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

今年寒假裏我們全體教師統一閲讀了《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裏邊的許多章節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讀後感

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基礎,如果我們的教學設計華而不實,不切實際,照抄照搬或者只是應付檢查,那我們的課堂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青州雲門書院的校訓是“養正求真”,即養正氣求真理,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們的教學設計何嘗不需要“養正求真”呢?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一書中,從理論到實踐給了我們許多指導,為我們點亮了明燈。

基於標準讓教學“回家”

本書第三章《明確目標》提到了“標準制定”和“解析標準”等問題。我想,我們的教學在“標準制定”這方面不需要太費腦筋,因為我們有《課程標準》,只要我們的課堂嚴格按照標準來設計就不會有越位和缺位的現象存在了。基於課程標準讓教學“回家”,就要思考“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怎麼教”的問題。拿我們的語文課來説,我們有階段性的目標——每個年段在識字寫字、閲讀、習作、口語交際等方面達成什麼樣的標準,在《課標》上寫得很清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貫徹和執行力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好好研讀標準,嚴格執行標準。

有的人可能認為“解析標準”是有一定難度的。的確,對標準的解讀非常容易出現偏差,要麼拔高了要求,要麼降低了要求。達不到目標的要求顯然是不行的。同樣,我們一定要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標制定的過高,的確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往往是以挫傷孩子們的積極性為代價的。

還是拿語文來講,要想把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制定準確,在“解析標準”的過程中,我們就要看明白單元導語,融會貫通課後題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識點,把握好這些,對於我們“解析標準”是大有幫助的,這樣才會讓我們的教學“回家”。

“好的教學設計是改出來的”

本書第十一章《設計過程》中談到“修訂已有設計”和“調整”等內容。我們語文習作教學有句俗話叫做“好作文是改出來的”。其實,好的教學設計也是改出來的。

我們的教學設計是基於標準的設計,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還要充分考慮——那就是學情。

只有充分研究學生,把握好學情,進行了行為研究的教學設計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們要不斷的修正和調整我們的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教學設計中的“教學反思”和“復備”等環節。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冊的核心教學內容,還要兼顧以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知識學到位,把能力練到家,循序漸進,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上,儘量不產生嚴重錯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級的學生還不會默讀,還只會出聲讀,這就沒有達到相應要求,需要進行補課。如書中“設計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問題和現象一樣,我們的教學設計只有基於真實的教學環境才真正被“理解”,這就需要我們針對實際的學情對教學設計的調整、修改。

眼中要有“森林”

本書第十二章的內容是《宏觀設計》,有 “圍繞表現性任務制定課程框架”“從任務到量規”等內容。這一章節從宏觀的角度,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讓教學設計能夠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設計一個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個先後計劃。同樣,我們的教學設計也需要有個整體架構。我們平時在做教學設計時容易犯一個“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這個錯誤青年教師更突出——教學設計的關注點往往是“這個資源很好,我可以拿來做導語”“這樣表達很新穎,我可以用作環節過渡”……這就是“點”上的關注,而非“面”上的關照。我們在做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有“架構”意識。有了這個大的框架才能一點點兒的添磚加瓦,讓教學設計的大廈既牢固又美觀。如,我們的古詩教學,第一步從題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詩讀正確,讀出停頓,第三步理解意思,體會情感,第四步補充資料,拓展延伸,我們的腦海中有了這樣的整體架構,才能讓教學設計條理有層次,不至於犯“丟了西瓜保芝麻”的錯誤。

本書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好好讀一讀的地方,如“逆向設計”、“設計學習”等,這些都給我們以後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和設計啟示。

本書最後一章寫道 “行動勝於空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設計也要“養正求真”,那就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