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好文:人情練達即文章

本站:一個情字,常常被我們掛在嘴邊,可是這情到底是要寫出點什麼東西?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人情練達即文章》。

經典好文:人情練達即文章

我們常被教導要保持一顆童心,其中有一部分意在要我們保有單純的特質。但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單純並不意味着單蠢。單純是不要被這世界的負能量洗腦,而不是對所見所聞缺乏必要的思考,喪失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基本能力,更不是完全淪為感性的奴隸在才剛接觸到事物的皮毛時,就做出一些情緒化的判斷和行為。因此以我拙見,寫文章時應當緊扣“通情達理”四字。

最近看見一個叫做“故事的背後”的作文題,它就告訴我們遇事要多往事件的背後想想。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文學創作都少不了偏愛留白的手法。為的就是給觀眾和讀者留下遐想的空間,創造意在言外的美感,這樣的體驗給人帶來的情感震撼,是遠勝於僅憑影像和文字就想把話説滿的方式的。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就運用了這樣的方法。談及李廣損失了大量軍馬,被俘之後逃回被撤職時,司馬遷是這麼説的“頃之,家居數歲。”沒有任何細節的描述,看不出任何的情感,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李廣這麼沉默寡言又不善交際的一個人,平時又沒什麼其他喜好,可見將軍一職是他全部的感情寄託。這樣的感情寄託説沒就沒了,對他造成的打擊之大那也真不是三兩句話能説得明白的。司馬遷要的就是讀者聯繫李廣的性格,和他後來公報私仇殺霸陵尉的行為,來推想家居數歲這幾個字背後李將軍借酒也難銷的愁苦。這便是作者考量了多方面的因素,通曉人情,明達事理而留下的點睛之筆。

通過剛才的實例不難看出人情練達並不是什麼玄乎的東西,説白了就是平時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人之常情。可人之常情的側重點明顯在“情”字上,而單單講情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常聽別人夸人,説這個人明事理,所以萬事還需講究一個“理”字。這一點依舊能在《李將軍列傳》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命途多舛的李將軍在人生的最後一戰中帶着一隊人馬迷了路沒能按時趕到約定之地,究其原因,衞青絕對脱不了干係。要換做是我,已是一把年紀,腆着臉好不容易求來了和單于正面交戰的機會,碰上這麼一個滿懷私心還不知是不是因為裙帶關係而當上將軍的人,是絕對咽不下這口氣,要説出實情的。完全由着性子來,積久的怨憤肯定就會在衞青詢問時爆發。可冷靜下來想想,不管這設定有多不公平,現在衞青都是李廣的上司。常言道軍中無戲言,李廣就是再不服氣也得憋着。若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讓衞青惱羞成怒,鬧到漢武帝那裏,李將軍也是毫無勝算,説不定就不得不面對他最厭惡的刀筆吏了。從另一方面來説,司馬遷刻意在文章多處交代了李廣訥言的性格,也是為了這一刻讓他的冤屈也冤得順理成章,説是真能把那些氣話説出口,那就不是李廣了。這便是通情達理中的“理”。雖然它只是人情世故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可相對於我們主觀的情感來説,它要客觀得多。至少從李將軍的身上看來,這樣有口難言的悲劇也算是種殘酷的歷史規律。

再將目光放回平時的寫作,老師常強調要有真情實感。的確,我們不是小説主人公,生活談不上日日機械重複,但經歷也絕對稱不上豐富和能吊足人胃口的跌宕起伏。所以真情實感並不只在自己的經歷裏才有,被小説,史書,動漫等觸發的情感難道不也是真切感人的嗎?我們對現有劇情的不滿,對劇中人物的好惡,以及因他們而生的悲喜,再有對種種伏筆與隱晦的推測不就成了基於情理的文章嗎?人情人情,簡單粗暴地拆開來講就是人的情感,這是無需刻意雕琢的本能,亦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力量。當它與理性結合,再佐以一些戲劇性的構思,那應是筆走龍文,如有神助了吧。

公眾號:教書匠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