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學歷史課本中的記憶:在馮子材故鄉

最初知道馮子材,是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上。歷史課本中有一節講到中法戰爭時,介紹了欽州老將馮子材率軍到鎮南關前線抗擊法軍,終於打敗法軍,收復諒山等地,迫使法國內閣茹費裏倒台的故事。後來接觸馮子材,是在一本《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中。該文學史中的一冊在講到清末詩人黃遵憲時,介紹了他寫馮子材的一首詩,題目叫作《馮將軍歌》。具體內容不記得了,只記得這麼幾句:“馮將軍,英名天下聞。……..將軍氣湧高於山,看我長驅出玉關;平生蓄養敢死士,不斬樓蘭今不還!……….將軍一叱人馬驚,從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馬排牆進,綿綿延延相擊應。………十蕩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里。”詩中的馮將軍形象可謂頂天立地,戰場捷報也大快人心。從此,民族英雄馮子材將軍就在我腦海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我心裏計劃着今後如有機會一定要到馮子材將軍的家鄉欽州去看看。可是多年來,我卻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

尋找中學歷史課本中的記憶:在馮子材故鄉

今年八月初,我去防城港會見一個同學,回南寧時經過欽州,於是順便去參觀了一下馮子材故居,了卻一樁多年的心願。

馮子材故居座落在城東白水塘社區的宮保街,由三排三進的十多間青磚瓦房組成,周圍是一長溜用青磚砌成的圍牆。我在故居門口做了登記後就徑直走入院內。院內有一塊寬大的地坪,地坪前面種着一排高大的椰子樹,地坪後面就是一溜依次排開的三排三進青磚瓦房,瓦房正中的大門前面矗立着一尊頭戴清朝官帽的馮子才半身塑像。從外形來看,這是一處典型的清末大户人家的住所。來這裏參觀的遊客不多,只有稀稀疏疏的幾個人。我順着導遊牌的指示,走進中間的那排房子。這棟房子的大門用的是清代常見的那種木大門,木門上有一個凸起的雕着獅子頭像的銅製拉環,木門兩邊各有一張四方形的木製窗户,木門左邊的一側寫着“馮子材愛國業績展覽”九個大字。

走進木門,我就看到右手邊牆上的一塊藍色展板上有一段前言,大意是:近代以來,東西方列強妄圖亡我中華,但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粉碎了他們的陰謀。《民族英雄馮子才業績展》力圖通過馮子材一生中主要愛國業績的展覽,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為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穿過此展廳再往裏面走,就到了第二進中部的一間展廳。此展廳主要用圖片和文字向人們講述清朝末年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嚴重局勢,法軍入侵越南的情況,老將馮子材領兵出征,在鎮南關下打敗法軍,《中法新約》的簽訂等,詳細地介紹了馮子材一生最光輝的事蹟-------鎮南關大捷的發生和經過,使人們彷彿又回到了當年那炮火連天的時代。在這裏,我看到了當年法國侵略軍攻佔越南、大敗清軍的形勢圖;看到了時年65歲的老將軍馮子材不顧自身安危,率領五千欽州子弟抬棺祭旗出征的感人場面;看到了法軍攻佔諒山,毀南關,宣稱“廣西的門户再也不存在”的危急形勢;看到了馮子材率軍到鎮南關後築長牆,重新部署兵力,鼓勵士兵保衞祖國的畫面;看到了馮子材深夜嚴斥廣西提督蘇元春退守憑祥的建議,身先士卒,提刀率軍衝入敵陣,終於大敗法軍,一舉收復諒山,迫使法國茹費裏內閣倒台的情景;看到了鎮南關大捷後,清廷下詔停戰,要求馮子材撤軍,後又對法國侵略者妥協退讓,與其簽訂《中法新約》,喪失了許多應得的權益等令人扼腕的事件……..除了文字和圖片展示,此展廳還有一些實物,如馮子材當年用過的大刀、印章、《中法新約》條款影印,展廳中部的鎮南關戰役模擬沙坑等。

看完次展廳再往裏面走,就到了第三進中部的一間展廳。這間展廳的東西比較少,只是在正面牆上掛了一幅放大的《大清國地圖》。如我們在一些歷史書上看到的一樣,這幅地圖與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是有些差異的。最主要的差異是蒙古當時是清朝的一部分,外興安嶺和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當時也是清朝的組成部分。但後來,由於蘇聯的武裝干涉和霸權主義,這些地方有的獨立建國,有的永遠地從中國分離出去了。

從中間的第三進展廳出來,我來到右邊一排的的第一進展廳。這間展廳介紹了老將馮子材的晚年生活。鎮南關大捷以後,馮子材將裁撤下來的八營萃軍部署在北部灣沿岸漫長的海岸線上,守衞欽州、防城港等地,防止侵越法軍的再次登陸。他多次視察邊防,還組織士兵修建了長牆、炮台等防禦工事。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他不顧已到古稀之年,率部到江蘇鎮江等地獻計抗倭。他與愛國將領劉永福的交往等。他的愛國精神將永遠激勵後輩們!

從最後一個展廳出來,已是下午四點多了,太陽漸漸地向西滑去。我站在故居前的地坪裏,觀察着周圍的一切。我不禁回想起著名戲劇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作者田漢來欽州拜竭馮子材墓地時寫下的一首詩:

泥橋嶺畔古城東,且駐徵吊車萃翁。鬆嘯如聞嘶戰馬,花香端合獻英雄。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南關有大功。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

本文作者:盧曉霞(微信公眾號:草根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