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調研報告(通用3篇)

雕塑調研報告 篇1

今年2月,范仲淹、伍子胥、泰伯、白居易等八位蘇州歷史名賢的銅鑄雕塑像在火車站南廣場正式落成。此前不久,坊間兩樁爭議則來自金雞湖畔的"裸女椅子"及"吐舌老子像"雕塑。時間再推溯至20xx年,在竹園路,城市雕塑《合力》被悄悄拆除……作為公共藝術中最為普通人熟知的一種,城市雕塑的被喜愛與被吐槽,似乎都很容易被彰顯與放大。

雕塑調研報告(通用3篇)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自由開放的藝術創作氛圍下,蘇州城中亮起了一大批優秀的城雕藝術作品———這些立於街頭、廣場或其它公共空間的城市雕塑,用專屬於自身的雕塑語言,回顧著蘇州的過去,解釋蘇州的現在,同時想象這個城市的未來。

勾勒不同時代的蘇州風貌

走在觀前街、平江路或者環古城護城河地帶上,不時能看見以歷史人物、傳統民俗、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城市雕塑,這些雕塑好像史書上的插圖,又宛若精緻的歷史文化名片,向老蘇州人、嚮慕名而來的四方遊客,展示著蘇州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

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家姜竹鬆眼裡,位於古城區干將路東西兩個出入口的"中國結"是蘇州傳統題材的城市雕塑中十分出色的一組。這組"中國結"是20xx年蘇州為了迎接第28屆世遺會而精心設計建造的,沿著干將路由東往西,分別是靠近倉街口的"中國結·蘇州之窗"、靠近學士街口的"中國結·園林之窗"和市政府大院北大門口的"中國結·與古維新"。在他看來,該組雕塑中園林窗花、鏤空隔欄等傳統元素的運用很好的代表了江南的水鄉文化,而中國結和中國紅這些傳統符號也更加沉澱出江南文化的歷史厚重感。通透性的設計類似園林藝術中傳統的"借景"手法,沒有造成遮擋視線和環境的困擾,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間效果和作用可見一斑," 在工業園區進入古城區的交界處,需要一個標誌性的東西來表現區域的特色文化和文脈特徵,這組中國結就承擔了這樣的角色。"

今年2月,范仲淹、伍子胥、泰伯、白居易等八位蘇州歷史名賢的銅鑄雕塑像在火車站南廣場正式落成。作為這群組雕的設計者,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給蘇州交上了一份完滿的答卷。從題材上來說,八位先賢均是本土歷史長卷中具有傑出貢獻的代表人物,他們或是吳地文化的開化之祖,或為政蘇州、創設郡學。從表現形式來看,雕塑的創作風格大多寫意誇張。例如,伍子胥是2520xx年前古城蘇州的建設者,因而他的造型既像蘇州的拱橋,又像蘇州的城門;白居易的雕塑線條柔美飄逸,婉轉出唐代詩人瀟灑不羈的典型氣質。"每一尊雕塑都像一座巨峰,他們像山石般凝固在那裡,是文化的化石",吳為山說。有人給出這樣的評價:這組古代名賢雕塑彷彿融入了蘇州人文山水之魂,形態各異、俊採星馳,既沉澱著內斂渾雄的歷史感,又流溢著江南水鄉的詩意與靈動。蘇州火車站地區綜合改造指揮部負責人說,選擇在火車站南廣場豎立8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就是為了展現蘇州的歷史文化元素。

承載普通人的生活樂趣

蘇州古城區內從來不缺休閒遊玩的空間,也從來不缺有生活趣味的雕塑。舊時,私家園林是專門作為鉅富商賈、達官貴人之間串訪、遊玩的遊憩場所,而街市如玄妙觀、閶門等全城重大節日聚集中心則是普通市民的日常遊憩場所。這一時期,古城之內的每一座園林就像一件大型精雕,每一座小橋都是重要的街頭雕塑,彰顯著蘇州的個性。

隨著古城區開始向居住、商業、休閒、娛樂等功能轉變。這一時期,古城區內城市雕塑所處空間由道路入口轉向公園、街頭綠地等公共開放式空間,雕塑形式也日漸多樣化,公共空間中,雕塑對人心理上的調整、緩和的需求越來越大。

20xx年蘇州觀前街改造,在步行街景觀塑造上增加了體現地方文化特徵的雕塑"蕩觀前的村姑"等,每天都會有市民和遊人與它們親切牽手。姜竹鬆認為這類寫實性真人大小的雕塑很不錯,"它們在展示傳統商業文化的同時,考慮到了商業街空間格局不是很大的特點,所以雕塑尺寸也不大,再加上不設圍欄,可供大家拍照、合影,有很強的溝通作用"。

在觀前街區,以傳統民俗為題材的雕塑向四方遊客傳遞著蘇州不同時代的生活風情。一座《吆喝的攤販》的雕塑取材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糖粥攤,過去蘇州有一隻賣糖粥的器具叫"駱駝擔",可把灶具、碗盤、食物全放在擔子上。小販一邊挑著擔一邊敲著梆子,發出"篤篤篤"的聲響,孩子們聽見聲音就知道"賣糖粥"的來了,有民諺"篤篤篤,賣糖粥"。在藝術家姜竹鬆看來,這類寫實性的雕塑再現了蘇州人的生活細節和活動場景,同時也伴有一點民俗文化和商業文化的氣息。

工業園區在建設之初就利用國外規劃的先進理念,對城市區域空間進行了系統的佈局。這其中,雕塑在休閒遊憩的空間組織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幾乎所有的休閒旅遊場所都是以雕塑為中心載體來組織,雕塑在整個空間中體現出移步換景的視覺效果。進入21世紀後,園區雕塑正式進入系統化發展階段,雕塑的配置更貼近環境和生活。

現代大道建成通車,把更多生活性的主題雕塑引入到道路綠化系統中,利用這些城市雕塑來組織空間,增強空間與人的互動交流。隨著金雞湖完全成為新城區的城市湖泊,環金雞湖的城市休閒旅遊景觀帶已初步建成,如"猩猩指路"、"狗追和尚"、"三口之家"和"放鵝女"等。後來,金雞湖成為當今中國開發最成功的城市湖泊景觀,並形成了環金雞湖的城市雕塑走廊。金雞湖畔密集的香樟林上鮮綠的芽,綿延不斷的草坪上上搖搖擺擺學步的稚童,一直延伸到湖邊的寬闊廣場上奔跑著的風箏少年,這些,全都洋溢著生活的樂趣。

寫下城市發展的新註腳

佇立在金雞湖西畔的雕塑《圓融》是蘇州工業園區的城市符號,它像一個動態扭轉的古錢幣,外圓內方,語言簡潔,兩種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於一體,時刻向世人昭示相容幷蓄、和諧為本的獨特情懷。這座出自新加坡著名雕塑家孫宇立先生之手的作品,也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科技與人文的互融和共生,蘊含了中國和新加坡雙方密切合作、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的深意,顯示出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和"崇文睿智,開放包容,爭先創優,和諧致遠"的蘇州精神。

聳立在中央公園的《合作》是一件標誌性雕塑,它以大紅與銀白的強烈對比、銳利的直角和敦厚的圓弧之間的和諧結合,將關於中新合作的豐富理念以極其簡潔的方式直覺地表現出來,令每一位來到園區的人為之眼睛一亮。這座雕塑來自藝術家沈建國先生,他曾說"虎丘塔和北寺塔都帶有標誌性雕塑的性質,而在古典園林裡隨處可見的太湖石,則可以看作最古老也最現代的城雕",帶有舶來品意味的城市公共雕塑可以在蘇州歷史裡找到深刻的淵源,妙哉。

和古城區雕塑作品的傳統手法不同,新區和工業園區的雕塑作品更具現代化和多元化,色彩運用上也更為瀟灑和大膽。

這些帶有主旋律意味的雕塑作品,不僅裝點了城市環境,還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每逢好日子,總是有花車絕塵而來,身披婚紗的新娘挽著新郎來到這座雕塑前攝影留念,把這包含著豐富意蘊的雕塑作品與自己的喜日結成永恆的一瞬,表達有情人"百年好合"的強烈願望。雕塑作品的主題能夠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美妙的延伸,無疑是對藝術家最權威的肯定和褒獎。

20xx年生物奈米科技園廣場的超大《水滴》雕塑亮相後,有網民發帖"水滴已到達太陽系!落在蘇州!",讓它在網路上小小地火了一把。雕塑本身的不鏽鋼材質在陽光照射下充滿光澤,完美表現出水滴晶瑩剔透的感覺,三顆不同大小的水滴呈現下落時的動態,圓潤的造型帶來強烈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環保主題。

高新區獅山路湖濱路口的紅色雕塑被不少市民戲稱為"大龍蝦",其實它的真名叫《異彩》,作者是著名的西安藝術家任軍先生。這件作品要是從四個角度看,就有四種不同的形態,是高新區快速發展的象徵。不過,也有市民曾評價說:"能和圓融一較高下的也就只有大龍蝦了。"

在爭議中繼續

20xx年,來自坊間的爭議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了金雞湖畔。先是"裸女椅子"引起廣泛關注,最後以有關部門撤走雕塑作結。再是"吐舌老子像",討論聲不絕。

"就椅子雕塑而言,我認為用藝術的形式創作出具有功能性的椅子,本身是一個不錯的創意,在文化藝術中心這樣的建築環境中也很協調。" 姜竹鬆感覺,如果不要過於關注所謂人體的社會性問題,而是從藝術的審美來判斷,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公共藝術。"對於老子雕塑"露齒吐舌"的表情動作他則認為,老子"吐舌露牙"在歷史上早有典故記載--相傳孔子曾問道老子"剛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語,張開了嘴,露出牙齒,吐了一下舌頭。舌頭是軟的,象徵著"柔"的一面。而牙齒是"硬"的,象徵著"剛"。老子用"吐舌露牙"回答孔子"剛柔之道"的問題,是一種大智慧的體現。雕塑作者也許是想通過"吐舌露牙"這個細節描寫,表達老子的智慧。不過他同時也認為,作為公共藝術的雕塑,必須尊重一個基本的原則:它必須是美的,必須與其周邊的環境和諧相融,能夠與人產生情感的溝通甚至是互動交流。如何在細節的把握上兼顧環境和大眾情感,是藝術家需要面對的一課。

爭議,在公共藝術領域從未停歇。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它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爭議史。

我國的現代雕塑源於西方,西方的雕塑體系傳入我國後,我國幾代雕塑家都將其奉為圭臬。然而,我國城市在空間結構、功能以及城市居民的社會構成、生活方式、審美習慣等方面與西方城市有著明顯的差異。進入21世紀,城市雕塑發展盛況空前,業內有關簡單照搬、模仿西方模式的爭議聲也隨之此起彼伏。

評論家認為,蘇州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延續和人文風貌,它不需要像巴塞羅那,成為雕塑藝術的博物館,同時也要避免芝加哥那樣的工業技術時代的產物的集合。據瞭解,蘇州曾經拆掉過一座雕塑。20xx年,在高新區長江路與竹園路交叉口,一座由四根粗大的鋁合金管糾纏在一起的城市雕塑《合力》被拆除。這座雕塑幾乎完全拷貝了德國柏林的一件雕塑作品。原創作品對德國而言意義非凡,它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條主要大街,是柏林在東德與西德統一前,通過國際競賽徵集到的一件作品,原創者賦予其含義為"和平與統一",可以說它是柏林的象徵性城市雕塑之一。

雕塑調研報告 篇2

調研報告:

調研時間:20xx.6.25

調研地點:合肥環城公園西山景區

調研課程:雕塑設計與製作

調研目的:通過對合肥環城公園西山景區的雕塑作品的參觀和分析,加強我們對雕塑形體的意識。通過老師對環城公園及其景區內雕塑的分析和講解,瞭解環城公園建設的文化背景、環境背景和雕塑主題,感受雕塑在環境中的意義。思考環境與雕塑關係,以及雕塑的造型手法。加深我們對雕塑的認識和理解,對雕塑的材料、工藝和性質。對雕塑設計與製作課程的深入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環城公園歷史文化背景和環境分析:

合肥環城公園建設始於1980年,1990年基本建成。公園總長8.7公里,面積137.6公頃,其中水面52.6公頃,陸地85公頃,根據不同地段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條件形成不同特色的六個景區:紀念宋代清官包拯、弘揚包公文化的包公文化園;以水景為特色的銀河景區;以動物雕塑為特色的西山景區;以現代化大型廣場設施為特色的琥珀潭景區;以自然野趣為特色的環北景區;以提供娛樂服務為中心的環東景區。公園設計新穎,構思獨特,曾獲國家建設設計獎。東西向穿城而過的主幹道長江路把環城公園分成“南環城”、“北環城”兩部分。南北兩環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形成西山、銀河、包河、環東、環北、環西6個風格各異的環城景區。包河、銀河以荷花為主體形成夏景,包河中還有以包公祠、包公墓、浮莊為主的風景名勝;西山崗巒起伏,楓樹成林,形成秋景;環西、環北連線杏花公園,以杏花為主,構成春景;環東擁三國古戰場逍遙津公園,松柏連片,寒梅繞林,構成冬景。南半環水面開闊,以人工造景為主,精雕細刻,呈現清新秀雅的園林風光;北半環則以蒼鬱的喬木林為主,樸實粗獷,呈現自然濃郁的山林野趣。在地勢起伏的西山景區,結合豐富的植物群落,塑有成群結隊的珍稀動物,形成自然生態野生動物雕塑群。

調研地點環城公園西山景區分析:

西山景區在合肥環城景區之西,處處美景,勝似植物園,周圍林豐樹密,一片綠色風光。樹叢中、草坪上隨處可見大熊貓、長頸鹿、獅子、大象、老虎等各種動物雕塑。它們或威風凜凜,或憨態可掬,或搔首弄姿,或閒庭信步,煞是可愛。偌大雨花塘,旁邊有著聞名的稻香樓,四周的叢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白鷺,覓食時盤旋在西山的上空,猶如天女灑落的漫天飛花。碧水藍天,白鷺飛翔,魚翔淺底,人浮水中,一幅情景交融的優美畫面盡收眼底。

環城公園雕塑主題分析與動態結構:

(一) 雕塑主題分析:雕塑主題是指作品中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基本思想,它是雕塑藝 術的內容核心。這種主題性是雕塑藝術創作的原動力,是在創作中所貫穿的精神力量,是精神意志的表現結果。整個的創作過程都是圍繞這個主題性展開的,所有的形式與表現都是服務於主題的,從這點來說,主題是創作的基石和靈魂所在。這一類雕塑的特徵有著強烈的主題歸屬性、主題性的表達是它成立和作用的根本。

合肥環城公園建於1980年,那時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建設的時期比較早。那時候的雕塑藝術發展比較緩慢,這些因素對公園的雕塑的主題有著重要的影響。雕塑位於環城公園的西山景區,其景區的性質是中間是公路兩旁是綠化公園,公園的樹木茂盛就像一片深林。 這樣的歷史時期、環境定義、和裝飾效果其雕塑選擇了以動 物寫實主題的公共雕塑。

動物為主題分析: 在眾多的雕刻藝術中, 動物雕塑也是較為受人們喜愛的。動物雕塑有很多獨特的地方,也正是這些獨特之處,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動物雕塑屬於一種造型藝術它所具備的特點如下:

1、動物雕塑的材質多樣。青銅、金、銀、陶、玉、石、牙、骨、木等不同質材各盡其長而且出現綜合使用的趨向。各種材料的製造工藝也有新的發展,如青銅工藝分鑄、焊接等技藝的發展,使動物雕塑作品更加奇巧精美。環城公園的雕塑是早期的雕塑作品,材料比較單一主要運用石材、水泥、鑄銅和玻璃鋼,

2、動物雕塑形象多樣。動物的形象大為豐富,數量繁多,獅子、麒麟、龍龜、牛、馬等各種不同動物的形象。雕塑手法形象寫實、生動。左圖的鴕鳥雕塑動作栩栩如生,動態、形象非常和諧

3、動物雕塑具有裝飾性和實用性。由於中國動物雕塑起源於工藝美術,因此大部分動物雕塑作品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注重動物形態刻畫,並對塑像加彩,塑繪結合,互相 補充,使得作品具有和繪畫一樣的美感和欣賞價值;注重以形傳 神,以凝練的動物雕塑語言,表現高度的意象美。

4、動物雕塑具有寓意。比如(右圖)環城公園的大象一家雕塑,表示象一家的親情。也表達了社會的和諧美好。動物主題雕塑的聯想:動物主題雕塑使人產生許多的聯想,不同的動物使人們產生不同場景的聯想。

本土文化元素的利用: 環城公園寫實雕塑與其他公園寫實雕塑有所不同,環城公園的雕塑(右圖)對動物形體把握的非常柔和非常自然得體,對身體部位描繪都以線條和體塊來表達,可以滿足不同角度觀賞到其美妙的身姿。在表達動物重要部位時寫實中也加入了不同的元素,利用了不同的表達形式,例如大象的眼睛利用體塊和線條,使大象的眼睛看起來非常有喜感,很開心的表情。

為人形象為主題: (右圖)這種雕塑是表達後人對偉人的崇敬和懷念,也是一種雕塑元素,通過對偉人頭部或全身像的仔細刻畫,再現偉人的英姿雕塑技法要有力這樣才能表達出偉人的氣質。具有象徵性和紀念性意義的雕塑作品。

(二) 雕塑動態結構分析: 雕塑的動態結構對整個雕塑的成功與失敗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雕塑動態結構雕塑本身給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雕塑的動態結構的定位跟公園的主題、環境整體、和動物的習性有著重要的關係;

公園主題影響雕塑本身的題材選用,合肥的環城公園因為是合肥早期建設的公園,是一個以原環城綠帶為基礎,採用開敞式佈局,運用造園藝術,點綴園林建築和山石小品形成的線帶狀敞開式公園。它抱舊城於懷,融新城之中,這是其地理位置和基本性質,所以在設計雕塑是選用動物,通過描繪動物的動態來烘托公園的氣氛。

環境整體和雕塑的動態結構關係密切,環城公園是座創意獨到、融古城保護與遊覽觀賞於一體的環形帶狀的無遮無攔的大型生態園林,所以雕塑選用動物的雕塑,其雕塑動態栩栩如生為整個公園增添了活躍的氣氛,和公園的環境相互融合,相互映襯。

動物的習性決定動物雕塑的動態和造型,不同動物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習性也是不一樣,所以在創作動物雕塑的時候要了解其習性,把不同動物的動作、表情特徵和其他肢體上的動態表現出來這樣才會使雕塑有靈氣。

調研總結: 對合肥環城公園的西山景區的調研,對調研地點雕塑的觀摩,老師的對調研地點雕塑的講解,加上後期整理資料,分析西山景區雕塑。對合肥文化、環城公園加深瞭解。對園內雕塑群的分析瞭解到雕塑群的建設的文化背景、本土文化、城市定位,以及雕塑和這些因素的關係。

對環城公園園內雕塑動態、主題定為、結構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分析,得出其各個元素的結合方法和之間的聯絡。加深我們對雕塑更深層次的瞭解,對課程設計有著重大的作用,使我們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想更加清晰。

雕塑調研報告 篇3

調查時間:20xx年6月26日

調查地點:合肥市環城公園雕塑群

調查單位:安徽建築工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

調查概括:

雕塑作為整體環境有機構成的重要因素,與環境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無論你身居鬧市或是漫步幽林,當欣賞到一件設計合理,與周圍環境和諧融洽的雕塑藝術品時都會給你的身心帶來無比的愉悅和享受。雕塑越來越多的參與我們的生活環境,為我們生存的空間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園內雕塑作品分析

(一)醒獅

“醒獅”它坐落在交通交叉口處,地理位置比較醒目。在一個小型的廣場平臺上,一頭具象的獅子形象佇立中央,地面鋪裝採用發散式,以醒獅雕塑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醒獅雕塑分為兩部分:基座和獅子。基座為混凝土澆築而成;上部分為一個寫實的雄獅,用石膏製成外框,用混凝土分層次澆築而成。

主題是基於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化背景,中國的崛起處於在朦朧的狀態,想借助於“醒獅”這作品表達思想理念的甦醒。

作者用寫實的手法將獅子刻畫出來,刻畫的比較大,顯示出挺拔、向上的上升感。獅身整體比例比正常獅子大,獅身以前肢撐起,後肢蹲坐,尾巴微微張開,目視前方,表示那種剛剛起來的動態。雖然獅身的肌肉與毛髮刻畫的不是很細緻,但還是表現出了東方雕刻的寫意,將獅子自身擁有的王者風範表現出來。作品整體來看,頭部與軀幹並不是朝著一個方向的,這樣可以照顧到幾個視面。

(二)大象“一家三口”

這組是大象的一家三口,從大象的體態上分析,為亞洲象。三隻象最前面的是大象爸爸,中間是大象媽媽,最後是小象寶寶。

作者通過圓弧形與方形的設計手法表達大象一家三口覓食生活的場景。作者很好的抓住了大象生活場景中奔走的動態,大象的眼部,是運用了中國繪畫線描的傳統手法,表現出現在大象喜悅的心情,耳朵用簡單的塊狀描繪出來,側面也十分的厚重,側面看十分有體量感。身形則是運用圓弧的交接的表現了大象的骨骼體態。

在這組雕塑中,周圍環境的襯托也相當協調。地面鋪裝採用鵝卵石。周圍高大的樹木表現出亞洲象生活的叢林,而且與白色的雕像做出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大象的一家三口。

(三)沙漠駱駝

這組雕塑是放在公園的健身器材周邊的,非常適合玉老年,孩童在周圍活動,娛樂。該作品的手法是以中國的裝飾語言來表現出來的,借鑑了剪影效果。駱駝的鬃毛都是用方塊裝的裝飾語言。遊人的主視角只能看到駱駝的側面,後背的距離非常短。駱駝以點狀分部,兩個一組,一個一組,疏密結合,符合了很好的構圖效果。三隻駱駝高低有序的排列,所有駱駝的頭部的位置與身體都不是在一個面上的,將駱駝表現的非常靈活生動。

地面的沙子與駱駝的習性很適宜,駱駝本身生長在沙漠中,周圍的樹木都環繞這個雕塑佈置,將光線與視線引向雕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雕塑的尺寸與地面的材質考慮到了作品的安全性、趣味性和參與性。

(四)嬉戲的猴子

這組雕塑首先考慮到了雕塑與環境的問題,猴子與松針是很好的搭配。這組雕塑的裝飾語言以線為主,猴子是種非常小巧靈活的動物,所以選擇了弧線與弧面來做,這樣做出來的效果,動態感很強。母猴帶著兩隻小猴,從做出的動態與神態可以表現出家庭的氛圍,整個的裝飾手法很統一。

(五)熊貓

這組雕塑把熊貓的黑白特點轉化為結構,因為熊貓的毛髮較為圓潤,所以作品多以圓弧面。

作者以巧妙的手法做出了四面環繞的環境作為背景,光線只能從頂部投進,天光的效果使得熊貓的結構更加明顯話,明暗區分了熊貓的黑白。

熊貓主要是以竹子為食物的動物,在這組雕塑中使用了大量竹子和植被為背景。

(六)長頸鹿

這組雕塑的裝飾手法偏向於概括類寫實,遠看體量感十分飽滿,結構明顯,方便來往的車輛觀賞。

這組長頸鹿雕塑群,是充分利用了周圍的環境,把長頸鹿平時吃草的場景和周邊的植物結合恰到好處。

此組雕塑使用的材質是玻璃鋼,應為裡面是空的,腳部慣有少量混凝土才能支撐那麼大的體積,表面塗了一層白色的乳膠漆。

袋鼠

此組袋鼠的雕塑群的材料是使用紫銅,表面光滑,並定期噴一層保護液。銅雕塑的形體要比例勻稱,結構嚴謹,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材質與顏色的配合突出了袋鼠神韻。

美中不足的是銅的材質相對而言比較昂貴,加上環境的密封性,容易造成對雕塑的破壞與偷盜。

鴕鳥群

此組雕塑鴕鳥運用了塊面的設計語言,把鴕鳥的脖子做成了塊狀,結構更為明確。

鴕鳥的奔跑姿勢是單腿著地,單腿著地固定比較困難,所以選用了兩隻鴕鳥連在一起固定。作者對鴕鳥的骨骼瞭解的非常清楚,對鴕鳥的奔跑姿勢做的栩栩如生。

獅群捕野牛

此組雕塑群是表現動物狩獵時的一個場景,以寫實性表現手法為主。主要以方塊與弧線作為設計語言,把動物那種奔跑狩獵時的力量感、速度感,表現的非常生動到位。不管從獅子捕獵時的流線,還是野牛被捕時掙扎的動作與表情,都表現的淋漓盡致

調研總結

雕塑的好在於能夠融於環境,但不被環境所吞沒。遠看去能夠形成一副生動的連環畫,周圍的植物就是那生動的背景,雕塑自身要與周圍環境有種互動感,這就要求雕塑所使用的手法要與雕塑周圍的環境達到良好的結合。公園以是一種現代都市人的重要的休息處,而且是在近處能感受到自然的日常的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