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2020年產業調查報告我國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調查報告肉羊產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中國產業經濟調查報告:最大的挑戰是需求不足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幾年,我市信息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但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 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近期,我們深入信息產業有關部門、企業,瞭解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信息產業發展的建議。現 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產業調查報告4篇

一、全市信息產業發展歷史

聊城市電子工業始於1968年。1973年,全市有電子企業35家、產品20種。1974—1977年,電子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盲目上馬的企業因產品無銷路而漸次被淘汰,電子企業減少到13家。

二、全市信息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特點

近兩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產業得到了更快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基礎性作用日益強化;信息化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大提高。

(一)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xx年以來,全市信息產業發展迅猛,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含量明顯提升。截止到xx年底,全市信息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共有46家,比xx 年底增加8家。xx年全市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8.1億元,同比增長42%,增幅列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全市信息產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87億元, 同比增長40.1%。其中通信業11.9億元,同比增長33%;電子信息產業製造業27.9億元,同比增長43%;計算機服務業7900萬元,同比增長 32%;軟件業2800萬元,同比增長12%。隨着光纖預製棒、光纖拉絲、汽車行駛記錄儀等一批重點項目的開工建成,產業鏈進一步拉長,產業規模迅速膨 脹,全市信息產業呈現出良性發展勢頭,實現了“xxx”良好開局。

(二)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通信光纜 2100公里,線路總長度達27452公里,城域網覆蓋了全市所有城鄉及85%以上行政村,近60%的行政村接通了光纜;全市固定電話(含小靈通)總用户 達145.2萬;移動電話總用户達225萬;城鄉有線電視用户達40萬,入户率達35%;村村通有線電視和家家通電話工程正在緊張實施;互聯網出口總帶寬 超過5g,互聯網註冊用户達20萬,比去年同期均有較大增長。

(三)電子政務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聊城政務網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八 個縣(市、區)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和絕大部分市直部門建立了門户網站,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明顯提高。

二是實現了全市政府系統電子公文傳輸。今年7月1日 電子公文傳輸系統啟動以來,實現了公文及時發送,縮短了公文運轉週期,提高了公文運行效率;規範了政府工作行為,有效地避免了丟文、漏文現象,也有效地避 免了越級行文、逆行文,使文件處理日益規範;降低了行政成本,實現了全市政府系統無紙化辦公,預計當年可節約行政成本300多萬元。

三是網站信息發佈再上 新水平。今年上半年聊城政務網共發佈各類圖文信息5000多條,實現了xx市人大政協“兩會”文、圖片、視頻直播,“五一”文化旅遊節圖文直播,“聊城 市雙擁共建合唱匯演”圖片、視頻直播,在第二屆中國特色政府網站評比活動中榮獲“特色與創新”提名獎。四是網上招商效果良好。xx年6月組織開展了網上招 商活動,據統計,截止到今年7月份,通過網上洽談,全市共落實項目202個,實際到位資金33.45億元人民幣。

(四)信息技術擴大應用不斷深入

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改造進展順利。截止到xx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傳統企業80%以上經過不同程度信息化改 造,投入信息化改造資金超過了9億元,主要用於提升企業的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水平,投入產出比平均在1∶5以上。通過信息化改造,降低了生產 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強了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強化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濟社會效益明顯,企業實施信息化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

服務業信息技術應用後發優勢明顯。信息技術現已普及到旅遊、銷售、住宿、金融、保 險、物流、房地產等行業,為業者帶來諸如市場信息、資源整合、數據分析、財務管理、庫存管理、安全管理等諸多便利。其中昌潤大酒店的信息化應用項目——樓 宇自動控制系統,獲得了省內專家的一致好評,被信息產業廳立項並予以資金支持,現已施工完畢並投入使用。

(五)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穩步推進

在政府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信息化應用系統已覆蓋全市財政、工商、税收、公安、社保、教育、金融等20多個領域,12個行業的“金”工程全面啟 動;完成空間地理信息平台的搭建,空間地理信息資源數據庫初步建立;各行業銀行的金融網絡實現了同城或全省的通存通兑以及不同區域的資金結算,電子化網點 覆蓋率達90%以上;電力系統已建設了供電公司營銷mis(管理信息系統)。“金盾工程”進展順利,市財政每年投入600萬元用於“金盾工程”項目建設, 今年上半年完成“110、119、122”報警三台合一,大大提高了多警種快速反應、協同作戰的能力。

(六)信息市場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加強了信息化項目建設的統籌協調力度;二是加強了政策規章體系建設;三是加強了信息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對全市信息化培訓機構進行了評審、登記和備案;四是加強了對互聯網的管理,及時有效地監控了影響我市穩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三、當前信息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措施

為了推進“1142”(即力推“數聊城”建設;夯實電子政務建設應用,提高信息化服務能力;抓好信息化帶動文化旅遊業,信息化帶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信息化帶動服務業,信息化帶動傳統工業優化升級;強化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和信息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設)信息化發展戰略,促進全市信 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對信息資源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信息資源整合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與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但國內還沒有成 熟的實踐經驗,研究工作還處於發展階段。有關部門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強對信息資源整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所謂信息資源整合是“系統”的理念,是 對信息資源從技術、經濟和人才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全面管理,其管理特徵是自上而下、集中式、可控性、個性化和實時性的管理方式。在信息資源整合中,我們 不僅要考慮到技術或物理層面,還要用信息資源管理的思想指導整合全過程,包括對信息資源整體架構體系的整合,對信息資源管理組織體系的整合,對信息管理技 術的整合,對信息資源管理環境的整合以及對信息服務內容和方式的整合,通過統籌和全面的整合,實現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不能把信息資源整合問題 簡單地看成一個專業或技術層面的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綜合治理的問題,應當在政府統一規劃和統籌協調下組織實施。

(二)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應用

一是建立政府網站內容保障長效機制,並進一步改進網站設計,加快信息更新,增強互動功能。擴大市級電子政務網絡交換平台應用範圍,在已經實現上連省政 府,下連各縣(市、區)政府,橫連市直各部門的基礎上,將網絡延伸到各級黨委、人大、政協,並連通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大力推進網上辦公,提高黨政機關辦公 效率。

二是進一步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聯動指揮系統的整合與完善,實現跨部門不同警種之間的統一協調指揮。

三是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和三大產業相互融合,加 快產業結構優化的步伐。四是進一步擴大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新農村建設、服務業、科技、衞生、環境資源等方面的應用。

(三)創新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模式

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是新生事物,有其特殊的複雜性,當前的監管工作尚不能完全適應信息資源市場的發展。所以,必須加快對全市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模式的創新。

一是加快對監管部門監管活動的分類。監管部門對信息市場的監管活動是多種多樣的,涉及生產經營行為、企業資質信用、公眾權益保護、社會輿論導向等諸多領 域,複雜的市場監管活動,使得要建立職責明確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必須對監管部門的監管活動進行清晰分類。

二是加強監管手段的創新性。監管手段的創新性 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探索。一是技術的創新性,即在尋求有效的信息資源市場監管手段的時候,努力研究應用新技術以實現有效的監管目標。

三是機制體制的創新, 即在充分認識信息資源市場特殊性的同時,積極探索適應信息資源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的新型監管機制與體制。

(四)轉變理念,促進信息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提高和完善政府監管機構職能,完善政策法規、管理制度,加大指導力度,制定規範統一的行業標準等一系列措施。這樣將會促進全市信息產業的穩定發展。 二是加強與先進地市及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先進地市及國際間的技術、資金、信息交流合作的增多,對全市的產業結構升級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三是培育全市信 息消費市場。信息消費市場的成長、成熟有利於促進全市產業結構方向的調整,改變目前製造業強,軟件業和信息應用服務業弱的格局。四是提高企業自身實力,增 強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力。

我國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調查報告2020年產業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我國大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調查報告

據新華社信息哈爾濱10月13日電(記者高淑華 王建威)有關中國農業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受到進口農產品衝擊的憂慮,似乎正在應驗,大豆作為我國入世之初最早全線開放的農產品,其整個產業正遭遇國際企業和國外大豆主產國壟斷的危機。有關專家認為,我國大豆產業已處於不安全狀態,國家應關注大豆產業戰略安全,儘快採取有力措施。

--國內大豆加工業遭遇外資“控盤”危機

據瞭解,目前已進入我國市場美國ADM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美國邦基公司收購了山東日照油脂廠、菏澤油脂廠等企業;美國嘉吉公司收購了華農集團東莞油脂廠、廣東陽江豐緣集團等企業,還在南通新建了年處理30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新加坡來寶集團收購了廣西欽州大洋油脂廠;新加坡豐益集團分別在山海關和青島新建了年加工150萬噸和120萬噸大豆的油脂廠。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農業大學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蓋鈞鎰説,我國大豆加工業正在遭遇外資“控盤”危機。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告訴記者,現在我國大豆產業的外來投資者大都是跨國糧商,他們投資我國大豆加工業是以銷售“洋大豆”為前提的。這些跨國糧商在我國大豆加工業或獨資或參股經營,參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購了華農集團湛江油脂廠30%的股份,卻取得了其70%的原料採購權。這説明跨國糧商並不想利用我國大豆加工企業來賺錢,更不想冒大豆加工業的風險,只是想通過參股來獲得進口大豆的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大豆企業不可能因為與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而做大做強。 

目前,外資對我國大豆加工業的控盤使行業產能遠超需求,加工設備一半閒置。由外資控制的大型油脂企業,正迅速擠佔市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鋭減,利潤總額從2003年的21.8億元減到2004年的3.7億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跨國公司在我國大豆行業的低成本擴張還在繼續,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國公司已紛紛向黑龍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資合作信息,有的提出合作條件是九三油脂要把在大豆產區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分離出去。一旦九三油脂與之合作,我國大豆市場90%以上都將受制於國外。

值得關注的是,現在企業加工進口大豆具有倉儲成本低、批量大、信用證結算、質量均一、運距短等優勢,而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卻有以下自身無法解決的難題:

一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流動資金成本高。在大豆產區黑龍江,企業要達產,必須一次性儲備一個榨期的大豆,按現行貸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噸大豆約需支付銀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國產大豆200萬噸,僅原料收購每年就需要40多億元。

二是產區大豆加工企業收儲成本高。在國內收購大豆,需面對千家萬户,原料到達廠內需包裝、運輸、儲存等費用,每收購一噸大豆約需收儲費用75元。在沿海,每噸大豆到達車間的費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國大豆產業競爭的起跑線在沿海,黑龍江大豆運到沿海地區每噸要增加約70元的運輸成本。 

同時,企業目前收購國產大豆還面臨税收難題。按國家税收政策規定,“糧食加工企業收購農民的糧食,進項税抵扣率由原來的10%提高到13%”。在黑龍江收購大豆半徑一般是200公里,多數農民只能通過糧食經銷商把大豆交到工廠。但税務部門不能把糧商視為“農民”,企業若上門收購面對千家萬户成本太高,若收糧商的大豆則無法享受國家的税收優惠,還有偷税嫌疑。在沿海,進口大豆增值税發票一船一張,非常方便。這樣,誰還願意加工國產大豆呢?

--“洋大豆”打壓國產大豆 部分豆農棄種大豆

黑龍江省農委有關人員介紹,由於種大豆比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區出現了豆農棄種大豆的現象。據瞭解,由於豆價傷農,我國大豆主產區的黑龍江部分農民已陸續改種玉米、水稻,但黑河、大興安嶺等黑龍江北部地區有近2000萬畝的大豆種植面積沒有替代作物,這裏的40餘萬户豆農將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一旦我國沒有足夠的大豆產出,國內的大豆價格、日常消費、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會受到巨大威脅。由於作為大豆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的大豆加工業被外資所控,不僅會使上游種植業遭受嚴重打擊,還將讓下游養殖業難逃噩運。豆粕為養殖業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勢必帶動下游養殖業成本上漲,影響城鄉農副產品價格,畜牧業也將受制於人。屆時,我國大豆產業的上、中、下游環節將全盤為外資所控。

--專家認為,我國大豆產業應自主沉浮

大豆加工業作為我國大豆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不僅影響上游4000多萬豆農的利益,關係大豆產業鏈上1億多名從業人員的生計,還關係到我國糧食戰略安全。為此,大豆主產區幹部、農民、大豆加工企業和有關專家一致呼籲,我國大豆產業應自主沉浮,國家有關部門要儘快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大豆產業健康發展刻不容緩。 

首先,有關部門應從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考慮,加強宏觀調控,聯合制定國家大豆產業振興戰略,將大豆加工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應急體系。從國家戰略規劃、產業政策上,重新調整大豆加工產業發展方向與產業重點。同時加強對進口大豆總量和節奏的控制,切實維護我國大豆加工企業和豆農的利益。 

其次,儘快成立涵蓋大豆種植、加工、流通、進出口貿易在內的非盈利性的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改變我國大豆生產、加工、貿易等環節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提高大豆產業組織化程度,增強我國在國際大豆市場的話語權。

第三,加快出台反壟斷法,全面評估外資壟斷對就業、市場和產業安全的影響。完善外資併購政策,由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外商併購投資項目導向政策和核準管理辦法,建立多部門聯合審查機制,嚴格大豆壓榨項目的審批。同時,限制跨國糧商進入期貨市場。

第四,建立對外聯合採購機制。儘快形成一個或幾個大豆採購同盟,調控大豆進口數量、節奏和價格;對進口大豆採取全國統一招標制。

第五,出台政策鼓勵國內大豆加工企業加工國產大豆。可按企業加工國產大豆比例確定其進口總量,對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給予補貼或減免税政策。同時,對中小糧商交到加工企業的糧食視為農民銷售,允許企業抵扣進項税。

第六,實施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生產支持政策,建立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充分發揮國產大豆非轉基因與高蛋白質優勢,採取產品差別戰略,從生產者補貼、市場價格等方面支持國內大豆生產。

肉羊產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2020年產業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近XX年來,我國肉羊養殖業平穩發展,肉羊生產成本較低,肉羊產品銷路看好,市場穩定。我市是國家優勢肉羊產業帶和省沿黃牛羊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全市羊飼養總量達265多萬隻,已具備年提供羊肉2.5萬噸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噸,創匯658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48%、20.73% ,佔畜產品出口創匯總額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進一步發展肉羊生產的條件、存在的制約因素進行了調研分析,並提出了加快發展我市肉羊產業的建議,供參閲。

一、我市發展肉羊產業的優勢條件

(一)生產基礎良好。我市屬於黃河沖積平原,有發展畜牧業、從事肉羊養殖的傳統,生產經驗豐富。我市又是農業大市,全市常年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420萬畝,每年可提供農作物秸杆710萬噸,為肉羊養殖業發展能夠提供充足的飼草資源,加上近年來青貯氨化技術的應用和人工牧草種植的推廣,為肉羊生產奠定了良好的飼草飼料基礎條件。

(二)專業宰殺市場(村)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培植規範了一批規模大、標準高的肉羊宰殺專業市場和專業村,在肉羊生產銷售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如莘縣朝城、冠縣城關鎮等羊肉批發市場和茌平洪屯回民李、臨清尚店焦莊、高唐南鎮樑莊等羊肉宰殺專業村經營思路靈活,市場適應性強,產品倍受北京、天津、濟南、青島等大中城市消費者青睞。目前全市肉羊宰殺專業市場和專業村已具備年宰殺銷售羊100多萬隻的能力,年交易額達2億元。

(三)宰殺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我市擁有清真肉羊加工龍頭企業兩個,總投資1468元,現已具備年宰殺加工肉羊110萬隻的能力,產品主要供應中東、俄羅斯、港澳、歐盟等國際市場。其中陽谷張秋鎮魯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868萬元,年宰殺加工能力80萬隻,產品主要供應國內高端市場和中東、俄羅斯、阿聯酋等國際市場,XX年實現銷售收入9200萬元,出口創匯1520萬美元,列全省首位。該企業現已獲得haccp認證,並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聯酋、約旦、利比亞、巴林、剛果、海地、黎巴嫩等國家的自營進出口權。

(四)規模生產效益可觀。實踐證明,農村養羊的適度規模繁殖母羊為50-100只、育肥羊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為例,存欄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獲純收益17萬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二、當前肉羊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生產管理水平落後,經濟效益較差。儘管我市在肉羊養殖業發展過程中積極引導農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廣應用秸稈綜合加工利用技術,但大部分養殖户目前還沿襲着傳統的生產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產速度慢,羔羊發病率、死亡率高。肉羊養殖尚未徹底從“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擺脱出來。

(二)羊羣結構不合理,品種老化。由於近幾年肉羊市場價格較好,羔羊肉走俏,養殖户不注重選備後備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適齡母羊比例偏低,週轉速度慢,出欄率降低。

(三)資金匱乏,發展投入短缺。儘管我市近幾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數量的扶持資金用於肉羊產業發展,但其數額較小,很難滿足農民規模發展肉羊的資金需求,一些優質肉羊品種無法大量引進,高新技術難以實施。

(四)肉羊預混料生產、使用重視程度不夠。我市專用羊預混料基本不生產,出售商也不多。少數生產廠家的肉羊預混料中,維生素及各類微量元素含量低、價格高。養殖户添加預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據調查,規模飼養户近三分之一肉羊發病、死亡病例是維生素、礦物質缺乏造成的。雖然我市農作物秸稈、農產品加工副產品、下腳料產量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貯存不合理,浪費嚴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僅佔總產量的29.8%,麥秸不到10%;對各類鮮酒糟、醬油(醋)糟、玉米澱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腳料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貯存加工不科學,黴爛變質多,飼餵效果不好。

(五)規模化程度低,產業鏈條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養殖主要是以農户為基礎的超小規模分散飼養方式,並且肉羊養殖與加工聯接不緊密,產、加、銷脱節問題普遍存在,養殖户銷售不便,加工企業貨源渠道不暢,大量外調,既影響了養殖户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業生產成本。

三、加快發展我市肉羊產業的思路與建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各級對農業尤其是畜牧業的扶持力度越來越大,立足我市優勢,緊緊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積極推進肉羊產業發展非常關鍵。積極宣傳肉羊養殖業發展面臨的大好形勢和我市發展肉羊產業的優勢,積極推廣典型經驗,切實增強農

户發展肉羊養殖業的信心;重點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區),扶持肉羊品種改良、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和畜牧合作社發展;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加大對肉羊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參與肉羊業建設,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切實落實肉羊生產用水用電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產業規劃,發揮好龍頭帶動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產區規劃,以陽谷、東阿、莘縣、冠縣四縣為主建設肉羊生產基地。大力推廣“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農户”的產業化發展經營方式,引導加工企業和農民建立起穩定的緊密關係和利益聯結機制,儘快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存關係。實施肉羊生產加工龍頭帶動戰略,積極發展肉羊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利用,以加工促發展帶基地。按照“扶優、扶強、做大”原則,鼓勵陽谷張秋鎮魯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東新世紀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擴張生產規模,儘快成為競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規範建設高唐樑村、茌平回民李、臨清尚店等牛羊宰殺專業市場(村),使其儘快達到大城市市場準入要求標準。

(三)加大肉羊品種引進改良力度,切實提高肉羊品質。以品種改良為核心,實行引進良種和改良土種相結合的辦法,提高優質肉羊品種普及率,帶動產業升級。小尾寒羊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長快、產肉多、肉味好、裘用價值高等遺傳特點,是優良的地方良種,被譽為“國寶”,對其雜交改良後,可以進行高檔羊肉生產。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純復壯的基礎上,有計劃的引進國外大型肉用綿羊品種進行經濟雜交,發展肥羔和高檔羊肉生產非常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

(四)推進機制體制創新,提高服務能力。積極引導企業、農民和經濟實體發展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圍繞產業各個環節搞好服務,加快科技推廣應用,促進行業自律,提高組織化程度,實施產銷對接。組織肉羊飼養場(户)、飼料生產企業、種羊繁育場、羔羊生產場(户)、屠宰加工企業等組成肉羊合作社,形成一個上下銜接、左右配合的網絡體系,架起飼養户、企業與市場的橋樑,進一步推動肉羊產業化發展。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組織教學、科研、生產單位,對肉羊產業化經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聯合攻關,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圍繞標準化生產,重點推廣標準化生產場(區)設計、生產工藝、飼養技術、疫病防治技術、環境控制技術和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指導投入品的合理使用盡快建立起支撐標準化的技術體系,促進肉羊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五)開發本地飼草料資源,篩選合理利用方案。與本地及周邊農產品加工廠簽訂長期包銷合同,成立飼草料專業調運合作組織,定期送到各養殖户並指導貯存加工使用。構建飼草料供、銷網絡,隨時聯絡、均衡供應、及時調劑、送貨上門,使規模養羊户既能保持日糧穩定供應,又能大幅度降低原料採購費用,使廠家、養羊户雙方受益。定期公佈瓜果蔬菜加工下腳料等農產品加工副產品價格、採購方向、加工保存技術、飼餵注意事項等,推廣玉米秸青貯和麥秸氨化飼餵技術等。

中國產業經濟調查報告:最大的挑戰是需求不足2020年產業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要真正瞭解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掌握及時、可靠的數據。我們相信,這樣的數據只有通過大規模的、微觀層面的企業調查才能夠獲取。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進行了三個季度針對XX多家工業企業的大規模調查,期間包含XX年二季度到四季度。

調查覆蓋了不同行業、地區(省份)和規模的企業。我們基於調查數據構建的產業經濟景氣指數是目前為止最全面、可靠地反映產業經濟整體狀況的指數。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問卷設計力圖揭示經濟表現好壞的內在機制。

四季度的調查包含了關於企業未來前景、科技創新以及制度環境的年度問題。本報告的目的在於回顧XX年中國產業經濟的狀況,並對XX年及以後作出展望。

四季度調查回收的企業樣本為XX家,其中1571家來自三季度調查過的企業。調查的起始樣本為通過對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即銷售額大於5百萬人民幣)的48.8萬家企業進行以行業、地區及規模分層的隨機抽樣產生。我們的樣本在行業、地區、規模及企業財務指標各方面均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以下是調研報告的核心內容:

XX:產業經濟小幅收縮

XX年對於中國的產業經濟來説是困難的一年。在過去的兩個季度,產業景氣指數(businesssentimentindex,bsi)分別為46和48,顯示經濟趨向小幅收縮。

我們構造的產業景氣指數是經營狀況、預期經營狀況以及投資時機這三個擴散指數的平均。該指數的構造方法與美國的"消費者信心指數" (consumersentimentindex)類似。它不僅反映企業較上季度相對的運營狀況,還包含了前瞻性的、反映經濟絕對景氣程度的投資指標。

我們的調查顯示,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在XX年穩步提升,相應的擴散指數在過去的三個季度分別為55,58和60。

然而,企業對於投資的熱情很低。

固定資產投資是反映經濟狀況好壞的一個較好的絕對指標。當經濟向好時,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更樂觀,從而更傾向於進行固定資產投資以擴大產能。

在四季度調查中,當被問到當前是否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好時機時,只有8%的企業認為"是",40%的企業回答"不是",對應的擴散指數僅有34,遠低於榮枯點50。而上季度的情況更糟,有55%的企業回答"不是",擴散指數僅27。

與此相應,有固定資產投資的企業比例在XX年持續降低,在過去的三個季度該比例分別只有16%,12%和6%。

而這些企業投資的規模也較小: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投資規模高於其總資產的3%(這個投資水平大致可以抵消折舊),結果是XX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實際上只有大約7%和2%的企業真正在進行擴張。

與疲軟的投資相對應,企業的庫存水平穩中有降,其擴散指數在過去的三個季度穩定在47和48之間。企業生產量和用工情況在XX年一直相對穩定,擴散指數保持在49到54之間。

XX年整體來看,不同產權企業間的經營狀況差異最大: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明顯好於集體和民營企業。

我們進一步分行業對企業經營狀況進行分析。行業分類採用國家統計局的35個兩位數行業。調研發現,企業經營狀況存在很大的行業差異:產業景氣指數最高為68,最低為21。

前五名的行業分別為醫藥製造業(產業景氣指數為68),文教用品製造業(64),供水(64),電熱力(64)和印刷業(60)。經營狀況最令人擔憂的行業是煤炭(21),石油加工(35),木材加工(35),黑色金屬冶煉(35)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38)。除了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外,其他都是上游產業。

在最令人擔憂的行業中,煤炭從XX年二季度開始就一直榜上有名;而黑色金屬也曾在三季度上榜。表現良好的企業集中在非耐用消費品生產上,而表現糟糕的企業集中在中間品的生產上。

需求不足是最大挑戰

我們請企業列出制約下一季度及XX年生產的重要因素,結果顯示:

產業經濟XX年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需求不足。58%的企業認為訂單不足是制約生產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成本,16%的企業回答"勞動力成本",13%的企業回答"原材料成本"。而融資不是瓶頸,僅有2%的企業將之列為制約生產的因素。對於制約下季度生產的因素,企業給出了相似的答案。

----供大於求仍是最大挑戰

在XX年,供大於求的問題普遍存在,是產業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過去三個季度分別有45%、49%和36%的企業認為其產品在國內或海外市場供大於求。國內市場的情況比國際市場更糟糕。

由於投資持續收縮,產能過剩嚴重的情況逐漸緩解。在四季度,產能過剩企業的數目下降了9個百分點。而且,產能過剩超過10%的企業在逐漸減少,其比例從二季度的15%、10%下降到四季度的8%;產能過剩超過20%的企業也從8%、5%下降到3%。

如果一個行業(地區)裏有10%的企業認為其產能過剩超過20%,我們就將這個行業(地區)歸類為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地區)。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和地區也在逐漸減少,過去三個季度分別有11、6和4個產能過剩嚴重行業(行業總數:35);以及10、4和1個產能過剩嚴重地區(地區總數:31)。

在XX年四季度,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包括:煤炭、供水、有色金屬和橡膠製品。供水和橡膠製品從二季度開始一直榜上有名。有色金屬、化纖、飲料和皮革製品在XX年曾上榜2次。以同樣的劃分標準,甘肅省在四季度產能過剩嚴重。陝西,內蒙古,河南和雲南在XX年曾上榜2次。

由於企業減少投資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需求不足沒有帶來庫存問題。數據顯示成品庫存穩中有降。42%的企業以銷定產,所以無庫存。對於有庫存的企業,74%認為其庫存可以在3個月內消化,17%會在3-6個月內消化。這意味着總體中僅有4%的企業需要6個月以上消化庫存。

----成本及利潤空間逐漸穩定

成本上升,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二季度和三季度產業經濟面臨的第二大挑戰。幸運的是,成本在四季度無顯著上升。

半數企業在二季度回答單位成本上升,在四季度,這個百分比下降到12%。四季度反映單位成本上升的擴散指數是53,接近50的榮枯點,比二季度的75顯著下降。對於勞動力成本,11%的企業回答四季度成本上升,比起二季度的71%大幅下降。

XX年的價格水平總體平穩,擴散指數處於48到51之間。這表明利潤空間在二、三季度有下行壓力,但在年末逐漸穩定。

----融資不是瓶頸

企業利潤留存是最重要的融資渠道,94%的企業回答這是他們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其次是銀行貸款和企業創始人資金,分別有3%的企業使用這兩種融資方式。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渠道非常集中,以利潤留存來説,84%的企業回答這種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佔其融資總額的50%以上。

與疲軟的投資相應,XX年每季度只有一小部分企業發生新貸款,而這些企業的數量在持續下降。二季度到四季度分別有24%、10%和4%的企業發生新貸款。新增貸款不成比例地向國有企業傾斜。在沒有新貸款的企業中,當問及原因時絕大多數企業(92%-98%)的回答是沒有資金需求。

在XX年,企業認為銀行的借貸態度總體寬鬆。在四季度,44%的企業回答貸款容易,53%回答"一般",3%回答借貸困難。反映借貸態度寬鬆的擴散指數為70。

企業的多數貸款(四季度為70%)都有抵押,典型的抵押品有土地廠房(79%的企業用其作抵押)、機器設備(22%)。企業貸款成本穩中有降,反映利率上升的擴散指數為47。

企業從銀行之外的借貸並不普遍,低利潤空間使企業無法從非正式、高利率的借貸機構貸款。在四季度,僅有1家企業從其它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低於10%。

總體而言,融資不是現階段瓶頸,源於產業經濟在低水位運行這個大背景,投資需求疲軟,企業只要還盈利,靠積累的利潤留存就可運轉,因此並不需要融資。即使需要貸款,也還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

還需要強調的是,因為需求嚴重不足,放鬆貨幣政策增加流動性救不了產業。除非我們再來一個4萬億,但那不只是增加流動性,而是擴大了需求。最後,融資不是現階段的瓶頸不代表金融改革不重要。

產業健康成長有賴體制創新

雖然目前經濟較為困難,但是絕大多數企業對其未來三到五年的前景都保持樂觀(18%)或謹慎樂觀(64%)。感到悲觀的企業主要擔心宏觀經濟(48%)、競爭(42%)和政治環境(9%)。僅有1%的企業認為主要困難是融資。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是應對供大於求和成本上升的重要途徑。我的調研顯示,超過半數(55%)企業在研發方面沒有任何投入,39%的企業在研發方面的開支佔其銷售額的0-5%,僅有6%的企業研發投入超過銷售額的5%。似乎從研發投入上工業企業尚不足以應對產業升級的挑戰。

在我們的樣本中,有252家、佔總體樣本13%的企業從地方政府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以取得税收優惠。

企業要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必須(1)產品屬於中央政府規定的高新技術領域;(2)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企業和對研發投入超過其銷售額5%的企業經營狀況明顯較好。

在四季度,這些企業中經營狀況改善的企業比例更高(36%和43%,總體樣本為27%)。而且,它們更傾向於進行固定投資(10%和14%,總體樣本為6%),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也相對較少(27%和24%,總體樣本為34%)。

結果是這些企業的產業景氣指數分別為55和58(總體樣本為48),處於温和擴張狀態。高新技術企業對其未來三到五年的經濟前景感到更為樂觀,其中30%的企業表示樂觀,65%表示審慎樂觀。

中國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8%的企業回答得到過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最常見的支持方式是減税,22%的企業曾獲得減税。其次是資助創新(5%)和幫助建立業務關係(3%)。毫無意外,高新技術企業獲得政府更多支持(55%)。

產業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結構性的,因此短期沒有靈丹妙藥。政府應該從兩方面着手研究長遠政策。一是堅持並強化擴大內需的政策,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和通過提供更多公共服務減少家庭儲蓄;另一個解決需求不足和升本上升的方法是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在我們看來,放寬貨幣政策並不能真正促進產業發展,只會維持過剩產能,因此不利於產業經濟的長遠發展。