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記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本文,我立足在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鑑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其次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字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宗旨,指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精選14篇)

《觀舞記》這一課成功之處:

一、新課標多處提到“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觀舞記》正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感染、審美薰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學中,將朗讀與想象充分結合,在讀中感受美、體驗美、思考美、延伸美,進而得到審美體驗、提升審美品位。

二、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三、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 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匯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匯入本課效果不錯。

四、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五、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2

《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遺憾的地方: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3

一、 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二、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瞭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後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要想成為新課改的排頭兵,應該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4

課文《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這篇課文以富有孩子氣、且又帶著濃郁的詩情畫意的語言,重點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園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裡的樣子真實地再現出來,學生讀來感覺這事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親切、神往。

支玉恆老師曾經說過:“不管什麼文章,只要讓學生充分朗讀,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課堂上老師無須刻意提出許多問題讓學生回答。

”因此,教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了“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引導交流作者在園子裡心情是怎樣的,是從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作者為什麼對祖父的園子久久不能忘懷。交流中相機引導學生讀有關的段落,讀出自己的體會,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文中的作者字裡行間體現出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裡做什麼,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熱烈地說著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為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著自己喜歡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受。

整篇課文學生的學習慾望強烈,氛圍濃厚,想說的話特比較多,真正走進了祖父的園子。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5

本單元的主題是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表達。本文是一首詩歌,我在教學中就以朗誦為主要手段設計教學,通過分角色朗讀,表演朗誦,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在朗讀過程中,學生始終興趣高漲,優美的文字深深打動著每一箇中華少年的心,通過朗讀,明顯感覺孩子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中華少年》是一首現代朗誦詩。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分組的形式進行朗頌表演,通過朗誦體會詩意、掌握節奏、學習集體朗誦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學均以4人為單位自由分組,進行朗誦,大家訓練十分踴躍,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學都在同學們面前展示了風采。

反覆朗誦後,學生也總結出本文是從中華的地域、文化、民族、風俗、歷史、人物、近代的恥辱、舊中國的災難、新中國的建立、改革開放的變化、我們的決心等方面來寫的,視野非常開闊,文筆遒勁有力。學生在不斷朗誦、不斷交流中,又瞭解了不少中國的知識。

最後一個教學環節照樣是由同學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其中,焦柔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詩中說‘讓東方雄獅從噩夢中奮起’,為什麼用‘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呢?”這個問題在我的意料之中,於是問同學們誰能回答,誰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學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約意思,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6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匯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蒐集並處理、利用資訊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並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著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後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首河南民歌,整首曲子帶有河南的方言,很具有地方色彩。

由於這首歌曲和同學們,包括我自己小時候玩過的一個遊戲有點相像。因此我便用這個遊戲的臺詞作為匯入:“編,編,編花籃,花籃裡面有小孩。。。”

在聆聽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對第一句歌詞特別能記住。可能由於他和遊戲的詞特別相似吧。接著,我讓同學們找出那句聽起來最有地方特色。其實整首歌曲都有河南地方特色,但總有一句是最具特色,在我的提示下,他們找到了。為了更容易地學習這首歌曲,我首先還是讓同學們跟著我按照節奏念歌詞,接著按照平時的音調來演唱。等到唱得有點感覺的時候,我再教他們用方言的感覺來演唱。尤其注意指導學生演唱了“朵朵花兒開得豔,朵朵花兒開得豔”這兩句的差別。還有“那個咿呀嘿”這個襯詞的準確表現。

我覺得老師的範唱很重要。如果只聽錄音和跟琴演唱,學生根本無法唱出比較好的感覺。當老師範唱得比較投入,比較有情感時,學生才會跟著你帶著這種感覺去演唱。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8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地自由閱讀全文,看看先寫了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了什麼, 學生先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後說說讀懂了什麼。在教學第二自然段的時候,仍然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然後再自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體會“磚放在哪兒都一樣,而搬不搬對於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

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找出乞丐搬磚前後不一樣的語句”,展開教學。學生找出乞丐在外貌、表情和神態的語句加以對比,在對比中逐步領悟尊嚴:如“可憐的獨臂乞丐”變成“體面的獨臂董事長”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尊嚴;“本來以為搬磚是‘捉弄’他,看見女主人也用一隻手示範時,卻‘怔往’了”;“本來‘生氣’的乞丐卻變得‘感激’”等等,這都是因為女主人喚醒他的尊嚴:他明白了一隻手也能幹活,只有靠自己的力氣養活自己,才能改變命運;“不搬磚的永遠只能是乞丐。”(學生語)於是,理解女主人的話:“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體會“尊嚴”的深刻含義水到渠成。以理解女主人的話為主線,感受、感悟、理解尊嚴為暗線,兩線相輔相成,教學脈絡清晰,但在教學時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好學情,導致教學時間的分配存在偏差,同時教者對於課件不夠熟練,兩者導致教學時細讀品悟這個環節,沒能更好地抓住教學重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有一小部分學生得到了教育,而其他學生的教學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

現在語文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完成知識的教學,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識,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

我深知只有經過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才能提高自身素質,只有用課程理念引領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在不斷教學反思與實踐中獲得提高。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9

快速跑是國小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主要體育技能。為了貫徹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積極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學方法,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我充分考慮學生已掌握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以及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將學習技能和參與遊戲融為一體。通過教師的示範與點撥,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探究並初步掌握淺易的知識和學會簡單的動作技能,鍛鍊和發展學生的下肢力量及快速奔跑能力。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兩方面的收穫:

1.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既考慮了全體學生的需求又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採取示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自評、互評,相互糾錯等形式進行。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學習、娛樂、竟爭、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良好學習氛圍,及時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鍛鍊效果明顯。

2.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育教學的新思想、新觀念,把發展學生個性與展示自我相結合,把學習運動技能與遊戲比賽相結合,保證了合理的鍛鍊時間,充分體現了活潑、自由、愉快的課堂新模式,力求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學習和掌握知識,享受體育鍛煉的樂趣。

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不足之處:

1、在教學時,我急於講解知識的動作要領,而忽略了創設教學情景效果,對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的活動較少,讓多數學生進行自學、互學,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機會不夠。

2、沒能較好地調動和激勵起學生參與“學”及“練”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調控不到位,個別學生鍛鍊意識、注意力不集中。 總之,“50米快速跑”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根據國小生求新、求異、求變的心理特徵,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刻意的留心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是不是達到了教學目的,儘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爭取最大限度的發揮優勢,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其次在教學中我會不斷總結、學習,大膽創新,把繁雜、枯燥的教學內容簡單化、形象化、趣味化,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一個新的提高。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10

本學期的集體備課,是用高效課堂的模式來上的。高效課堂的模式分為四步:激趣定標(3分鐘)、自學互動(20分),適時點撥(8分)、測評訓練(10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被按排在順數第二位,感覺責任重大。本人也沒機會去縣城聽課,對於高效課堂的模式,還是不清楚。那次中心校舉行一節高效課堂模式的課。由於上完課才去,開始上的都聽不到。我經過反覆研讀高效課堂的模式(九大工程三),加之又再次有機會到中心校聽高效課堂模式的課,和課後評課議課,又加之本人也有用高效課堂上課的意識。

我上高效課堂的模式的時間是20__年3月21日下午第三節課。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棉鞋裡的陽光》。聽課的老師是全校的老師。我準備的教具是生字卡,和生字組成的詞的詞卡,小黑板。

開始上課時,我檢查學生紙和筆是否準備好,發現同學們表現得很好。講了激趣定標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藉助拼音讀課文,找出生字,讀幾遍。會的學生可以教不會的學生。接著,我發了生字卡和這些生字的音節,生字和音節是分開的,讓學生找朋友,找出生字和它的音節。只發了兩個小組。我讓拿到生字和它的音節的同學,到講臺讀給全班同學聽。有一個學生,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卻不懂讀。我說:你不懂讀,怎麼找到生字和它的音節呢?課後反思,這樣處理方法是不對的,我當時應該表揚這位同學,說他認真地按老師佈置的去做,才找到這些生字和它的音節。不會讀的可以讓全班學生教他,或 哪位當小老師的來教。這樣可以激發學困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另一組也出這種情況,我當時是這樣處理的:叫學習好些的學生代替那位學困生。那位學習好些的學生不肯上講臺,那位學困生只好到講臺,我讓全班學生教他讀,就讓這位同學回到自己的座位。當時也應該表揚這位學生,然後叫會的學生教他讀。

這節課反思最深刻就在這兩位學生身上,因為在課前根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事。

這節課的重點是識字寫字,我都基本做好。當教完生字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讀書,但下課的時間到了,學生只讀到一半就下課,本來按排學生讀完課文,再來寫生字詞。這樣是不是定標太多了,或不用讀課文,直接寫生字詞呢?課後反思,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作業,寫好這幾個生字就可以了。免得量多,使學生懼怕學習。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11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體驗演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裡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說明0×5為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裡,有的學生說“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為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說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演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演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演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儘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今天的語文課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作者觀點的句子,看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並強調是觀點而非中心論點,學生的積極性立馬比平時要高出許多,因為他們不必擔心自己會找錯。學生有找的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區域性而放棄了整體”,有點是找“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於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麼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當學生找出這兩處時,我再進一步啟發他們這兩個同學找的有沒有共同的地方,區別又在哪裡。這樣學生就在討論辨析中瞭解了作者的本意。從而掌握了本文乃是為了駁斥一些人對不求甚解的錯誤理解而談談自己的看法。

當我們知道了文章是闡述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那麼接下來我們就看看作者是如何說不求甚解是一種虛心的學習態度,文章哪些地方談這一點的。學生自然就會從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則欣然忘食”中感悟這原來是一種虛心的求學態度,而普列漢諾夫的求甚解不過是自以為是,敢說自己讀懂讀透原文的人乃是一種狂妄自大的人,一如《紅樓夢》,我們總是每讀一次,理解就多了一份,永遠如此。所以陶淵明並非是淺嘗輒止,而是虛心呀。至於 “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文章說得就更易懂了,學生很容易就從諸葛亮的讀書中領會理解,再輔以陸象山的語錄,就更是清楚明白。這樣學生很快就整理出本文的思路。最後不用我說學生已經很容易的看出本文的論證方法,舉例對比引用。一節課的時間,上完了一篇課文,學生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在討論中辨析,很輕鬆的瞭解了作者的觀點、文章的思路和論證的方法。我認為我是運用了馬南?的“觀其大略”“不求甚解”來教讀這篇課文,效果還不錯。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我就放在了讓學生探究“量角的方法”。準確讀出量角器上內外圈的刻度是正確量角的基礎,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我又重點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步:採取對學的方式讓學生分清量角器上的內刻度和外刻度,同時準確找出30°、45°、60°、90°、120°的角;第二步:再採取群學的方式重點研究量角的方法,儘量發揮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作用。由於本節課的操作性很強,所以我也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畫角練習,以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從學生課堂反饋的情況看,孩子們基本上都能畫出規定度數的角。

觀舞記的教學反思 篇14

音樂是表演藝術,是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音樂審美需要,同時亦通過參與音樂表演滿足自己的音樂表現需要,因此“表現”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表現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學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歌曲《銀色的樺樹林》是一首簡短流暢的加拿大民歌,歌詞的描繪和曲調的有機結合,即刻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一幅美麗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曠神怡,使人彷彿置身於迷人的大自然風光之中。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發現、表演音樂美和享受音樂的樂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實踐活動,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相互間的合作,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縱觀全課,反思如下:

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教學目標基本落實。開課之初的發聲練習,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聲中,配合優美的畫面,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呼吸的調節,用輕柔動聽的聲音來進行發聲練習……一切與大自然的美景融為一體。在激趣匯入環節中,我通過大螢幕展示白樺林中的自然風光,及白樺林的春、夏、秋、冬風景圖片,讓學生感受到白樺林的美,“這麼美的地方,誰不想再回來呢?”引出歌曲。在學習歌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準,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器官,培養學生手腳並用、動手動腦的習慣,採用教材的音像資料,讓生動有趣的形式和情境,為學生創造了充分的活動、參與空間,學生在這種輕鬆、愉快、平等和諧氣氛中很快學會了歌曲。此環節,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學習,用心去歌唱,去感受、體驗歌曲的旋律美、歌詞美、意境美。學生在各種意境中聽了多遍音樂,由生到熟、由聽到唱,由被動到主動,欣賞音樂成了他們最喜愛的活動,教學目標成了他們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學生的熱情和參與的積極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們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了興趣和審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悅。在本課重難點突破上我首先通過教師範唱讓學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樂句,然後利用節奏模擬、身體律動等方法,使學生在無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節奏和音準,降低了學習難度,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了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最後的課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謠《紅河谷》背景音樂的襯托下,我帶領同學們欣賞楓葉之國美麗的風光以及人文景觀,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這一美好國度的認識,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對本課的內容做簡要的小結,肯定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總的來說,本節課讓學生在輕鬆愉悅、和諧互動的氣氛中主動參與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學習熱情,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音樂綜合表現力。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動靜結合、張馳有度,使音樂課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清新、輕鬆、美麗,讓音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