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對領導資源運用的差異

1、三國的形勢及資源分配

看三國對領導資源運用的差異

從三國演義上,我們大家都知道三國是魏、蜀、吳,我們看不到這三國資源上的差異,只看見一羣人,沒看見他背後所憑藉的是些什麼東西,而這背後所憑藉的東西才是最關鍵的。

(1)魏國

當時的北方,魏國因連年戰亂,有三分之二的地區不是人口逐漸減少,就是生產幾乎完全停頓。曹操能掌握的天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兩方面,並不是真的居於一個壓倒的多數。可是他在另一方面,佔了一個正統的位置,在中原所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無形、看不見的資源,是很重要的東西,他可以用天子的名義,封賞、任命,這是他的敵手們無法抗衡的一個特點。

(2)蜀國

蜀漢的前半段,力量很單薄,可是蜀漢的後半段,得到了南征一大片新基地,後來所謂雲南、貴州以及部分的廣西等地區。加上劉備剛巧姓劉,雖然和東漢王室真正的關係淡得很,他仍可以理直氣壯的號稱漢室正統。

(3)吳國

南方人口不僅數量相當大,而且基本上佔據的地區,在當時都是氣候温和、雨量充沛。農業資源更遠比曹操手上要多。可是在精神上,南方一無依據,既沒有一個天子可以挾在手上號令,又不姓劉,它姓孫,所以南方的號召力因此就很弱。

以上是我講的形勢和資源的分配,基本上看起來,雖然三家的力量,在純粹的地區上面比,從地圖上看來,非常不均勻,但就我們剛剛講的資源分佈,截長補短總合起來,就相當勻稱,三家可以作三角對峙的對抗。也因此,三家都要爭那個交接的地方——荊州,也就是長江中游的地區。曹操要發兵襲取荊州,而等到曹操退回北方了,孫、劉二家之中,劉備取得了四川,東吳跟蜀漢之間,又必須爭這塊地方,這中間的籌碼,誰若取得,就可增加一倍半的力量。為什麼講這些事?因為企業的經營如出一轍,任何企業都要衡量自己手上有多少資源。資源內部的性質,並不完全是有形資產,資源裏面可以包括很多看不見的財產:人力的資源、人才的資源、機會的資源、實際的資源,這些都是必需要考慮的因素。而資源總和是許多看得見、看不見資源的綜合體。大家手上都有資源,孰勝孰敗,就看如何運用資源,一個人是不能單獨運用資源的,要有一大羣人共同運用。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下面討論的兩個問題:一個企業有多少人力資源,以及用什麼方法動員和團結人力資源。

2、曹操的用人及法家治理

曹操手上有什麼樣的人力資源?他有中原最大的一批精英,最多的是受教育人口,這些精英大致在東漢已經發展為以大家族為中心的力量。大家族本身具有兩個因素,一個是財產,一個是血緣的共同體,好處是:曹操只要能抓住這些大家族領袖,就很容易掌握大量人力資源;壞處是:每一個大的集團,都有自己獨立的取向。這就像總公司和分公司之間,始終要求取這個很微妙的平衡關係,而主要的條件是靠互利的局面,才能使分公司願意加盟,願意跟你一起操作一個大的棋盤。每個大家族有獨立的利益,可是獨立的利益之外,他們必須依賴曹操的中央的力量,使得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安全。曹操用什麼辦法呢?一個是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特殊地位,給予這些加盟的集團一些特殊的名份,使他們在當時的權利和力量是合法的。一個是將中央作為一個總的轉運站,接濟各處的不足。

3、諸葛亮與法家及蜀漢的權力分配

(1)諸葛亮的人力資源

諸葛一族也是一個流亡到那裏去的知識分子家族之一,荊襄集團,如龐統、司馬德超、徐庶等都是這一羣人中的俊傑。四川本身當然也是一批地方人物,四川的經濟資源好,所以四川本地也有一批地方性的學術精英。雖然人數與水平跟荊襄比要稍微差點,但是佔了土著的地利。為什麼差一點?因為它地方性太強,不像荊襄集團,是來自各方的人物,都在那兒聚合,互相交換心得、互相影響,其成員強、智識範圍廣、知識水平高。而四川地方教育眼界比較小,想到的是地方利益,同質性非常高。諸葛亮就靠這兩批人物構成了他的一個人力資源。

(2)諸葛亮權力分配

諸葛亮將這批外來知識分子跟當地知識分子相結合,結果結合出一個非常巧妙的格局:自己是丞相,代表蜀漢的中央;他又是益州牧,代表地方,好比是行政院長兼台灣省省主席。至於對魏作戰,他是用劉備帶來的兵,以及馬超的涼州兵。一方面公平,另外一方面對人有恩有義,才使得諸葛亮的核心協調功能非常成功。同樣,對企業而言,必須轉換出一個新的體制,要有良好的人才來源及人力培育制度,重要的是怎樣落實本土化,卻又不將外來人才投閒置散。

4、東吳的內部結構

東吳人資源都是地主豪強。東吳面臨的是:怎樣將私人的部隊有效地集合在一個團體裏。孫權沒有可以號召的地位與家世,因此只好以同盟的方法結合這些武裝部隊。孫權靠的是跟他們利害一致:抗曹,抗北方。此同仇敵愾之心,是能維繫這力量的主要因素。 我們上面講的魏、蜀、吳三家,可以代表三種公司形態:曹操是總公司加分公司;諸葛亮辦的是三合店,三家力量,三合公司,一個管生產,一個管擴張,一個管貿易;孫吳的公司則是加盟店,或者靠行。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