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介休城的散文:尋找記憶中的介休城

尋找記憶中的介休城

關於介休城的散文:尋找記憶中的介休城

每當回介休休假,我總喜歡上街走走。一來感受下城市的生活氣息、二來尋找一下兒時的記憶。

那時的介休城,就是東西大街加上南北大街,最多再算上個南北河沿。街道狹小,下雨滿目泥濘,晴天塵土飛揚。西面一過礦務局局部大樓、南面的南門橋、北門的紗廠、東門的順城關之外,就是遍野的莊稼地了。主街道就是東西大街。

從西往東走。從礦務局大樓行至百貨大樓街道忽然收縮變窄,地勢下沉,人們通常稱其為“西門坡”中午。此處叫西門坡,一是地勢忽然下降,形成一陡坡。二是到了此處才算進了城。中午放學,我偶爾騎車回家,在此處放眼望去,滿街筒全是人,熙熙攘攘,煞是熱鬧。除非有高超的騎車技術,難能通過。 西門坡處有一個經營豆腐腦的店鋪,這店鋪是個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店。豆腐腦的味道相當鮮美,大片的、鮮嫩白色的豆腐腦與粉條、黃豆瓣製做的汁混合在一起,盛放在黃銅製作的容器之中,那香味至今回味無窮。

下了西門坡,就是那顆有幾百年歷史大槐樹,以及因它而得名的槐樹巷。據説樹的年齡長了能成精。關於這棵樹,還有這麼一段趣聞:那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個起早鍛鍊的老漢,途徑這顆樹時,遇到一個穿孝服的漂亮女子,自稱是槐樹仙,讓老漢告訴人們近期有大難,需吃桃、李、蘋、鵪鶉所做的罐頭,方能逃離災難、獲得平安。説迷信也罷,説商家的促銷手段也罷。反正整個介休城着四種原料做的罐頭竟一時脱銷。槐樹巷的對面便是介休縣的權力中心縣政府大院,和那很有名氣的后土廟。

再往下走就是東街了。這裏有個照壁,據説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的鎮水之物。一旦倒塌,介休就有可能被水淹沒。因此至今保存完好,風雨滄桑幾千年,見證了介休歷史變遷。在往下走便是順城關了,到此就已經出了介休城了,因為順城關邊上就是舊介休城的東門了。在東門那時還有一段城牆,人們用煤泥燒火所配的黃土,就是使用城牆上的黃土。這段城牆也是大人們夏天納涼、小孩們戲耍的好地方。因此這段城牆在我的記憶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出了東門就出城了。東門外還有兩個名勝玉皇橋、祆神樓,據説是因慈禧太后因八國聯軍入侵逃難途徑介休在此走過、住過而聞名於世。

介休的南北大街,看似也算是城裏,但我小時印象都住的是農民,比如南街除了幾家零散的店鋪和新華書店外,就是當時的城關鎮南街大隊的社員的住的地方。

小時候,家住在介休東街的三官樓巷,讀書卻在礦中。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每天從家裏出發穿過段家巷、介中、温家巷、消防大隊、鐵路職工住宅區,然後再走過城關鎮西關大隊莊稼地中間的一段土路,才能到學校。那時候挺喜歡讀書的,大都是從學校圖書館借的,也有從介休新華書店租的。租的書,租金我記得的是每天一分錢。借的書催的緊。租的書時間長了,付不起租金。於是這些書大都在放學的路上讀完。好在那時的機動車輛不多,加之路途大多是小巷,因此是安全的。雖然開始還有些磕磕絆絆,久而久之習慣了,也就走順了。於是放學的路上,便成了我天然的閲覽室。少年時期度的課外書,大多就是在這天然的閲覽室讀的。

......

參加工作後,由於在外地工作便很少回介休了。20xx年住家遷到介休後,才逐漸回去的多了些。但此時介休的已今非昔比,變了容顏。特別是百貨大樓處的“西關坡”已名存實亡,高度差沒了。整個街道寬敞,私家小汽車車、電動車來回奔馳着。卻絲毫不顯得一點擁擠。我走在大街上,四處尋覓着兒時的記憶,卻一點痕跡也沒有。低矮的平房被淋漓的高樓所代替。連那顆著名的大槐樹也不知去向,不知因它得名的槐樹巷,是否也更了名。辛虧東街那座照壁還在,順着它我找到了記載我兒時一切的三官樓巷。

翻天地覆,換了人間。走在大街上,看着這座因介子推而得名千年古城所發生的變化,不禁感歎道:這不正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縮影嗎?

本文作者:長風扶我上青雲

來源公眾號:智聖卧龍

作者簡介:

韻靈山:筆名長風扶我上青雲,生於1964年。在山西焦煤集團公司汾西集團公司任職。平時喜歡寫作,十餘篇作品先後見諸於各類報紙。曾歷任水峪煤礦礦報主編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