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信息人才的就業前景(1)

經濟信息人才的就業前景(1)
譯者前言:《Uni Magazin》 是一本由聯邦勞工局主辦的雙月刊雜誌,主要報道德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市場和行業動態。本文原載於該雜誌的2003年第7期(增刊),詳細分析了德國社會如今對經濟信息人才的需求狀況,並闡述了德國企業的擇才標準,對我們選擇專業、應聘就業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正文

IT業繁榮的逝去對經濟信息專業人才的就業形勢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毫無疑問,信息技術人才炙手可熱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儘管如此,他們沒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悲觀,因為只要掌握一些其它技能並有一點耐心,如今找到份工作並不是什麼難事。

90年代末期,德國面臨由於缺乏信息技術人才而導致科技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因此聯邦政府於2001年推出了“綠卡”計劃,旨在通過從非歐盟國家吸引人才來緩解這個矛盾。但“新經濟”的神話就象肥皂泡一樣忽然破滅了,市場也在一夜之間發生了巨大變化。聯邦勞工局的統計數字就能説明這個問題:2000年擁有大學學歷的IT人才只有2000人失業,三年後就已經達到了6100人。其中,計算機專業人才(Informatiker)的就業狀況近年來明顯惡化:截止到2003年9月30日,擁有大學信息學學位的人才的失業率已經比上年增長了55%;從1996到2003年,他們的失業率幾乎增長了四倍。相比整個IT界從業人員,他們的就業形勢要差一些。

“在失業的計算機人才中,大約20%是經濟信息學專業的,”聯邦勞工局下屬的職業介紹中心(ZAV)的專家曼弗裏德.鮑施(Manfred Bausch)根據他的統計説。在2003年失業的4300名擁有大學學歷的計算機人才中,大約20-25%出身於經濟信息學專業。值得注意的是,自1996年以來,FH畢業的計算機工作者的失業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96年時,失業的計算機工作者中有65%是Uni畢業的,到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52%。

如今,德國經濟界大概能為每9名失業的經濟信息人才提供一個空缺的崗位,形勢比幾年前差多了――2000年時這個比例還是1:1。儘管如此,鮑施先生稱,他們的就業前景還要比德國大學畢業生總體的狀況要好很多。儘管如今不象兩三年以前那樣很容易就找到份工作,“但人們不能就因此説經濟信息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好,它只是比以前困難了一點而已,”他説道。

德國信息學協會經濟信息學分部的發言人、法蘭克福大學經濟信息學專業的安德烈亞斯.奧伯維斯(Andreas Oberweis)教授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説:“就業市場不象兩三年以前那樣好了,但相對來説還不錯。”畢業生們必須作好思想準備,以面對更長時間的等待、更激烈的競爭和較小的崗位選擇餘地。

謹慎的招聘政策

這個緊張的形勢是由很多德國企業目前奉行的謹慎的招聘政策造成的。聯邦勞工局的統計數字就能清楚地表明這一點:2000年9月德國企業還能為IT業人才提供了9000個空閒崗位,兩年後就只有不到2000個崗位在招聘新員工了。據統計,從2002年7月到2003年6月,德國印刷媒體上只刊登了628個招聘經濟信息人才的廣告,還不到上年同期(1382個)的一半。然而不應忽視的是,很多企業越來越重視主動求職申請了。比如化工巨頭拜耳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烏韋.赫蘭德爾(Uwe Hollaender)就對此説道:“我們對每份主動寄來的求職申請材料都會和公開招聘的申請一樣對待。”他估計,在IT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崗位是通過主動申請得到的。

引人注目的是,在2003年失業的經濟計算機人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總的來説,失業的計算機人才中有22%在30歲以下,而相同年齡段的經濟計算機人才的失業率則達到了34%。鮑施先生猜測,原因可能是在當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企業招聘的複合型人才比單一型人才要少。

幾乎活躍在所有行業

經濟信息人才幾乎在所有行業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根據聯邦勞工局2003年8月底的統計,招聘崗位主要來自工業企業(18.5%)、軟件公司(16.7%)和高校(16.7%)。而且企業管理顧問公司(11.7%)、人才顧問公司(7.4%)和電子商務企業(7.4%)也在積極招聘經濟信息人才,此外還有財政服務公司(5.6%)、公共服務業(3.7%)和物流企業(3.7%)。

卡爾斯魯厄理工大學信息經濟和管理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夫.魏因哈特(Christof Weinhardt)教授認為,對於經濟信息學專業的畢業生來説,僱主主要來自工業企業、小型創業企業和中大型管理顧問公司。他指出,而且管理顧問公司的實習崗位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為實習生在這裏通常從第一天開始參與到具體的項目運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