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專業態度差別看中美教育差異

最近回國和醫療界的同僚們聊天,發現他們重視個人經驗,強調資歷,蔑視理論學習。我在中國完成了高等教育,曾任教於中國的中學,赴美國再入大學。“本是同根生”,為什麼對專業的看法和態度有如此大的差別?

透過專業態度差別看中美教育差異

小時候看電影,總愛問一句:“這是好人還是壞人?”

當時的教育,好人從裏到外決無瑕疵,壞人則一定壞到了底。這種觀點也反映在教育上,任何歷史人物都離不開忠或奸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分類。

美國曆史書中,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大體上仍有忠與奸之分,但是評價比較靈活。老師們往往要求學生就歷史上某個人物或事件作為題材,到圖書館找參考書寫論文。

國小的女兒要寫論文,我向她提了個問題:“華盛頓在美國是一個正面的、英雄式的人物,如果你想寫一篇論文以反映這位偉大總統的缺點為主,老師會給你不及格嗎?”她認真地想了想,回答:“只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你的論點,老師不會給你不及格。但是圖書館裏絕大部分書籍都是描述他的豐功偉績,如果寫他的缺點,大概要翻上幾十本書才能找到一些資料。證據不充分,論文很難拿高分。”

如果一個學生從國小六年級開始寫論文,每年寫兩篇,高中畢業已完成14篇,大學畢業就已完成22篇。寫論文是一個根據資料求證的過程。由於長期的訓練,美國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尊重事實的習慣。和美國的專業人士討論工作,他們總是引經據典,以教科書和文獻資料來支持自己的做法。科學麪前人人平等,專家們也是如此,而不是用資歷或職位來證明自己的正確。

和國內專業人士談話,他們常常提起自己幹這一行已經有多少年了,有豐富經驗,他們的“正確”是靠經驗甚至職務來支持的。

我在國內一家醫院觀察醫生為乳癌病人作乳癌根治切除術。我對一位外科醫生朋友提出質疑,他的回答令我驚奇———沒有提起手術指證,也沒有提起任何文獻,只説每個醫院都是這樣做,外科主任是這麼教的,過去外科主任的主任也是這麼做的。

而美國的外科醫生則支持乳癌手術能少切就少切,連腋下的淋巴結也是能保留就保留,術後再根據病情做化療或放療。

這兩種手術方式效果差不多,但是後者能極大提高病人術後的生活質量。

我所接觸的不少中國醫生很少學習最新的科學論文,不知道也不願承認自己的某些做法是過時的,甚至是不正確的。這讓人聯想到中國學生沒有習慣或者沒有膽量去質疑老師的教學,如此怎麼能夠培養出真正尊重科學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