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lp觀後感800字

《The help》以上世紀60年代美國南部為背景,講述了美國黑傭與白人之間的故事,其間最為凸顯的即為“階級”;白人男子的地位至高無上,黑人女孩一出生便註定為女傭。而作為家庭主婦的白人女性也是瞧不起黑傭的,認為她們不乾淨,向州長提議,號召白人家庭為黑傭們修建獨立廁所,以避免受她們傳染而得病。暴風天氣下,女僕米妮因害怕閃電和大雨,在女主人家裏上了個廁所,便慘遭開除……

the help觀後感800字

但這一切,也不是沒有由頭的。利慾薰心的西方殖民者,為滿足資本主義發展需要,開始了瘋狂的殖民擴張,將種植經驗豐富,勞動力強的黑人作為獵奴的對象,將其作為貨物鎖在船的底艙,到達目的地後再拿出來作為拍品拍賣。

迄今世界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也深深地烙下了“階級”的痕跡,它主張“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則,看似公平,但這種公平缺也只能存於同階級而言,若奴隸主打傷自由民的眼睛只需支付一定數量的銀子,而奴隸的話則不需負任何責任;若是奴隸打了自由民,則要慘遭割耳之刑……不止古巴比倫,中國古代等級秩序也十分森嚴,“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無數世人,擠破頭也硬要入仕,飽讀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爛熟於胸,搖頭晃腦,故作姿態;即使無才,砸錢也要做個捐生,融入其中;街坊人家有孩子中舉,四處但凡有絲毫沾邊的,猶如潮水般,拎着自家的雞鴨,湧入他家......

如上種種,無不體現出“階級”二字,但在《The help》之中,雖也處於如此情形下,黑人女傭產子不久,便要骨肉分離,去照顧白人家的孩子。痛心離開自家孩子,心中卻不懷憎惡,仍持一顆善良之心,絲毫不減對白人孩子的愛,教會她們善良,勇敢和自信。史基特因沒有男生邀請參加舞會,躲在柳樹下傷心,康斯坦丁找到她並安慰開導她,“希望你別再自卑了,那樣才醜,醜陋會吞噬內心,惡毒又傷人,像那些男生......”也正是這種善良和愛,讓白人女孩們覺得她們才是“實質上的母親”,更值得她們去依賴。

她們或許出身卑微,在他人眼裏或許低賤,但她們仍積極樂觀,用辛勤換取自己的快樂,擁有自己虔誠的信念,貢獻自己薄弱的力量並將其凝聚起來捍衞自己的尊嚴。

他們或許出身高貴或佔有種族優勢,但他們並不隨波逐流,仍保持美好和本真,善待他人,給予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出身,我們不可以選擇,但做怎樣的自我是我們自己的抉擇,有些人行路匆匆,不覺便遺失了那份最美好—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