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感悟:患難夫妻為何情逝於優渥

夫妻間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總是幸福的。如果患難的夫妻也有勞燕分飛的時刻,這也許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家庭生活感悟:患難夫妻為何情逝於優渥

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我們曾被逼好過》。

裏面講到,一些所謂的“患難夫妻”,當解除了困窘、優裕生活到來時,幾乎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曾經的情感消失不見。

哀怨的一方習慣把這樣的情感變化歸咎於對方變了。但文章的作者卻不以為然,她説:

其實,你的那個他(她),本相就是現在這個樣子,只不過,他(她)曾經被困窘的生活逼“好”過。

苦難可以磨礪一個人的意志,卻檢驗不出Ta的真實本相。因為人在極端的窘迫中,會喪失自我的定位,以及愛的能力。會因為缺少條件達成,而主動放棄心中的某些慾望。

此時產生的情感,若是生活環境不變,可能也會天長地久下去。但若Ta的個人條件優渥了起來,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和定位後,這份感情自然也就岌岌可危了。

人只有在擁有財富和名望時,才會顯露本相。這個時候的Ta最真實。反之,則為虛相。

“金錢是試金石”,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錢”這個東西很俗,但卻可以因它看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和品行。

人在受限的環境中,為了或是物質,或是精神的需求,是可以降低條件擠在一起彼此取暖的。但若環境好了呢?就會有適合此階段的真實想法應運而生。

莊子用魚兒作出的比喻最為貼切: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

泉水乾涸了,魚兒困在了陸地上,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它們吹着濕氣彼此呵護,吐出唾沫互相滋潤。

這種因憐憫、同情、彼此需要而處在了一起,並不是魚兒的真實意願。如此難受的困境之地也不是魚兒最終想要的,它們總想回到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因此,一旦有水漫了上來,它們就重獲新生般,紛紛調頭尋着各自的目標遊了開去。曾經的相濡以沫也就不再有心思顧及了。

魚兒如此,人亦然。

20世紀九十年代,一部描寫西雙版納返城知青子女到上海尋親的電視劇《孽債》,不知感動了多少坐在電視機前等着收看的觀眾。

從主題曲《哪兒有我的家》中,就不難體會到這勞燕分飛般的無奈:

美麗的西雙版納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麼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

因為一個歷史的結點,原本沒有相同屬性的兩類人被圈在了同一個生活圈裏。在非正常的狀態下,因崇拜、憐憫、同情、感激等各種複雜心理滋生出的情感,卻託不住家的小巢。

他們不愛嗎?答案是否定的。只是這種愛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生存。

但哪個知青又不想返城,不想回到曾經的生活中去?沒有誰天生就喜歡吃苦受累,喜歡在艱苦的條件下生活。一旦有了返城的機會,那是削尖了腦袋都要鑽進返城列車裏去的。能安於現狀留下來的,只是苦於沒有機會,或對曾經的生活不再眷戀的少許人而已。

他們忘恩負義嗎?並不其然。他們離開之前,也不曾想到如此一別竟是兩個世界的差距,再也走不到一起。一旦到了優渥的環境之中,他們自然就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和定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也就不再設限地給自己一個新的追求。

勞燕能夠走到一起只因偶然,分開卻是必然。

因為東飛的勞伯和西飛的燕子,誰都無法改變各自的生命屬性,朝同一個方向飛去。

既然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適合自己的自然、舒心的生活狀態,也不想遷就對方,委屈自己,那就不必在分開之後,還互相指責、彼此怨恨地鬧個不停。何不在背向而行後,留一道美麗的身影做個念想?

彼此不再執着,回到各自的自然狀態之中,難道不比難受地相濡於陸地更好一些嗎?

正如莊子的智慧: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作者:又耳

公眾號:又耳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