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述唸的優秀美文

念,有正念、有雜念;但不論正念或雜念,從禪宗和禪修的立場來看,都是妄念。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關於論述唸的優秀美文,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論述唸的優秀美文

原創: 李日白前言:

我打算就我個人經驗,體悟、分析什麼是念?念從何起?念在何處?念如何定?念如何息?念如何轉?唸對人生的影響?

一,什麼是“念”?

(1)當我們説“念”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説什麼?

當我們説“念” 的時候,我們説的其實是意念,是一個人的想法,思想活動,內心掛記某事某人某物的狀態。

(2)在日常經驗裏,“念”的狀態及性質是怎樣的?

首先從時間維度看,我們的念頭是無休無止的。日夜不停地轉動,念念相續,這個念頭才過去,那個念頭又來了,千頭萬緒,爭相奔湧。

其次從空間維度看,我們的念頭是紛繁複雜的,有妄念,雜念,正念,針頭線腦的事情也會牽動思緒。我們會擔心國家大事,工作,愛情,名譽,錢財,友誼,中午吃什麼,晚上和誰聚一下,一會兒的培訓要怎樣講。可以説,念頭就像雜草,漫無目的地長。什麼樣的念頭都有。剛剛還是善念,這會兒惡念又生起來了;剛剛還清心寡慾,現在又起貪念了。

又次,念不是眼耳鼻舌身的感知狀態,而是意根的感知狀態。念頭看不見,摸不着,聽不到,聞不到,嘗不到;念頭在大腦裏,顯現出色、聲、香、味、觸的影像,畫面浮現,音猶在耳,垂涎欲滴。人會憶念起曾經感知到的經驗,看過的、聽過的、嘗過的,都可以重新回味。人可以編織意念,想象各種可能性。這不能説是非物質的,只能説是區別於眼耳鼻舌身的另一種感知狀態。

又次,唸的狀態是無常的。念起念滅念轉,生住異滅,不可捉摸。女人的心思不要猜,説的就是念頭不可揣測。我們不會一直保有同樣的想法,場景一變,想法就變了。場景沒變,自己變了,想法也就變了。我們説一個人變了,其實核心是觀點想法變了,不是行為變了。行為變是果,想法變是因。

又次,我們實際上是受意念的控制的。説什麼話,做什麼事,不做什麼事,怎麼做事,遇到各種問題怎麼辦,都是意念來控制的。肉身是意念的奴隸。肚子已經吃飽了,但是意念還很餓;身體已經很疲憊了,還是樂此不疲地玩遊戲

又次,人與人的差別,主要是體現在對念頭的管理上。有正念,有高見,有定力,這是高人;雜念叢生,妄念滋長,惡念、貪念、怨念交織纏繞,這樣的人,身處地獄。

二,“念”的生住異滅?

(1)念頭從何而生?

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説不清原因,就是這樣喜歡了。

念頭是不是也是如此?不知道從哪裏生起,莫名其妙就來了?

未必。

人能想到的事情,總是經驗過的事情,或是由自己經驗過的事情重新編織交叉的。説手板心裏煎雞蛋,這事不可思議,但是我們是見過手板心的,也是見過雞蛋和煎雞蛋的,所以才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念頭。

接觸,感受、感知,是意念起的原因。一個男人沒有遇到別的更喜歡的女人,他對老婆是專一的;當有一天,在特定場景下,他遇到了新的女人,又有其他因緣讓他們產生曖昧,他就可能愛上別的女人。或者他沒有見到這個新的女人,在心裏想象出了這個女子的特性,以後遇到的時候一見鍾情,也是一樣的。要知道,能夠生起這樣的想象,也是有因緣的。

我們在人世經驗得越多,念頭起得越多。所以成年人明顯要比小孩子心事多,牽掛重。人放不下,清淨不了,所以疲憊不堪。

念頭的第一層起因,是我們感官與世界的接觸,產生的感覺記憶。

念頭的第二次起因,是我們對對感知物反映出來的愛恨,我們總是對印象深刻的事情刻骨銘心。我們會常常想起自己心愛的,憎恨的。

念頭的第三層起因,是混沌。睡覺的時候,你會想起很多很多事情,很多很多事情會相處穿插交織,編織成夢。這不是有意識的行為,而是念頭自己在大腦裏滋長。我們並不能控制自己會夢見什麼,或者不能控制我們夢的情節。我們最多能夠覺知自己在做夢。

還有沒有其他起因?佛學説,人的我執,是末那識的作用。是人前世帶來的。人還沒生下來,在孃胎裏,就有了自我的概念。一隻蟲子,你捉弄它,它會掙扎,説明它也知道什麼是它,什麼是痛苦。很多念頭是輪迴的,是業力。

(2)念頭如何維持?

首先,念頭並沒有穩定的狀態。念頭幾乎每一剎那都在變化。當我們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在變化。其性質會變,強弱度會變,甚至會消失掉。

有些念頭在心裏紮下根,念念不忘。這是執念。譬如夢想,譬如痴情,這些就是執念。我們會一直秉持這樣的想法。有人怕蜘蛛,每次想到蜘蛛都會怕。這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念頭。

執念也是會變的。而且即便是執念,在不同階段,不同場景,表現也不一樣。一個和尚想要專心學佛,當他在寺廟裏的時候,他能做到;當他走到聲色場、名利場以後,他會滋長我慢,會刻意維持自己的虛榮,可能會犯色戒——甚至當上主持這件事,可能都會讓他想入非非。

念頭並不容易維持。大多數念頭也沒必要維持。要想建功立業、利益眾生,這樣的念頭也沒必要維持。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善念裏藏着惡、惡念裏藏着善。唯一可以維持的,是正念。什麼是正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正念。除了這個念頭,其他念頭都沒必要維持,而且應該儘可能降伏。

我想,這是《金剛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一段的真意。

如何維持呢?

佛説不用維持。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心、分別念,就是最好的狀態。佛的意思也許是:要降伏念想,哪怕是成佛這個念想,也要消滅掉。

總結這一段:念頭沒有穩定的狀態;除了正念,其他念頭也沒有維持穩定的價值;正念也不用維持,掛念。

(3)念頭如何轉化?

意念是因緣和合的事物,當構成意念的因緣消散了,變化了,意念就變了。

譬如當我們只看到一個人好的一面的時候,我們對這個人的觀念是這是個好人;當我們瞭解到他其實出軌而且不止一個,我們會説這是個人渣;有天我們發現這個人渣捨身取義,幫助了很多人,我們又會説這是個英雄。

一個人離我們很遠,我們會説這是個美人;當我們相處在一起,發現美女也會拉屎放屁,我們會覺得她醜陋。

因緣會變,念頭也會變。

這是非常積極的。當一個人對我們的看法很好的時候,你不要驕傲,這個看法是會變的;當一個人對我們的看法不好的時候,你不要氣餒,你要知道,因緣到了,這個看法是會變的;我們現在看不慣的事情,不用生氣,有天你會看得慣的;現在自己喜歡的也不用執迷,這種喜歡也是會變的。

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想讓人喜歡我們,我們只需要創造有利於別人喜歡我們的因緣就行了。自己控制不住的,是隨緣;自己能造作的,是結緣、造緣。

(4)如何降伏各種念頭?

你不用去降伏,自然而然的,這個念頭就會消失。你想去降伏,那麼你反而有了執念。構成念頭消散的因緣聚合了,念頭就消失了。

消失了的念頭去哪裏了。哪裏也沒去,它本來就沒有來處,自然也就沒有去處。沒有生,就沒有滅。

你刻意遺忘一個人,你反而記得更清晰。你會遇到其他的因緣,會生起其他的念頭,新的念頭佔據你的大腦,舊的念頭就沒有了。

慢慢淡去的念頭,隨時也會奔湧回來。不要管它,“不住於相”,實際上就是不要執迷於各種念頭,甚至不要執迷於“降伏念頭”這個念頭。

三,如何善用“念”?

首先,人應該秉持正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果不能保持這樣的精進心,那麼就造利益眾生的緣,發心滅度一切眾生。

最後,要知道,我們最終是要降伏各種念,消除各種念,甚至消除“消除念頭”、“滅度一切眾生”這樣的念頭。

為什麼?因為念念不休,念念相續,人在觀念世界裏顛倒輪迴,承受種種痛苦。人不得片刻休息,被各種念頭牽引着造作。

眾生皆苦,苦在各種錯誤的念頭支配着我們的人生。

懂得唸的原理,在有為法的世界裏,你能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但不要貪戀這樣的自由,因為正念是要消除各種念,“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區別”。

20xx年9月28日 星期五

公眾號:日白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