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經典文章:9歲男孩幫環衞工媽媽挺舉垃圾桶

近日,在貴州貴陽某街頭,一名9歲男童在幫環衞工媽媽清收街邊垃圾:他雖然看上去體型清瘦,但是從收到搬、再到將桶一把舉起遞給車上的媽媽,動作麻利,一氣呵成,看得出,這孩子是從小就練過的。

感人的經典文章:9歲男孩幫環衞工媽媽挺舉垃圾桶

據孩子媽媽説,孩子每逢放假都來幫忙,而且平時,他還會自己做飯吃。

消息一經網絡播出,立即引來網友們的圍觀和點贊,大家紛紛感慨:這媽媽的教育很是成功啊,孩子體貼懂事不嬌氣,又從勞動中練得了好身體。這比那些整天沉迷遊戲或者麻木刷題的孩子,要健康許多啊!

也有人表達了相反的意見:這樣利用課後時間來勞動,不會影響學習嗎?

其實這是個侷限的看法, 所謂學習不僅限於書本之上,而是遍佈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就曾説過:兒童對勞動從厭倦,勞動既能使他們更好的成長,還能獲得以下的能力

1.提高自信:我能行!

2.培養責任感,有主人翁精神。

3.有感恩的心,通過勞動體恤父母的不易。

4.有助人心,從幫助家長開始,通過已有技能去幫助周圍其他的人。

1.周老四:你們看我像懶漢,其實周瑩的本領都是我教的

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裏,女主角周瑩自幼被親生父母拋棄,由流浪漢周老四領養,故事開頭的幾集裏,周瑩不斷被周老四賣到大户人家作丫鬟,換來的錢只為給他自己還賭債。

觀眾們不由得唏噓不已,這樣不靠譜又沒良心的父親,真是給了周瑩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人生啊。

然而越往後看,越是覺得周老四表面的無所謂和不靠譜中,其實隱藏着他教子的獨特祕笈。

他雖沒文化無法讓周瑩進學堂學知識,也沒房產無法給周瑩安定的生活,但是,他將一身本領傳授於女兒,並在女兒尚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時候,一直將她帶在身邊,父女靠着街邊賣藝,過着浪跡天涯,瀟灑自由的生活。

這過程中,在常人看來是艱辛而苦澀的,但正由於周老四對生活的熱情和本身的活力,讓周瑩即使跟着父親吃糠咽菜,也能品出生活的甜蜜。

因為,和父親一起工作,本身就是拉近親子距離,以及獲得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一個被父親賦予責任和擔當的人,就是一個自信而且人格獨立的人。

周老四貌似在周瑩日後的事業上並未給過實質的幫助,但是周瑩身上那些防身的本領,以及過人的機智和膽識,都與當年周老四的培養和影響息息相關。

2.俞敏洪:我要感謝媽媽培養了我愛勞動的好品德

前幾年,一部名為“中國合夥人”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與追捧,而劇中以俞敏洪為原型的主角成東青,一出現,就以“土鼈”和“傻冒”的形象迅速成為整棟宿舍樓的焦點。

被人笑話和嫌棄,幾乎成了他大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他善良和勤勞的品德又漸漸拉攏了他和同學之間的距離,宿舍內務對於其他養尊處優慣了的室友們,是避之不及的無聊工作,可是成東青不僅不推諉,甚至願為所有人代勞且甘之如飴。

在他日積月累的默默堅持中,他無毒無害的好性格,久經考驗的好人品漸漸征服了很多同學的心,而這些對於他日後拓展人脈,實現夢想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他本人所介紹,在他的實際大學生涯中,他也的確承包了整個宿舍所有的內務工作,甚至還經常幫隔壁宿舍的人打開水。

“並非刻意為了討好同學,而是我從小就養成了勞動的習慣”他説。

俞敏洪出生在農村,父親都是普通農民,雖然自己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但在做家務方面,母親卻從未讓他有偷懶的機會。

從年幼開始,母親就分配他做兩項勞動:

1. 整理牀鋪並打掃房間。每天起牀後必須疊好自己的被子,打掃好房間才能出門。否則即便是上學要遲到了,也會被母親拉回來做完這些再出門。

2. 割豬草餵豬。由於家裏餵了兩頭豬,家裏糧食緊張所以只能給其吃野草。因此從國小開始,俞敏洪每天放學就必須挎着籃子出去尋野菜。這一習慣直到他考入大學進了北京才結束。

俞敏洪説,兒時不明白母親的用意,長大才發現,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卻給他的人生帶來非常深遠的意義。

首先是從早上打掃和疊被子養成了早起和時間管理能力,再是放學後雷打不動的割豬草讓他獲得了做事情持之以恆的能力,最後,是多年的堅持,讓他與勞動已經形成了某種默契與連接,讓他長大以後,無論去到哪裏,都能憑藉勞動與分享這些品德贏得好的人緣。

3:牛牛:媽媽,原來刀不是武器

我兒子牛牛小時候對刀特別敏感,有一回看電影,當看到一個怪物舉起刀要砍另一個怪物時,他嚇得差點哭起來。回來的路上他説:媽媽,那個怪物好厲害,因為他有一把鋒利的刀。

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有天回來他直奔廚房去拿刀,説有個同學總是打他,他要拿把刀去砍了他!

我看他那副怒不可竭的樣子,感到非常的擔心和害怕。語言説教顯然沒有用,於是決定通過教他做家務來幫他重塑對刀的認識。

後來,我每次做飯的時候,都以請他幫忙為由,讓他負責給我切菜。孩子能被大人委以重任,是非常自豪的,他二話不説就跑了過來,剛開始是簡單的切塊,再是切條,等他慢慢熟練之後,我再教他切丁和切絲。

當然過程中,難免有切到手的時候,但我並沒有表露出擔心和焦慮,而是從容的給他貼上創可貼,並教他如何握刀以避免再次傷到手。

這樣的練習大概堅持了半年多,家裏的砍刀,片刀,水果刀,全都被他摸了個遍,現在他不僅切菜和水果得心應手了,對於刀的功能,也完全顛覆了過去的認知:原來刀在生活中不是武器,只是做飯的工具而已嘛。

以此為例,我在得知他對火感興趣的時候,做了一件令常人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一次性給他買了五個打火機,讓他去奶奶家老式灶膛裏生火煮飯,並且掌握生火以及滅火的方法。從此讓他對火的認知不再侷限於是毀滅以及傷人等方面。

他的恐懼不見了,他的某些攻擊行為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他對家中物品的熟悉與珍惜,以及他在勞動中收穫的獨立和自信。

4.教育不是陪着孩子享受生活,而是激發孩子創造生活

在歐美國家,父母讓孩子從小參與勞動已成共識。所謂精英教育不是陪着孩子享受生活,而是激發孩子創造生活。

而我國,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分秒必爭,拒絕給他們參與勞動的機會。”成績至上“,”家務無用論“在很多家庭裏成為一致的默契。

然而,當孩子長大以後,對父母辛苦工作的漠視,以及對家庭責任感的缺失,又引來父母對孩子一系列的不滿意,我一親戚就曾喋喋不休的抱怨女兒説:都二十歲了,連個碗都洗不好,房間裏亂得像狗窩,我怎麼就養了你這麼個懶惰又沒用的孩子!

親戚女兒的回答則是:以前我想做,你就以浪費時間為由不教我,現在我不想做了,你又以我懶惰來罵我,你到底想怎麼樣!

正所謂父母即孩子的因,孩子的一切行為,不是被父母影響的,就是由父母培養的。

勞動也一樣,兒時從未染指過家務的孩子,是很難在成人以後自發對勞動感興趣的,而且即便由於生活所迫,必須承擔家務勞動,他的動手能力和規劃能力都會比從小就得到鍛鍊的孩子差很多。

那麼,獲悉從小養成勞動習慣對孩子有諸多好處之後,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愛上勞動呢?

1.父母作為孩子環境的主體,無論是在面對工作還是家務勞動,都要保持情緒的平和與喜悦。這不僅能影響孩子愛上勞動,也能引導他將來在工作崗位上,不做沒用熱情的苦行僧。

2.請求孩子幫忙,孩子天性善良柔軟,只要父母發出邀請,他就一定心甘情願來幫忙。

3.固定崗位,並引導堅持。就像俞敏洪,十幾年一直堅持做兩樣勞動,直到內化為好習慣。

4.家長隨時予以鼓勵和幫助,對於不會做的,耐心教導,對於做的不好的,家長不能批評指責,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恆久的熱情。

5.從參與勞動,到賦予權力。孩子都渴望家庭的價值感和歸屬感,而在不斷參與家庭勞動以後,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家庭生活安排的決策,讓孩子有主人翁的感覺。比如週末去哪裏吃飯,長假去哪裏旅遊,都可以交給孩子定奪和規劃。

教育家陶行知曾説:要解放孩子的頭腦和四肢,使他們充分認識生活,再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生活藉由勞動所創造,父母引導孩子勞動,不是對他們的約束,而是帶領孩子從勞動中學會自給自足,從勞動中習得技能,然後以點帶面,讓他們帶着自律和自信,去創造積極健康的人生。

本文作者: 週週,多家媒體簽約作者,終身學習的媽媽,擅長親子教育,婚姻情感的文章。

微信公眾號: 週週的茶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