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存在感的議論性散文:論存在感

本站:存在感是人在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體驗,它能讓人產生歸屬感與安全感。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閲讀《論存在感》這篇文章吧!

有關存在感的議論性散文:論存在感

關於存在感,我最近聽過一個比較貼切的解釋,是韓國的白智娟説的,“存在感是一種比美貌和財富更強大更恆久更幸福的力量。”那是人存活於世的自豪感,是被需要的幸福感。現在許多人缺乏存在感,竭盡全力想和這個世界發生聯繫,卻感到自己越來越像個無聲無息的影子。於是圍繞獲得存在感,許多人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努力。

有的人喜歡頻繁地在微信朋友圈裏發各種各樣的狀態,在吃飯時,旅遊時,甚至開會時,以此來刷“存在感”。有的人喜歡在人面前高談闊論,而且是滔滔不絕,獲得滿滿的存在感。有的人喜歡在深夜寫文章,將生活的點滴用文字記錄下來,把人生的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在字裏行間尋找存在感。還有的人比如陶淵明,索性扛起一把鋤頭去鋤地,忙了一整天,平了一塊地,還能吟出“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之類的佳句來,從大自然中獲得存在感。

努力獲得存在感,其實是人們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表現,本沒有好壞。只是每個人主觀上的需求不一樣,留給別人的印象就不一樣。生活中的許多人都幹着平凡的事,但他們並不缺乏存在感。掃一條馬路,馬路就是存在感;講一節數學課,講台就是存在感。當人們有事業干時存在感已經可有可無,因為做事即存在,我做事就是我存在,我存在就是我做事。

當人還在襁褓中時存在感是什麼,存在感就是母親温暖的懷抱。長到四五歲的時候,存在感就是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在青春期的時候,存在感就已經變得複雜起來,夾雜了個人或集體的榮譽,夾雜了人們的評價或議論,夾雜了所戀之人的目光。到了青年時期,一個人的存在感就開始更多地體現在事業中,直至他白髮鬢鬢地躺在那裏。

所以我説,存在感強的人,他們一生大多是悲壯的,為了存在感,他們付出的太多。有的人透支了自己的健康,有的人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我很佩服杜甫,他就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人,老百姓的福祉就是他的存在感,雖然自己的茅屋已為秋風所破,卻仍然心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情懷。辛棄疾的存在感更是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近代以來,無數愛國人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話語,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存在感。

在我看來,存在感就是《易經》中的那句古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如韓磊唱的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唱出了多少志士仁人的存在感,唱出了人生的豪邁和擔當。讓存在感再落地一下,存在感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正所謂生命的火焰不息,奮鬥的腳步不止。

胡小龍

公眾號:細語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