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你能讓自己的孩子更樂觀嗎

期末考試過程中,我在樓道遇到一個平時表現非常優秀的孩子,問她:前面幾科考得怎麼樣?她的情緒突然變得消沉,孩子告訴我:有一科考得很不好,完全發揮失常。我説,不至於吧?不就一個期末考試嗎?一個過程性考試,跟平時天天做練習有什麼區別啊?怎麼至於發揮失常呢?她告訴我,媽媽告訴她,期末考試必須要比期中的時候進步三到五名,否則,不僅假期旅遊項目取消,而且,要在各種輔導班度過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她特別想考好,結果前一天晚上一直失眠到凌晨兩點多。現在,一個悲催的暑假馬上就要到了,她真的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家長。

教育感悟:你能讓自己的孩子更樂觀嗎

看着她憂慮的面容,我除了做一點看似徒勞的安慰之外,還能做什麼呢?

我真想問問孩子的媽媽:你所做的,是要讓自己的孩子樂觀起來嗎?

事實證明,有些人骨子裏是有悲觀情結的。這種情結,往往讓人生跌入泥潭。相反,開朗樂觀,使一個人充滿陽光和自信。這樣的人不僅較為健康,而且婚姻生活較為幸福,事業上也較易獲得成功。

但是,我們的父母在促成孩子的樂觀性格嗎?難説。

現實中的孩子並不全是樂觀的,他們往往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優越的學習成績,但仍舊悲觀失望,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甚至患上抑鬱症。心理學家發現,樂觀性情是可以培養的,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品質,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實現。這就給我們的父母提出了要求,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如何讓孩子樂觀起來呢?

父母必須有樂觀的思維方式。父母在處理自身問題和家庭問題時的樂觀態度,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會逐漸養成樂觀品質。當孩子遇到挫折而悲觀時,父母應帶領孩子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和衡量,並讓孩子明白他的思想中存在的邏輯錯誤。而現實恰恰相反,當孩子遇到挫折,受到打擊,很多父母不是抱着樂觀的態度去積極引導孩子從困境中擺脱出來,而是用埋怨、指責和失望的情緒繼續給孩子帶來灰色的情緒,讓孩子向更深的“深淵”墜落。這樣説看似有點偏激,實則並不過分。著名教育學家塞利格曼指出: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着孩子日後性格是樂觀還是悲觀。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應該恰如其分,不應把幾次錯誤誇大成永久性的過失。父母應該具體指出孩子的錯誤及犯錯誤的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錯誤是可以改變的,並知道從何處着手改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無論自己面對何種困境,只要持有積極的態度,總會最大程度地彌補過去所造成的損失,獲得一個相對完美的結果。而一味地消極等待,甚至採取自殺、離家出走等逃避的方式,只會使事情更糟。要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失敗是成功之母,遇到挫折不灰心,不喪氣,敢於從頭再來,才會真正實現人生的價值。

因此,父母不僅要儘量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樂觀的情緒,營造快樂的氣氛,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擁有一顆樂觀的心。父母樂觀處事的實例是孩子最好的教科書。

其次,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學會與人融洽相處。不善交際的孩子大多性格抑鬱,不妨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特別是同齡朋友。本身性格內向、抑鬱的孩子更適宜多交一些開朗樂觀的朋友。父母不妨帶孩子接觸不同年齡、性別、性格、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讓他們學會和不同類型的人融洽相處。當然,孩子首先得學會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跟親戚朋友融洽相處。此外,家長自己應與他人相處融洽,做到熱情、真誠待人,不勢利卑下,不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第三,忌對孩子控制過嚴,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廣泛愛好。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對孩子不加管教、聽之任之,但是控制過嚴又可能壓制孩子的自然發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作用。許多家長過分包辦孩子的事情,造成孩子缺乏主見,缺乏自信,也妨礙了孩子樂觀性格的形成。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這其中就包括允許孩子建立廣泛的愛好。一個孩子如果僅有一種愛好,就很難保持長久的快樂感覺。試想,只愛看電視的孩子一旦晚上沒有合適的節目時,心頭必然會鬱鬱寡歡。相反,如果孩子看不成電視時愛讀書、看報或完成某項小研究、小實驗,同樣可以樂在其中。有的家長硬逼着孩子“彈琴”、“畫畫”,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由於沒有注意到孩子的更廣泛的愛好需求,而使孩子性格抑鬱起來。

第四,為孩子營造温暖的感情氛圍。一個充滿了敵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絕對培養不出開朗樂觀的孩子。從小缺乏感情體驗和感情依戀的孩子長大後不會對他人施以愛和同情,他們將養成冷漠無情的性格,很少體驗快樂,難以與人相處,當然也就不會具有樂觀精神。

因此,父母不能輕易在孩子面前惡語相向,甚至“動手動腳”。不論平時的工作有多繁忙,都要儘量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利用假期帶孩子去旅遊、走走親戚,利用做家務的空閒瞭解一下孩子的學習和心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有的家長為了體現自己愛孩子,把孩子交給有更多空閒的祖父母,甚至保姆,以為孩子能受到更好的照顧。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缺乏教育能力,因此,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卸給學校,推卸給老師。其實,這些做法都會讓孩子因為失去對愛的真切體驗而憂鬱和苦悶,不利於樂觀性格的養成。由於社會發展與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離婚率增高。當父母因各種緣由不得不選擇分手時,也應彼此寬容、諒解,心平氣和地解決,而不應“反目成仇”。如果讓孩子感到,雖然父母分開了,但他們對自己的愛依舊沒有改變,這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對孩子的傷害,而讓孩子對生活依舊保有樂觀態度。

此外,不要給予孩子過分的物質享受。實踐證明,物質生活的奢華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貪得無厭的心理,而對物質的追求往往又難以獲得自我滿足,這就是為何貪婪者大多並不快樂的根本原因。相反,對物質要求相對簡單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滿足與快樂。

你,能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樂觀開朗嗎?

【本文作者:王福強(微信公眾號:王福強的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