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爺爺的文章欣賞:我的爺爺

本站:作者的爺爺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通過自己的知識為社會做出貢獻,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我的爺爺》。

關於爺爺的文章欣賞:我的爺爺

爺爺是個紳士,準確的説是一個鄉村紳士。爺爺鄭冠韜,出生在民國三年(公元一九一三年),是家中的幼子,與其長侄同歲。曾祖父母一生含辛茹苦,也只能將其兄妹五人養大成人,盡其所能為孩子各自成家。所幸爺爺讀過私塾,在文化貧瘠的豫北農村也算是一個小有做學問的人。兄長弟幼,父母年邁,爺爺剛滿十八就被分開家另立門户。貧困的家庭無法給他更多成家立業的資本,他只有憑着自己稚嫩臂膀來支撐不斷添丁進口的新家。父親這一輩兄弟姐妹六人,可見當年爺爺養家之艱辛。爺爺開始了拜師學醫艱難歷程。他憑着私塾不厚的功底,憑着吃苦耐勞的精神,刻苦專研的毅力,終於掌握了給人看病的絕技,成了我們那一帶遠近聞名的醫生。在那個缺醫少藥的時代,爺爺自己採藥、配藥、熬製膏藥,有時還會做一些簡單的外科手術。因為當時的農村由於衞生條件極差,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長瘡害疙瘩的很多爺爺就用自己的所學治療各種各樣的膿瘡。記得我小的時候身上就多處長瘡發炎,每次都是在爺爺的精心治療下得以痊癒。面對患者,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爺爺從來都是一視同仁,從不嫌髒怕累,也從不主動索要醫藥費,全憑患者隨心。有的生活條件好的人家感念爺爺的妙手回春和奔波之苦多付醫療費他也總是婉辭。貧窮之家捉襟見肘,雖當時付不出醫藥費,但內心也是充滿感激。逢年過節送各種東西來表示的感謝。每當這個時候,爺爺總是加倍奉還那這生活並不富裕的家庭。爺爺一生懸壺濟世,醫者仁心。死的那年,我剛剛七歲,只模模糊糊記得爺爺的音容笑貌卻無法聆聽他的教誨。只是從父母和伯父口中時常能夠領會他的為人處事之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與人為善”、“知足常樂,吃虧是福”、“不要同醫生考教藥費”……這些都使我終生受益。遺憾的是爺爺精湛的醫術竟未得流傳下來。

憑着精湛的醫術,真摯的為人,爺爺獲得十里八鄉的讚譽和認可,家境也慢慢好了起來。但他從不自覺高人一等,從不以勢壓人。見了富人不獻媚,遇見窮人不歧視,為人一團和善。他熱心公益事業,興辦義學他出資,修橋補路他帶頭,鄰里糾紛他調節,建廟興會他主持。高超的醫術,誠摯的為人,儒雅的風度,德高望重的操守,讓人感覺他就是一個紳士,一個很接地氣的紳士。

爺爺生活的時代,大半是中國社會最動盪的年代。在舊中國這個舞台上,戰亂頻仍,土匪橫行,官僚政客如過江之鯽,各種勢力盤根錯節。可是爺爺總能從容面對。上至有錢有勢的官宦,下到不名一文的百姓,乃至危害一方的土匪都對他恭敬有加,都尊稱他一聲“三掌櫃”。這不能不説爺爺做人的成功。“掌櫃”是尊稱,也是鄉里鄉親對爺爺為人的肯定。説實在的,在那個講成份的年代,我家有房有地有牲口甚至僱有短工,結果自然可想而知的。可是到後來我家卻評了箇中農成份,更多的還是得益於爺爺奶奶的扶危濟貧仗義疏財。奶奶雖為婦道人家,但為人很是大方,遇到街坊鄰里缺一少二的她總是慷概相助。據説每逢災荒年景,那些沾邊和不沾邊的親戚都吃住在我們家。他們總是熱情相待,臨走再以財物相送。爺爺對街里街坊誰家揭不開鍋的、生活有困難的給於熱心幫助。記得有一次,一個他叫合妞叔的遠房本家,家裏孩子多生活有困難。就趁天不亮到我家地裏扦紅高粱,剛好被爺爺碰到。爺爺就對他和顏悦色的説:“合妞叔,你看高粱都還不熟,扦了也不能吃,白瞎了,要不這樣吧!你到我家讓你侄媳婦給你挖幾鬥穀子。”本以為偷別人家的東西讓逮着會挨一頓打,沒想到人家還給糧食,當時感動的這個叫合妞叔的人痛哭流涕,直説謝謝三掌櫃。能寬以待人,以德報怨,爺爺以無形的感召力征服了對他心存芥蒂的人。以至於後來抓丁派活都有人掙着頂替爺爺去做。鄉親的良好口碑,再加上到土改時期我家幾乎沒有多餘的土地,子女的分家和嫁人,家中也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了。散盡家財的結果是我家評了箇中農成分,躲過了那個特殊時期的浩劫。

爺爺是一個地道的鄉紳,他懂得耕讀傳家久,詩書濟世長的道理。他的六個子女除了大姑外都讀到了高小。伯父做了幾十年的大隊會計,父親到鶴壁五礦當了工人,三叔當了民辦教師,後來還轉正做了國小校長。如今我們這一大家子出了一個博士生、六個本科生、五個大專生,有教師、有醫生,有金融工作者,有工人,也有自主創業的佼佼者。我想,家族今天的成績與當初爺爺的高瞻遠矚是分不開的。爺爺地下有知,也當萬分欣慰。爺爺今年是您誕辰105週年,不孝孫用拙筆寫下這粗淺的紀念文字您不會怪我吧!願爺爺九泉下安息!您為人處世智美德定會在後代子孫中發揚光大。

公眾號:作家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