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的散文:做父母,需要不斷學習

一轉眼,又到期末了。最近正是複習如火如荼的階段。平常學困的孩子,近段時間日子很不好過。

關於學習的散文:做父母,需要不斷學習

國小裏學困的孩子,除了極個別有特殊原因之外,更多是由不端正的學習態度造成的。上課缺乏專注力,學習上對自己要求很低,完成作業馬虎、敷衍、拖拉,是學困孩子共有的特徵。進入複習階段後,語數英老師輪流轟炸,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也真是忙得夠嗆。

小Y。元旦前有次家庭作業沒有寫,晚上留下補寫了很久。然後和她媽媽溝通,希望能重視起孩子的學習態度,檢查檢查、督促督促她完成作業。結果今天發現,她假期裏的作業仍然沒有寫完。

孩子真是神奇。她明明知道作業是不可以不做的,但她為什麼就不做呢?她明明知道作業沒有做完,老師是要批評的,但她依然準時來上學了。她明明知道沒有寫完的作業是不可以交的,但她仍然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把作業交了。估計,她的內心其實也是忐忑和緊張的。與其承受這樣的壓力,為什麼不按時完成呢?

孩子的世界,不能用成人思維去揣度的。

放學後,她媽媽來到了學校。這是我和她寒暄後的第一輪對話:

“小Y作業沒寫完,你們知道嗎?”

“我問她了呀,我提醒她了呀,她告訴我寫完了的呀。”

但她卻不能告訴我孩子究竟要寫哪些作業。元旦前我和她溝通的提醒、督促就簡化成了“問”。孩子良好習慣、態度的形成,不是簡單地要求他怎麼做,而是日久天長地隨着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薰陶由內而外生髮的力量。家長、老師要求的粗線條,立刻會在孩子身上得以折射。越小的孩子要求要越細緻和耐心。如果孩子到了三年級依然沒有良好的習慣,做父母的只能付出更大的心血和努力。為了孩子,而去改變自己,某種程度上也是父母進步、完善的機會。

在接下來的聊天中,我還注意到了她這樣兩段話:

①“我和她講,你現在就像陷在泥潭裏一樣。老師和爸爸媽媽在努力拉你,你自己也要努力往上爬才行。你知道他怎麼和我説?她説‘我就要陷在泥潭裏,不要你們管。我已經爬不上去了。’聽了她的話都氣死我了,不想理她。”

她在説這段話的時候,流淚了。完全理解一個媽媽此時的傷心。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絕不是一兩天裏發生的突然變化。這樣一段話可以依稀看出她們日常和孩子的溝通是有障礙的。和孩子説這樣的話,不僅一點點促進作用沒有,反而完全把孩子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所以孩子才説出那樣自暴自棄的話來。“不想理她”,正説明了我們教育能力的“技窮”。實際上,作為父母可以做到“不理她”嗎?絕不能因為生氣,產生放棄的衝動。更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已不愛她。

②“我告訴她,期末考試三門功課有一門達不到90分,明年就把她一個人扔在老家上學。”

這是我提出教育也需要懲罰後,她告訴我的懲罰措施。這是懲罰嗎?且不論能不能做到,這看起來更像是恐嚇。一個遙遠的不着邊際的懲罰就和沒有一個樣。能起作用的懲罰一定是立竿見影馬上就能兑現的,而且和剛剛的“不努力”“不達標”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去矯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財富,教育孩子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這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勝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