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明天》微書評

編者按:《如果沒有明天》是餘耕創作小説,“如果沒有明天”作為一個假設提出來,就是為了讓絕望的人們看到希望。

《如果沒有明天》微書評

(一)

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是向死而生的?

這事兒我是真不知道。

但其實我也認同,一個人如果知道自己沒有明天了,一切似乎都會不太一樣了。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遺願清單》的那個夏天,感動於那兩個老人在臨終時不再讓自己遺憾的壯舉。

對於他們來説,各自都是人生最末端所遭遇的摯友,是最後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

當然,前提是其中有一個大富翁。

餘歡水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他,憑的就是他之前人生的憋悶。

(二)

一個人是要有多憋悶才能在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後作出那麼多高爆發的事?

一個人又是要多有勇氣,才能在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後,滿不在乎的破罐破摔下去?

餘歡水一定不是英雄,但他活出了很多人不敢活出來的一面。

合上書,我一直在想,平平淡淡的長壽,和轟轟烈烈的去死,到底哪樣更好?

(三)

這本書,無所謂文學上的好壞,這種對臨終的思考,從藝術性上不如《遺願清單》,從實用性上不如《最好的告別》。餘歡水的臨終,其實更像是某種噱頭。

但這本書,我讀過後,並不覺得後悔。

文筆是那麼流暢。

我很少直接去誇某位作家的文筆或者説文法。

大家都幹這個的,同行間的誇獎是莫大的嘉獎。

在此之前,我能夠一口氣讀完的書,不過那麼幾部。

阿乙的《鳥,看見我了》,是一部短篇集,讀後如蒙重擊。

今何在的《悟空傳》,憑的是一口氣,年輕氣盛的氣,後來當人的年齡漸漸長大,便不覺得這口氣有多稀奇了。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我是先讀的書,後看的電影,而我也是第一次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有一種在看電影的感覺。從那時起,略略發現很多美國作家在寫書的時候,就是瞄準電影去的。當小説文本和電影語言完美結合的時候。我想作家在鍵盤上敲擊時的感覺,也會如彈鋼琴一般預約吧。

《如果沒有明天》,是為了電影而寫的。

我不是在揣測或者説劇透作者的想法。

這種流暢度,這種鏡頭感,這種營造一個荒誕故事的氛圍,通過人物語言扭轉情節死點,高潮和低谷的設置,都是一種天分。

有些天分,並不是通過後天訓練能夠獲得的,作者餘耕無疑就具備這種天分。

在讀之前,我曾以為這書的結尾會是敗筆。

讀之後,我卻覺得這書的結尾反而是妙筆。

當高潮散盡,讀者和小説中的人物都進入賢者時間之後,又會怎樣呢?

在現在這麼高節奏的文藝作品大環境下,在這麼高節奏的生活大環境下,誰還能注意到那一回眸後的落寞呢。

豁出一切後,再想復歸原位,娜拉出走後,還回得來嗎?

作者:老K

公眾號:吉人天相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