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的超級成功HR管理學

弘治帝朱祐樘是明朝後期惟一一位可以稱道的皇帝。他即位之後不久,新提拔的都御史馬文升隨即向他建言用人之道,遠小人,近君子,選用賢能,提醒孝宗注意用人,孝宗一一聽取,認真實施。他一改成化年間的弊政,對朝廷要員進行了調整,毫不手軟地清除奸侫,把萬安等一批庸碌的官員革職充軍;同時起用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李東陽等得力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虛心聽大臣給自己講課。

明孝宗的超級成功HR管理學

除了每天在正殿朝會,他還在便殿會見大臣,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在這些得力大臣的輔佐下,弘治帝革除了眾多陋習,接納了許多解救民困的建議,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取得了中興局面。

從諫如流

孝宗啟用的第一位大臣是吏部尚書王恕,時已72歲。王恕是正統年間的進士,為官清正,經常不顧皇帝好惡,上書言事,結果在成化朝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孝宗即位後,並沒有因為他年過七旬棄而不用,而是重新加以重用他,任他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銜。當時有人提出了反對建議,認為王恕年事已高,不該委任到這些繁重的事務性部門,而是宜用於內閣。對此,孝宗表示,他任用王恕執掌吏部,是效前朝皇帝用蹇義、王直的故事,此二人都是年高充任吏部,這是對王恕的一種恩寵,並表示允許王恕參與內閣事務,“若有謀議,亦無不聽”。重新入仕之後,王恕仍然遇事則爭則諫,而孝宗能夠聽取他的建議。在孝宗的首肯下,他選用了一批大臣,包括戶部尚書李敏,禮部尚書耿裕、倪嶽,兵部尚書馬文升,刑部尚書何喬新等。這些由王恕引薦提拔的人物,全是憑真才實學博得王恕青睞的,因而很多人成為一時名臣。史家對王恕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為“裁抑僥倖,褒崇名節,無敢以私幹者”。當時的人對王恕也是有口皆贊,稱“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形象地道出了他在政治上的作為。

廣開言路,傾聽員工的不同意見,是企業領導者必備的素質。員工寄希望於領導的,不只是領導者對自己個人生活的關心,還希望領導者能夠廣開言路,傾聽和接納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如果領導者能善於聽取員工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就能使員工從內心認為自己的領導者是一個虛心、平易近人、樂於納諫的好領導,這樣,領導者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也就隨之上升了。

好的領導不能只聽自己喜歡聽的,做自己喜歡做的,而是要看大家喜歡做什麼,大家要做什麼,在一個團隊當中,避免不了出現不同的聲音,那就要求我們的領導者要有寬大的胸懷氣度﹐善於聽取不同的意見。我們只有多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多方面,多角度的去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為我們所要做的決策提供一個相對比較正確的借鑑!請記住,追隨者告訴你想聽的話,領導者告訴你需要聽的話,而最接近領導者的人將決定該領導者的成功程度,因此要善於開懷納諫。如果你只能聽好聽的,不能聽取不好聽的,那麼,我想你的管理一定有很大的問題,而你的團隊當中的這種不同的建議聲越大,有可能就說明你所做的一些事是違背了集體的原則的,是和集體的利益相矛盾的,是不符合大家的意願的!

另外,領導人在聽取員工建議的時候,尤其要注意接受別人好的建議,領導者要學會說兩句話:你認為我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你需要我提供什麼幫助?如果你是企業中最聰明的那個人,要說出這兩句話不容易,但如果一個聰明人很久還沒有成功,就要仔細思考自己是否過於聰明瞭,當別人將聰明用於成功,自己卻沉浸在聰明的讚譽中久久不能自拔時,成功自然與你無緣。

倚重老臣

孝宗用人的一個特點就是倚重老臣,王恕擔任吏部尚書的時候72歲;兵部尚書馬文升當時62歲;禮部尚書丘濬70歲,入閣時已74歲;劉大夏任兵部尚書時67歲,左都御史戴珊66歲;內閣大臣中,首輔劉吉61歲,徐溥60歲,劉健55歲,最年輕的李東陽入閣時也有49歲了。

弘治十八年,孝宗召見劉大夏和戴珊面議政事後,讓人拿來兩錠銀子,對他們說道:“現在述職者集於京城,大臣都應杜門了。”大臣杜門的意思是朝廷為了防止朝覲述職官員行賄而採取的一種方法。對劉戴二臣,孝宗說道:“但是二卿不一樣,雖開門延客,也不會有人賄賂的。”一面將銀錠分送二人,解釋道:“稍微補貼你們的家用。”並且囑咐他們:“不要廷謝,免得讓別人都有這種盼望。”而此時,劉大夏與戴珊畢竟都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處理政務已經有些力不從心,所以戴珊因老病而請求去官歸鄉,孝宗沒有準許,甚至讓劉大夏幫助請求,說道:“卿珊為什麼這麼急著要辭職呢?”言下沒有準許之意。戴珊不敢回答,劉大夏受朋友之託,只得代為解釋道:“珊確實有病。”孝宗看著眼前兩位白髮蒼蒼的老臣,心情也很不平靜,知道他們確實有自己的苦衷,但二人確實是自己最為倚重的左膀右臂,始終無法割捨,於是苦苦留道:“主人留客堅,客且為強留,獨不能為朕留呢?且天下尚未安定,你們難道忍心離開朕嗎!”說罷,淚珠滾落。劉大夏與戴珊見此情形,伏地而泣,再也無話可說。兩人出宮之後,默然良久,最終戴珊開口道:“死此官矣。”其境蒼然,這已經是孝宗朝最後的四五個月。

幾個月後,孝宗帶著他的天下大治的巨集願去世,即位的正德天子再也沒了他的弘治氣象。大明江山在灑過正午的燦爛之後,開始日垂西山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針對當時企業各級領導班子普遍老化的問題,我們在選才時提出了年齡標準,很好地解決了問題。年齡標準的提出,對推進人才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幾十年過去了,一些企業在選拔人才掌握年齡標準時有簡單化、片面化的偏向,從而使一些雖然年輕但群眾基礎差、沒多少真本事的人也被委以重任、不斷提升,結果是影響了工作,引發了員工的不滿。“德才成次要,年齡才是寶”,選拔人才過程中這種不正常的傾向,已經制約了企業的發展。有一首民謠是這樣說的:“二十亮相,三十吃香,四十識相,五十不響,六十回鄉。”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正是對現時一些企業用人政策的反映和寫照。這樣的用人政策,大大挫傷了一些人才的積極性。一段時期來,年齡似乎成了某些企業選才的唯一標準。這既是企業領導人對人才政策的曲解,又是對社會資源和人才資源的浪費。事實上,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對大齡人才的培養、開發與利用,同樣是萬萬不可忽視的。

說起選才,以前我們的標準實在太多:年齡的、學歷的、身份的等等,數不勝數。但是領導人千方別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別用那些條條框框”對號入座”去選才。我們主張: 一個人的“德才”才是唯一的選才標準。唯其如此,方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德才水準雖然與年齡沒有絕對的關係,但經過時間或年齡驗證的德才,更能為人們所信服。年輕人有接受新事物快、敢於開拓的特點,可僅有年齡優勢是不夠的,如果一個人品行不端,作風不正,群眾基礎差,那就等於成長的方向錯了。對這樣的人提拔得越快,帶來的問題就越大,不但會失去民心,影響團隊的凝聚力,而且會大大損害企業的發展。(德隆)

來源:中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