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學的美文:由《槐鄉五月》想到的第一課時教學

本站:對於老師的教學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及時的準備。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由《槐鄉五月》想到的第一課時教學》這篇文章!

有關教學的美文:由《槐鄉五月》想到的第一課時教學

由《槐鄉五月》想到的第一課時教學

一位老師要參加一節優質課選拔,面對的是零基礎(事先不接觸學生,學生對上課內容一無所知)的學生。這種上課方式對老師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尤其對老師快速走近學生,快速對學情作出準確判斷,即時對課堂生成作出靈活應變等能力是個不小的考驗。這些能力,其實就是一位語文老師站在課堂上的基本素養。

除非選擇古詩、寓言文體,在這樣的上課方式下,選擇常規文本,也就只能上第一個課時了。今天老師上的是《槐鄉五月》。文章香氣撲鼻,課也温潤、舒適。對於上好第一個課時,有了些許思考。

1. 關於學習生詞。

三年級孩子,正處於大量識字的一個階段。這時候,一節課學習的字量遠超低年級,但同時還有讀文的任務。所以,課堂上用於專門識字、寫字的時間肯定是下降了的。基於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我們還是要努力提高識字的效率。

根據文本內容,把分散識字、集中識字有效組合是很好的方式。比如“槐”這個生字,就在課題中,板書課題就是最好的識字教學。範寫的同時,用不同顏色的粉筆對易錯筆畫即時提醒,可大大提高識寫效率。

集中識字不是簡單的把要求掌握的二會、三會字羅列在PPT上。高效的集中識字,需要結合文本內容或生字特點重新進行排列組合。比如今天老師教學了“釀 醇 醋 醉”“挎 擺 拌 抄”這兩組8個生字,效率就很高。重新編排,學生對這兩組字就形成了新的記憶塊,更利於學生高效、牢固的記憶。這個是有需要老師動腦筋的。

2. 關於初讀課文。

日常教學中,學習新課前孩子們會對課文進行預習。絕大多數老師都會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有的還有專門的預習單。即使是這樣,我也堅持認為第一課時的課堂上,學生對課文的通讀不應該少於3遍。而且老師至少要檢查1遍全文的通讀。當然,這樣的3遍不是單調的讀了一遍再來一遍,而是應該結合文本內容,在40分鐘裏合理的安排。

讀通、讀順,不添、不漏,這其實是個很不低的要求。第一課時,需要把這樣的要求落到實處。班級授課制,讓每個孩子都站起來讀,太難了。日常教學中,我往往是今天這一列學生,明天那一列學生,10天左右,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讀2分鐘書。有人聽課,就聽這1節,無法讓跟多孩子站起來練習朗讀,但是可以組織好全班學生靜靜地聽,組織得好其實就是每個孩子都在心裏面讀了一遍。

初讀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對文本每個部分的內容形成初步印象,對文本整體形成一個初步印象,文本特點鮮明的話,還可以對文本結構有整體的瞭解。比如《槐鄉五月》,第一自然段怎麼都離不開槐花,二三自然段怎麼都離不開孩子,可以圍繞槐花、孩子引導學生往深裏説自己的閲讀感受。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中心句。如果我們問:最後一個自然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或者問大家發現了課文是什麼結構?其實,你已經把答案呈現在了學生的面前,這樣的問題會降低訓練的價值。我們要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把握文章的結構,真正提升學生的閲讀能力。所以可以這樣問:這一自然段很短,但卻很重要,你知道為什麼嗎?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瀏覽整篇文章。

3. 關於精讀課文。

40分鐘的課堂,比較好的結構是還能留有10—15分鐘的精讀時間,當然這也是取決於文本的特點的。這篇文章的結構很好,第一自然段很適合在第一課時中精讀掉。

這一自然段寫得真好!3個精彩的比喻(比喻詞的變換,不同視角喻體的變換),疊詞的運用(AABBAAAABB),工整句式的運用以及傳神的關鍵字(浸),把槐花的多、白、香描繪得如在眼前,如在鼻翼。這就又回到了那個老話題,這麼多內容都教,非常容易就會把第一自然段教碎了。PPT上不斷飛出一句又一句精彩的句子,這好那好,什麼都好,而實際上學生頭腦中是碎片化的,對第一自然段不會留下整體的美感。也就是什麼都教就等於什麼都沒教。課堂表面的熱鬧,不代表學生能帶得走的收穫。

精讀時還是要選好1個點,要麼不教,要教就教透。這一自然段,最值得教的是疊詞和排列工整的句式,這是作者有意的煉字才達到的效果。可在品讀這些詞句的過程中,感受槐花的多、白、香。更更重要的是,用朗讀的方式感受作者煉字後傳達出的節奏美,用朗讀的方式感受到作者描繪的美好畫面和內心的情感。如果孩子能繪聲繪色,節奏鮮明的把這段文字朗讀出來,那還有什麼可值得再去和學生囉嗦的呢?

作者:田小秋

公眾號: 時間的流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