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毛概考試重點【必知】

期末考試時間到了,一系列的考試接踵而來,那麼大家都複習好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大學毛概考試重點,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大學毛概考試重點【必知】

第一章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教條,要和中國國情相結合。)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中國有着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應該瞭解中國歷史狀況社會狀況,認真地概括提煉。)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思想,要讓國人接受,深入淺出地闡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意義。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引着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不斷取得勝利。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提供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強大精神支柱。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倡導和體現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不斷開拓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

三:新時期進步原因。新時期依賴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到一點,就是高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xx大對改革開放3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我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績是因為我們高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五: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1.1921~1927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萌芽階段。1927~1935土地革命時期,形成階段。毛澤東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在理論上論證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標誌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戰爭時期,成熟階段。毛澤東總結中國革命經驗,闡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論證了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發展階段。進一步剔除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進行探索。

六: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內容。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2.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3.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4.政策和策略的理論。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6.黨的建設理論。7.還有關於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論。 三個基本方面:實事求是,羣眾路線,獨立自主。

七: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立和發展,為中國各族人民解放事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確犯有嚴重錯誤,但是他的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將他所犯錯誤同毛澤東思想區分開來,有利於我們準確理解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

八: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1.社會主義本質理論。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3.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5.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統一戰線、軍隊和國防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外交戰略、國家完全統一、黨的建設等。

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科學內涵。1.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黨的理論政策和各項工作要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羣眾的生活水平。)2.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的理論政策和各項工作要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要求。)3.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理論政策和各項工作要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發揮人民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利益。)“三個代表”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的基礎是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前提;發展先進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證;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都是為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科學發展觀。形成、背景。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依據。2.我國在新世紀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現實基礎。當代世界的發展實踐和發展理念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借鑑。重要內容: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導意義。1.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注意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要戰略思想。

第二章

一:實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確立和發展(鄧小平貢獻)。1.“文化大革命”後,在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這一關鍵環節,大力提倡實事求是。2.在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推進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鄧小平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1.一切從實際出發。2.理論聯繫實際。3.實事求是。4.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三: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1.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2.它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3.它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容。

四:為什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1.所謂理論精髓指的是能使這一理論得以形成和發展並貫穿其始終,又體現最本質的東西。正是由於這個精髓,才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已經科學發展觀的創立和發展。這個精髓又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2.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xx大依賴都貫穿着實事求是的精神。

五:結合中國革命建設的歷史,談實事求是(老師附加)。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的思想路線,它包括:1、一切從實際出發;2、理論聯繫實際;3、實事求是;4、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堅持實事求是有重大的意義:1、它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意中國化實踐過程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2、它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3、它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上,只要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革命和建設就會取得進步和發展。如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中國的國情,堅持了實事求是,才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革命力量發展壯大,在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正確地分析了當時的國情,堅持了實事求是,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最終使中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一旦偏離了實施求實思想路線,中國革命和建設就可能受到損失。如在大革命後期,中國共產黨沒有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導致放棄革命領導權,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損失。在十年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由於沒有認識中國國情,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導致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受損嚴重。由上可見,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有重大意義,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革命和建設才能取得進步,發展,所以在新時期我們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1.對象: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2.動力: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根本動力是工人和農民。3.領導:帝國主義要將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無法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中國無產階級的強大和革命的徹底性,只有它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4.性質和前途:中國革命的性質不是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

二: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1.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2.經濟綱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3.文化綱領: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依據及其內容。1.原因:近代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廣泛存在,為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提過條件。帝國主義的間接統治及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軍閥混戰,使紅色政權獲得存在和發展的縫隙。2.內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農村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的強有力保證;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進行武裝鬥爭和開展土地革命的依託。

四:三大法寶。1.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策略思想的重要內容。包含兩個聯盟:工農聯盟和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2.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強調武裝鬥爭並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鬥爭形式。3.黨的建設。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第四章

一:為什麼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1.新中國成立,標誌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2.新民主主義要不斷擴大國營經濟,同時逐步將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經濟。3.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社會。

二: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1.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規律。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規律。3.二戰後的國際形式。4.由過渡時期條件決定的(經濟,政治,思想,幹部)。5.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

三: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繫,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四: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經驗、教訓)。1.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確分析農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4.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

五: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驗教訓)。1.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2.採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3.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六: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1.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2.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第五章

一:關於三個主體三個補充。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主張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是工商業的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是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的許可範圍內進行自由生產是補充,在流通領域,國家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的主體,一定範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是補充,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的觀點,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直盯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的觀點。

二: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內容,科學內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科學內涵:(1)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1.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來看,過去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之所以沒有搞清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離開生產力抽象談社會主義,誤以為只要不斷改變生產關係,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甚至以季節鬥爭為剛取代生產力發展,更沒認識到社會主義還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2.從中國具體國情看,我過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發展生產力問題就更重要。3.從時代特徵看,和平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新的科技革命迅速發展的條件下,世界各國都在抓住時機,加快發展,只有突出發展生產力發展在社會主義本質中作用,才能自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不斷髮展,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並證明社會主義優越性。(2)突出情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本質的意義:1社會主義理論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技水平2 社會主義本質輪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三:為什麼説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由中國共產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是對執政規律深化的認識,也是黨實現其承擔歷史責任的需要。

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打過,能不能解決號發展問題,直接關係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的選着,選擇的原因從根本上説是相信它能領導中國實現民富國強,振興中華。1.只有緊緊抓住這個要務,黨才能在新世紀新階段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承擔起歷史責任,因為不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住過統一和促進世界和平號都要靠發展2.只有把發展作為主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人民的願望,不斷鞏固和加強黨的羣眾基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想前進,通過多待人的努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實際利益,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3.也只有靠發展才能税負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社會主義和住過前途的信念和信心。總之,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都要靠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這裏。

第六章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1.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2.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3.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長期性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1.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3.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艱苦創業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2.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社會安定、政府廉潔高效、全國各民族團結和睦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3.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四:三步走戰略的內容。1.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温飽問題;2.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五:三步走戰略的特點。1.堅持了雄心壯志與實事求是的統一。2.把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結合起來,堅持了經濟發展和實現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統一。3.明確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了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4.提出了戰略具有長期性。

六:xx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友好又快發展。2.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3.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4.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方式。

七: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1.發展是目的,是改革與穩定的基礎。2.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3.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

第七章

一:對外開放的必要性。1.當今的世界開放的世界,這是對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的深刻總結,是生產社會化和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2.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3.實行對外開放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4.實行對外開放要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係。

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理論。1.判斷一種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是否相適應,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適應當時的生產力的要求,是否推動生產力的發展。2.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依然有解放生產力的問題。3.把社會主義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統一起來。4.提出瞭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途徑是改革

三:三個有利於思想內容。鄧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於”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四: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辯證關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對外開放是相輔相成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只有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國際上獲得較高的信譽,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對外開放是為了增強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積極利用外國的投資、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取得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加快本國經濟的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五:怎樣理解對外開放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所謂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所謂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內陸省區的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對外開放。所謂寬領域,就是立足於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市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擴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

第八章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1.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認為他們都是經濟手段;2.計劃和市場作為調節的兩種手段,他們對經濟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複雜經濟關係的條件下,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3.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制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徵。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區別和聯繫:共性:1.從資源配置方式來看,都是以市場為基礎性配置手段;2.從微觀層面看,企業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3.從經濟活動看,市場經濟規律起着支配作用;從宏觀層面看,政府的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經濟手段來實現的;4.從經濟運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基本依據是: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區別於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經濟基礎,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還不高,發展還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適應生產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註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發展社會主義服務。

5.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公有資產佔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

6.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經濟在加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多元化,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多種市場經濟主體,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條件;通過競爭,促進作為主體的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加速市場化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外資企業的進入不僅會帶來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還會帶來一些與社會化生產規律和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營方式和資本組織形式可謂我國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體制創新提供借鑑。

7.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的必然性: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收入分配領域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2.社會主義之所以必須實行按勞分配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3.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這決定了社會還不具備實行按需分配的條件。

8.按生產要素有多種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內容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2.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3.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9.正確認識先富和共富的關係:先富是實現共富的捷徑,共同富裕並不等於同時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個有先有後、有快有慢逐步實現的過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區同時、同步、同等富裕起來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共同富裕的構想正是這樣提出來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和手段;強調共富並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勞動者的個人稟賦和家庭負擔的不同,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必然產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實行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擁有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社會成員也必然會產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下優勝劣汰,使具有不同競爭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現差距;4.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以及不同經濟領域和部門之間客觀上存在的差別,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論的的發展過程:黨十四大以來,提出兼顧效率和公平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黨的xx大提出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xx屆四中全會強調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xx屆五中全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提出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xx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12.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含義: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的工業化,是與實施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工業化,是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第九章

13.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關係: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2.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3.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與人民民主、黨的領導是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14.我國現階段人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的共性:1.性質相同,都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政權,都是絕大多數人享有民主權利而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職能相同,都承擔着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擴大人民民主,鎮壓敵對勢力反抗,保衞和鞏固革命成果,領導和組織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職能;3.歷史使命相同,都大力發展生產力,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逐步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和社會不平等,為未來過度到共產主義創造條件。

15.人民民主專政的個性:1.從政權組成的階級結構來看,在過渡時期,參加國家政權的不僅有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還有民資資產階級;2.從黨派之間的關係來看。實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3.從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確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專政這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

16.我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在我國的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中國共產黨和個民主黨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標,都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共同準則,以實現不同時期的總任務為共同綱領,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個民主黨派都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執行;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都受到憲法的保護,享有憲法規定範圍內的政治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黨的xx大首次把基層羣眾自治制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範疇是因為:一方面,發展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發展基層直接民主,有利於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質 ,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進一步創造條件。

18.法治國的含義和意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羣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民主當家做主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體制改革:1.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一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為根本,以曾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民主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2.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既要態度積極,又要步子穩妥;3.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絕對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是: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馬列、毛鄧三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這裏培育四有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2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

24.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意義: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全面系統、準確通俗的表達。它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有發揚了我們黨優秀革命道德傳統概括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鮮經驗,集中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時代精神和時代風尚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的結合,標誌着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對新形勢下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十一章

25.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與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1.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2.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3.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4.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羣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6.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26.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1.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2.要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係。3.要正確把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

2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一,理論意義:1.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2.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3.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化,是黨執政理念的昇華。二,實踐意義: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有利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2.使社會更加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各項工作,有利於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3.促進社會和諧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利於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會和諧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條件,保持國內安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的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28.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1.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2.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3.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4.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5.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6.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基本內容:1.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箇中國。2.實行兩種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榮穩定。4.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5.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武力。重要意義: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創造性的把和平共處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 2.“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創造性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説。3.“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體現了既堅持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堅定性,也體現了照顧歷史實際和現實可能的策略靈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統一會造成的不良後果。4.“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有利於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所需要的和平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5.“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點:1.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決不動搖,2.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3.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4.反對xx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31.新形勢下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1.明確提出反對和遏制“xx”是新形勢下兩岸同胞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2.提出兩岸關係現狀的定義,豐富了堅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內涵;3.提出構建和平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和平友好理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4.強調和平統一工作也要體現以民為本、為民謀利;5.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對台方針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鄧小平時代主題的判斷的依據:1.世界大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可以避免,我們有可能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環境;2.和平發展是當今兩大帶有全球性戰略的問題,是東西方之間、發達國家於發展中國家之間矛盾全局的集中體現;3.和平與發展史相輔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前提條件,各國的共同發展則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4.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並不意味着這兩問題已經解決。

33.為什麼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1.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2.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3.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於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

34.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1.堅持獨立自主處理一切國際事務的原則;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為指導國家間關係的基本準則;2.堅持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原則;3.堅持愛國主義與履行國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第十四章

35.怎樣理解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1.我國是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了工人階級在國家的領導地位;2.中國工人階級 是近代以來我國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產物,是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生產關係的代表;3.工人階級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動力。

36.為什麼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1.在全社會認真貫徹執行“四個尊重”的方針,是時代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會認真貫徹執行“四個尊重”的方針,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3.在全社會認真貫徹執行“四個尊重”的方針,目的在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黨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會認真貫徹執行“四個尊重”的方針,有利於增強全社會創造的活力,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

37.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務: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政治聯盟。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任務是: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羣策羣力,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服務,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服務,為促進"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祖國服務。

第十五章

38.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為什麼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1.中國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內在要求;3.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也是黨以實現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為什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1.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為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必須改善黨的領導;2.從國內看,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新形勢、新任務對我們黨提出了新要求;3.從黨的自身狀況看,目前,我們黨的實際狀況同黨肩負的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榮使命還有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

40.黨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性:1.這是中國共產黨正確應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順利完成肩負的歷史使命的現實需要;2.這是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喪失政權的慘痛教訓給我們的歷史警示;3.這是進一步提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