾點:

1.重視識字寫字教學,紮實地落實新課標。

新課標明確指出“識字教學應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

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教者採用多種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學重點。如:藉助拼音讀詞語——開火車讀生字——交流識字方法——認識多音字鞏固認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字義——引導書寫,互相評價等,這些活動環環相扣,整個教學活動充滿了生動活潑,紮實有效。

2.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本節課堂教學充分地體現了由讀通到讀出感情的訓練過程,並把讀通課文與讀好長句子和重點部分有機結合起來,指導到位,重點突出。教學中抓住“樂壞了”“他們再也看不到紙船和風箏了……”等語句,抓住矛盾,體驗情境,讓學生運用自讀、引讀、指名讀、加動作讀等方法,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

3.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語言文字訓練。課文中出現了“漂、飄”,一個是風箏飄在空中,一個是紙船漂在水裏。我抓住這兩個音同意異的字進行語文訓練,出示兩個句子後,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藉機引導“飄”帶風字旁和風有關,是指飄在空中,而三點水旁的“漂”和水有關,指漂在水裏,引起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好奇和熱愛,進行語文的薰陶。同時在教學的最後環節,通過設計讓學生説説“你想對小熊和松鼠説什麼?”這個問題,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得到鞏固。

4.互送祝福,昇華情感

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環節,讓孩子們給自己的好朋友寫祝福,孩子們隨着音樂把祝福的話和小夥伴們分享,每個孩子都品嚐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悦心情,獲得了幸福。他們樂於展示自己,他們更懂得關愛別人,他們的個性健康地發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時候,還有不少學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動於他們能把我當成他們的好朋友。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學生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不影響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寫字環節沒能充分落實。也因此時間分配不合理,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前鬆後緊。

2.對於學生的回答,傾聽的不夠仔細,遺漏了一些精彩的課堂生成,如在識記“句”,學生説到“詞”時,沒有引導學生髮現識記的特點。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3

《窮人》一文在單元教學中理應要讀懂課文,體會情感。同時要再次深入地去學習作者通過環境描寫、人物言行、心理描寫的句子,去抒發美好情感的方法。在本文的教學中,抓住環境描寫、人物語言、心理描寫的句子去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品質,始終是一條主線和抓手。

在本課的教學中,整體思路分為理解《窮人》的“物質貧窮”以及“精神富足”這兩大部分。由於文章比較長,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此,在預習的時候我讓學生“根據人物的主要活動”來劃分三部分進行理解。這幾部分內容的概括把握能夠幫助學生整體去感知全文。在品味“物質窮苦”的部分上,我設計的是讓學生自行讀文章,在1~2自然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體會窮人的“窮”。從學生的回答上看,學生能夠從生活條件、工作環境中體會桑娜一家的窮苦,並由環境描寫中確實地體會到了作為窮人的那種悲慘的境地。為了達到更透徹瞭解窮人的境況,營造悲涼的氣氛,我再讓學生從描寫寡婦西蒙的句子延伸開去,想象一下作為殘缺的窮人家庭的生活會如何更加的悽慘。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4

《信客》的公開課執教已經過了將近4個月了。對本文執教存在的不足之處,始終讓我放不下心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對執教本文有了新的想法。該文的執教的最大不足終於在我的思考下,浮出水面:開放度不足。在執教過程中,我為什麼提高了“老信客”的量,本來在文本中“老信客”的地位是低於“年輕信客”的,我的執教中為什麼會提高“老信客”的地位呢?細細想來是對“老信客”這個悲情人物的久久不能割捨。“老信客”雖然失信,但是他耿耿於懷,能全盤否定他的“誠信”嗎?“年輕信客”雖然公功德圓滿,但是他順應時事,急流勇退,對“誠信”是一往無前的執着嗎?這些東西是可以讓學生探討的。那麼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態度是怎樣的呢?“年輕信客”最終選擇永遠陪着“老信客”是否有“懺悔”?對“老信客”是否也從心底裏還是佩服之至的呢?

如果我再次執教該文,我會在引導學生認識這兩個人物後,去探討以上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更加開放。不管討論的結果怎樣,我的心裏還是有一種“老信客”情懷。就像餘秋雨先生在《文學創作中的未知結構》中講到的“兩難”的境界。我認為“老信客”就處於這樣的兩難的境界:內心極度最求誠信,但客觀事實不容他繼續信客職業。但是“老信客”用找一個新信客來實現自己的心願或完成沒有完成的使命,是一種心靈的救贖。為了實現救贖他盡力自己的最大努力:諄諄告誡(揚起受傷的手),悉心教導(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本領),隱瞞苦難(不告訴新信客做信客的代價)。

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人物,他的“悲情”比“年輕信客”的“功德圓滿”對讀者應該更有衝擊力。我實在放不下“老信客”。我要為“老信客”正名。

八年級上冊作文教學反思 篇15

《電壓》是一節關於電壓及電壓表器材使用介紹課,取自於人教版出版社八年級下冊教材第一節。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

1.介紹電壓的相關知識:如,電壓的概念、單位以及一些相關電壓值。

2.介紹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和要求及其注意事項。讓學生學會用電壓表測電池串聯的電壓。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體驗,我覺得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於:

1.充分利用導學案,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整個一節課,我是讓學生在“自學---小組交流與討論---班級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物理新知識的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每一個學生以同樣的表現機會,特別是性格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創造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2.新知與舊知識類比。

在學生找到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後,我採用類比教學法,讓學生回顧電流表的使用規則,來比較電壓表和電流表 使用的異同之處,讓學生温固而知新,比較輕鬆地瞭解和熟悉了電壓表的使用規則和要求及其注意事項。並且在作業設計中檢查學生對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掌握情況。

3.多次練習。一堂課中,通過課前導學作業、課堂導學作業、課後練習作業,多次強化訓練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我自己感覺還有美中不足之處。

1.實驗缺乏。由於我校正在改擴建中,學校沒有實驗室,實驗器材損壞嚴重,而沒能為每個實驗桌的同學準備分組器材。如果,課前能為每個學生實驗桌準備一個電流表、電壓表及電池三節和導線若干、開關,那麼,比較電壓表和電流表的使用説明時,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異同之處,在用電壓表測電壓時,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學習效果會更明顯。

2.實驗時間不夠,實驗效果不夠理想。由於我校中國小同校,一節課時間為40分鐘,加上實驗導線的故障,致使教師演示和學生上台操作時間,顯得倉促。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拓展,我感覺實驗設備及實驗條件對物理教學具有動畫和多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種單項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又要着重於整體的效應,使各種能力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教學過程才能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