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三):通往德性,綻放人性

無論是感性還是理性,對於人而言很多時候都被當作評判一個人是否為人的標準,有人説“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似乎就是在説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就與草木無異,不具備做人的資格;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説一個不能利用自己的理性的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也是沒有作為完整的人的資格。雖然這都是兩個極端的標準,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個人非常深刻問題——究竟作為人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質?

讓人性在情感中綻放(三):通往德性,綻放人性

不管是擁有感性還是擁有理性,我們都不能隨意以任意一方否定一個人作為人的資格。當孟子在到處問別人“看到有人掉進水裏,你是否會毫不猶豫的去營救”時,偶然的發現所有的人都毫不猶豫的説“會”,於是他就得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結論,這個結論的得出具有很大的價值傾向,它默認的就是“善”是好的,而相當的“不善”就是一種不好的,是得不到人們的認可的,就失去了一個作為人的平等的待遇——我們現在卻認為這樣的結論是不言而喻的了。

無論是中國的聖人、君子,還是柏拉圖哲學王,都不約而同的強調一個人的德行,尤其是亞里士多德更是對德行進行詳細的論述,顯然這種不約而同恰恰預示了一種重要的評價人之為人的標準——德性。到康德,則認為只有一種定言命令——人應用自己的理性將自己的規則推之四海,若皆準則是可以的,唯有如此多才可以有德行,從而説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德性,最後判定這個人是否為完整的人。顯然,這裏是畫出了一條有理性經過德性,最後通往完整的人的道路,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其中的關係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的不能連接的點——首先,理性具有自足性,這種自足感使得其不能很好的與它自身之外的存在進行溝通與交流,而德性必然是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得到彰顯的,如果不能順暢的進行溝通與交流,如何確保德性的凸顯呢?其次,因為理性的自足,使得我們不能和情感一樣推導出其具有永恆性,如果不具有永恆性,我們就不能確定它何時起作用,何時退居幕後,那麼我們如何判斷某一行為有德與否呢?最後,理性具有穩定性,即一成不變,這就意味着其目標具有單一性,而這樣的單一的目標是指向未來的,對於未知的事物,我們根本無法判斷,那麼同樣的也就無法判斷它是指向一個有德性的行為,還是一個並不是很有德性的行為。因為這三個障礙,使得這條路走不通了。

如果德性指向完整人的道路被阻斷了,那麼還有其他的道路嗎?自然而然的思路就是,既然以理性為基礎的德性是走不通的,那麼與之相對應的感性為基礎的熱情是否可以呢?很少人嘗試這條道路,但是我們也不妨試着走走——當我們看到一個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當然感性並不一定意味着這樣)的人站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很難説這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深入的分析一下,也會發現,此路同樣是不通暢的。首先,感性就意味着在做某事之前容易被瞬間的衝動左右,而這樣的衝動是否是指向我們要到達的目標是一個未知數,對於這樣毫無把握的判斷,不能隨隨便便做最後的決定;其次,感性就意味着在做某件事過程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因為容易受到各種影響,也就是變幻無窮的,那麼其目標也就是不確定的,對於一個完全不確定的結果和一個未知的結局有什麼區別呢?最後,感性往往容易與個人的好惡結合,而個人的好惡只是個人的價值判斷,無法驗證其普世性,能否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就成了巨大的阻力。由此看來此路依然不通。

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看看通過理性與感性之間的情感,是否可以解決這些難題了。雖然處於兩者之間,可能同時吸收了兩者的弱點,但是更重要的是同時吸收了兩者的優點,一方面情感不是自足的,具有交流與溝通、完善的可能,具有相對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不是完全的衝動使然。這樣的路似乎就好走一些了,但是他通過的路徑並不是德性的路,更是一條人性的道路。這三條路線,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簡圖簡單的理解:

但是我的目的並不是尋找一條通往完整的人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可以看到,在我們平時行動的過程中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就如我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完人,而是為了尋找一條合適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的道路。我們可以明白的看出,完全處於感性的行動,其後果未必是好的,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道路;完全出於理性的行動,可以保證其目的的合理性,但是其踐行的過程非常艱鉅,而目的也是不可檢驗的,同樣是吃力不討好的;那麼我們出於情感的行動呢?一方面可以保證杜絕行動的隨意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證行動過程中的充足的動力,至於結果我們可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如此還不夠嗎?因此,我們一方面要避免完全的原始衝動的控制,橫衝直撞;另一方面要避免理性的束縛,尤其是工具理性的御使,在行動的過程中彰顯出人性的光輝。也許有人對“人性”這個概念感到很為難,那麼何為人性呢?就是瞬間綻放的永恆。由此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何情感是藉助人性的道路,通向完整的人了。只有情感是瞬間爆發的,而在這爆發的一瞬間就以為這一個永恆的價值在那裏閃耀着光輝。他不同於德性的至始至終的永恆性,也不同於熱情的瞬間流失,而是在原始發生的那一刻是完全的瞬間生成,而在當下和未來體現的價值卻是永恆的。由此通往完整的人的道路似乎就暢通了……

對於這樣玄乎的述説,很難讓人理解。具體而言,在當下的社會,當我們面對在馬路上摔倒的老人,我們絕對不能無動於衷,任其自生自滅,這絕對是喪失人性的做法,(但是這不是理性計算得失之後的選擇嗎?)我們必須拋棄這種冷冰冰的利益得失的算計,而不是拋棄那一抹不願瞑目的人性;當我們面對一個摔成重傷的人,也不至於憑藉接人的衝動不問青紅皂白的就去插手幫忙,也許我們的處理不當會導致這個人的死亡,此時我們就需要冷靜下來,相處一個周全的處理辦法,儘可能的挽救生命;當我們聽到日本購買釣魚島之後,不是羣情激昂去砸中國人的日產車,也不是抱着毫不相關的態度,對政府或者他人進行冷嘲熱諷,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

如果,人人都可這樣,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毫無人情味,到處閃耀着人性的光輝,同時也不會因一時的衝動引發衝突導致社會混亂。如此沐浴在情感的社會,難道不是我們希望生存的世界嗎?如此任性的光輝四射的世界,難道是不是適合我們生活的世界嗎?讓任性在情感中綻放,生命與生活在情感的照耀下變好!

簫爻

風雨書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