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三毛的散文美文:晚安,三毛

冬日的夜晚清冷靜謐,卻是讀書的好時光。我翻動書頁,凝視着書中三毛的照片。

懷念三毛的散文美文:晚安,三毛

少女時期的她,幾縷碎髮擋住飽滿的前額,眉眼清秀周正,黑白色調的照片讓她添了幾分蒼白和沉靜。這樣帶了點兒憂鬱和穩重的三毛似乎和人們印象裏的她不太相符。

印象裏的她,總是長髮飄揚,穿着波西米亞風情的長裙,纖瘦的足裸下是一雙涼鞋,笑意飛揚,眉眼間盡是不羈和跳脱,那樣的三毛讓人看着就直覺喜歡,她身上有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一種令人羨慕的自由和肆意。

那是我最喜歡的,三毛的姿態。所以儘管三毛前後的作品風格差距挺大,我還是想這樣描述三毛:生而自由。她的從心所欲,自由不拘,是一道最美的風景。

年少時的她,卻並不自由。由於跟數學無甚緣分,三毛的數學一度拿到零蛋。為了不留級,她絞盡腦汁,終於摸透數學老師出卷規律——小考的題目全在書後習題上。

三毛的聰明勁兒,就全用在背答案上了,結果連拿六個一百。數學老師認為她是作弊,出了份遠高於所學難度的試卷,三毛果不其然,又拿了零蛋。於是在全班面前,數學老師在她的臉上用毛筆畫了大大的黑眼圈。

聽起來輕描淡寫,但對一個孩子的自尊心的打擊卻嚴重了,在孩子的世界裏這是種怎樣的羞辱想必不用多提。此後,三毛一度極其厭學,患上了憂鬱症,不得不休學。

後來她被送去學畫,温和的美男子顧福生老師給她心靈上的幫助良多。三毛心上的傷痕漸漸被時間治癒。然而我還是覺得,她年少時期常帶着些許的憂鬱和苦澀,像是枚微青的橄欖,少了些許同齡少年的活潑。別人的青年時期總因踏入社會而略帶複雜和成熟,而青年時期的三毛反而才是朝氣蓬勃、意氣清狂的。

三毛後來也經過了幾年的留學,她本就頭腦聰明,成績自然是優異的。重點是,在留學的時間內,她遇上了荷西。這個可以説是改變了三毛一生的男人。

要感謝荷西六年對三毛的執着追求,最終治癒了三毛受傷的心,他點點滴滴的温暖,讓憂鬱倔強的三毛慢慢成長為那個自信活潑、張揚不羈的女子。在和荷西相處的時間內,三毛文學創作的靈感更是呈井噴式。

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也在那時寫成。看了那本書,會猛然感到三毛創作的筆力確然成熟了,而與此相反的是,她內心的天真卻被全然喚醒,語言樸實清新,不事雕琢,猶如潺潺流水撫過心間,寫什麼,都讓你覺得眼前有畫面感。

撒哈拉沙漠條件艱苦,樂觀的三毛便拿輪胎當做座椅;別人收到一大捧火紅玫瑰感到非常浪漫,三毛收到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感覺荷西真是懂她的心;三毛做粉絲卻騙荷西説是春雨;一場説結就結,手忙腳亂卻充滿甜蜜的婚禮……讀來不禁令人感歎,是一個怎樣內心充滿真善美的女子,才能將生活過得如此有滋有味?

何況,撒哈拉沙漠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中糟糕得多。

年少時不曾讀過幾本三毛的書,卻是知道她愛着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沙漠對她有種神祕的吸引力,承載着她莫名而浪漫的“前世似的”的鄉愁,因此義無反顧地奔赴。我亦嚮往那裏鴿灰的天空,蒼涼的落日,蜿蜒蛇行的沙丘,幽深起伏的山巒,於是常常在心中幻想,什麼時候自己也能去一趟撒哈拉沙漠呢?

那個瘋狂的幻想被壓抑在心底最深處,只是頻繁會做一個夢。夢中女子碎花的長裙襬在風中揚起,花邊的帽檐隨意地搭在頭上,黑髮如海藻般美麗地垂落,莽莽風煙,茫茫黃沙,天地寬廣,她踽踽獨行,身影孤單卻不寂寥。

陽光呈火熱的燦金,讓人睜不開眼。我努力地想要看清楚夢中女子的臉,然後她回頭一笑。微微乾裂的嘴脣,因一路風霜而神色稍許疲倦,眉眼卻飛揚而不羈。而後,攜着一身風沙輕盈遠去。

這個夢給我的感覺實在很好,因而對撒哈拉沙漠縈繫的一絲情懷也被無限放大。只是現在細細重讀《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心情沉重幾分。不是不知道那裏的民族愚昧而極度不開化,也許不能用人間地獄來形容那裏,可是還是數度讀不下去。

鄰居覬覦三毛所有之物,什麼東西都想問她借,甚至包括她的丈夫。衣服經常不打一聲招呼就穿走,再破破爛爛地送回來。貪婪和佔小便宜的卑劣人性被放大到極致;荷西和三毛出去採化石,荷西不幸陷入沼澤,三毛求救,幾個沙哈拉威男人不僅見死不救,甚至對她動手動腳,生了歹念,開着吉普車追她。

其間驚險,不可言述。最後三毛拆了輪胎和坐墊,又將衣服擰成繩,終於救了荷西;游擊隊的領袖被窩裏鬥害死,他的妻子,沙漠中難得有教養的清新美麗的女人,被久已覬覦她的男人以她不信天主教的藉口xx,小叔子拼命去保護她,烈日下,卻還是留下兩具悽慘的屍體。小叔子還呈着跪爬着去保護嫂子的姿勢,天地間只剩下駱駝無限哀傷的低鳴……

想來當時三毛的心裏應是無限的沉重與悲憤,但到落筆時,已然平靜。這樣平靜的言辭,卻反而將人的心裏,鑿出一個又一個的缺口,直至心房。

但她和別人不同之處,是在經歷過這麼多之後,仍然深深地愛着那片黃沙。在那裏經過那樣多的苦難,下筆卻仍能輕盈隨意,永遠明媚而樂觀地看待着這個世界。

她深知那裏民族的愚昧和不開化,也見過那裏的醜惡骯髒;她也深愛那裏民族的淳樸、善良。這就是三毛,真實,生動,不偏頗,看到醜,也看到美,既看到發酵的醜惡與污濁,也看到上面蓬勃盛放的希望的新芽。

一方水土,就適合一方人。張愛玲應當安在老上海,才適合她文字中無奈的悲涼和近乎荼蘼的豔麗;林徽因奔走在建築之間,四月的天下,硃紅的古舊飛檐間,閃過她柔和的笑顏;而三毛,無疑是適合那片沙漠的。她心底的那絲衝動,那片火熱澎湃,都為沙漠湧動。她眉眼間的張揚不羈,明朗熱烈,定要有漫天風沙,蒼茫赤金做底色方襯得出來。

換到現在來説,三毛大概也是女神那一級別的。相貌不能説特別精緻,但是清秀自然,眉眼往往被神情染上幾分跳脱不羈,喜歡穿牛仔褲或者波西米亞風的長裙,總是長髮飄飄,生活態度樂觀,活得很美好,這麼一看,倒好像是小清新派的鼻祖。用某些嬌矜的花來形容她不大適合,卻偶然想到蘆葦、狗尾巴草或是蒲公英,這種自由而充滿蓬勃生機的植物,倒是挺適合她。

捫心思考,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三毛,和一大堆三毛的狂熱粉一樣。卻在書頁間看到了自己以前閲讀時隨手寫下的對於三毛的印象:

張揚而恣意,天真而離經叛道,乖張而渴望温暖,敏感而微帶憂鬱。三毛是很多女孩年少青澀的嚮往,是她們體內隱祕埋藏的另一個自我,是一個荒誕、光怪陸離而又鮮衣怒馬光潤美麗的夢。坐在輪胎上,隨意地伸展着雙腿,風掀起她的裙襬,揚着個不羈笑容,渾身散發着名為自由的氣息。這很三毛。

是的,一個人孤身上路,前路漫漫,卻義無反顧一往直前,世界那麼大,她那麼勇敢,只揣了一顆心。很認真地流浪,很慎重地棲息。我們迷上的,常常是背後的那個清醒孤寂、憂鬱不羈的靈魂,一半後來被荷西小心翼翼地染上暖色,另一半依然保持着原色。

附幾段我很喜歡的三毛的語錄:

“如果有來生,

“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恆,

“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裏安詳,

“一半在風裏飛揚,

“一半灑落陰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 從不尋找。”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等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

……

很多人在三毛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她的書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紅顏彈指老,可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過去多久,三毛都還是三毛。永不會變。

該怎樣説三毛呢?是別人的夢想,活得很漂亮。張揚,不羈,離經叛道,自由,驕傲,像一縷風,沒有人能夠綁縛。

即使最後是以絲襪勒頸自殺,我也始終相信,那不會是三毛的選擇。她是愛惜自己羽翼的,《不死鳥》中講得極清楚,她願意在所有在意的人之後走,獨自吞下孤單活着的苦酒,而不願讓父母和荷西來承擔那樣的漫漫苦痛。也許她的離世只是一個意外,是三毛用自己調皮的方式,給世界講的最後一個笑話。

慢慢合上三毛的書,在睡覺之前,我在心裏輕輕道了一聲:晚安,三毛。

希望遠在忘川彼岸的三毛,能夠收到。如果能回以一個三毛式的笑容,便是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