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的評課:漫步語文路,傾聽語文聲

《狐假虎威》是一個成語故事,講述了一隻狐狸如何狡猾地欺騙了老虎,不僅使自己逃脱了危險,還藉着老虎的威風嚇跑了其他動物的故事。本課語言生動,特別是對狐狸和老虎的神態、動作、語言描寫可以看出兩者的不同特點——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愚昧。鮮明的對比,讀起來趣味盎然。就李國林老師的這節課,我想談一談我的淺見。

狐假虎威的評課:漫步語文路,傾聽語文聲

一、 圖畫導入,回顧複習

布盧姆説過:學習的最大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開課伊始,李老師請孩子們根據上一節課的學習,説一説自己認識到的狐狸和老虎的形象。根據孩子們的介紹,李老師簡單幾筆就勾勒出狐狸和老虎的圖畫,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目光。出示的生字卡片,更是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為課堂的繼續活躍了氣氛。

二、 走入文本,有悟有讀

新課標指出:國小語文的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而李老師在課堂上就非常重視學生的朗讀,努力做到以讀為本,以讀悟情,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帶着問題讀,抓住關鍵詞語讀,分角色讀等,抓住狐狸與老虎的三次對話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和感悟。在教學重點段落時,抓住狐狸的動作“骨碌一轉、扯着嗓子”,讓學生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動,體會它的狡猾;又從老虎的動作“一愣、矇住、鬆開”,讓學生感受到老虎的心理變化。師生合作,共讀對話,帶領學生深入感受,體會到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疑惑。

三、 創設情景,角色體驗

在學習到狐狸和老虎走進森林時的情景,李老師抓住狐狸的表現——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的表現——東張西望、半信半疑,用動作表演代替機械的詞語解釋,讓學生理解狐狸和老虎內心的想法。為後來分帶頭飾,進行對話表演打好了基礎。讀一讀,演一演的環節不僅加深了孩子們的印象,更是把課堂的氣氛再次推向高潮。高興學來的東西,我想孩子們永遠不會忘。

四、 課堂總結,暢談收穫

課堂教學進入尾聲,出示課文最後一段,“原來狐狸是藉着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孩子們讀後瞭然一笑,心領神會。“你想對老虎和狐狸説些什麼話?”讓孩子們暢談自己的感想,為續編故事做了鋪墊。最後,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等成語故事的出示也為孩子們的課外閲讀指明瞭方向,有力於開闊孩子們的閲讀視野。

聽完這節課,我有收穫,也有幾點想和李老師進行探討的地方:

1.老師的手可否再鬆開一點,在研讀文本時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究,而不是老師細碎地講解,我覺得孩子們應該會做得好。

2.配樂朗讀確實能渲染氣氛,但是今天背景音樂的播放採用的是京劇,與課文的氛圍似乎不太相符,建議可否試試別的樂曲?

3.李老師有段視頻播放,我想應該是幫助孩子們理解“撲”這個動作的,但是視頻內容只看見了老虎的奔跑,換個視頻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漫漫語文路,一段接一段,越過高峯,另一峯又現。語文教師的理想永遠在前面,路縱崎嶇,亦不怕受到磨練。只願回首時,無悔也無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